如梦令的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束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梦令李清照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2、原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
  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4、简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2)
一个是教育界的名流、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一个是知书善文的状元孙女,这样的家庭该算文学艺术之家了。李清照自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熏陶。因此,在少女时期,她就已经才力华赡,词名难掩。“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尝记”二字点出了是词人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当中,很直白却不突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镜头:深闺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发呆,轻抚一下脸颊,捋一捋耳际的青丝,百无聊赖。蓦地,垂头一笑,记起了在溪亭的那个傍晚。其实,历来诗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样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黄昏后”?更何况,宋代以前的酒其实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米酒,一个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过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蓝、看景景美、兴致高昂的时候,最好作诗,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份兴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宋朝时,溪亭泉与珍珠泉等一起汇为濯缨湖,水面颇广,是文人墨客诗酒游玩的好去处。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只是,现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无法“争渡”了。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个傍晚,有些怎样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来,原来是喝酒了。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现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们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诗、作对,诸如此类的游戏。清照在溪亭的宴饮一定也会如此吧?行舟在悠长的水道中,一边行令畅饮一边赏景游玩,何等乐事!往往,有美景佐酒会让人更沉醉其间,就是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了,醉了,醉得连太阳落山了也浑然不知,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但是,这“沉醉”二字却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欢愉,是甘于沉醉的欢愉。“不知归路”是确实辨不清路径了,也曲折传出她们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果然如此,确实流连忘返,直至兴尽方才回舟。这样愉快的一次郊游,怎能不玩到尽兴呢?开始将小舟往回划,却仍在舟上打打闹闹,还是因为“沉醉”。醉了,闹了,自然就“误入藕花深处”。这“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沉醉了,便忘情了,这一忘情也就更见情致了。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的世界。误打误撞的这一入,给清照带来的是更大的惊喜和更深的陶醉吧?这样的美景,这等美事,一下子全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时光,回想起来,总是幸福的。那些日子,没有哀伤,没有悲痛,只有快乐。李清照的少年时光,应该是非常快乐而欢愉的。她是长女。李清照的母亲,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时候,李恪非对她是宠爱有加。李清照在这些词中写出来的情怀,其实就是一条线索,让我们可以找到她。有人说这是李清照做少女时所写的词,而我个人却觉得,这不过是李清照写下的回忆录。写作时间,当在她嫁给赵明诚前后。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写下的对自己青春、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种怀旧的情感和留恋的不舍。那些快乐无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没有离愁的生活,已经悄然离她远去。那颗刚刚成熟的心,被这些东西,纠缠着,折磨着。
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2)
http://book.sina.com.cn 2012年08月27日14:16 新浪读书
一个是教育界的名流、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一个是知书善文的状元孙女,这样的家庭该算文学艺术之家了。李清照自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熏陶。因此,在少女时期,她就已经才力华赡,词名难掩。“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尝记”二字点出了是词人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当中,很直白却不突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镜头:深闺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发呆,轻抚一下脸颊,捋一捋耳际的青丝,百无聊赖。蓦地,垂头一笑,记起了在溪亭的那个傍晚。其实,历来诗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样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黄昏后”?更何况,宋代以前的酒其实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米酒,一个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过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蓝、看景景美、兴致高昂的时候,最好作诗,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份兴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宋朝时,溪亭泉与珍珠泉等一起汇为濯缨湖,水面颇广,是文人墨客诗酒游玩的好去处。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只是,现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无法“争渡”了。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个傍晚,有些怎样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来,原来是喝酒了。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现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们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诗、作对,诸如此类的游戏。清照在溪亭的宴饮一定也会如此吧?行舟在悠长的水道中,一边行令畅饮一边赏景游玩,何等乐事!往往,有美景佐酒会让人更沉醉其间,就是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了,醉了,醉得连太阳落山了也浑然不知,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但是,这“沉醉”二字却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欢愉,是甘于沉醉的欢愉。“不知归路”是确实辨不清路径了,也曲折传出她们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果然如此,确实流连忘返,直至兴尽方才回舟。这样愉快的一次郊游,怎能不玩到尽兴呢?开始将小舟往回划,却仍在舟上打打闹闹,还是因为“沉醉”。醉了,闹了,自然就“误入藕花深处”。这“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沉醉了,便忘情了,这一忘情也就更见情致了。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的世界。误打误撞的这一入,给清照带来的是更大的惊喜和更深的陶醉吧?这样的美景,这等美事,一下子全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时光,回想起来,总是幸福的。那些日子,没有哀伤,没有悲痛,只有快乐。李清照的少年时光,应该是非常快乐而欢愉的。她是长女。李清照的母亲,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时候,李恪非对她是宠爱有加。李清照在这些词中写出来的情怀,其实就是一条线索,让我们可以找到她。有人说这是李清照做少女时所写的词,而我个人却觉得,这不过是李清照写下的回忆录。写作时间,当在她嫁给赵明诚前后。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写下的对自己青春、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种怀旧的情感和留恋的不舍。那些快乐无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没有离愁的生活,已经悄然离她远去。那颗刚刚成熟的心,被这些东西,纠缠着,折磨着。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李清照,但阅览众多文献也没有找到《如梦令》两首的确切创作时间, 但 总的说两首《如梦令》愁意很浓,是她的后期词作(南渡后),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
“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应是绿肥红瘦”一首,便是丈夫出外做官是清照所写,表达思念不舍之情。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而后丈夫在流亡途中病死他乡。
所以综合来说背景:1.丈夫外调 2国破家亡 3.丈夫病逝 4.流浪他乡、生活孤寂
至于赏析,网上随处可见,我就不多说了。以上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太多

s


白居易村夜写作背景
白居易村夜写作背景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百度网友9751e1d 2008-01-05 · TA获得超过193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白居易(前772--前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泰格特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007-05-07 泰格特《窗》写作背景(加分) 68 2009-05-09 概括 泰格特 的 《窗》 55 2006-05-31 《窗》的背景介绍和作者泰格特介绍 4 2014-08-23 泰格特写的窗的解析 4 2007-05-29 泰格特的窗字词,梗概,中心思想,作者资料,分段,谢谢拉 117 2008-08-21 窗 泰格特 赏析 117 2019-05-07 泰格特...

《童年》的写作背景
关于《童年》【写作背景】《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

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新凉的写作背景?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  我来答 33个回答 #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烈火幻影 推荐于2017-11-27 · TA获得超过53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2.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

十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这两首古诗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似可视为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之作。译文 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却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过零丁洋写作背景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

题临安邸的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

2010有什么青春杂志征稿
恋爱背景从校园过渡到都市,爱情戏码也变得更为深情而纠缠,深攫人心的故事情节、魅力无限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通俗清新的语言构民了让人看了不禁春心萌动的故事。 要求字数:10000字左右 绮色·花期绮梦令 文绉绉的古文早已OUT,少女言情时代迎接的是全新的少女古代言情,朝代架空不限定,民国背景或穿越时空亦无妨,只求...

李商隐<锦瑟>的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

七步诗的写作背景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曹熊(第四儿子)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曹丕便再追问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

黑水县18718987305: 如梦令写作背景 -
郦河瑞帝:[答案]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李清照,但阅览众多文献也没有找到《如梦令》两首的确切创作时间,但 总的说两首《如梦令》愁意很浓,是她的后期词作(南渡后),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 “结缡 未...

黑水县18718987305: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
郦河瑞帝: 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黑水县18718987305: 纳兰性德《如梦令》的写作背景 -
郦河瑞帝: 此时作者在康熙二十一年时已被封为三等御前侍卫,伴随康熙出巡北行,写下这首词.表面上,词从景写起,渐渐随词人足迹为线索,抒发怀念家乡的感情,但纳兰性德其人最希望做的并不是什么风光无比前途无量的御前侍卫,而是像好友顾贞...

黑水县18718987305: 如梦令这首诗写的时间,也就是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资料 -
郦河瑞帝: 《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如下: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黑水县18718987305: 谁知到《如梦令》和《渔歌子》的写作背景? -
郦河瑞帝: 1、如梦令 (1)写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

黑水县18718987305: 如梦令的写作背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写作背景不是其他的哦.是这上面那首诗. -
郦河瑞帝:[答案] 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黑水县18718987305: 李清照写如梦令的写作背景 -
郦河瑞帝: 当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经常出门找朋友喝酒谈天,当然是很纯洁那种,以至于有感而发写的.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黑水县18718987305: 如梦令背景 -
郦河瑞帝: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

黑水县18718987305: 李清照创作如梦令的背景(常记溪亭日暮)最好仔细点 -
郦河瑞帝:[答案]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

黑水县18718987305: 如梦令的背景 -
郦河瑞帝: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鉴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