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灾

作者&投稿:苌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各地的旱灾情况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旱灾频繁。然而,目前出现的新趋势却令人十分忧虑:以往旱灾多以华北、西北为主,而现在江南、华南、东北等传统多雨湿润地区也频繁发生严重旱情。

今年早些时候,向来以雨量充沛著称的海南省上百座水库、山塘干涸,几十万人饮水困难。而被誉为“千河之时的四川、素有“江城”之称的重庆,去年却发生了冬春夏秋四季连旱,严重程度更是百年不遇。

由于干旱,长江中下游、珠江水位持续大幅快速退落。

进入枯水季以来,珠江流域降水量大幅减少,近期出现了一九五六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枯水位。

十月以来,广州市降水明显偏少,降雨量较多年同期偏少近七成。广东全省小型水库干涸一百三十三座,近二十五万人饮水困难。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两万八千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百分之六,但人均只有两千两百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十三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因此,干旱灾害频繁而严重,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连年发生。

据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增加,以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受旱区域由北方、西部地区向南方、东部地区扩展,旱灾影响范围由农业向工业、生态等领域扩展。

据专家预测,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二0三0年中国用水量将达到或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抗旱形势更趋严峻。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说,当前抗旱减灾工作基础仍然薄弱,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标准偏低,一些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弱,大部分城市供水水源单一,防范突发性水危机能力较低;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抗旱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通知说,加强抗旱减灾工作,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旱情加剧的严峻形势,中央财政近日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资金七千万元,支持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旱情严重的省(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亦派出多个工作组,指导干旱地区抗旱工作。

光绪朝代是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种天灾频繁不断。周而复始,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乾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陕西全年乾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著。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著陕西全省。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于,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乾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到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但是,经过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多更严重了。在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家庭毁灭于天灾之中。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上。”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说这是。古所仅见的“大□奇灾”。今天回顾这场天灾,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这场天灾的记叙,除了哀叹,更需要深思

1951年,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4月冬春少雨干旱。

1959年,全国受旱率 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全国为重旱年。旱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西南的川、黔旱我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千克锐减为158亿千克。

1960年,全国受旱率 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全国为极重旱年。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 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8月降水经常年偏少3~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1971年,全国受旱率0.17,成灾率0.036,粮食减产率0.23,受灾人口率0.046。全国大部分地区少雨,出现旱情的范围较广,灾情相对较轻。宁夏、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和南部春夏连旱,青海发生春旱,旱情较重。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春旱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3~5成,春播作物和小夏生长受到影响。湖北东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春夏持续少雨,大小水库蓄水量少,春旱、伏旱比较严重。四川东部和贵州西北部伏旱亦比较严重。

1972年,全国受旱率0.208,成灾率0.092,粮食减产率0.054,受灾人口率0.106。在1949~1990的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6.3%,该年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全部、山东大部和豫北及豫南,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中部和陕西大部,东北地区的吉林西南部、辽宁大部,以及内蒙古大部等地区春季干旱省雨,入夏后持续干旱少雨,春夏连旱,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4成。河北省1972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春季3~5月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3%,夏季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2%,山西、河北等省不少大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运行。黄河在济南以下断流20天。南方诸省,1972年降水虽按近正常年降水,但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福建、两广大部和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四川盆地1月3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6成,出现春旱,入夏后又持续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2~5成,出现伏旱,稻田出现大面积脱水、龟裂现象,有的水稻及旱作物被旱死。

1978年,全国受旱率0.268,成灾率0.120,粮食减立率0.062,受灾人口率0.097。在1949~1990年的42天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2.3%,出现等于、大于该年粮食减产量的概率为11.6%,是194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年之一。该年重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河流域,北方的东北、西北、华北和新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出现旱怀,4月各地降水比常年偏小3~8成,5月接近正常,6~10 月降水持续偏少,作物关键生长期7~8月降水偏少4~6成;淮河流域3月份降水比同期偏少2~4成,4月偏省7~9成,6月偏少3~6成,7~9月偏少 5~6成,春夏秋三季连旱。干旱少雨和高蒸发量使得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该年淮洪泽湖入湖水量30.4亿立方米,约为正常年的1/10。干旱地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由于来水减少,灌溉放水增加,蓄水耗尽,库干塘涸,梅山、佛子等多座大型水库水位均放至死水位以下。该年北方陕、甘、宁、晋、冀、鲁、豫、京、津和吉、辽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春旱,河西走廊和冀东部分地区还发生夏旱。新疆全年干旱小雨,牧草生长受到较大影响。1978年受旱率大于20%的苏皖、湘、鄂、川及陕、晋、鲁、豫、蒙、黑等省(区),其中苏、皖、川、鄂4省受旱率超30%。

1985年,全国受旱率 0.160,成灾率0.070,粮食减产率0.079,受灾人口率0.085。全国为一般干旱年。干旱区在南方的湖南和贵州及北方的陕西和河南等省。长江流域大范围伏旱,湖南省春夏连旱,湘西南地区春夏来三季连旱,早稻减产,全省受旱面积152.5万公顷,成灾面积79.9万公顷,是该省近40年来受灾最严重的一年。贵州大范围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秋收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伏旱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黄河中部各省(区)队山西以春旱为主外,普遍春夏少雨,春、夏旱影响作物夏秋收成,以陕西和河南旱情比较严重。新疆春旱,全疆23个县受旱,旱情较重。

1986年,全国受旱率0.215,成灾率0.102,粮食减产率0.061,受灾人口率0.138。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4%,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该年旱区分布范围广,重旱区在华北、西北和内蒙古。旱区内春、夏、秋旱连季出现,干旱严重,其中以冀、豫、晋、陕、蒙等省等(区)旱情最重。南方鄂、湘两省发生较重的春夏旱,浙、赣、闽出现夏秋旱,江西7~10月降水不到常年的一半,湘南、桂东北和粤北秋旱比较严重。该年发生受旱率大于、等于20%的有16个省(市、区),其中北方9个,南方7个。在北方9省(市区)中,蒙、陕、冀、豫受旱率大于、等于40%。新疆发生春、秋旱情,全疆受旱县市共34个,其中成灾31个,色收21个,灾情严重。

1987年,全国受旱率0.172,成灾率0.09,粮食减产率0.049,受灾人口率0.114。全国为较重干旱年。干旱范围较大,重旱区主要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内蒙古春夏连旱,伏旱严重。甘、宁、陕旱情较重,甘肃7~8月雨水显著偏小,宁夏偏小3~8成,秋粮大幅度减产,73县受灾。晋、冀、豫旱情亦较重,山西夏秋冬连旱,全省出现近百年一遇的枯年径流,7月中~8月中几乎未降雨,秋作受旱严重。西南地区川、黔、滇及华南的桂、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和秋旱。

1988年,全国受旱率为0.227,成灾率为0.106,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53。全国为重旱年。该年我国东、中部主要农业区旱情重。春季受旱范围较大,但持续时间不长;夏伏旱来势猛,范围广,以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最重;秋冬连旱时间长、面积也大,对秋冬种植作物不利。鲁、豫鄂、湘、苏、皖6个重旱省,各季都有不同的干旱发生了涝灾,雨后又遇严重的秋冬连旱。川东地区春、夏、伏旱相连。在夏伏旱严重的6~8月中旬,我国不少主要江河水量比常年偏少。淮河偏少7~8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比常偏低,7月25日宜昌以下长江水位比大旱的1978年同期还低;6月28日~7月 8日,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10天;辽河水量偏少4成;珠江支流西江水量偏少5成。旱情造成当地居民饮水困难,据苏、皖、鄂、湘、桂、川、黔、琼、鲁、晋、陕等省(区)统一,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3463万人。

1989年,全国受旱率0.200,成灾率为0.104,粮食减产率0.064,受灾人口率0.135。全国为较重干旱年。该年北方地区干旱范围较大,南方较小。东北、华北西部、新疆、山东等地在上年秋冬旱的基础上,持续少雨干旱,严重影响春播。5月下旬以后,因雨旱情有所缓和。入伏后,气候异常,东北、华北、山东、陕西严重少雨,8月份不少地区出现1949年以来同期降雨的最小值,山东7月7月下旬~8月中旬仅降雨4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 74%,伏旱给秋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内蒙古全区性春夏连旱,呼盟、乌盟、哲盟等地4~5月降水比同期平均偏少6成,入夏后持续少雨,比同期偏少3~6 成,严重干旱使粮食大幅度减产。河北省北部春旱连伏旱,中部严重伏旱。北方的黄淮海地区10月以后,麦区又出现秋旱少雨,豫、鲁、苏北和皖北秋播受到影响。该年新疆也发生了多年少见的大旱,北疆旱情重于南疆。

1990年,全国受旱率为0.122。成灾率为0.053,粮食减产率0.028,受灾人口率0.063。全国为一般干旱年。该年半年我国干旱范围小,程度轻,下半年南方伏旱范围较广,部分地区伏秋连旱,旱情严重。东北三省、山东和华北北部等地,由于上年干旱重,地面蓄水少,土壤底墒不足,前春干旱明显。5~6月,西部陕、甘、宁、青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旱情较重。10月份秋播期间,鲁西、鲁南、豫北、豫东、冀南、晋南、苏北、皖北冬麦生产区月雨量不足10毫米,影响小麦播种。新疆前冬气温高,积雪较同期减少3成~9成,冬麦越冬困难,北部和东部春季降水减少3~9成,春旱严重,全疆受旱县 (市)48个,受旱、成灾面积43.0万公顷和27.8万公顷,为1949年以来之首位。南方地区出梅早,7月初出现大范围持续少雨高温天气,8月初因降水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和,而后又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皖、赣、鄂、湘、粤、桂、川、滇、黔等省发生大面积干旱,以湘、鄂、桂和川东地区伏秋连旱最为严重。湖南7~9月是名平均降雨183.6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1.7%;湖北伏秋连旱60余天,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所同期省5~7成;川东等地受旱较重,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广西8~10月上旬伏秋连旱,江河流量、水位低于或接近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给抗旱灌溉用水增加了困难。

1999年——2000年,世纪末大旱
1998年夏天长江洪灾;1999年夏天,接着就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旱:武汉36万人饮水告急,安徽境内淮河干流几乎断流,整个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到2000年,全国因旱损失粮食594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06亿元,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因旱造成粮食损失均为建国51年来最大值,旱灾波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

2003年7月中旬以来,中国江南中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持续高温少雨,福建大部和江西、湖南、浙江三省南部地区基本没有出现有效降水过程,气温明显偏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值,导致耕地失墒严重,旱情迅速蔓延。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旱情露头。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4980万亩,570万农村人口、25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其中江西、湖南、福建、浙江4省合计受旱面积2790万亩,比7月上旬增加2200多万亩,受灾面积迅速扩大。

2009年,2009年大旱,受灾地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湖北、陕西

三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的苦痛记忆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直接因素。正如周恩来1960年所说:“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那一代人都有抹不去的饥饿记忆。[详细]
1999年——2000年,世纪末大旱
1998年夏天长江洪灾;1999年夏天,接着就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旱:武汉36万人饮水告急,安徽境内淮河干流几乎断流,整个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到2000年,全国因旱损失粮食594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06亿元,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因旱造成粮食损失均为建国51年来最大值,旱灾波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2009年初春,一场罕见旱灾铺天盖地而来,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少见。土地龟裂,河道断流,麦苗枯死,饮水无源……灾难仿佛猝不及防。但翻开历史可知,旱灾在中国上几乎如影随形。对于这个头号气象“杀手”,它的威胁从未消失,只是我们容易遗忘,常常忽略。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警示录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直接因素。正如周恩来1960年所说:“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那一代人都有抹不去的饥饿记忆。
这是一次特别大的灾害。
其实年年都会有局部地区的旱灾,只怪中国这么大。
特别是这几年,一到6.7月,梅雨还没到长江流域的时候,长江水位就下降。

这个网上是不会有的,去图书馆吧。


历史上我国国内最大的旱灾在哪一年发生?造成多大的损失和人员死亡...
1. 公元1637-1643年的“崇祯大旱”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长达七年,波及全国23个省(区),其中以华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2. 在这次旱灾中,河南地区的干旱持续了七年之久,尤其是1640年旱情尤为严重。3. 旱灾后期,北方降雨逐渐增多,旱情转变为“北涝南旱”,同时瘟疫和蝗虫灾害也...

中国的干旱历史 ?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干旱事件是明朝中期的永乐大饥荒,这次饥荒是由长达数年的干旱引起的,导致数百万人口死亡。此外,还有清朝的雍正大旱、1918年的黄河大旱、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等干旱事件。近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越来越大,干旱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中国干旱有多少城市
1. 我国多个城市曾遭受干旱困扰,其中包括郑州、济南、大同、太原、石家庄、天津、北京等。此外,内蒙古、西北和西南地区也经历了旱情。2. 中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洲季风气候,降水量因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在不同地区、季节和多年间分布不均,导致旱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3.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
专家预测,未来15年内,中国的干旱情况恐将持续。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水灾问题同样严峻。自500多年前起,长江流域共经历了53次大洪水,但近50年来,洪水的频率显著增加,几乎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最为显著的案例是1998年的大洪水,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以上数据揭示了中国在旱灾和水灾方面面临的...

中国旱灾史清朝
据巡抚曾国荃的奏折,当时晋省已有57处州县上报灾情,饥民总数超过两百万。12月1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有16个州县因干旱颗粒无收,13个县受灾严重,达到9分;30个县受灾较轻,为8分;还有9个县受灾程度在7分至5分之间。这场灾难对山西乃至整个清朝社会的影响,从这些数据中可见一斑。

人类历史上爆发的最严重的旱灾是什么?
回答:旱灾历史悲剧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

旱灾的定义与分类
(一)干旱的定义 干旱:是指一种因长期无降水或少降水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象现象。旱灾:一些地区由于某些原因发生天气异常,在某一时期出现降水比多年平均值严重偏少,导致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受到危害,特别对农业影响最大。如 1950~1985年全国平均每年农业干旱面积2000万hm2,成灾面积860万hm2...

引起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旱灾就是指因气候酷热、缺少降雨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是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失衡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引发粮食问题,甚至会导致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旱灾过后还会招致一些灾害发生,如旱灾过后极易发生蝗灾,造成社会更严重的饥荒,甚至会导致...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 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在我国...

在我国,旱涝急转主要发生在哪个季节
干旱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有发生,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洪涝常在夏季发生。起因:1.地壳板块滑移漂移,导致表层水分渗透流失转移,使地表丧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树被破坏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没有涵养水源 5.没有顺应洪涝和干旱汛期规律,做到洪涝时蓄水涵养...

任城区15940402958: 旱灾 - 搜狗百科
宇龙帅克: 根据一个地区的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也就是干旱程度,中国自 西北向东南大致可以划分为干旱气候区、半干旱气候区、半湿润气候区 和湿润气候区.中国的旱灾主要...

任城区15940402958: 中国旱灾是因为什么造成? -
宇龙帅克: 旱灾预计会持续到5月下旬...造成这次的灾害因为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再加上最近太平洋东部水温持续较高,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中国西南出现高压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只是今年特旱的特殊原因.而云南本身就是亚热带季风季后,干湿季分明,冬季本来就是干季,加上青藏高原的阻挡,湿气难以进入.还有一点就是,西南多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很快,所以历来都是缺水的省份.

任城区15940402958: 1990年以后,中国各年各地的“重大旱灾灾情”有哪些高人帮帮忙,90年以后我国各地的重大旱灾有哪些,最好给出具体年份和具体省份,还有受灾面积,... -
宇龙帅克:[答案] 1990年,全国受旱率为0.122.成灾率为0.053,粮食减产率0.028,受灾人口率0.063.全国为一般干旱年.该年半年我国干旱范围小,程度轻,下半年南方伏旱范围较广,部分地区伏秋连旱,旱情严重.东北三省、山东和华北北部等地,由于...

任城区15940402958: 旱灾概况如何?
宇龙帅克: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 响最为严重的一次旱灾,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 撒哈拉沙漠周围一些国家发生的大旱,遍及34个国家, 近一亿人口...

任城区15940402958: 2009年初,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见的干旱灾害席卷了近半个中国,在这场干旱中,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以及安徽、江苏8个省得干旱灾... -
宇龙帅克:[选项] A. ①② B. ③⑤ C. ①④ D. ②④

任城区15940402958: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 -
宇龙帅克:[答案] 1、作物受旱面积大、人畜饮水困难等. 2、修建水利设施(水库),跨流域调水,推行节水农业与工业、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等等 (答出一方面即可) 3、D

任城区15940402958: 历史上我国国内最大的旱灾在哪一年发生?造成多大的损失和人员死亡? -
宇龙帅克: 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应该是公元1637-1643年的“崇祯大旱”.“崇祯大旱”持续时间之长(前后持续约7年)、受旱范围之大,为数百年所未见!当时我国南、北方共有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

任城区15940402958: 为什么中国许多地区非常旱? -
宇龙帅克: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将热带水汽带走,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