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普鲁士)的相关资料即背景资料

作者&投稿:鄞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普鲁士的斐德烈(有译作腓德烈的)大帝的资料~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青年时代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üst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目前还有争议。腓特烈同时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著亲密的友谊。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丽莎白·克里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当代的标准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凿无疑的是,他对女性比较疏远。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著书信来往。


国王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於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裏学到些什麼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於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於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於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裏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马铃薯)、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裏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於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地下墓室裏。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裏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於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裏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於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裏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於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琐事

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演奏长笛他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他自己起草设计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克诺伯斯多夫兴建。他收有很多名画,吹得一口好长笛(长笛教师 Johann Joachim Quantz)还作曲。他於1747年在无忧宫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会面。

除了母语德语,腓特烈二世还能说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义大利语。他能听得明白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希腊语,还有希伯来语。他晚年的时候,还去学习了斯拉夫语、巴斯克语。


系谱
┌——> 腓特烈·威廉 (1620年–1688年)
│ 勃兰登堡诸侯

┌——> 腓特烈一世 (1657年–1713年)
│ 普鲁士之国王
│ │
│ └——> 路易斯·亨利埃特·冯·奥兰尼恩 (1627年–1667年),
│ ...

┌——> 腓特烈·威廉一世 (1688年–1740年), 士兵国王
│ 普鲁士裏的国王
│ │
│ │ ┌——> 恩斯特·奥古斯都 (1629年–1698年),
│ │ │ 汉诺威诸侯,请见下面
│ │ │
│ └——> 汉诺威的苏菲·夏洛特 (1668年–1705年)
│ │
│ └——> 法耳茨行宫的苏菲 (1630年–1714年)
│ 请见下面
│ ...

腓特烈二世(1712年–1786年), 腓特烈大帝
普鲁士之国王

│ ┌——> 恩斯特·奥古斯都 (1629年–1698年),
│ │ 汉诺威诸侯,请见上面
│ │
│ ┌——> 乔治一世 (1660年–1727年)
│ │ 大不列颠的国王和汉诺威的诸侯
│ │ │
│ │ └——> 法耳茨行宫的苏菲 (1630年–1714年)
│ │ 见上
│ │
└——> 汉诺威的苏菲·特雷西亚 (1687年–1757年)
...

│ ┌——> 乔治·威廉 (1624年–1705年)
│ │ 在卡伦堡和吕内堡的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
│ │
└——> 不伦瑞克-吕内堡的苏菲·特雷西亚 (1666年–1726年), 阿尔登公主
...

└——> 伊利奥诺拉·德·奥保斯(Eleonore d’Olbreuse) (1639年–1722年)
...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儿,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到北德意志广阔土地的统治者,爵位又从伯爵到选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他一支强大且效率很高的军队。但腓特烈少年时代却是一个酷爱自由,喜欢文学艺术,反感专制和服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个古板固执的“军人国王”父亲,于是父子间展开了一场人间常见的管制与反管制的较量,只是当这种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了。少年腓特烈经常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和言语刺激。18岁时为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计划同几个同伴出逃,结果被关进监狱,还被安排了观看同伴被砍头的血腥场面。

在狱中的日子使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智,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对政治和军事的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王位同时也继承了一支8万多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并继续扩充这支军队,使之达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理论“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个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实践的大好机会。1740年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_特蕾西亚继承父位,因为女性继位在德意志史无前例,腓特烈便以此为借口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结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一方则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腓特烈对奥地利的皇位不感兴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普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先后在莫尔维茨会战和霍图西斯会战中击败奥军。腓特烈聪明地利用奥地利同法国、巴伐利亚的矛盾,节节胜利,最后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割占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强的玛丽亚_特蕾西亚不肯善罢甘休,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将法国、俄国、瑞典都拉拢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则同英国结盟。1756年狼烟再起,这场战争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而欧洲大陆则是普鲁士独自跟奥、法、俄等国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自己以寡敌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一系列经典之作。1757年的罗斯巴赫一役是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杰作,洛伊滕战役是“斜进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动机和决心的杰作”。但尽管如此,面对力量远大于己的各大敌国军队的步步进逼,普鲁士的国力消耗几尽,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携带烈性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幸亏俄国政权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保住了西里西亚。

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腓特烈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军事上获得的声誉,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为自己的统治冠上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实际上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但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他让每个臣下都专注于自身负责的领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十分勤政,从早到晚批阅公文来信从不倦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一个受过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只是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影子。腓特烈大帝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看来是一篇文章所难以概括的。本文主要关注他对历史的影响,将他排在第41位,居于苏莱曼大帝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普鲁士(德语:Preusz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英语:Prussia )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早期历史
  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消亡。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l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余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kal Pl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1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普鲁士王国
立国
  
普鲁士王国相关图集(11张)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著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直接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 普鲁士国旗
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 普鲁士军盔
,称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在打败了法国。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Das Zweite Reich) 。   由于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因此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但将外交、军事 (巴伐利亚除外) 、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普鲁士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1919年至1947年的普鲁士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ssisch;),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Allied Kontrol Kouncil)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法令46号)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青年时代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üst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目前还有争议。腓特烈同时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着亲密的友谊。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丽莎白·克里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日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当代的标准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凿无疑的是,他对女性比较疏远。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著书信来往。

[编辑] 国王

 

腓特烈二世塑像

[编辑]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于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于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里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编辑]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花生)、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里,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编辑]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地下墓室里。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里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编辑]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于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编辑] 琐事

 

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演奏长笛他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他自己起草设计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克诺伯斯多夫兴建。他收有很多名画,吹得一口好长笛(长笛教师 Johann Joachim Quantz)还作曲。他于1747年在无忧宫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会面。

除了母语德语,腓特烈二世还能说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他能听得明白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希腊语,还有希伯来语。他晚年的时候,还去学习了斯拉夫语、巴斯克语和中文。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青年时代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üst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目前还有争议。腓特烈同时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著亲密的友谊。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丽莎白·克裏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旦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当代的标准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凿无疑的是,他对女性比较疏远。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著书信来往。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於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裏学到些什麼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的对土耳其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裏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裏西亚省,对於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裏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裏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裏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裏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於保住了西裏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馀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於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裏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土豆)、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裏德裏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裏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於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编辑]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裏。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裏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椴树下大道(Unter den Linde)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1785年)。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於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裏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於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裏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裏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於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裏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裏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裏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Ⅱ(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颠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的样子。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么,名字就够了;一个君主真正的信仰是他的兴趣和光荣;在我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获得灵魂的安慰——腓特烈二世
(作者:阿澈)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的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儿,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到北德意志广阔土地的统治者,爵位又从伯爵到选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他一支强大且效率很高的军队。但腓特烈少年时代却是一个酷爱自由,喜欢文学艺术,反感专制和服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个古板固执的“军人国王”父亲,于是父子间展开了一场人间常见的管制与反管制的较量,只是当这种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了。少年腓特烈经常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和言语刺激。18岁时为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计划同几个同伴出逃,结果被关进监狱,还被安排了观看同伴被砍头的血腥场面。
在狱中的日子使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智,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对政治和军事的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王位同时也继承了一支8万多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并继续扩充这支军队,使之达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理论“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个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实践的大好机会。1740年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父位,因为女性继位在德意志史无前例,腓特烈便以此为借口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结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一方则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腓特烈对奥地利的皇位不感兴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普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先后在莫尔维茨会战和霍图西斯会战中击败奥军。腓特烈聪明地利用奥地利同法国、巴伐利亚的矛盾,节节胜利,最后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割占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强的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不肯善罢甘休,扬言:“为了奥地利的强大,我不惜卖掉最后一条裙子!”她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将法国、俄国、瑞典都拉拢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则同英国结盟。1756年狼烟再起,这场战争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而欧洲大陆则是普鲁士独自跟奥、法、俄等国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自己以寡敌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一系列经典之作。1757年的罗斯巴赫一役是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杰作,洛伊滕战役是“斜进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动机和决心的杰作”。但尽管如此,面对力量远大于己的各大敌国军队的步步进逼,普鲁士的国力消耗几尽,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亲临前线,携带烈性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幸亏俄国政权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保住了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不但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美洲和亚洲。由于腓特烈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法国的军力,使法国无法顾及其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制权由此落于英国人之手。
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腓特烈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军事上获得的声誉,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为自己的统治冠上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实际上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但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他让每个臣下都专注于自身负责的领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十分勤政,从早到晚批阅公文来信从不倦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一个受过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只是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还积极设立学校,将其父开创的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完善,1763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普鲁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过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军国主义气息越来越浓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影子。腓特烈大帝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看来是一篇文章所难以概括的。本文主要关注他对历史的影响,将他排在第41位,居于苏莱曼大帝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小提示:制度上的优势是普鲁士的强国之本,包括在军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比邻国领先一步的制度优势。令人生畏的“普鲁士精神”其实正是由执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所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腓特烈大帝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II(1194年12月26日—1250年12月13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德意志国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费德里科一世,1198年起),耶路撒冷国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国王。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为西西里的康斯坦丝(由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唯一的女继承人)。他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防区(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是亨利六世夫妇唯一的孩子。

腓特烈二世异常注重皇帝的威严,留下了大量以罗马皇帝为造型的雕塑,让现代人能猜测他的容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容貌相当地清秀富丽,看上去个性很沉静。但随着年龄地增长,他越来越清瘦,表情越来越严厉,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相当严厉的君主,皱着双眉,似乎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不满和怨恨。

目录
[隐藏]
• 1 离奇的身世和教皇庇护下的童年
• 2 西西里和奇妙的十字军东征
• 3 与教皇的争斗
• 4多才多艺的腓特烈二世
• 5 腓特烈二世的私生活
• 6 腓特烈二世的去世和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悲惨结局

离奇的身世和教皇庇护下的童年

关于康斯坦丝皇后的故事薄伽丘在《名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预言称她的婚姻将毁灭西西里,所以威廉二世强迫童年的她发誓永远守住处女之身,发誓不婚。她就这样在修道院里一直呆到三十多岁,在中世纪的人看来她已经是个老太婆了,所以也就慢慢淡忘了一个不幸的预言,但是她还是在34岁的时候嫁给了年轻的亨利六世。

康斯坦丝皇后在婚后一直没有孩子,直到40岁才令人吃惊地怀上了孩子,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宣称一个屠夫的儿子将被调换成皇子,这对靠血缘世袭的西西里王室而言是十分危险的流言。1194年12月26日皇后在赶往西西里(皇帝已经于圣诞节加冕成为西西里国王)的途中感到了分娩的阵痛,她在耶西的市集上搭起了帐篷,为了维护孩子正统的继承权力,她允许镇上的女公民观看皇后的分娩,并把赤裸的正滴着乳汁的胸脯给众人看。

一开始他的母亲康斯坦丝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康斯坦丁”,但是在洗礼的时候,他被冠上祖父和外祖父的名字,取名为“腓特烈•罗杰”,以表示帝国和诺曼王国的联合。

腓特烈二世父母的婚姻使他自然成为西西里的继承人。而德意志的王冠他也在例行的“选举”中得到。亨利六世让诸侯在1196年12月选举年幼的腓特烈为德国国王,但同时皇帝企图实现的皇位世袭制度却因教廷的强烈反对而失败了。但当亨利六世患疟疾突然去世时,腓特烈二世还是个孩子,皇帝的遗嘱(有可能是伪造的)为他规划 了“理想的未来”。以帝国对教廷的让步保证小腓特烈得到巨大的帝国。然而皇帝一死,托孤大臣安魏勒的马克瓦尔特就被康斯坦丝皇太后赶出了西西里。

在康斯坦丝皇太后授意下,年幼的腓特烈二世放弃了德国的王位,她让自己的儿子于1198年5月17日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在丈夫去世一年后,44岁的康斯坦丝太后也走到生命的尽头,她于1198年11月28日去世,她在去世前请求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保护这个年幼的国王。因而这位年轻的国王是在教皇的监护下成长起来的,被称做“神父哺育的国王”,德国人则喜欢称他为“阿普利亚的孩子”。

当然作为帝国的敌人,英诺森三世并没有成为这个可怜皇室遗孤的负责的监护人,幼年的腓特烈二世是在不受重视甚至是歧视和虐待中度过的,他在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度过了整个童年,在一个充满阴谋和冷漠的宫廷中,这个儿童虽然戴着王冠其实却是个时时被监视的囚徒。有传说,6岁的他穿着国王的华服用尖利的手指甲不停地划破绸衣和自己幼嫩的皮肤。没有人关心他,有时候连吃饭都成为问题,这个孩子在巴勒莫的街头流浪,依靠富有爱心支持皇帝的家庭的接济。这样的童年是个皇帝不可想象的,但正是这样悲惨坎坷的童年的经历影响了腓特烈二世的一生。他待人平等,可以同马夫平等地交谈问题,他只相信自己,极端地自我,相当地世故。他见多识广,对知识孜孜不倦也是从他童年在市井间的生活开始的。
可能有帮助吧

菲特烈十一岁的时候菲特烈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1740-1786可能是霍亨索伦家族中最为杰出的君主,也被叫做菲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虽然他从小都是喜爱音乐哲学,但是君主的位置不得不把他推向了战场。他戎马一生,给普鲁士军队注入了一种不朽的精神。他的进攻性可能是自古以来最强,哪怕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对手也不会退缩,所谓的“斜行序列”的战术更是被他发扬光大。经过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他获得了西里西亚,在七年战争中四面楚歌几乎败亡,但最终奇迹般地获得胜利,从而稳固了对西里西亚的统治。通过一系列战争,使普鲁士崛起成为了德意志内最强大的一个邦国,让这个不起眼的日耳曼小邦成为了在欧洲与奥法俄平起平坐的列强之一。日后,拿破仑瞻仰菲特烈二世墓地时,很有感慨他的将军说:“如果他活着,我们就绝不会能站在这儿。”内政方面,菲特烈大力兴办教育,不仅要求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同时也开始普遍推广全民义务教育。同时他也亲自参与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全国通用的法典--《普鲁士邦法》,从而废止了各式各样的地方上老旧的封建法规以及了很多传统的陋习,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法律必须反映人类本性”。同时菲特烈二世开始鼓励兴建工厂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柏林科学院在他亲自的操办下成立。而菲特烈也开放言论自由,打破出版报纸的禁锢,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摆出丑化他的漫画。在菲特烈二世的经营下,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菲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86-1797由于菲特烈二世没有儿女,而以侄子的身份继位。在位期间积极干预法国大革命,并和奥地利联合派兵干涉,不过效果并不显著。最后由于心脏病猝死。行吗?


排特烈大帝是哪个国家的啊?
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0�2nig von Preu�0�8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裏的国王(K�0�2nig in Preu�0�8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

求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二世的资料
威廉二世 (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全称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是末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从1888年到1918年在位。1、早年生活他在1859年出生于柏林,...

谁知道哪有亚历山大传,腓特列传
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 Ⅱ(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颠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的样子。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么,名字就够了;一个君主真正的信仰是他的兴趣和光荣;在我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获得灵魂的安慰——腓特烈二世 (...

伏尔泰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黑塔利亚普鲁士的亲父??
最后成为国家普\/鲁\/士。和同属日\/耳\/曼民族的其他国家一样生下来就离不开征战一般。而普鲁士军队的缔造者正是腓\/特\/烈\/大\/帝。普爷对上司绝对忠诚,喜欢称呼腓\/特\/烈\/大帝为“老爹”。在百度的文库里面能搜到《普鲁士军队的缔造者:“铁血君王”腓\/特\/烈大帝》这篇文章,有兴趣能找来看看。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些名称的来源是什么?
中国主要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这些编制最早可以上述到古罗马时期,最终成型是在普鲁士的肋特烈二世手中。比如说军,古罗马主要的编制是军团。每个军团有十个大队,而可以翻译成营,这也是营的由来。注意事项:一个班8个人。一个排3个班。一个连3个排,还有炊事班和连部。一个营4个连,也有3个的。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历史简介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 *** 国家,也就是 *** 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 *** 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 *** 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 *** 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是怎么来的
中国主要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这些编制最早可以上述到古罗马时期,最终成型是在普鲁士的肋特烈二世手中。比如说军,古罗马主要的编制是军团。每个军团有十个大队,而可以翻译成营,这也是营的由来。每营三个中队,也可以翻译为连,这就是连的由来。每个连有两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一般只有60人,这就是...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啊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秦国是如何灭亡的
公元前前207年,刘邦入咸阳,秦子婴降,秦朝灭亡。秦始皇嬴政驾崩后,其次子胡亥继位,佞臣赵高大权在握,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借机起义,由此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大军。陈、吴之后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有楚国项梁和其侄项羽的江东起义大军,有沛县刘邦的起义大军,最终在这两个主力起义军...

安多县1393722765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腓特烈二世(1712~1786)是普鲁士国王.年轻时,读过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特别崇拜伏尔泰,与伏尔泰往来密切.... -
符成碱式:[答案] (1)依据材料结合德意志地区资本与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菲特烈二世进行改革的背景有,运动发展的影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普鲁士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2)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菲特烈二世改革的性质...

安多县13937227655: 腓特烈大帝在世年份到底是多少?
符成碱式: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出生日期1712年1月24日逝世日期1786年8月17日

安多县13937227655: 哇,腓特烈大帝好nb啊,打败法奥联军,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吧 -
符成碱式:人物生平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的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

安多县13937227655: 腓特烈二世是怎么样做到君主的典范?
符成碱式: 与18世纪欧洲各国君主相比,腓特烈当政的时间非常长,共达46年.期间, 他给普鲁士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都格外巨大.他不仅让普鲁士从一个落后的 诸侯小邦发展...

安多县13937227655: 有关德国的人物、事件时间先后排列问题16世纪后半期,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1807 - 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铁血宰相俾斯麦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 -
符成碱式:[答案] 16世纪后半期, 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 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1803年)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 铁血宰相俾斯麦(1862年)

安多县13937227655: 腓特烈大帝为什么会没有子女 -
符成碱式: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莉萨白·克里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莉萨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莉萨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尚没有定论.

安多县13937227655: 为什么腓德烈威廉一世会把琥珀屋送给peter大帝
符成碱式: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

安多县13937227655: 请问普鲁士与德国是一样的吗?看一些二战的书,上面一下说普鲁士,一
符成碱式: 普鲁士,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是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

安多县13937227655: 说几个类似的名字出来,速度!俾斯麦拿破仑蒋介石希特勒br
符成碱式: 1、成吉思汗,横跨欧亚大陆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一代天骄------2、亚历山大,马其顿... 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之父.他的父亲腓特烈一世成功地使普鲁士变为一个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