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四段和《陈涉世家》比较,司马迁和贾谊对陈涉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甫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和贾谊对陈涉评价有什么异同~

1、司马迁
司马迁在高度评价陈涉的同时,也没有掩盖他的错误。司马迁将陈涉放在《史记》的世家来大书特书,说明他对陈涉评价极高。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上)》来替代自己下赞文(按:褚少孙述《史记》,在贾文前加了一段话,所以后世版本多作“褚先生曰”,其实引用者仍是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陈涉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2、贾谊
贾谊写的是史论,在赞扬陈涉功业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的轻视。

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2、对比论证方法;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陈涉世家
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

望采纳,谢谢

  《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 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 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这样的时机果然到来了。“(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环境。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好时机,于是跟吴广商量,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作者着重表现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链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1、司马迁
司马迁在高度评价陈涉的同时,也没有掩盖他的错误。司马迁将陈涉放在《史记》的世家来大书特书,说明他对陈涉评价极高。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上)》来替代自己下赞文(按:褚少孙述《史记》,在贾文前加了一段话,所以后世版本多作“褚先生曰”,其实引用者仍是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陈涉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2、贾谊
贾谊写的是史论,在赞扬陈涉功业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的轻视。

司马迁夸他,说他造反有理。贾谊骂他是乱贼


过秦论第四段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

过秦论3、4段重点字词用法和含义?
过秦论3、4段重点字词用法和含义?w单音: w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牖(yǒu) w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w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颈系(xì) w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中人...

求《过秦论》3,4,5段的翻译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

《过秦论》中文章的结构脉络是什么?
全文五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前者均在叙事。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纵,众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统一天下,又用暴政统治人民。第四段写陈涉起义,...

过秦论第四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
5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

过秦论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
秦始皇驾崩,秦二世昏庸残暴和赵高狼狈为奸,各地起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过秦论第四段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铺陈的呢
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求过秦论原文翻译(1组3段 2组4段 4组6段)
2014-06-19 求《过秦论》3,4,5段的简单翻译 2016-03-13 过秦论第4、5、6段原文 7 2015-05-18 过秦论三四五段的翻译 33 2018-04-18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6 2011-06-01 求《过秦论》翻译!! 45 2017-12-16 《过秦论》的全文翻译。 2012-03-14 文言文逍遥游和过秦论有哪几句是高考时会考的? 6 ...

过秦论文言文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

阿房宫赋与过秦论比较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过秦论》的赏析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和陈涉世家比较阅读有答案 -
福很君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吴广素爱人 素:向来 (2)比至陈 比:等到 (3)使公及桓楚将 将:统帅 (4)桓楚亡在泽中 亡:逃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答:吴广故意...

北安市19550225504: 选文过秦论和陈涉世家都写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写法有什么不同
福很君洁: 司马迁《史记》的“陈涉世家”的结尾部分引用西汉贾诩写的《过秦论》作为整篇的总结. 《过秦论》主要在论,说明秦朝先祖秦孝公编发图强,到后世几个君主不断进取直至始皇统一天下,而后陈胜,吴广起义,后来秦国灭亡,得出了统一国家和治理国家是截然不同的论断. 而“陈涉世家”,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从高潮到被秦朝军队消灭的过程,跌宕起伏,并没有多少议论成分,而结尾处引述贾诩的《过秦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陈涉世家是偏记叙文,而过秦论是偏议论文;另外,陈涉世家只是详细记叙了陈涉起义的过程,而《过秦论》则记叙了从秦国振兴到统一,陈涉起义到灭亡,发人深思的过程.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和《陈涉世家》都写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他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福很君洁:[答案] 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2、对比论证方法;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陈涉世家 以陈胜、吴广为...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 陈涉世家 表面内容各有侧重,分别说明
福很君洁: 过秦论主要讲诉秦朝的过失以及秦朝灭亡的原因 ,偶有提到陈涉灭秦 陈涉世家主要讲诉陈涉的发迹与灭秦的过程 其实过秦论是贾谊写的,是古体文,具有议论文的性质,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而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写的,出自《史记》,世家是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具有记叙文的性质,全文主要记叙了陈涉发迹到灭秦的经过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为何用三段写秦朝兴盛 -
福很君洁: 剖析:这里作者竭力地铺陈渲染了九国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其目的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盛.诸侯招罗人才,约从离衡.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弱秦时,极尽铺排之能事,先列出战...

北安市19550225504: 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
福很君洁:[答案] 第一问.《陈涉世家》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

北安市19550225504: 在过秦论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写九国合从缔交 -
福很君洁: 与后文进行对比.先是用九国与秦国对比,显示出秦国的强大,再为后文失去民心而被轻易推倒作对比.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与先秦史传散文的联系 -
福很君洁: 将过秦论与阿房宫赋比较即可见一斑:================================================ 异体 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中“折木为兵.....亡秦族矣.”与《陈涉世家》有何预见相一致? -
福很君洁: 同学,这是个得靠自己回答的问题,我能帮你的也只有这些啦!我觉得你所说的预见应该就在这两段中吧!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

北安市19550225504: 《过秦论》中为什么要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
福很君洁: 陈涉他一介布衣,论军事、谋略,没有一样比得上九国之师,但农民在他的带领下,却使得秦军土崩瓦解. 由此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