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哪里有 修心的 写一些

作者&投稿:长沙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哪些佛经比较修心?求推荐~

定解宝灯论,中观四百论,世摩空性论,血脉论,四行关

当然首选心经啊!其次,楞严经、金刚经都不错

31 .身苦心不苦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的一处山中,脚被飞来的碎石片刺伤流血,引起生理上极大的疼痛。但佛陀心中持续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体的痛苦,不起烦恼。
※※※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恒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国,住在设首婆罗山一处有野鹿出没的树林中。
那天,在佛陀的住处,来了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居士,名叫那拘罗。老居士向佛陀顶礼问讯后,对佛陀说:
「世尊!我年纪大了,常常为衰弱与多病的身体所苦,行动也很吃力的,每次要来见世尊与几位我一向敬重的善知识比丘,都很勉强,所以,每一次能见到世尊,对我来说都很不容易呢!但愿世尊为我说法,让我长久获益,永远安乐。」
「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说的,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必然多病痛,哪还能期盼有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可以依靠呢?除非是个愚痴的人,否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老居士!你应当这样学:我的身体虽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老居士!你应当这样学!」
那拘罗老居士听了佛陀的教导,觉得很欢喜,礼谢了佛陀后就离开了。
那时,尊者舍利弗,正坐在离佛陀不远处的树下。
那拘罗老居士辞别佛陀,愉快地来见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看见泛出愉悦神态的那拘罗老居士,就问他说:
「老居士!你今天容光焕发,神情愉悦,莫非在世尊那儿听到什幺深妙的法吗?」
「怎幺能不容光焕发呢,尊者舍利弗!刚刚世尊才以甘露法,灌溉滋润我的身心呢!」
「世尊用了什幺甘露法,灌溉滋润你呢?老居士!」
于是,那拘罗老居士就将佛陀的教导转述了一遍。
尊者舍利弗听了之后,问老居士说:
「那拘罗!你何不继续问佛陀,什幺情况是心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什幺情况是心不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
「大德!我没有能力深入细问,但愿尊者为我详加解说。」
「善哉!老居士!请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说明:
什幺情况是心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
不曾听闻正法的愚痴凡夫,对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着、祸患、出离不能如实知;不如实知的缘故,对色身产生了贪爱乐着,以致于以为这是生命主体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执着它。所以,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了,心就随着受到牵动,而生起忧、悲、恼、苦、恐怖、顾念、不舍、障碍了。
同样的道理,对自己的感受、想象、意志、识别等也一样,一旦以为其中哪一个是生命主体的『我』,或者为『我』所拥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为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我』为生命的主体,其结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时,心也跟着苦。
什幺情况是心不随着身体生病而生病?
多听闻正法的圣者弟子,对色身的生起、消失、味着、祸患、出离如实了知;如实了知的缘故,对色身不会贪爱乐着,不会以为这色身是我生命的主体『我』,也不会以为生命中另有主体,色身是属于那个主体『我』的,所以,当色身发生变化败坏了,心不会随着受到牵动,就不会有忧、悲、恼、苦、恐怖、顾念、不舍、障碍了。
同样的道理,对感受、想象、意志、识别等生命的其它组成也一样,不认为其中有生命不变的主体『我』,所以,当色身有苦时,心不会跟着苦。」
听了尊者舍利弗这一番解说,那拘罗老居士有深彻的理解与体悟,当下证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别人而能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正法中,心不再畏惧。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对尊者舍利弗说:
「大德!我已经证悟,得到超越与度脱。现在,我归依佛、法、僧众,为佛弟子,请当我的见证人。从现在起,我终身归依三宝。」

按语: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相应部第一相应第三八经》、《杂阿含第一二八九经》、《别译杂阿含第二八七经》,后段取材自《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一经》、《杂阿含第一○七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四经》。
二、为了方便说明,佛陀将人的组成,归类为物质的色身、感受、想象、意志、识别等五种,经典中常简为「色、受、想、行、识」,并称之为「五蕴」、「五阴」。又,为了表示人们对此的强烈执着惯性,也称为「五取蕴」、「五受阴」(参考《杂阿含第五八经》)。
三、在印度传统的文化与宗教思想中,认为生命中应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在个人,称之为「我」;在宇宙中,称之为「梵」。这种思想,除了佛教之外,也普遍存在世界其它的宗教文化中,可以说是人性中的共通执着。佛陀从他的证悟中,指出「我」的想法,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错误,执着这种错误,成为众生流转生死,烦恼痛苦的关键。所以,破除「我」,就成了佛陀所教导的核心修行科目了。而从五蕴中,观察、体证其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我」,是破除「我」的修行方法之一。
四、生起、消失、味着、祸患、出离,原经文中作:集、灭、味、患、离。其完整的内容,应当是「苦、集、灭、道、味、患、离」,也就是《杂阿含第四二经》所说的「七处善」。这是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核心的开展。
五、生理上的衰弱与病痛,老年人是更有机会,也更能深刻体会的。那拘罗老居士能很快地在尊者舍利弗的解说下证悟,佛陀的应机说法,是个重要的因素。
六、痛苦,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经文作「苦受」。生理的痛,为身体非自主神经的一种警示机制,是难以避免的,佛陀也不例外。心理的苦,主要是源于「我」的错误见解与执着。例如:希望「我所拥有的」周遭一切,包括肉体与精神,自身与他人,都要依着我的意思来运作,十足展现了贪爱的特性。这是可以经由修学来止息与超越的,一旦超越了,就做得到「身苦心不苦」了。
七、就如故事第二九〈就像接连中了两支毒箭〉里的譬喻:身苦,就像中了第一支毒箭,如果身苦时心也苦,那就像又接着中了第二支毒箭,苦上加苦。所以,当有病痛时,我们要这样想:中了一支毒箭已经很不幸了,还要再继续中第二支吗?怎能不「身苦心不苦」呢!
八、有时,看到一些学佛的朋友,报告他们「身苦心不苦」的心得,所用的方法,是将身体病痛部分,假想成第二者或第三者来观察。如胃痛,就假想将胃独立出去,不将之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拟成「你这个胃」来观察,看「你」要怎幺痛,与他客气对话。这样的方法,似乎也能达到不错的对治效果。不过,使用这假想法观察时,应当要注意不要让那「观察者」,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为「我」的另一种变型才好,因为,只要执着于任何型态的「我」,痛苦烦恼与执着,就又会换个面貌悄悄地跟上来。

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有的佛经都能摄心。找本字少的,周围人看得多的开始学吧。

六度。


卓尼县17068087253: 佛经中哪些书看过后会明白很多事,可以修心! -
源牲鹿茸: 佛说旧城喻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

卓尼县17068087253: 有哪些佛经比较修心?求推荐 -
源牲鹿茸: 金刚经和般若心经,修心修心,你要了什么心该修.经书只是指引你而已

卓尼县17068087253: 有没有关于静心养气的佛经
源牲鹿茸: 你好,请仔细阅读如下: 没有说什么经是让人静下心来的,心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能令它静下来. 在不同状态的心,读经也会得到不同的领悟,所以就像六祖说的:“心本清净,何来波澜,皆因妄想,而去求清净.”心本来就静的,不用去求,你 求清净时,本身就起了妄想,不要想那么多了.建议你多到一些佛教的论坛去看看,在那里多接触一些佛教不同的东西 注:每一条答案,都汇聚着回答者的付出,请在选择满意答案后的选项时, 慎重点选你的选择.

卓尼县17068087253: 我想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佛经,哪位大侠能帮忙找到?谢谢! -
源牲鹿茸: http://bookgb.bfnn.org/ (般若文海简体站),这里有很多大德开示的佛经,基本都是白话文,很浅显易懂.推荐《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经》,《佛说阿弥陀佛经》 看《地藏经》能知道地狱的可怕而不敢做恶事,知道要孝顺父母 看《金刚经》能开智慧,减少妄想. 看《佛说阿弥陀佛经》能知道要老实念佛,往生到阿弥陀净土继续修行.

卓尼县17068087253: 什么佛经可以静心,清心 -
源牲鹿茸: 严格讲,所有佛经,皆可静心和清心.因佛教修行,本就是修心,佛经万本,皆不离心. 但佛教又讲因缘,各人因缘不同,根基不同,在世俗的身份、学历、工作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 从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您是初学佛这些特点的来看,可选心经,最短之佛经,直指最上乘空性之理,不需理解,但能诵持,自有静心清心之奇效. 也可选《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诵之即明佛理,也并不长,语言优美、通俗易懂,静心之效自然而来,清心消业,功德无量. 如果有时间,亦不妨读《金刚经》.毛之太祖也常用来修心养性,六祖惠能更闻一句而开悟.

卓尼县17068087253: 那个佛经是修心用的,希望指点! -
源牲鹿茸: 如果一定是佛经的话,我推荐《般若心经》,短短两百多个字,却是经典中的经典.

卓尼县17068087253: 我想找一篇专门修身养性 可以让人静心凝神的佛经 望精通 爱好者能提点意见 介绍下 -
源牲鹿茸: 最短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记载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心得,其内容是所有大乘空性经典的集合,建议熟读后背下来,默诵心念,日久必有奇效.

卓尼县17068087253: 佛经中,有什么可以静心,清心的经 -
源牲鹿茸: 亲爱的朋友事实上,您希望静心、清心本身就在我执去寻找静、清本身就不会得到这样的静、清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经律论能是您静清的药石您需要做的是先了解佛陀教育,培育空性心,慈悲心,菩提心假若:您有了对佛陀教育的大信心,几乎所有的经律论都能让您静心、清心希望您能明白我说的并且对您有帮助

卓尼县17068087253: 哪本佛经是讲怎么修心的?? -
源牲鹿茸: 当然首选心经啊!其次,楞严经、金刚经都不错

卓尼县17068087253: 谁能推荐一本能修心的佛经 -
源牲鹿茸: 如果说心净,用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可.口里要念的清楚(如果默念心里也要念的清楚),耳朵要听清楚(如果默念也要听清楚心声),眼睛看着鼻端或者闭眼,一字念好,听好继续下一个字.久久心自然就静了.心静的话自然不会浮躁,也不会有过多欲望,但如果说要戒欲望的书,我推荐你看 寿康宝鉴白话编译 这本书,里面有教你戒除欲望的方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