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缇萦救父”?

作者&投稿:梅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缇萦”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缇萦救父”的故事是什么内容?~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 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转自百度词条<缇萦>

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所以医术也颇为了得。他经常给人治病,慢慢地还出了名,后来还因此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所以没有多久,他便辞了官,专心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淳于意仔细地给病人号过脉后,便给病人开了一副药,让她按时服用。没想到的是,病人吃过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倒没过几天就死了。大商人倚仗权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于是当地的官吏就判他“肉刑”(古时的刑法,指的是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罚,因其侵害人的肌肤、残害人的身体,所以称为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押解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息地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既悲伤,又不服气。她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呢?”于是,她便提出要陪父亲一起到长安去,家人拦阻不住,缇萦真的随父亲一起到了长安。她到了长安之后便托人写了一份奏章,到宫门口递给了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得知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因而较为重视。他打开奏章,只见上面写道:“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会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再也不能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替父亲赎罪,希望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便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无话可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大臣们经过商议,便把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从此之后就正式下令废除了肉刑。


这样,小小的缇萦便救了她的父亲。父亲回到家后,就对乡亲们说:“我的女儿这么聪明孝顺,就算给我个儿子也不换呢!”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的事迹。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因呕脓而死。
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 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

他爸给人看病犯罪了 要受到肉刑,他妈说咱家没个男孩,出了事 也没顶事的
缇萦很气愤,就跟父亲上京了,然后决定给大商人做奴婢,算是受惩罚,汉文帝知道以后 赦免了他爸的罪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的事迹。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因呕脓而死。
  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 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 (缇萦救父也作:缇萦求父)
  月,齐太仓令淳于公①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②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③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④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注①索隐名意,为齐太仓令,故谓之仓公也。
  注②索隐缇音啼。邹氏音体,非。
  注③正义晋书刑法志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犯黥者阜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杂其屦,大辟之罪,殊刑之极,布其衣裾而无领缘,投之于市,与觽□之。”
  注④集解李奇曰:“约法三章无肉刑,文帝则有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索隐韦昭云:“断趾、黥、劓之属。”崔浩汉律序云:“文帝除肉刑而宫不易。”张斐注云:“以淫乱人族序,故不易之也。”
  ——《史记• 孝文本纪第十》
  原文: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如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邢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缇萦救父怎么翻译
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5个女儿。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缇萦救父的勇敢行为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什么内容?
孝道 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她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为了能够使父亲免除肉刑,不惜上书皇帝来申辩,充分提现了儒家的孝道和传统文化的孝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肉刑令刑犯不得改过自新,愿意进宫为奴婢,以抵父亲的罪名。汉文帝非常感动,废除了肉刑,而“缇萦救父”也成为著名孝顺的典故。扬震拒金 菏泽有一名大臣叫做杨震,为官清廉,...

癌症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有么
在我国,最早发现与肿瘤有关的记载,是在西周,那时就用“肿”这个字眼来形容肿瘤,只不过当时无法区分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到了汉代,最早的癌症病例又出现在典籍中。大家可能听说过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说的是汉文帝时期,有个了不起的女孩子,叫缇萦,她的父亲犯了法,按律要...

缇萦怎么读
拼音:tí yíng 缇萦是西汉王朝(大约公元前184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

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 引发该改革的导火索是“缇萦救父”这一事件,文帝感其德孝...

缇萦救父中缇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哪句(文...
缇萦的性格特点是,有献身精神,机智勇敢,孝顺;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是,“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

<<缇萦救父>> 中缇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有献身精神,孝顺,勇敢,机智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但促使李世民决心将“断右趾”也废除的原因,就是因为断趾是中国社会发展前期极其不文明的肉刑之一,这是以损伤犯人躯体为手段的惩罚,而砍去双脚这样的惩罚就归属于肉刑中的“刖刑”,这是一种在《周礼》、《管子》、《白虎通》中都有记载的酷刑,直到汉文帝时,因为“缇萦救父”的事件影响,皇帝才下令废除了这样不...

英语翻译出自《缇萦救父》,请问这两句怎么翻
翻译成英文是"Excuse me" from Ti Ying rather than how to turn these two.下图是翻译截图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救父(西汉历史典故) - 搜狗百科
任砍阿达: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是什么呢?
任砍阿达: 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着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救父50字简要描述 -
任砍阿达: 女孩大胆上书皇帝,愿以身代父,受刑罚,说出肉刑的弊病,皇帝被打动,女孩救父成功.这在女孩子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

武山县17679655792: 成语故事饢萦救父 -
任砍阿达: 缇萦救父 (汉)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救父从文中可看出堤萦是怎样的一个人 -
任砍阿达:[答案] 为父求情上书文帝,孝顺敢言之人. 缇萦(tí yíng)是西汉时期代(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 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救父中缇萦是个怎样的人? -
任砍阿达: 缇萦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也很有勇气的少女,缇萦的父亲有五个女儿,缇萦是最小的那个.缇萦父亲犯了罪,要受到挖去膝盖骨的酷刑,缇萦跟随父亲进京,亲自上书汉文帝,恳求赦免父亲的刑法,宁愿一己之身代替父亲受罚,皇帝被感动,赦免了缇萦父亲的罪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救父 注释 -
任砍阿达: 【注释】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淳于为复姓.②传:押解. ③廉平:廉洁、正直.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译文文帝四年, 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

武山县17679655792: 缇萦救父50字简要描述缇萦救父文帝四年,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 -
任砍阿达:[答案] 女孩大胆上书皇帝,愿以身代父,受刑罚,说出肉刑的弊病,皇帝被打动,女孩救父成功.这在女孩子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封建社会是很少见的.

武山县17679655792: 提萦教父 是什么意思? -
任砍阿达: 是缇萦救父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意思是受肉刑就父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