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作者&投稿:鱼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质是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3)事物的联系包括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只有处于内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联系之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去把握。人是客观世界中的一普通事物,因此,对人的认识也必须从联系、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的本质。下面就用系统的方法、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入手去讨论人的本质。

一、什么是人的内部联系呢?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矛盾统一体,它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系统。它包括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形成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形成器官,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体。

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整体是由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中医学也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无论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有何种不同,它们始终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系统论告诉我们,“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身具有各个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功能。”(4)“系统获得新质的秘密在于要素的有机性。系统内的要素不是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结合。”(5)因而按照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我们认为便是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精神。(6)

人们通常认为由人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是生理性的。杨玉辉同志在《人体科学研究》一书中用系统的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探索,但杨玉辉也认为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体整体是生理性的。这种观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的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阐述形与神之间的关系。(7)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现代医学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并“把人体理解为一个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若干层次和组分、按一定结构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有机系统”(8)。但现代医学同样也只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对人的认识仍然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其没有看到由人体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产生和形成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新的系统具有子系统或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功能。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在子系统或要素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复杂整体。如果我们承认形体可以作为系统而存在,那么我们也应承认在形体基础上产生的新质——精神也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有着不同于组成它的要素或子系统的新质和功能。这便是系统与子系统或要素相区别的核心所在。把由人体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理解为生理性的,恰恰就在于忽视了整体的质与要素的质是不同的这一系统论的核心。

人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形成人体整体功能系统,这种人体整体功能系统产生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运动形式的新的运动形式——精神活动。“事物的质是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特征。”(9)因而,人的内部联系形成人的内部本质,人的内部本质便是精神活动。

以前我们往往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没有看到在形体生物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存在着新质运动——精神运动。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人的通常观念。所谓内在精神本质也就是人的形体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它要求我们从形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认识和理解人。我们认为人是形体系统与精神系统的辩证统一。精神系统与形体系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精神系统既不能离开形体系统单独存在,形体系统也不能离开精神系统单独存在。在人、精神、形体这三个系统中,人系统最大,精神系统次之,形体系统居三。人与精神或形体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与精神或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人既不能离开精神或形体单独存在,精神与形体也不能离开人单独存在。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产物,所以人既不等于精神——灵魂,也不等于形体——肉体,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矛盾统一体。

二、什么是人的外部联系呢?

人的外部联系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这种联系是人通过劳动实现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10) “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1)由此可见,人的外部联系与动物的外部联系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由于它的存在而与外界直接发生联系,而人则通过劳动与外界发生联系,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并为人的生存服务。因此,劳动是人外部联系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因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联系之中,存在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中,是内部联系的质和外部联系质的辩证统一。内部本质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外部联系是对内部本质联系的体现。因而,劳动作为人的外部本质是对内部本质——精神活动的体现。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意识、思维为逻辑前提的,没有意识、思维便不会有劳动发生。那种把人的内部本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的观点(12),恰恰是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事物的内部要素或子系统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质,是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质的新质。正是由于他们忽视了这种新质的存在,忽视了人体整体性的质就是精神活动,因而,他们就根本看不到人的内部精神质的存在。把人的内部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由“肉体——工具”这种“内部质”根本无法导出外部联系的质——劳动。人类劳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意识、思维何以能够产生劳动?正是由于人有意识、能思维,所以才产生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因而,章韶华在《需要——创造论》一书中根据联系的观点把人的内部本质规定为“肉体——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章韶华虽然也已注意到联系形成事物的整体质,但他没有注意到整体质与要素质的不同,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对人的本质研究当中。因而,他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不正确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事物只有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而,人要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中,也即只有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仅仅具有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参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即这个人只有内部联系而无外部联系,那么这个人就是孤立的、静止的,这个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就不可能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如狼孩)。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13)“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4)。由于费尔巴哈没有把事物放在联系和发展中来认识,没有放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来认识,因而他在阐述人的本质时只是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问题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15)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6)马克思正是注意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片面性,即那种只注意事物内部联系,忽视事物外部联系的片面性;所以马克思严厉地批判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外部联系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究竟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8)所谓社会关系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由此可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针对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只注意内部联系,忽视外部联系,忽视劳动而提出的。劳动促使人们结成复杂的外部社会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不是其它。这与马克思一贯的哲学思想,也与马克思所创造立的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相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再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9)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0)“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是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22)但同时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23)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已经注意到人的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以上两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也不像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只是劳动。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否认精神性,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物如果没有内部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这个事物何以有外部联系?因而,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是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那种片面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或劳动,甚至断章取义地仅从字面上理解,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的本质是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

三、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辩证统一,归结为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有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精神、意识与劳动、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是目前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个难点问题。对于精神、意识与劳动或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24)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是类存在物”,而“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25)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的改造反而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同时,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所以人的活动才具有意识、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人的意识、目的性、计划性与劳动、实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似乎没有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对于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目前哲学界依然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心理’、‘意志’,是人特有的‘精神本质’……它是实践的内在本质,实践是它的外在显化或对象化”(2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又把‘有意识’抽出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就等于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又退回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上去”(27)。“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才是‘类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劳动实践即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所以,是劳动实践本身从本质上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不是因为人‘有意识’。”(28)非常明显,上述有关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关系的论述都是根据马克思文本得出的。对于马克思文本中的同样一句话双方理解的意思却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双方虽然都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但都很难说服对方。我们认为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观点的分歧。

当我们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精神或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精神是人的内部联系的质,劳动是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内部联系“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内在力量,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9)。“内部联系只有借助外部联系才能规定事物的存在、推动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孤立的、封闭的、僵死的东西。”(30)同时“外部联系只有通过内部联系才能起到维持事物的存在,影响事物的发展的作用,它一旦超脱了内部联系的需求、选择、控制和调节,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31)。由此可见,精神、意识作为人的内部联系的质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作为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只有在人的内部联系的精神质的推动下才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的决定作用。离开人的精神的推动作用,劳动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任何作用。非常明显,那种片面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人的本质,才能使人是类存在物,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否认人的精神本质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法原则的,是封闭的僵死的,因而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

现行哲学教科书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有关论述,认为劳动既然能够决定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可以决定精神的产生,即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能动性。我们认为劳动决定古猿转变为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不能决定猿转变为人。人是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形体与精神是构成人的两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形体或精神人都不能成为人。同时正是由于形体与精神的产生,才产生了人,才产生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猿不具备形体与精神这两个要素,所以在猿那里没有劳动行为的发生。劳动既然不能决定古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就不能决定精神的产生。精神作为人内部联系的质,精神的能动性来源于形体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与形体的能动性是不同质的。正是由于精神具有能动性,所以精神才能够支配人。同时也正是由于精神能够支配人,所以人的活动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不是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的能动性,而是实践的能动性来源于精神的能动性。精神、意识是原因、根本,劳动、实践是结果和表现。精神是劳动的实质和核心。在逻辑序列上,精神在先,劳动在后。



总之,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我们应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去揭示人的本质。

人具有发展的本质,人是具有人格(由身体生命、心灵本我构成)的时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人的赋新即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格及其生态文明的不断上升和赋新,以实现和谐幸福的目的、猩猩、长臂猿、合趾猿同属人科的灵长目动物。
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以文明是人的人格、生态。又左人,但并非生物进化的终点。人如果不遵循生物进化理论。

扩展资料:
人类并非在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动物,由于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语言、宗教、艺术、以及科学。
与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尤其擅长用口语、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
人类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导致了高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虽然人类不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种,但是人类是已知的唯一会用火、会穿衣、会烹调食物以及其他高级技术的物种。
参考资料:人- 百度百科

长篇小说《人里面哪有你》结尾处,借“疯子”之口对天发出疑问:“谁是人?人是谁呢?”这里面无疑包含了(或者就是)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是什么?”而“疯子”发出的疑问恰似点题般指出了这部用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说所描述的正是叙述者认识自我或者说是“内省”的过程。

  一、哲学的困惑

  (一)
  “人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人自身的问题,连哲学家都为之挠头。人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样的定义显然无法满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常常指责一个品行不端者时说:“这人不够人。”这肯定不是说该被指责者失去了“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属性,而一定另有其(人的)标准。
  英国哲学家F.C.S.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一书里说:“一个真正的定义要恰如其分,确乎牵涉到对被定义事物的性质的全面认识。”但他立即哀叹道:“在科学感兴趣的题材之中,有哪一个我们能自诩具有全面的认识呢?”“人是什么”这一命题,的确关乎人本身的“内省”。然而,“内省向我们揭示的仅仅是为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它决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这是德国的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的话语。难怪他在自己这部关于人的专著中开宗明义道:“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因此他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这里说的“两个字”是指希腊语,翻译成汉语无疑是一句话)。
  被认为是现代哲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也避免正面回答“人是什么”这一命题。“当我们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时,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对这个新问题的一个直接解答。苏格拉底向我们详细而不厌其烦地分析了人的各种品质和品德。他试图规定这些品质的性质并给它们下定义:善、公正、节制、勇敢,等等。但他从未冒昧地提出一个关于人的定义。”(引自《人论》)为什么关于人的定义这么难呢?因为“我们决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物理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但是人却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同上)经过概括,《人论》的作者恩斯特•卡西尔认为,苏格拉底思想学说中关于人的定义应当是:“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卡西尔同时还认为,“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回答活动中。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的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人里面哪有你?”——在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回答的循环过程中,主人公(叙述者)谷童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一个“道德主体”的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回答的基本能力。“谁是人?人是谁呢?”换句话当是“什么是人?人是什么呢?”而自己是这人中的一个吗?具备了“善、公正、节制、勇敢,等等”关乎人的品质吗?在展示主人公生活和心路历程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对这种拷问式的题目的答案——“我”(谷童)这个人“已经寻找过我自己”了。赫拉克利特寻找的方式是哲学,“我”寻找的方式是文学。
  (二)
  “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任何所谓关于人的定义,当它们不是依据我们关于人的经验并被这种经验所确证时,都不过是空洞的思辨而已。要认识人,除了去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以外,就没有什么其它途径了。但是,要把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发现的东西包括在一个单一的和简单的公式之内的任何企图,都是要失败的。”(《人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至少是应当被普遍认同的真理。即使是双胞胎也仅限于外表的相象而决非完全相同。在这种认识自我(或者说认识一个个体的人)的过程中,“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这样的属性立即显得苍白无力和失去了丝毫的作用。
  尼采在他的自转《瞧!这个人》的开场白里说道:“不久,我必须面对我同类的人,向他们作前所未有的最大要求,因此,我觉得我必须在这里宣布我是谁以及我是什么样的人。”然后他郑重地宣称:“听着!因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请看在老天的份上,不要把我和任何其他的人混在一起!”
  其实,尼采所做的并非如同他自己宣称的那样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就在他做这件事情时的整一百年前,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就写出了他那惊世骇俗的《忏悔录》。他对自己这部著作的评价是:“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这部“独特的著作”“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一份参考资料”。如同尼采正告人们“不要把我和任何其他的人混在一起”,卢梭也宣称:“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象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人里面哪有你?”——不是疑问,是反问,答案已经明确——“没有!”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模子”被打碎了。作者谷童与小说中的谷童“我”究竟有多少联系,我们无从断定。因为是小说,而且没有标明是“自传体”,就更不能断定这是一部如同卢梭做的那样,当“末日审判的号角”吹响之时,拿来呈现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并大声宣称:“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样的作品。但不容质疑的是,作者谷童是沿着“去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这条被卡西尔称作认识人的独一无二的途径将“我”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在我们这片古老土地上,暴露隐私所导致的错误有时是致命的。或许生长于这块土地上的作者谷童还不能胆敢完全像生长在人类启蒙运动前沿的法兰西的卢梭那样,“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的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也或许作者谷童尚在英姿勃发的年龄,而无如卢梭已经历了足够长久的自我沉思和思想的积淀(卢梭《忏悔录》的第一部于他五十五岁时完成),能够自信地面对他称之为“万能的上帝”,其实是面对世人,高声呼唤:“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丑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然而,“我”谷童的确生活在芸芸众生之间,白领、蓝领、村官、农民,作家、艺术家、小偷、乞丐、妓女乃至变性人等等……这一个个的人中,没有一个会承认自己不是“人”,宣称自己“不是人”的只有“疯子”。当然,不同的人对“人”的标准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丐帮”中的“二帮主”对人的认识就有自己的见解:“你别看我现在像个人,可我不如人的时候,有谁把我当人了?”这里“不如人”和不“当人”的“人”自有了其特殊的含义。不是吗?曾希望堂堂正正做“人”,“在兰州给人盖大楼,干到年底却连一分钱都拿不上,还挨了包工头一顿打”——没有被人当作“人”对待。而后来不做正经人事(做了黑社会性质的“二帮主”)时,却有了“人”样,还处处受到尊敬。小说中的“我”谷童自然而然地会发出疑问:“这些就是人吗?”“这些人里面有我吗?”
  英国著名作家奥威尔分析第一人称写小说的利弊时说:“叙述者总是不能真正同作者分开。不可能避免把你自己的思想有时候加在他头上,而且,由于即使在一部小说中作者偶尔也必须发表意见,你自己的意见不可避免成了叙述者的意见。”这也难怪小说在网络连载时,网友读者不少在跟帖发表意见中将叙述者谷童与作者谷童混为了一谈。
  不过,无论作者谷童与叙述者(或者说是主人公)谷童间有多少实质性联系,我们都应当承认,在浩若烟海的“关于人的研究”的著作中,《人里面哪有你》也可以算得上是增添了一份小小的“参考资料”。

  二、文学永恒的主题

  (一)
  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人里面哪有你》并没有超脱俗套,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索从头至尾,贯穿始终。在这过程中拦路杀进另一个女第三者爱情主人公,形成“三角”。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或者说简直就是掉了牙的老套路。然而,与传统经典的爱情故事相比,《人》里的主人公更贴近多元化、城市化乃至市场化了的当今社会。男女主人公不再是沉溺情感、耽于幻想的纯情少男少女,而是带有小市民狡黠机敏的成熟角色。他们小心翼翼地防护着自己精心建造的感情城池,还不惜使用一些狡猾的小手段来考验情感的对方。例如女主人公蓁子在网上化名别的女性与男主人公谷童交友,利用虚拟网络中的剖白情怀来刺探对方在现实世界中对自己爱情的忠贞程度。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手段,精心建造的感情城池却并非固若金汤,反而如同玻璃器皿般易于破碎。为防范第三者所设立的防线那样的易攻难守所表现出的防线之脆弱,更加证明了小心翼翼防护的原因所在。可这样的防护又愈加导致那防线的易于崩溃——这形成了现代爱情问题矛盾中的“二律背反”。
  我敢断定,喜欢欣赏琼瑶精心编织的那种玲珑剔透的爱情故事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读过《人里面哪有你》后,定会大呼上当,甚至怒不可遏。网络中跟帖发表的一些意见就已经很能看出端倪。有的简直就要大骂主人公不是人了。其实,这正是小说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传统经典中被理想化了的爱情故事相比,更加接近现实的表现。“人里面哪有你”,即告诉你,主人公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这一个”。能否创造出鲜明个性的“这一个”,是文学艺术创作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这是已经得到比较公认的观点。
  (二)
  塑造“这一个”的“模子”被打碎了,但“这一个”成功的标志却取决于此前铸造它的“模子”是否是从“另一个”上拓下来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再继续展开讨论,因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宗旨。
  尽管爱情故事贯穿着小说《人》的始终,但爱情并非小说的主线。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人是什么”这一主题的答案,须沿着“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这唯一途径找寻;而爱情并不能涵盖“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全部。虽然说,“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是“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它决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但即使是个体的“这一个”的“生活和行为”也必定包含着更加宽泛的内容。“人是什么”的答案不仅要从认识的主体与更广泛的客体的交往中寻找,而且还更加需要主体自身的内省。主人公或者说叙述者谷童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被认识的客体”,这种主客体的分离过程正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最大难关。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据说这是清朝的顺治皇帝的唱词。这种对人生命终极意义的内省往往最后落入了茫然和困惑。就连知识渊博、文笔干练的已故女作家戴厚英也在她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如同祥林嫂一般发出了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疑问。因此,她要“探究灵魂到底有没有,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世上最难解的谜或许莫过于人本身,而那些生活经历曲折、思想历程多变的人,恐怕更是谜中之谜。”(林国良•《记作家戴厚英最后的精神历程》)女作家戴厚英于我国意识形态的冰封刚开始解冻之初登上文坛,以一部也是以探究“人是什么”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引起了当时知识界的一场风雨。当时争论的焦点似乎在于,这部作品中对人道主义的张扬是否是对马列主义的背叛。相比之下,谷童比戴厚英幸运得多,无如后者必须面对党性和原则立场的质询;《人里面哪有你》也更无须如同《人啊,人!》那般经受主义和思想的拷问——毕竟从《人啊,人!》到《人里面哪有你》之间,我们这个在文明、进步、科学、民主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国家,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难跋涉!
  戴厚英最令人们包括与她亲近的人们困惑不解,或视之为“谜中之谜”的,是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旅途中皈依了佛教。“从一个人道主义的信奉者,转而成为一位佛门的皈依人”,这一转变不能不引发人们关于“人道主义怎么能与佛教有缘”的疑问。那么,这是个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不妨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毕生都在叩问人与生命终极意义的女作家的心声:“现实如何,无须我说,我只想说确实感到难以名状的失望和失落。决不是某些人所说的知识分子失去了中心地位之后的失落感或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口中的酸水。我觉得无论我还是中国知识分子整体,都不曾获得过什么中心地位。希望跻身于中心地位的知识分子也是有的,不少已获得了成功,但这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我感到的是理想的失落,本质的失落。时时处处可以看到感到个人或群体毫不心痛地掏尽了自己的灵魂,把欲望扩充,把金钱填进去。本末倒置,头足倒立。传媒天天出现关于文化的描述,文化遍及吃喝拉撒,肤发皮面,却始终没能让我看清文化的本体。一堆堆东西方文化的垃圾如小山、坟墓遮挡住我的双眼,我分别不出脚步到底是朝东还是向西。没有东西,许多人越来越不像东西。”“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慢慢消失,忧患和焦躁却步步进逼。人似乎永远被恶魔蛊惑,做恶魔的奴隶。不可否认今天比昨天好些了,可明天比今天更好的保证在哪里?”“我向各种学说和主义询问、请教,都不能完满回答我的问题。依然浮躁、焦虑。仿佛看见一个无名的黑洞在飞速旋转,要把我吸近无底深渊。听得见各种各样的声音话语,有疯狂的欢呼,沉醉的呓语,亦有绝望的尖叫,深沉的叹息。可是,那能够抓住人们的手脚,把他们从黑洞的风口中拉出来的力量在哪里?”
  读到这里,人们的困惑似乎应当有了些许答案。“各种学说和主义”(包括人道主义的呼唤)并不能回答这位充满失落感的当时属于新老交替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疑问,于是她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宗教。正如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宗教是人们在现实中难以直接获得幸福时,消除人们精神痛苦的最佳替代物之一。
  那么,距戴厚英因其“难以名状的失望和失落”而皈依佛教二十多年后,情况发生了多少变化呢?全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谷童比之戴厚英那一代来,境遇有了多少改善呢?《人里面哪有你》告诉我们,变化和改善不大。“理想的失落,本质的失落”的状况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依然“时时处处可以看到感到个人或群体毫不心痛地掏尽了自己的灵魂,把欲望扩充,把金钱填进去……”专横跋扈、作威作福、鱼肉乡里,甚至敢私设牢狱,关押记者的村官支书;胆敢画地为牢、称霸一方,向乞丐收取保护费的“丐帮”帮主;以爱情为饵诱使艺术家倾家荡产的妙龄少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同样以爱情为饵将少女付出色相代价攫取来的财产挥霍一空的“吃软饭”青年;以及小偷、妓女、化装乞丐、失足青少年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拼命地“掏尽了自己的灵魂,把欲望扩充,把金钱填进去”,从而也变得“越来越不像东西”……
  主人公从自己新闻工作室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的视角出发,比一般人更多地观察到了这类社会消极现象。当然其中也有原本游戏人生,以肉体换取金钱,并打算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婊子日记》的妓女,却因“良心回归”,萌发真情,与玩世不恭,以“多上女人”为乐趣的浪子演绎出一段生死恋情;还有幡然悔悟,希望把掏空的灵魂再填充回去的那个欺骗过艺术家的妙龄少女,倾自己所得暗中购买艺术家无人问津的作品,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赎罪,却为时已晚,因为自己用于赎罪的金钱来源于犯罪而锒铛入狱……
  身处这样一个陷阱四伏,人人在灵与肉的较量中苦苦挣扎的社会环境之中,主人公谷童自己也未能幸免于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真实报道社会问题为己任的工作室,自己也遇到了内外交困的社会问题。以老朋友面孔出现,以文化人身份前来与之协议合作者,居然背信弃义独吞了合作成果;怀揣“作家证”,以谦卑老实面目加盟工作室的农村青年,却在背地里吃里扒外,使工作室的财政面临困境;更有那工于心计,阴险狡诈的“变性人”,为了达到获取巨额赔偿的目的,他(她)精心设计圈套,十分不人道地让基于人道主题为出发点前去采访的工作室成员陷入名誉官司。“变性人”的得逞让已经陷入财政困境的工作室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正值此时,主人公的爱情生活也出现了巨大的变故。三角恋情的穿帮,两个女主人公的相继离去,给男主人公谷童带来了极其残酷的双重打击。事业和爱情同时毁灭,主人公年轻的生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难以承受、无比沉重的压力使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似乎走到了尽头。
  (三)
  有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观点:没有亲历死亡的哲学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哲学家应当比一般人更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因为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生命现象只是无数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且它来源于自然最后必然回归于自然,因此哲学家对于死亡这种自然界必然的现象不应当心怀常人那样的恐惧。二是,哲学意义的“死亡”是“生命”的否定形式,以研究生命现象为己任的哲学家,如果没有亲历死亡的经验,就不能对“生命”这一现象获得完整的认识答案。
  但是,这种观点再次将哲学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为这包含了一种难以证实的,或者说是无法最后自圆其说的困境。叔本华认为“自杀也是一种实验,是人类对自然要求答案的一种质问”。所质问的问题则是“人的认识和生存,在死后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尽管他对于自杀行为持赞赏态度,但也无奈地说:“这种实验未免太过笨拙,因为所质问的意识和等待解答意识,都由于‘死’而消失了。”(叔本华•《论自杀》)意思是说,人的意识(包括提出质问和等待解答)是与生命伴生的,“死亡”现象发生时,意识也随同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了。即使有这样的哲学家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的确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完整答案,却也永远失去了叙述经验的机会。
  与哲学家相比,文学家则显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哲学的认识需要通过严密的推理和精确的实证过程,毫无经验证实的假设或推测是不能被完全认同的。而文学创作的基础则是想象和联想。所以有人说,一个文学家比一个国王还要更具权威,他可以在自己想象的王国中自由驰骋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事业和爱情同时跌入深渊的主人公谷童割腕了,打算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完成人生最后的实验——向自然质问生命死亡后如何变化的答案。哲学家做不到的,文学家做到了。果然,灵魂在生命终结的刹那立即归向了大自然,如同梦境般回到了大地和母亲的身边。那是生命初始的地方,因此也必然来这里寻找最后的归宿。既然生命的旅途那样的艰辛坎坷,为何不归向来时的大自然中去呢?“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悠远的蓝天,碧绿的田野,尽情地在大自然中奔跑,享受着归向田园的快感。在这里,“我是谁?谁是我?”“谁是人?人是谁呢?”这类问题统统失去了意义。主人公这一生命的主体,在体验死亡,寻找生命的归宿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是什么”的一次认识。
  “人是什么?”人是生命的主体,归向死亡则不知是什么了——对“人是什么”的认识,通过展示主人公“生活和行为”(生存)的唯一途径,并且通过归向生命的终结(死亡)的体验,比较完整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梦境(或幻觉)中母亲的拒绝接纳,象征着生命的责任尚未完成,生命的旅途还得继续,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应当承担的重负在不该卸下的时候还得继续担负……

  只要人类还存在,追询“人是什么”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留。“人是什么”必然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人,一种被很多烦恼,很多忧愁,很多困难所捆绕的动物
人,一种享受生活乐趣的动物.

人是什么,我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我?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不难回答。
说不清楚,也许是人有智慧,才会想到,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有自己,
如果人没有智慧,就不会想了,就像动物一样,饿了就找食物,吃饱了就玩耍,对不对,

人是上帝眼中的蚂蚁 蚂蚁眼中的上帝


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造句
1.生活是什么,是甜蜜的,是苦涩的,是酸酸的,是辣辣的,是付出,是收获,是阳光,是风雪,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我们每一个人细细体味。2.春天是什么,是冰雪融化的溪流,是树梢上的嫩芽,是田野上的耕种,是夜里淅淅的春雨,是惊蛰苏醒的小虫,是花园里的姹紫嫣红,是踏青的脚步,是轻抚笑脸的春风...

??是什么意思?
问号,拼音 wèn hào ,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指疑问;可疑的问题。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基本功能 交...

???是什么意思?
__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读作shīwàng,音同“失望”,是失望的暗语。词语来源“__”是非主流火星文,为“失望”二字的同音仿写。引申含义“__”同“失望”,意思是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_”古同“世”,《说文解字》:“三十为_(世)。”“_”是一...

-是什么???
你问的是“ - "是什么," - ”是减号,"-"是负号。“ - ” 是减号;"- " 是负号。

..是什么意思
..表示当前目录的上一级目录。这和linux系统是一样的,.表示当前目录,而..表示当前目录的上一级目录。例如:文件夹a下面有文件夹bc和文件d,文件夹b下面有e.php和文件f。则..表示a文件夹,最后..\/d表示a文件夹下的d文件。linux系统简介。linux为一种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其内核...

是的是什么意思?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是的,一般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表示对该问题的,赞同。

~是什么意思
~ 英文符号叫Tilde,(意思是颚化符号,鼻音化符号,代字号),中文俗称波浪号。波浪号(~)是一个有许多用途的标点符号。原本,它是做为缩写符号的一个字母,但亦有做为变音符号或单一文字的用途。在数学上,它是代表等价关系的数学符号。在最后一个用途里(尤其是在辞书学里),它有时会被当做代...

ベ是什么意思
べ是一个日语假名,读作罗马音的be,单独一个假名べ是一般是没有特别的意思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吐出舌头嘲讽对方的意思。一般片假名べ多用于表示外来语,比如ベイビー(baby)、ベスト(best)、ベトナム(Vietnam)等等。外来语 日语不仅有丰富的本土产生的词汇,它还有许多源自别国的词。如一些从...

「」的意思是什么?
「」是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其中『』和「」为曲尺形的引号,在“”‘’西式引号中不方便使用的时候使用。但是港澳台地区已经习惯在横排时使用『』和「」。中文直角引号『』和「」方法一:1、使用搜狗输入法,先找到搜狗输入法状态栏,...

“...???”是什么意思?
“...”在网络用语中通常表示为“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意思。网络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汉字。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体传播中表现出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用户采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在线聊天的效率,或者是为了幽默或逗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定的...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 - 搜狗百科
禾堂康赞: 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东西 -
禾堂康赞: 人或人类,这个名词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各个层面来定义,或者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学名为Homo sapiens Linnaeus),拥有高度发展的大脑.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 -
禾堂康赞: 人是有善、有恶、善的人永远都是为别人着想、恶的人往往都会在你背后捅你一刀!! 人有七情六欲、往往就是放不下“舍"!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人的定义是什么? -
禾堂康赞: 人概念: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1、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
禾堂康赞: 人是一种有感情 有思想 有血有泪的高级生物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 -
禾堂康赞: 人是什么?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但是,爱因斯坦毕竟从某个侧面作出了较明确的回答: ...

长海县17717758200: 什么是人? -
禾堂康赞: 有欲望和贪婪构成的魔鬼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到底是什么?
禾堂康赞: 人是一种大脑开发在地球生命体你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种族,.

长海县17717758200: 人是什么?
禾堂康赞: 人是情感动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