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明显错误

作者&投稿:藏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以一个纪录片横空出世的,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四处寻找真相的英雄,走访了北大、中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揭开雾霾之谜。这个立意是积极的,主题是严肃的,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编导本应该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求真态度来制作这个片子,然而十分遗憾,我发现这个片子的一些重要关节点是虚构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前后矛盾的地方。下面略举数端,供那些一亿多人看过此片子者参考。
① 柴静认识到雾霾问题到底是什么时间?
在片子的开头是个简短的宣传,里边柴静深情地讲道:“我是通过我女儿的眼睛才看见了雾霾。因为我就在华北天空下生活,这十年来我怎么没有觉察到雾霾的存在?”在影片中柴静多次用了一个小女孩站在窗台的前的背影,可是柴静的女儿是2013年10月出生的,能站在窗台看外边的景致起码得一岁以后,这意味着柴静只有到了2014年10月以后才注意到了北京雾霾的存在。然而光她这个片子就已经制作了一年啦,也就是说,在柴静没有意识到雾霾存在之前就开始制作这部反雾霾的片子啦!
在纪录片的开始,柴静用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污染记录来说明雾霾的严重性,并说那一个月她走访了陕西、河南等地,获知媒体上报道全国6亿人笼罩在雾霾之下。柴静的原话为:“我曾经是一个记者,报道了很多地方的污染。但是一直到雾霾笼罩了差不多六亿人,我才第一次认真考虑说,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柴静还说,这次外出归来时知道自己怀孕了。
前头说女儿长大后才认识到雾霾存在,接着又说怀孕女儿时已经开始考虑雾霾问题。此外,华北和北京的雾霾问题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十分严重,柴静又是多年报道污染的记者,竟在2014年底之前竟对北京的空气污染浑然不觉。这不太搞了!柴静这是在搞纪录片,还是在写小说?即使写小说,也不能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呀?
② 美国护士如何敢确诊柴静女儿的病因?
柴静的片子很煽情,这是她精心打造的,其中多次用到一个道具,它就是护士在柴静女儿做手术时送给她的一只小熊。柴静说她怀孕时,女儿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刚一出生就被抱走做手术。柴静说:“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这只小熊在开头和片尾都出现过,结尾则是手画的图案,而且小熊的嘴都是用口罩遮盖着,表明抗议雾霾和防备空气污染。
然而,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女儿,美国护士怎敢擅自断定柴静女儿的肿瘤是空气污染所致?按照美国的医疗制度,护士是无权诊断病因的。护士送这只小熊的用意似乎就是为了柴静日后拍这部纪录片用的,而且这只小熊一开始就加入抗议北京雾霾污染的绿色队伍。柴静在片尾又用手画的这只小熊,嘴上带着口罩,号召人们关爱孩子,制止污染。
此外,柴静说女儿做完手术被送回来时还处于昏迷状态,是她一声声呼唤女儿的名字,才把女儿叫醒。此处很感人,然而暴露出医疗常识问题。美国的医院也太不专业了,怎么会把尚处于昏迷状态的初生婴儿就送回来了呢?
我总觉得,柴静似乎是在编故事,而不是在拍科教片。
③ 柴静在美国如何能闻到北京雾霾的味道?
柴静的纪录片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她吃她喝都让你来负责。(2013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它就是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时看到的天空。”这里柴静讲的是自己2013年底在北京经受雾霾的感受。
可是,柴静是在2013年10月底在美国生女,2014年2月20号左右才返回北京。也就是说,北京2013年底那场雾霾期间,柴静人是在美国的。她有必要虚构自己的感受吗?
④柴静所描写的生女过程太蒙太奇。
在纪录片,柴静重彩浓墨自己的生女过程,以自己女儿是雾霾受害者引入,感动了无数的人。然而她所描写的过程是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请看纪录片的三段柴静的解说词:
一、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的。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
二、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还在昏迷。我就拿着麻醉针眼儿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直到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
三、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儿,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会挣扎,就会呼吸得更多。
任何一个不了解背景的观众听了柴静上面这些话,都会认为柴静是在北京某家医院生的女儿,而且是抱着初生的婴儿走着回家的。柴静没有交待生女的时间和地点,一定会给人这样的感受。然而,事实上,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孩子,而且在那里休养了3个月左右才回北京的。
总之,我觉得柴静更像是在演戏拍故事片,里边穿插着不少虚构的成分或者说假信息。特别是,编导虚构故事也不够细心,不该出现内容上的前后矛盾。《穹顶之下》不是一部严肃的科普片,更像是一部以雾霾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是可以虚构、幻想、穿越,然而科教片则必须求真,必须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方法来制作。

从数据看柴静《穹顶之下》的漏洞

首先要表达对柴静做这件事情的敬意,我们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都希望能有蓝天白云乡愁别墅豪车,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勇气做到这个女性做到的事情。不论从一个母亲、媒体人、互联网营销事件、舆论引导等方面来说,这都是一次成功的案例,值得绝大多数敬佩赞同或者鄙视不爽柴静的人学习,因为你没做到,而你不能因为自己没做到而从专业之外的领域进行非善意的评判。

刨除掉情怀、阴谋、私德与政治斗争等种种无法量化的因素外,作为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员,这篇文章想来探讨被誉为“比专业人士还专业”的这次演讲中的专业问题。当然,除了“降低雾霾必须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这一根本结论我们不认可之外,其他的细节错误都不损柴静这次形式和内容都堪称完美的公共事件营销。

1、“中国有一半的油完全失控?3%=50%?”

我承认这个表述当时令我非常震惊,我从来没想到轮船的耗油量占到总石油消耗的一半,至于是不是失控当时还没来得及想。

查下来的实际数字是轮船用油占燃料油的比例接近一半(47%),而燃料油占总油量消耗量的比例是6.6%,也就是说,船舶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例是3%,这和一半差太多了吧。再怎么考虑节目效果也不能把3%误导成一半。

1

2、“天然气在中国无法大量开采的原因是中石化的垄断,只要开放就可以解决?举例:9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只开采了1000亿立方米,根本原因是:70%资源被中石油垄断。”

垄断问题后面讲,首先要说的是柴静的团队没搞清楚产量、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地质储量的关系。

我也举个例子,全球油气剩余技术可采资源量高达6000亿吨和810万亿立方米,但是2014年油气产量仅为41.5亿吨和3.57万亿立方米。这也是因为全球石油巨头不开放市场导致的?

另外与其他天然气大国相比,我国油气发现和开采成本不断攀升,截止2013年底,我国天然气井日均产量不到3万立方米,低于1万立方米的占一半。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技术可采储量都开采了,大家估计就会骂中石化败家子,搞得企业亏损。



3、“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减少雾霾必须降低煤炭消耗量增加天然气用量,英国就是这样变好的,所以我们也要大幅提高天然气比例。”

我能告诉你英国天然气用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北海油气田的开发吗?天然气生产出来当然要用啊,这不是因为有雾霾英国大量进口天然气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用天然气比煤炭要环保,问题是中国有那么多天然气来替代煤炭吗?

现在中国能源结构里天然气占比5%,但同时中国已经是天然气第六大生产国和第五大天然气进口国,未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但依靠天然气替代煤炭没有任何可能,只能很小幅度地替代。按照全球25%的比例,中国要增加五倍的天然气需求,这哪里去买啊?其他国家的人怎么办?

1

4、两桶油控制国家油品标准制定,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最好的油品比发达国家低2个等级,北京柴油硫含量是欧盟国家的25倍。

呃,中国的油品品质现状的确总体低于发达国家,不过从下图的标准看没量级的差别,而且未来目标上也在打算和发达国家看齐



5、“雾霾导致50万人死亡。”实际上中国因为抽烟每年死亡100万人

因污染而死亡都是件可怕的事情,不过对比抽烟的死亡人数,发现雾霾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因为抽烟每年导致死亡100万人,是雾霾数据的两倍。还有10万人因为二手烟而死亡。但社会上对抽烟的危害好像远不如雾霾这么关注。因为烟草行业有烟草公司的巨额公关费和烟草总局的巨额税收,雾霾只是自己在战斗吗?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以一个纪录片横空出世的,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四处寻找真相的英雄,走访了北大、中科院等教育科研单位,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揭开雾霾之谜。这个立意是积极的,主题是严肃的,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编导本应该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求真态度来制作这个片子,然而十分遗憾,我发现这个片子的一些重要关节点是虚构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前后矛盾的地方。下面略举数端,供那些一亿多人看过此片子者参考。
① 柴静认识到雾霾问题到底是什么时间?
在片子的开头是个简短的宣传,里边柴静深情地讲道:“我是通过我女儿的眼睛才看见了雾霾。因为我就在华北天空下生活,这十年来我怎么没有觉察到雾霾的存在?”在影片中柴静多次用了一个小女孩站在窗台的前的背影,可是柴静的女儿是2013年10月出生的,能站在窗台看外边的景致起码得一岁以后,这意味着柴静只有到了2014年10月以后才注意到了北京雾霾的存在。然而光她这个片子就已经制作了一年啦,也就是说,在柴静没有意识到雾霾存在之前就开始制作这部反雾霾的片子啦!
在纪录片的开始,柴静用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气污染记录来说明雾霾的严重性,并说那一个月她走访了陕西、河南等地,获知媒体上报道全国6亿人笼罩在雾霾之下。柴静的原话为:“我曾经是一个记者,报道了很多地方的污染。但是一直到雾霾笼罩了差不多六亿人,我才第一次认真考虑说,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柴静还说,这次外出归来时知道自己怀孕了。
前头说女儿长大后才认识到雾霾存在,接着又说怀孕女儿时已经开始考虑雾霾问题。此外,华北和北京的雾霾问题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十分严重,柴静又是多年报道污染的记者,竟在2014年底之前竟对北京的空气污染浑然不觉。这不太搞了!柴静这是在搞纪录片,还是在写小说?即使写小说,也不能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呀?
② 美国护士如何敢确诊柴静女儿的病因?
柴静的片子很煽情,这是她精心打造的,其中多次用到一个道具,它就是护士在柴静女儿做手术时送给她的一只小熊。柴静说她怀孕时,女儿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刚一出生就被抱走做手术。柴静说:“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这只小熊在开头和片尾都出现过,结尾则是手画的图案,而且小熊的嘴都是用口罩遮盖着,表明抗议雾霾和防备空气污染。
然而,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女儿,美国护士怎敢擅自断定柴静女儿的肿瘤是空气污染所致?按照美国的医疗制度,护士是无权诊断病因的。护士送这只小熊的用意似乎就是为了柴静日后拍这部纪录片用的,而且这只小熊一开始就加入抗议北京雾霾污染的绿色队伍。柴静在片尾又用手画的这只小熊,嘴上带着口罩,号召人们关爱孩子,制止污染。
此外,柴静说女儿做完手术被送回来时还处于昏迷状态,是她一声声呼唤女儿的名字,才把女儿叫醒。此处很感人,然而暴露出医疗常识问题。美国的医院也太不专业了,怎么会把尚处于昏迷状态的初生婴儿就送回来了呢?
我总觉得,柴静似乎是在编故事,而不是在拍科教片。
③ 柴静在美国如何能闻到北京雾霾的味道?
柴静的纪录片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她吃她喝都让你来负责。(2013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它就是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时看到的天空。”这里柴静讲的是自己2013年底在北京经受雾霾的感受。
可是,柴静是在2013年10月底在美国生女,2014年2月20号左右才返回北京。也就是说,北京2013年底那场雾霾期间,柴静人是在美国的。她有必要虚构自己的感受吗?
④柴静所描写的生女过程太蒙太奇。
在纪录片,柴静重彩浓墨自己的生女过程,以自己女儿是雾霾受害者引入,感动了无数的人。然而她所描写的过程是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请看纪录片的三段柴静的解说词:
一、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的。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
二、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我的女儿的,她用来安慰我。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还在昏迷。我就拿着麻醉针眼儿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直到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
三、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儿,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会挣扎,就会呼吸得更多。
任何一个不了解背景的观众听了柴静上面这些话,都会认为柴静是在北京某家医院生的女儿,而且是抱着初生的婴儿走着回家的。柴静没有交待生女的时间和地点,一定会给人这样的感受。然而,事实上,柴静是在美国生的孩子,而且在那里休养了3个月左右才回北京的。
总之,我觉得柴静更像是在演戏拍故事片,里边穿插着不少虚构的成分或者说假信息。特别是,编导虚构故事也不够细心,不该出现内容上的前后矛盾。《穹顶之下》不是一部严肃的科普片,更像是一部以雾霾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是可以虚构、幻想、穿越,然而科教片则必须求真,必须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方法来制作。

《穹顶之下》全片103分钟,剖析了中国大气污染问题,试图唤起各方对雾霾问题的重视和行动。柴静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正如片名“同呼吸共命运”所指,诸多观众被片子“击中”,表示“看得心塞”并“热泪盈眶”,称赞该片为“有良心的调查”,引发反思热潮。


真的有穹顶之下这部电影吗 为什么找不到
你好,这个其实是个纪录片,是著名记者柴静关于大气雾霾污染问题自己花费百万而录制的中国环境污染纪录片,里边的资料很权威,统计很客观和详细,但是可能损害了某些……的利益,现在网上很难搜到了,我这里还存有一份,想要的话请回复,我可以无条件的给你,一起保护中国的环境,努力!!

现在哪能看到穹顶之下
只有凤凰视频和迅雷看看,还可以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其他的微博、视频等只要和雾霾相关的话题被屏蔽,视频被删除,百度快盘也有不少人上传的视频文件,可以下载。希望有更多的人下载和上传。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的参与和努力

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一定耗费了很多心血,通过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向公众介绍了PM2.5的形成根源,告诉我们整个中国都被雾霾造就的“穹顶”笼罩着。公众因此提升了对PM2.5的认识,未来会增加对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会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进程。所...

为何《穹顶之下》播放了以后,有的人开始关注雾霾问题?
早些年的时间里,主持人柴静深度报道了一部纪录片让很多网友对于现状都引发了深深的担忧,对于雾霾环境问题开始了重视,这部纪录片就是《穹顶之下》。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像我们讲述了当下时代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让人们真实的看到了我们的环境所面临的处境是有多么的严重,这部影片也唤起了很多人保护环境的...

观《穹顶之下》后有感800字数
“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

近期cctv6电影频道的讲pm2.5的电影有哪些
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穹顶之下》说了什么 多数人已经看过这部纪录片了。只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内容及一些关键问题。1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这是开篇就讲的问题。癌症发病率增加,污染贡献度是很高的,官方态度不甚明朗。但医院只能说不明原因。这个问题必将困扰中国数十年,社会成本...

穹顶之下真的被禁了啊?
我原本期待《穹顶之下》能够更深入、更客观地来比较在雾霾问题上的各种利弊,但是它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得太多。 在漫天雾霾的同时,北京也是全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对于环境问题单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静把她的女儿关在屋子里,面对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这个城市会伤害我吗?答案是:会。但问题...

《穹顶之下》被禁了?因为什么?
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非常有意义,能够引起大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但是纪录片中也有一些地方不够严谨,存在很多不大科学或者是太过片面和不真实的画面,所以最后这则纪录片被禁。柴静原本是央视的记者,辞职一年后推出了关于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上》,一时间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这则纪录...

穹顶之下为什么这么火
看见》一书的版税。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纪录片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同时也有报道说这部电影涉嫌炒作,由美国支持等等 ...

美剧《穹顶之下》里的设定到底是什么?
个人觉得《穹顶之下》这部剧并不是简单的向我们讲述所谓的科幻故事,而是以科幻题材来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性的斗争,荣誉与权力的斗争。当然,以及西方国家的历史问题。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部剧非常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派特色,即便有艺术的夸张处理,但是是从实际出发,向我们传递一种非常“沉重”的...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