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

作者&投稿:禄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孔子认为的仁实质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现实权益的崇高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论述中并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
孔子是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扩展资料:
孔子“仁”之思想解读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尧、舜是最具“仁爱”的典型人物,也是人们学习的典型模范代表人物。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它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虽然缺乏民主基础,但是,它必竟是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大趋势,它与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中的“博爱”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少了其中的“自由”、“平等”之内容,但“仁爱”的提出却早于“博爱”二千多年。至于中国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或之后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那是封建主义制度的顽固性所致,极大地阻碍了孔子仁爱的人主义精神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还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母亲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e),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总,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那时鄙视那些学稼之人(农民伯伯),认为所谓的人要如他认为的那种德为上的君子,个人认为:针对人而言,穷人辛苦了一辈子,唯一的愿望只要那么一碗热喷喷的饭菜,孔子吃的饭菜难道是他自己种的?有什么资本?好比是一个梦想主义者,但是如今的社会是现实主义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是低等的人。因为孔子的仁是有等级的爱




杏仁是杏子里面的仁吗
是,但苦杏仁有毒,需处理:炒,或用清水浸泡3~5天,以确保安全 \/iknow-pic.cdn.bcebos.com\/5243fbf2b21193139385febc6b380cd790238df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243fbf2b21193139385febc6b380cd790238df3?x-bce-process=image%2F...

“仁”与管理 仁众管理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类似的感叹还有“知德者鲜矣”、“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等等。正因为仁者的稀缺,孔子很少给别人“仁”的评价。子张提出:令尹子文三次出仕无喜色,三次罢免无愠色,算不算仁者?孔子的评价是“忠”:陈文子因为当政者无道,...

论语中对“仁”的体现
“仁”一直被孔子作为论语中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

《老子〉〉说:天地不仁;与善仁。 A.这两个“仁”有何不同? B.老子的...
天地不仁;与善仁 天地 本无仁 .人行其善 而知仁.老子与孔子的仁 近不同 远同 大同是也.行仁乃大同仁.解仁 乃人来完成 才知其二也!

孔子仁的论文
孔子关于仁的论文 从“仁”与“礼”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凡君子所行就是“仁”,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但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小人就必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行为不违背“仁”。以“仁”、“礼”关系作为标准,孔子从道德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

仁四字成语赞美君子
②泛指旧时提倡的道德规范 仁至义尽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 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入主出奴 语出唐...

仁者爱人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①亲而仁②民,仁民而爱③物。”(《孟子•尽心上》)注:①亲...

结合《论语》,谈谈对仁 的理解。 我需要一份系统总结的答案,谢谢咯
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以真诚之心爱天下人而不存私,真心流露时就是“我欲仁”;当下所作无一不是仁念仁言仁行,就是“斯仁至矣”。由此可知,修身即是修心。仁与不仁,悟道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正因为至道无形,所以入道的具体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境而异。《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

有关论语中“仁”“君子”的名言
【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2)处:居住。(3)知:音zhì,同智。【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

请人帮我列举论语中表现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句子,越多越好.?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的仁 - 搜狗百科
亓松凯西:[答案]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对仁的解释 -
亓松凯西:[答案]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内容是什么 -
亓松凯西:[答案]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
亓松凯西:[答案] (1)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的“仁”的内涵和评价 -
亓松凯西:[答案] (1)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
亓松凯西:[答案] 儒家学派核心——“仁”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
亓松凯西:[答案]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

歙县19713232296: 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仁”的中心是 -
亓松凯西:[答案] 孔子在其言论中,很多次说到“仁”,但他对于“仁”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相反,在不同的场合提到的“仁”有不同的意义,有时甚至还互有冲突.但一般认为,孔子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乃是“仁”的本质核心.

歙县19713232296: 孔子 仁 的名词解释 -
亓松凯西:[答案]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