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意境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投稿:御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文学意境,文学意境如何形成,举例谈谈。~

文学意境: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抒情作品的一种艺术境界。
文学意境既是文学形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是蕴含更为丰富壮观的高层次的文学形象。
可简略介绍意境的思想渊源及历史发展线索,说明其民族特色。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虚实结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诗、词有意境,散文、戏剧、小说也可以有意境,但并非所有文学作品都有意境。
辨析:情景交融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情境交融还不能产生意境,必须由实出虚、虚实结合。(以作品分析为例)
塑造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意味的审美意象,选择恰当的意象结构方式,引发、造成无穷尽的审美空间,是创造文学意境的关键。
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
意境与形象、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的文学形象具体、明确,意境则模糊、朦胧;意境是文学形象,又是文学形象的升华。
文学意境往往由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组合形成,但又超越文学意象。
文学意境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之一,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把它与其他艺术至境形态区分开来。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四个方面。
(1)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特所说的“如画性”(Bildlichkeit),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物”。意境的这一形象特征,用中国的说法就叫“情景交融”。南宋文学家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同时,王夫之还提示了意境的形象创造的两种主要方式,他在《唐诗评说》卷四中说,诗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两种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如杜甫绝句《漫兴》: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请看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吸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然,以上三种情景交融的方式创造意境,都可以写出上乘之作,方法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2)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的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实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虚境与实境的关系是怎样呢?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中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我国文论历来十分重视虚境的这种重要作用。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初发取境偏逸,一首举体便逸。”这里说的“取境”,是指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皎然认为,它在意境中处于核心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清人许印芳对此曾有很好的阐释。他说:
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而来。
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而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工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
这里强调的“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然而“实者逼肖”,并非是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这种功夫,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生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3) 生命律动
何谓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宗白华认为“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这与中国人的诗化宇宙观、哲学有联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一语,出自《庄子.应帝王》,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前者的生命律动是形而下的状态,后者则是生命律动的形而上的状态。然而不论形上或形下,表现的都是生命的律动。因此,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4) 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刘勰提出的“余味曲包”说,钟嵘提出的“滋味”说,都是此说的前奏。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意境的审美效果有一种绵绵不尽的韵味,不仅有味内之味,还有味外之味,他又把这种“味外味”称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自宋代起,更突出了“韵昧”的美学内涵。范温在《潜溪诗眼》一书说:“韵者,美之极”,又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明人陆时雍则进一步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又说“物色在于点染,意志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由此可见所谓“韵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更为充分,它是由意境传达的极美的韵味,是意境必备的审美效果。
总之,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成为许多诗人作家的艺术至境追求。

文学意境: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抒情作品的一种艺术境界.
文学意境既是文学形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是蕴含更为丰富壮观的高层次的文学形象.
可简略介绍意境的思想渊源及历史发展线索,说明其民族特色.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虚实结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诗、词有意境,散文、戏剧、小说也可以有意境,但并非所有文学作品都有意境.
辨析:情景交融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情境交融还不能产生意境,必须由实出虚、虚实结合.(以作品分析为例)
塑造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意味的审美意象,选择恰当的意象结构方式,引发、造成无穷尽的审美空间,是创造文学意境的关键.
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
意境与形象、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的文学形象具体、明确,意境则模糊、朦胧;意境是文学形象,又是文学形象的升华.
文学意境往往由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组合形成,但又超越文学意象.
文学意境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之一,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把它与其他艺术至境形态区分开来.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四个方面.
(1)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特所说的“如画性”(Bildlichkeit),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物”.意境的这一形象特征,用中国的说法就叫“情景交融”.南宋文学家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同时,王夫之还提示了意境的形象创造的两种主要方式,他在《唐诗评说》卷四中说,诗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两种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如杜甫绝句《漫兴》: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请看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吸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然,以上三种情景交融的方式创造意境,都可以写出上乘之作,方法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2)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的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实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虚境与实境的关系是怎样呢?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中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我国文论历来十分重视虚境的这种重要作用.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初发取境偏逸,一首举体便逸.”这里说的“取境”,是指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皎然认为,它在意境中处于核心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清人许印芳对此曾有很好的阐释.他说:
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而来.
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而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工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
这里强调的“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然而“实者逼肖”,并非是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这种功夫,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生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3) 生命律动
何谓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宗白华认为“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这与中国人的诗化宇宙观、哲学有联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一语,出自《庄子.应帝王》,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前者的生命律动是形而下的状态,后者则是生命律动的形而上的状态.然而不论形上或形下,表现的都是生命的律动.因此,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4) 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刘勰提出的“余味曲包”说,钟嵘提出的“滋味”说,都是此说的前奏.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意境的审美效果有一种绵绵不尽的韵味,不仅有味内之味,还有味外之味,他又把这种“味外味”称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自宋代起,更突出了“韵昧”的美学内涵.范温在《潜溪诗眼》一书说:“韵者,美之极”,又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明人陆时雍则进一步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又说“物色在于点染,意志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由此可见所谓“韵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更为充分,它是由意境传达的极美的韵味,是意境必备的审美效果.
总之,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成为许多诗人作家的艺术至境追求.
文学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的文学手段。 文学是创造,充满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按照门牌号码去找文学典型是永远找不到的。塑造典型的关键在于怎样把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浪漫型辨证地统一起来。但在生活的真实性的艺术的浪漫性这两者中,生活的真实是根本,是艺术浪漫性的基础。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必然导致文学失真,而文学一旦失真了也就会失去生命。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语言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内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但这是共性融于个性中的统一——而绝不是二者的机械相加。个性与共性在艺术中是不可分割的,而个性具体的而已。鲍姆嘉说:“个别的事物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歌德说“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实生命。”但是,单纯的个别并不能构成典型,典型是经过概括了的个别。 黑格尔说:“艺术所应该做的事不是把她的内容刨平磨光,成为一种平滑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把她的内容加以独特化,成为一种有生命的个性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人物都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因此,文学典型应当以“鲜明的个性描写”作为前提。 文学典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首先是她比一般的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其此是她能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集中地概括到艺术形象中去,从而能够启发读者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的真理。 典型与形象的关系: 艺术形象可以分为一般与典型两个层次。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升华,是高品级的艺术形象。形象与典型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广的概括性以及二者是否达到了有机结合。 文学典型,是指高出一般人物形象的文学人物,这种文学人物或概括了某种性格,或浓缩了某种社会现象,因而超越了这个人物成为一种特指的普遍称谓。因此,中外伟大作家在他们的不朽作品中,创造的文学典型,才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象征,是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如中国的“红颜”一词象征美丽的女子) 希腊动词Symballein,意即“汇集”(To put together),其名词则是Symbolon。 在中国,象征是一种修辞法。 任何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看不见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透过某种社会大众所认可的意象为媒介,间接加以陈述的表达方式,名之为“象征”。 在语言学、艺术、文学和其它领域,“象征”(Symbol)一词历史悠久,但定意却存在分歧。 象征(Symbol)与符号(Sign、Emblem)、隐喻(Metaphor)、或讽喻(Allegory)的意义不尽相同。

意境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即使单就“意境”这一概念来说,在其诞生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也极其复杂,正如最后被称之为婴儿的生命,在其降生之前,必须在母体里经历从最初的受精卵分裂、着床到形成桑胚体、胚层、胚芽、胚盘、胚胎的一系列复杂变化。意境的孕育、演变、发生、发展的过程,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牵涉的领域范围广、参与此过程的人文因素多,造成意境的沿波探源研究中.歧议难免。 
首先,对意境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翔分,意见不一。如刘九溯将意境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孕育、产生与发展、形成三个时期。夏昭炎、陈铭、薛富兴等则采用四分法。“意境的发生甚为久远.延续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这3000年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意境的第一个时期是孕育期、初始期,先秦至汉代,大体属于这一时期;意境的第二个时期为其自觉形成期,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则属于这一时期:意境的第三个时期,即它的成熟、鼎盛期,为唐、宋时期;第四个时期为意境的发展延续期,为元时清时期。””夏昭炎这种划分,在四分法中较为合理。陈铭把意境的历史分为奠基期、衍化期、成熟期、深化期,具体的命名虽然不一,但对应的时段与特征大致与夏说一致。吴建民认为:明清时意境论已经完成成熟,不但诗论中广泛运用,而且词论、文论、画论甚至小说戏剧理论中亦常见。到王国维,对历史漫长的意境论作了系统性的理论总结。””薛富兴则认为意境诞生于唐代,此前为哲学奠基期、美学准备期,宋为意境的巩固期,明清则是意境的最后完成期,意境终结于王国维,可谓别是一说。 

其次,对于意境诞生的时间、确立的标志,说法不一。刘九洲视“诗言志”的观点为意境说的先河,他又认为意境概念的提出是意境说产生的标志。张皓认为最早将“人境”与“意境”联系起来的是东晋诗人陶渊睨,陶也是发现审美境界的先觉者,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乍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饮酒》)诗中不仅创造了“采菊东篱”的意境,而且提到了“意”与“境”的概念,成为“意境”说的先导。叶朗则认为“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夏昭炎对东周时代青铜莲鹤方壶等艺术作品的结构形态以及《诗经》里的一些篇章进行了荚学分析后得出结论:先秦的诗歌、音乐、工艺美术等领域已经有了具相当魅力的意境,他对意境的出现与意境理论的出现进行了区分,此举很有必要,因为学界确有一 部分人对此不加区分。作为艺术形态的“意境”的出现,与作为概念的“意境”的提出,以及作为学说或理论的“意境”的确立,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 
再次,中国古代文艺观点、学说,往往与哲思、政治、宗法、人伦、地域、门类等因素纠结在一起,导致概念范畴模糊、矛盾难免,这一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诠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造成后续的研究分歧丛生。意境探源中,有强调儒道佛的共同影响.如张文勋认为:“儒遵佛三家的学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是意境理论形成的主要来源。”有侧重于佛教禅宗的,如张节末主张从佛学背景考察境界一意境的源源,他认为:“意境之意,与其说是害意之辩之意或者意象之意,还不如说是与六根中意根相对的思虑之意,而第六根即是依意根

起作用而形成的意识。”加上各个时代对于与意境相近的概念如“境”“境界”“境象”“意象”“意趣⋯气象“‘象外”“言外”“味外⋯情景”“情理”等概念、范畴之间的互释互引、混用化用,导致枝节蔓延错综,弥漫散杂,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状。 
另外,意境理论的发展并非按线性顺序因时而进,倘若按时问的前后顺序把前朝各代的众多学说观点逐条细述,或者可能落入材料堆砌的下场。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得要领。倘若只截取粟一时段或某一流派,又有顾此失彼之弊端。古典形态的意境说主要存在形态是诗性、智慧性、禅悟性的片言只语,与逻辑概念式的理论话语差距很大,如何对意境的源流作出历史性的梳理考辨,探讨意境的历史生成及其语义转换,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任务

靠人心灵的感受以及共鸣

是长时间的观察和累积形成的

多看书,自己的灵感就越多。


彝良县19463445548: 文学理论 意境是怎么形成的 -
宁波珠贝: 意境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即使单就“意境”这一概念来说,在其诞生之前所经历的过程也极其复杂,正如最后被称之为婴儿的生命,在其降生之前,必须在母体里经历从最初的受精卵分裂、着床到形成桑胚体、胚层、胚芽、胚盘、胚胎的...

彝良县19463445548: 什么是文学意境?我国古代的文学意境理论是如何形成,发展,变化的 -
宁波珠贝: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

彝良县19463445548: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袁行的认识 -
宁波珠贝: 1、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意向、景物构造的情境,形成的含有情语在内的文章意境,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概念!可以参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彝良县19463445548: 文论中,典型、意境与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希望能尽量写的详细点,能举几的例子就更好了.时间紧迫啊. -
宁波珠贝:[答案] 1.--------------------- 一、文学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 在文艺学、美学中,意象有两个涵义:审美心象与审美物象. 审美心象:“定墨”(物化)前作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 审美物象:诗歌中艺术形象...

彝良县19463445548: 意境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互渗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有着描述如画、意蕴丰富的特点.阅读《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节选)》,涵... -
宁波珠贝:[答案]解析: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彝良县19463445548: 文学的意境是什么? -
宁波珠贝: 简介 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意境论的形成(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上溯至《庄子》;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盛唐之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最终,王国维总其成,...

彝良县19463445548: 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的“意境”理论有哪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一个简答题,简要回答一下 -
宁波珠贝:[答案] 诗歌意象的和谐形成意境.意象内部分为意隐象中、意象俱显、见象生意、以意取象四种构成方式.虚实相生的诗歌意境包含两种基本美学特征:寓无限于有限,使诗歌的审美内涵更加丰富,形成“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意境;情与景的统一,主...

彝良县19463445548: “意境”是什么意思? -
宁波珠贝: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

彝良县19463445548: 什么叫意象、意境 -
宁波珠贝: 意象: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辞海》 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袁行霈) 意象就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人、景、物. 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

彝良县19463445548: 简述文学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
宁波珠贝: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