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李白和杜甫的互相评价,具体到诗

作者&投稿:霜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和高适互相评价~

  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写李白的对联有:

  半亭清风山与水
  一船明月酒和诗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神仙诗酒空千古
  明达江天贮一楼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62683.html?si=3

  高适: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日光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封丘作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编辑本段]封丘作赏析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早年闲散困顿,直到天宝八载(749),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却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大失所望。这首诗就作于封丘任上,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
  开头四句高亢激越,这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怎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呢!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古泽薮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混迹渔樵”、自由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相对,突出表现了诗人醒悟追悔和愤激不平的心情。不需要烦琐的描绘,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便突兀地站立在读者面前了。
  “只言”以下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加以申述发挥,感情转向深沉,音调亦随之低平。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受不了的还有“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时的难堪,这对高适是莫大的屈辱,安得不“心欲碎”、“令人悲”呢?这两句诗可见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情感激烈。
  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不料妻室儿女竟都不当一回事,反而责怪自己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岂不是更可悲吗?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
  然而,眼前还是思归而不得归:梦魂萦绕的旧山不可得见;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汉代的南昌尉梅福,竭诚效忠,屡次上书,结果还是徒劳,左思右念,倒又想起欣然而赋《归去来》的陶潜了。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也就是诗的情意真挚,并且气势充沛,造语挺拔。此诗很能体现这个特点。全诗运用质朴自然、毫无矫饰的语言,扣紧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称心而言,一气贯注,肝胆照人,正是这诗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全诗四段,不堪作吏是全篇的主意。开头四句,从高处落笔,自叙本来面目,说明不堪作吏的原由,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从客观现实申述不堪作吏的实情,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照,感情转为沉痛压抑。第三段拓展第二段的内容,表明摆脱这种不堪,提出弃官归隐的愿望。第四段就第三段的意思急转急收,因一时不能摆脱作吏的客观碍难,也就更加向往归隐,与第一段遥遥照应。结构严整而又有波澜起伏,感情奔泻而又有旋跌宕之姿。
  在句法上,全篇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如此交互为用,经纬成文,既流动,又凝重;四段连结,造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一联中,不仅字面对仗工整,而且都是一句一意或一句一事,没有意思重复的合掌,显得整饬精炼;更因虚词的承接照应,诗意联贯而下,语势生动自然,成为很好的流水对,读来便觉气势流转,绝无板滞之病。全诗每段一韵,依次为:仄声马韵、平声支韵、仄声纸韵、平声灰韵。这样平仄相间,抑扬鲜明,随着诗的感情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声调的美感。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67.html?wtp=tt#2

豆腐,高铁之间关系的四个菜,李白那写的跟浪漫,杜甫写的跟实在。

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参周勋初《高适年谱》)。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本传)。天宝四载(745)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宋,登临唱和。他自言"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天宝八载(749)因人举荐,"举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县尉。哥舒翰镇河西,高适投其幕府作记事参军。安史之乱后,得肃宗重用,累官四川节度使,终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其诗以自叹遭遇不偶者为多数,但其边塞诗历来备受关注,诗风激昂雄健,风骨遒上,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岑参并称"高岑"。但二人的边塞诗风格有异,元陈绎《吟谱》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有《高常侍集》十卷。诗存二百余首。今人整理的注本主要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孙钦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今夜,我们枕着唐诗入眠。
唐朝诗歌的天空群星灿烂,李白和杜甫是最耀眼的两颗。
闻一多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李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迹,原来这镣铐可以戴上,也可以打开,像锁魔术师的箱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天纵奇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他。杜甫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迹,原来这镣铐不但不是桎梏,还是他舞蹈的道具,因这道具的烘托,他的舞姿沉厚博大,雄浑苍凉。
李白的诗如行草,笔走龙蛇,蜿蜒汪洋,宜统观全局而不可只着眼于一字一词,用不屑于凝词炼句,他不会让读者因一字之妙而忘记一诗之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个人,只能是李白。杜甫的诗如正楷,严谨方正,气端神凝,笔笔有精神,字字合法度,挥笔如椽,浑厚猷劲,如风吹竹林,雪压松柏。
李白是三峡急湍,杜甫是黄浦入海。
如果要把我放进李白的诗里,请把我放得无限大,直至成为一团氤氲紫气,弥散在整本诗集里。非如此,便无法触摸他,覆盖他。如果要把我放进杜甫的诗里,就把我缩得无限小,藏匿在他的一个字里。杜甫的诗,一个字就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的苦难,一生一世的欢喜。
读李白的诗,常想:这个人的心是多么纯净啊,经历了如此多屈曲波折,他仍能写出如此纯真明丽的诗句。读杜甫的诗,常想:这个人的心是多么淳厚啊,经历了如此多的困苦磨难,他的诗仍如此平和质朴。
李白浩浩如长空,杜甫沉沉如大地。李白给了诗歌以高度,杜甫给了诗歌以深度。李白给诗歌提供了生长的空间,杜甫给诗歌提供了滋长的养分。
李白从未长大。他去世前已60多岁了,还天真得像个孩子。读他的诗歌,总想:他什么时候才长大呀?可他还没有长大,就死了。他到死都是个孩子,简单,纯粹,满心里是神奇的梦想。杜甫从未年轻。他死时也不过50多岁,可读他的诗,总感觉他沧桑得像个老人。他仿佛生下来就是老人,他的苦难太多,快乐太少,艰难困顿的生活把他的青春磨平了,他还没有灿烂过呢,他也死了。
如果有可能,让我们这些爱他们的人,减一天生命给李白,让他活八百岁,一千岁,长成一个不老的神话。让拿一天快乐给杜甫,让他张扬恣肆无忧无虑地再活一世。可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只能抚摩着他们留下的诗歌,用我们心壁上的回音,去慰藉那颗孤独的、沧桑的心。
因为李白,我们感谢唐朝,感谢唐朝宽容了他的傲慢、无羁和张狂。因为杜甫,我们怨恨唐朝,竟任这位千年一遇的诗人,病死在湘江的破渔船上。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生活的时代远去,附着在他身上的财富、名声、权势、地位逝去,连他的血肉之躯也腐烂在泥土里,文字的光辉才会显现出来?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手足,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后来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高适在公元761年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偶翻书信,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杜甫遂写下一诗,以寄托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实在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
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
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
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
寄书汶阳客,回首平阴亭。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
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自怜遇时休,漂泊随流萍。
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难!在没有现代传媒的情况下,靠着毛笔在纸上写诗文的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仍能“名播海内”,可见优秀到什么地步。在《酉阳杂俎》记载了一则有关李白的故事: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亡万乘之尊,因命纳屦,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白前后三拟词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赋》、《别赋》。及禄山反,制《胡无人》,言:“太白入月敌可摧。”及禄山死,太白蚀月。众言李白唯戏杜考功“饭颗山头”之句,成式偶见李白祠亭上《宴别杜考功》诗,今录首尾曰:“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烟归碧海夕,雁度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这段故事有两个看点:A.放旷不羁的李白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子;B.李白与杜甫的关系问题。至于唐玄宗说李白“穷相”,李白在宫内三拟词选皆不如意,以及太白星蚀月亮而安史之乱结束,都无可深究的。关于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子这件轶闻,因只见于《酉阳杂俎》,所以从新闻角度来看显得特别珍贵。而最令人关心的,还是下面这个看点:李白和杜甫的关系真相到底如何?

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东都洛阳。后来人们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说,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年岁小的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景仰是真的,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诗献给李白,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似心不在焉,写给杜甫的诗寥寥可数,只有《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三首。在《戏赠杜甫》中还把杜甫轻嘲了一番:“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在本则故事中,段成式独家披露了李白写给杜甫的第四首诗:“我偶然在李白祠亭上见到一首《宴别杜考功》,其首尾句如下:‘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烟归碧海夕,雁度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不过,南宋学者洪迈在那本著名的《容斋随笔》中认为《宴别杜考功》中的“杜考功”并非杜甫,他甚至还认为《戏赠杜甫》一诗并非李白所写,而是好事者为之。如果洪迈判断正确,那么李白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出现以上情况,我想有四个原因:

A.跟当时杜甫还没有成名有一定关系;

B.跟李白的性格有关,孤傲洒脱的李白,总是不会唧唧歪歪地给一个人写诗玩;

C.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在安史之乱中遗失而没流传下来;

D.二人关系真的很一般,在李白心中杜甫也就算个一般人儿,他们的友情远比不上李白和王昌龄的友情。当王昌龄被贬西南时,李白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BCD,你选择哪一个?

笔者会选择D。不能因为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有“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样的句子,就认定二人情同手足,那只是后人一相情愿的意淫。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在实质上只是明星和FANS的关系。以李白的性格,不会喜欢无论是性情还是诗情都比较沉闷的杜甫的。当然后来杜甫玩大了。贯穿古今,谁能写出《登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的诗歌一出,唐朝和古中国谁人能敌?曾经的FANS最终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桂冠诗人。

这首是杜甫对李白评价的诗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
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
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
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
遇我夙心亲。
未负幽栖志,
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
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
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
道屈善无邻。
处士〔礻尔〕衡俊。
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
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
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服鸟〕鸟,
独泣向麒麟。
苏武元还汉,
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
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
谁将此议(一作义)陈?
老吟秋月下,
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
乘槎与问津。

李白在“浣花草堂”的题字“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杜甫的评价倒是非常精当。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比较少。

这是杜甫对高适写的诗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
诸侯非弃掷,半刺已翱翔。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羁旅推贤圣,沈绵抵咎殃。
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徒然潜隙地,有腼屡鲜妆。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心微傍鱼鸟,肉瘦怯豺狼。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
彭门剑阁外,虢略鼎湖旁。荆玉簪头冷,巴笺染翰光。
乌麻蒸续晒,丹橘露应尝。岂异神仙宅,俱兼山水乡。
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更得清新否,遥知对属忙。
旧官宁改汉,淳俗本归唐。济世宜公等,安贫亦士常。
蚩尤终戮辱,胡羯漫猖狂。会待袄氛静,论文暂裹粮。

高适
(701—765) ,汉族。唐代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诗作评析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其二)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四时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长干行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3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
3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3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二首》
34、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垂老别》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
李白和杜甫两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友谊,相互欣赏,因李白年龄大于杜甫,两人也许是忘年交。李白政治上站错队,入狱,审问他的押解他的都有老熟人,但只有杜甫敢站出来为他出声为他惋惜。“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
杜甫和李白是有短暂交集的朋友关系。两人各生于异地,中年偶遇相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不长,因有相同的写诗爱好和特长,结为诗友,只是朋友关系。李白和杜甫两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友谊,相互欣赏,因李白年龄大于杜甫,两人也许是忘年交。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两人同为...

李白和杜甫什么关系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两人同为唐朝诗人,被合称为“大李杜”。两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友谊,相互欣赏,因李白年龄大于杜甫,两人也许是忘年交,杜甫曾经写了一首《忆昔》,回忆两人与高适同游的情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吗
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尽管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好朋友那样平等,但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深厚的情感和互相的敬仰。杜甫在他的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李白的钦佩和怀念,这表明他对李白有着特殊的情感。而李白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频繁地写诗表达对杜甫的情感,但他的诗歌中也透露出对杜甫的敬仰和理解...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

唐代两大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关系如何
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杜甫诗仙诗鬼都是谁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汉乐府...

李白和杜甫关系好吗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没有直接的交往记录,但是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和其他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相欣赏的基础。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作品都表达了对彼此的赞美之情。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都是为了赞美对方而写的。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俩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超的诗歌才能...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怎样?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

如何评价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虽然当时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后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升到和李白同样的高度。在李白被流放后,杜甫在洞庭湖游玩时,做了一首诗就是表达对故友李白的挂念,叫两岸猿声抵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就是在离别的时候,李白和杜甫是互相赠送对方礼物,以表达情意。可以说李白和杜甫的情意比天高比海深,...

裕华区13311922619: 高适,李白和杜甫的互相评价,具体到诗
张成头风: 这首是杜甫对李白评价的诗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 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 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 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 遇我夙心亲...

裕华区13311922619: 李白和高适互相评价 -
张成头风: 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裕华区13311922619: 两个牛人的碰撞,李白和杜甫究竟是什么关系
张成头风: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二岁,一生中两人见过二、三次.杜甫非常崇拜李白,在分别后曾多次写诗怀念李白,(《梦李白》、《忆李白》等),重逢后二人亦有诗相赠,不过李白写杜甫的诗无甚赞美.据说李白因永王璘谋反被逮捕入狱时,高适(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交游)并未施以援手,因为此事,杜甫一直对高适心存芥蒂.当然,杜甫从来都是一个一往情深的人,对国家、家人、朋友皆如此,李白则潇洒得多.

裕华区13311922619: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 李白和杜甫是否见过面?如题
张成头风: 何止见过,李白和杜甫还是很好的朋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却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裕华区13311922619: 杜甫李白王维高适诗的相同之处
张成头风: 都生活在盛唐时代,彼此比较熟悉,都是当时的大诗人,互相有酬唱

裕华区13311922619: 李白和杜甫的区别都怎么体现的? -
张成头风: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 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裕华区13311922619: 从形式内容上分析李白杜甫的异同 -
张成头风: 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

裕华区13311922619: 李白和杜甫分别有怎样的称号? -
张成头风: 李白被称为诗仙、谪仙人;而杜甫被称为诗圣,他们合称为“大李杜”.历代名人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是相当高的: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他认为李杜是达到了盛唐诗歌最高境界的.

裕华区13311922619: 李白,杜甫,高适为什么而绝交
张成头风: 李白可能是嫉恨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继而绝交的.这是史学家普遍认可的.

裕华区13311922619: 杜甫与李白?
张成头风: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四十四岁.而三十三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