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资料

作者&投稿:标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海音和她的《城南旧事》的详细信息~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扩展资料:
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除了再版无数的小说版外,1985年,本书在中国大陆搬上银幕,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
儿童绘本版《城南旧事》由当今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水彩画家关维兴,运用优雅诗意的风格和穿透人心的独到技巧,将创作的图画全然融入故事的情节。画中举凡服饰、器物和建筑,考据详实,没一点随便或含糊。
人物细致的表情、光线和空气的律动、圆熟丰美的调子,使文图呈现无懈可击的呼应。绘本《城南旧事》甫出版即获选1993、1994年“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1993年“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
从小说到电影,从成人书到儿童绘本,《城南旧事》是故事、是梦幻,读时仿若音乐,轻轻扣动人心,字里行间所隐涵的深意,更令人撼动,久久不能自已。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女士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了她3岁到13岁的在北京的童年时光,因为居住在城南,写的有事小时候的人和事,所以取名叫《城南旧事》。本文语言朴实流畅,毫无华丽辞藻的堆砌,以一个10来岁的儿童视角来记录陪伴她成长的、又一个个离她远去的那些亲人、玩伴和朋友。
书中主人公最后都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读的过程中会有难以忍受的悲痛和辛酸,听广播版本又会根据内容加进一些插曲,用得最多的就是《梁祝》和《送别》,悲伤的文字配上哀婉的音乐,让人不自觉的随着小英子进入到她那快乐又悲伤的童年时光。
本书有五个小故事构成,最后又加上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秀贞、妞儿、不知名的大叔、兰姨娘、宋妈、爸爸,他们都是给小英子留下美好回忆的人,却又在不经意间离开了。经历了离别之殇、成长之痛的小英子,也在一天天的长大,童年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被她记录下来,记在了她的心里,记在了她的《城南旧事》里。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就像一条条小船,本来有很多小船陪着我们一起向前,中途却因为一些原因分道扬镳,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忆。
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请珍惜当下的时光吧,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


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城南旧事》的写作背景为民国十二年,在一个偌大的北平城,跨越了极深广的时空古城,在主角英子的童年记忆中,却只呈现出它活力的一角。城南的一些街巷,不是旧日京华的遗迹,却是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活的热热闹闹的。每一章节,如作者所说,的确可视为独立的短篇小说,但是若是把人物的铺陈、场景的转换及关键人物宋妈与主角的密切关联列入考量,著实变成一部不可轻易分割的长篇小说。以宋妈为例,扣除似为引言的「冬阳 童年 骆驼队」和补叙作用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两篇,其余四篇,皆看见宋妈在关键的场景、对话出现,引导这个故事的发展,且也扮演英子的人生课程启蒙老师。而当时,作者写作的年代,西方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尚未影响到中国作家,但一个好的作家能让成功的作品自有它完整的结构,让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各就其位,整体综合再显现出全章的主题。每一章节表面上几乎都没有紧凑的的情节,但在一个不过七、八岁的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后面却是一个悲惨的大世界。整篇小说作者曾未逾越这个孩子有限的观察,她的天地几乎局限在五十年前北平城的城南一个四合院里。

电影《城南旧事》的幕后点滴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
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
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
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
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记
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
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
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
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
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
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
、《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
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
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
),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
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
。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
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
———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
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
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
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
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
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
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
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 “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
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
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导演协会颁奖典礼的最后,我和与我同
辈、是我长辈,或者比我年轻很多的导演们又唱起《送别》,别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吴贻弓 采写/整理:记者 张悦)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执导《巴
山夜雨》,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
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国
内外获奖。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2003年
底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拾遗

《城南旧事》是“大制作”

《城南旧事》在当时国内可谓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
53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影厂出产影片平均成本的两倍多
。当然,和国外影片相比,投资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鹰奖,是所有参赛片中耗资最低的一部,该片也是“文革”结束
后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领取稿费

早年拍电影,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没有片酬,但是版权意
识很强。

《城南旧事》约一千多元人民币的编剧稿费,按规定留有30%要
给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着。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林
海音受邀来到上海,这已距离拍摄《城南旧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谢吴贻弓,正是这部影片,让内地的观众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电影笔记

回忆,通往故乡作为一个已经30岁的人,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
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童年,遥远模糊到我困乏的双眼再也看不到
。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乐园。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去看电影来缓解这不时
涌上心头的焦虑和忧伤,欺骗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条归乡的道路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
在心的某个角落里。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
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而《城南旧事》,就是
那把钥匙,让我们看到隐蔽在迷雾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之中
,故事的叙事者吴贻弓因此得以逃开“政治迫害”意识的压抑,自
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
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散着纤
美的忧伤与诗意。

而说起这部电影,就不能不说电影中的音乐。正是这些出色的
音乐,让《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以旋律和音节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
记忆中。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艺术家李
叔同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送别》了。

不足百字,写尽“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旧事》的主旨:精巧细致、不疾不徐、温厚淳和、
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部影片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回场旧事 “我们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开拍前,我对导演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

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
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
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
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


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
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
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
了信心。

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
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
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跟小孩子一块演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张小宇才3岁,他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严翔就
每天给他带橄榄,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装一块牛肉干,拍睡觉的戏时
,我就对小宇说:“你不许说话,不许翻身,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
肉干。

不拍戏的时候,我们也穿着戏服。张小宇玩的时候把手弄脏了
,也像电影里那样跑过来擦到我身上,我说:“你弄脏我的衣服啦
!”他说:“你不是宋妈吗?”我演完丢了孩子那场戏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宋妈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让人家给卖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那个剧组当时就像一
个大家庭一样,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出差联系到了演
母亲的洪融。第二天门铃响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沈洁。我说:“
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说:“宋妈,是我妈妈告诉我说你来了。
”现在英子去了日本,我们也好几年不见了。(口述:郑振瑶
∕宋妈扮演者)

附:电影《城南旧事》的幕后点滴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
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
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
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
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记
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
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
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
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
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
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
、《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
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
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
),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
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
。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
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
———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
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
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
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
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
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
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
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 “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
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
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后,在2004年导演协会颁奖典礼的最后,我和与我同
辈、是我长辈,或者比我年轻很多的导演们又唱起《送别》,别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吴贻弓 采写/整理:记者 张悦)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执导《巴
山夜雨》,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
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
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国
内外获奖。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2003年
底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拾遗

《城南旧事》是“大制作”

《城南旧事》在当时国内可谓一部“大制作”影片,直接成本
53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当年上影厂出产影片平均成本的两倍多
。当然,和国外影片相比,投资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
金鹰奖,是所有参赛片中耗资最低的一部,该片也是“文革”结束
后我国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中获得大奖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后领取稿费

早年拍电影,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没有片酬,但是版权意
识很强。

《城南旧事》约一千多元人民币的编剧稿费,按规定留有30%要
给原作者,上影厂一直保留着。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林
海音受邀来到上海,这已距离拍摄《城南旧事》十年有余。

林海音一再感谢吴贻弓,正是这部影片,让内地的观众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电影笔记

回忆,通往故乡作为一个已经30岁的人,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
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童年,遥远模糊到我困乏的双眼再也看不到
。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乐园。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去看电影来缓解这不时
涌上心头的焦虑和忧伤,欺骗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条归乡的道路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
在心的某个角落里。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
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而《城南旧事》,就是
那把钥匙,让我们看到隐蔽在迷雾中的道路。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之中
,故事的叙事者吴贻弓因此得以逃开“政治迫害”意识的压抑,自
如地构造出淡淡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
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散着纤
美的忧伤与诗意。

而说起这部电影,就不能不说电影中的音乐。正是这些出色的
音乐,让《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以旋律和音节的方式留存在我们的
记忆中。在电影《城南旧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艺术家李
叔同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送别》了。

不足百字,写尽“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旧事》的主旨:精巧细致、不疾不徐、温厚淳和、
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部影片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回场旧事 “我们剧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开拍前,我对导演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里。”因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

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
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
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
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


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
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
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
了信心。

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
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
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跟小孩子一块演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张小宇才3岁,他喜欢吃橄榄和牛肉干,演他爸爸的严翔就
每天给他带橄榄,我的口袋里也每天装一块牛肉干,拍睡觉的戏时
,我就对小宇说:“你不许说话,不许翻身,拍完了给你吃一块牛
肉干。

不拍戏的时候,我们也穿着戏服。张小宇玩的时候把手弄脏了
,也像电影里那样跑过来擦到我身上,我说:“你弄脏我的衣服啦
!”他说:“你不是宋妈吗?”我演完丢了孩子那场戏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宋妈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让人家给卖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我们那个剧组当时就像一
个大家庭一样,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出差联系到了演
母亲的洪融。第二天门铃响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沈洁。我说:“
英子!怎么是你?”沈洁说:“宋妈,是我妈妈告诉我说你来了。
”现在英子去了日本,我们也好几年不见了。(口述:郑振瑶
∕宋妈扮演者)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林海音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芸窗夜读》《穿过林间的海音》。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

海音保健品公司产品效果好吗
首乌胶囊成本10多块钱的,海音卖200多。药店地地道道的中药首乌,也就才25元一斤。海音她们天天送茶免费给别人喝,站在门口叫老年人和年轻人进去泡脚按摩,一边给她们洗脑,罐输夸大她们的产品功效有多好,把她们的产品忽悠说得什么病都能治,不断的忽悠你买她们的产品,慢慢的时间久了和你关系熟悉了...

求日文女生的名字,要柔美可爱一点的,越多越好,谢谢!
结衣-ゆい、美月-みつき 叶月-はづき、凛花-りんか 咲花-えみか、海音-あまね 结菜-ゆいな、花音-かのん 莉子-りこ、桜爱-さくら 心华-このか、心叶-ここは 杏柚-あゆ、优花-ゆうか 梓-あずさ、妃-ひな すず-すず、阳菜-はるな 美咲-みさき、星凛-きらり 希-のぞみ、爱...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 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

林海音的详细资料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海音的出场目录
第一话: Hello my future![1]第二话:让你闪闪发光的皇冠!第三话:Get!My Fan Call!第四话:心之革命!Prism Act!第五话:初恋!我的王子!第六话:不写笔记让我很困扰啊!第七话:队长争夺战 Primzmy大选 第八话:最后一位成员讨厌多余的事情第九话:摇动的心 帅哥设计师之间对决第...

海音保健品好不好
海音保健品好不好 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8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保健品 海音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提交回答 匿名 回答自动保存中为你推荐:...

广东海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 广东海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月12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注册地址是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机场路585号鹏景大厦五楼518室。2. 该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000784859082J,负责人为吕鸣,目前公司状态为开业。3. 广东海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音像制品批发(按有效证书...

2024·北京·张海音教授·精神分析系列之:客体关系与心理创伤
探索心灵深处的旅程:张海音教授引领的客体关系与心理创伤研讨会<\/ 张海音教授的殿堂级课程,专为精神分析爱好者和专业工作者打造,深入剖析客体关系理论与心理创伤治疗的交汇点。这场为期三阶段的精彩课程,将带领你走过早期心理成长的里程碑,揭示核心冲突的解决之道,以及如何在咨询治疗中重塑健康模式。...

美妙旋律中有哪些Prism jump?
欢乐马卡龙旋转(Happy Macaroon Spin)【海音&洁筠】梦幻爱心拱门(Heart Arc Fantasy)【彩海&果铃】桃色海豚维纳斯(Pink Dolphin Venus)【素敏&琪君】欢乐马卡龙旋转(Happy Macaroon Spin)【希筠&洁筠】漫天飞舞 恋爱花瓣(KiraKira Hiraku Koi no Hana)【素敏&洁筠】流行糖果火箭(Pop Candy Rocket)【希筠&琪君】...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和主要内容 -
旗狐立将: 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什么 -
旗狐立将:[答案]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什么 -
旗狐立将: 林海音的代表作是? 《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林海音《城南旧事》,内容简介和读后感悟,100——200字. -
旗狐立将: 《城南旧事》读后感 这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是看了半截...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旗狐立将: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林海音写的要先把你对故事里的主要人物的评价写出来再写其他的 -
旗狐立将:[答案] 城南旧事》读后感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我就读过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它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她在书中写了自己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城南幸福的童年生活....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短一点 -
旗狐立将: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的故事.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城南旧事》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
旗狐立将:[答案]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城南旧事作者简介 -
旗狐立将: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林海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

调兵山市17094051285: 《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是个怎样的人 -
旗狐立将: 是一位善良、勤奋的女作家.林海音(1918-2001),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人,祖籍广东,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