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诗词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作者&投稿:傅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词起源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兴盛于五代十国,到宋代达到巅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前人讨论词的起源问题,大约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样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从时间上往前追溯,前人则分别认为词起源于远古诗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等等。以下根据诸说上溯年代的远近,分别一一介绍。

  1、起源于远古说

  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汪森的《词综序》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

  《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

  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皆见《爰园词话》)

  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

  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圣师删以为经。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及其中叶,词亦萌芽。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清田同之《西圃词说》卷一说:“词虽名诗余,然去雅颂甚远,拟于国风,庶几近之。然二南之诗,虽多属闺帏,其词正,其音和,又非词家所及。盖诗余之作,其变风之遗乎?”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者诗之余,当发乎情,止乎礼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离骚》之旨,即词旨也。”清秦恩复《词林韵释跋》:“词也者,骚之苗裔,而歌行之变体也。胚胎于唐,滥觞于五代,至南北宋而极盛。”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即久,染指遂多,自成俗套。豪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诸家所论,大约不离这三点:其一,从题材内容方面追溯,词承继了《诗经》与《楚辞》比兴幽隐、寄意深微的创作传统。而其喜写闺帏、吐辞怨悱的作风,更近似于《离骚》,并溯源到变风变雅。其二,从“歌诗之法”的角度理清脉络,亦溯源至《诗》与《骚》。正如前文所言,中国古代诗乐相配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先秦《诗经》即可配合“雅乐”演唱,楚辞也是楚地的民歌,乐曲代有新变,合乐歌唱的诗体也随之演变,并伴随着“音律递变”,于是便有了“词”。其三,从文体演变的必然性着手。强调推陈出新是一切“豪述之士”的不懈追求,其结果是文体的代有新变。词这一新的文体,正是由“诗骚”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此外,徐釚《词苑丛谈》卷一所引《药园闲话》,讨论得更为详尽:

  屈子《离骚》亦名辞,汉武《秋风》亦名辞。词者,诗之余也。然则词果有合于诗乎?曰:按其调而知之也。《殷雷》之诗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此三、五言调也。《鱼丽》之诗曰:“鱼丽于罶,鱨鲨。”此三、四言调也。《还》之诗曰:“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此六、七言调也。《江汜》之诗曰:“不我以,不我以。”此叠句调也。《东山》之诗曰:“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此换韵调也。《行露》之诗曰:“厌浥行露。”其二章曰:“谁谓雀无角。”此换头调也。凡此烦促相宣,短长互用,以启后人协律之原,岂非三百篇实祖祢哉?

  作者从“宗经”、“尊体”出发,为了改变前人称词为“艳科”、“小道”之轻蔑,于是从《诗经》中寻找出某些长短句并使之与词之长短句相比附,认为新兴的词体不仅“有合于诗”,而且认定诗“三百篇”实际上是词的本源。

  上述诸论之偏颇,在于只强调历史的承继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忽视了新兴的燕乐与词的密切关系。但值得重视的是他们提出的“烦促相宣,短长互用,以启后人协律之原”这几句话。它道出了诗歌与词之间的重要关系,认为《诗经》中之长短句使词得到启发,从而成为“后人协律之原”。诗,对于词体乃至词律的形成都是有影响的。这类见解,颇为精当。

  3、起源于汉魏乐府说

  词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合乐歌唱,追溯词的起源,部分词论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汉代设立的乐府,本来是官方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之一就是采诗入乐或者为诗歌配乐,后人将这些配乐歌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汉以后,乐府诗十分兴旺发达。南宋以后推究词的起源,人们有的就从音乐的角度切入,而把目光聚焦在汉魏乐府诗歌上。南宋王炎《双溪诗余自叙》说:“古诗自风雅以除,汉魏间乃有乐府,而曲居其一。今之长短句,盖乐府曲之苗裔也。”明黄河清《续草堂诗余序》说:“词固乐府铙歌之滥觞,李供奉、王右丞开其美,而南唐李氏父子实弘其业,晏、秦、欧、柳、周、苏之徒嗣其响。”清陆蓥《问花楼词话·原始》说:“愚见词虽小道,滥觞乐府,具体齐梁,历三唐五季,至宋乃集其大成。”清潭献《复堂词话·复堂词录叙》说:“词为诗余,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说:“词也者,乐府之变调,风骚之流派也。”

  这一派的观点更加注重词的音乐特征,对词的起源之讨论也因此更加接近问题的实质。然而,他们依然没有对音乐体系的演变加以仔细区别,忽视了隋唐之际新兴的“燕乐”的特殊性及其对词体产生的影响。

  4、起源于六朝杂言说

  将词的合乐特征、词调的出现等与词的长短句式结合起来考察,部分词论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六朝杂言诗之上。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序》说:“北齐兰陵王长恭及周,战而胜,于军中作《兰陵王》曲歌之,今乐府《兰陵王》是也。然则南词始于南北朝,转入隋而著,至唐宋昉制耳。”明杨慎《词品》卷一说:“填词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滥觞矣。”清毛先舒《填词名解略例》说:“填词缘起于六朝,显于唐,盛于宋,微于金元。”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说:“梁武帝《江南弄》云:‘群花杂色满上林,舒芳曜采垂轻阴。连手蹀躞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躇。’此绝妙词,在《清平调》之先。又沈约《六忆》云:‘忆眠时,人眠独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不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亦词之滥觞。”

  这一观点发生在明代以后,显然,随着对词的起源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在逐渐接近事实。六朝杂言诗,在形式上确实与词更加相似了,然而,它们仍然不是配合“燕乐”歌唱的。

  5、起源于唐诗说

  词,又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式格律诗,在平仄声韵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格律诗,至唐朝才正式定型。考虑到这一点,相当多的词论家便主张词起源于唐诗。清张惠言《词选序》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之以词,故曰‘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御定历代诗余提要》说:“诗降而为词,始于唐。若《菩萨蛮》、《忆秦娥》、《忆江南》、《长相思》之属,本是唐人之诗,而句有长短,遂为词家权舆,故谓之诗余。”上文讨论词与音乐之关系时,言及“和声”说、“虚声”说、“泛声”说、“散声”说等等,论者也多数认为词是在唐诗基础上,对“和声”、“虚声”、“泛声”、“散声”的落实演变,并举有许多具体事例,此处不再赘言。

  这一流派的观点颇具有说服力,它顾及了词入燕乐演唱、须讲究格律、句式长短不一、必有词调等多方面特征。然而,从近代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来看,曲子词与唐诗并行不悖,这就不能解释为前者起源于后者。唐代声诗确实在配乐演唱的过程中起着种种变化,并且部分演变为词调,前文已有详述。但这种演变很可能是在曲子词的带动与推动之下所完成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流变,而不是源头。

  6、起源于五代说

  持这一说的人极少,因为这已明显偏离了事实。清先著《词洁发凡》说:“词源于五代,体备于宋人,极盛于宋之末。”唐朝就已经有不少曲子词流传,中唐以后文人也开始模仿写作,所以,这种说法就很少有人苟同了。

屈原,楚词

屈原 楚辞


词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胆、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

描写雪和美人的古诗词,你知道多少?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 阎选《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 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王国维以这句话...

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如下:1、读诗题。诗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拿到一篇古诗词,先看题目,仔细分析题目所透露的信息。大家回想一下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我们往往能知道作者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2、知作者。第一步了解了诗题,我们接下来看作者。看作者,并不是只看作者的名字,...

什么是古诗词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

谁知道描写送别的古诗词
参考资料: 《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kidsai 2006-04-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

你知道赞美祖国壮美山河的诗句有什么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关于赞美山河之情的诗句 关于赞美山河之情的诗句 1. 15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和爱国情感赞美河山,热爱自然的古诗词共 ⑴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

大家知道约吃饭的古诗词有哪些
5、《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白话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

请问谁知道赞颂纸的古诗词
谢静远惠纸 (元)顾英 蜀郡金花新著样,剡溪玉版旧齐名。荷君寄我黟川雪,犹带涟漪泻月声。咏台纸诗 (隋)薛道衡 昔时应春色,引绿泛清流。今来承玉管,布字转银钩。澄心堂纸 (宋) 曾极 楮生玉面雾深藏,未肯横陈翰墨场。一幅降笺何用许,价高缘写宋文章。赋孙生春膏纸 (宋)...

诗词讲究韵律,更讲究对仗工整,对此你了解多少?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现存诗歌数以万计,从古至今,诗词一直都是诗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载体。通过以往对诗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诗词讲究韵律,更讲究对仗工整,其实关于诗词的韵律和对仗,从古至今一直都很有讲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诗词都讲究押韵。作为一名中国人,从我们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就...

杞县18787359986: 哪位知道词的发源是在什么时候 -
弋梅蜂胶: 词最早的起源时间现在学界犹有争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梁代,没有明确的“词”的形式,词真正的开始出现,是在中国的唐代.更精确一点,是在中国初唐时期.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 源头 关于词的源头,有如下几种,各家学说莫衷一是.其实,词本身就包含多种源头的特点,词的源头并不唯一. 词的演化发展轨迹,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前辈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刘毓盘《词史》)

杞县18787359986: 诗词的发展 -
弋梅蜂胶: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词是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

杞县18787359986: 诗歌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的~~~~急用 -
弋梅蜂胶: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杞县18787359986: 谁知道诗词始于什么年代,第一首诗是什么,作者是谁?
弋梅蜂胶: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据说是皇帝时期的.

杞县18787359986: 有谁知道古诗有哪几种分类? -
弋梅蜂胶: 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 诗、怀古诗、思乡诗、爱国诗、咏物诗........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

杞县18787359986: 我想参加中华好诗词! -
弋梅蜂胶: 那就从《诗经》《楚辞》开始,《汉魏六朝诗》(没有全集的话就找那个时代作者的全集),《玉台新咏》,《昭明文选》(诗歌部分),《全唐诗》《全宋诗》《全金诗》《全元诗》《全明诗》,还有词呢,从《敦煌曲子词》开始,《花间集》《全宋词》(不知道宋以后有没有词的全集,没有的话找作家的词集,比如《东坡词》《淮海词》《小山词》《漱玉词》等)清代是词之中兴,没有全清词但是《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一定要背.要是不想按朝代那就按作者,《李太白全集》《杜甫全集》....可能还有,这是我全部知道的.中华好诗词是背诵诗词的比赛吗?还是什么...

杞县18787359986: 古体诗和近体诗分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弋梅蜂胶: 唐以来有格律的诗句称为近体诗 之前的都是古体诗 所以近体诗始于唐代 古体诗的话,最早应该是诗经,始于西周

杞县18787359986: 宋词在宋朝才发扬光大,那么,宋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弋梅蜂胶: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

杞县18787359986: 小白,要学诗词,不知从何开始.是先学诗再学词,或反之?还是一起学? -
弋梅蜂胶: 小白要学诗词,建议从阅读短浅的诗词开始,积累一点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学一点诗词入门之类的知识,读两本介绍诗词常识的小册子.至于是先学诗再学词,或者先学词再学诗,抑或是是一起学,都不是重要问题.

杞县18787359986: 哪些诗词人是必须了解的请给些简介
弋梅蜂胶: 诗词人?一般来说,诗盛行于唐,词起于晚唐.那就从这个时段开始算起: 唐代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李贺.这几位必须了解. 宋代:苏轼、辛弃疾、王安石、陆游、李清照、秦观.这些都是公认的,基本没什么异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