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故事

作者&投稿:柏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爱读书的故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3、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 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 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扩展资料:
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读书的故事,可以去购买一本《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真本书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的一部图书,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孙以楷。书中记录了孔子好学不倦、苏秦刺股而读、张良拾鞋得兵书、黄霸狱中学(尚书》、路温舒放羊读书、匡衡凿壁借光、郑玄三年见师一面等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

一,凿壁偷光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编辑词条匡衡
【人物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原文】
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重点字词解释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到,及) ②资给以书 (借给)
③遂成大学 (大学问家) ④愿意得主人书遍读之 (希望)
2. 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任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任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大学问家)

二,《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 (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解 释】 原是车胤(chēyìn) 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释 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囊萤:抱着的萤火虫
【出 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示例】 十年~,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 ★元·施惠《幽闺记·书帏自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典 故】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1、《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2、《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3、“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凿壁偷光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编辑词条匡衡
【人物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原文】
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重点字词解释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到,及) ②资给以书 (借给)
③遂成大学 (大学问家) ④愿意得主人书遍读之 (希望)
2. 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任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任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大学问家)

其他: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一、《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二、《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表现古人刻苦求学的成语有:孙康映雪;车应囊萤;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
小故事:1.王羲之练书法染黑一池清水
2.理学家程颐去拜访他的老师想向他请教问题,见其老师在午休在 门外等候。待其老师醒来,发现他身上已披了整整一身雪。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3.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

名人读书的小故事100到150字
5、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6、毛泽东的...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3、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5.卓别林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

名人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有很多,如.:1、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

古今中外,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5、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1、映月读书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帮助家里做些杂活维持生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2、买臣负薪 朱买臣靠砍柴卖柴维持生活,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至五十岁才拜为会稽...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每当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一本书,当他在寒冷的天气里昏昏欲睡的时候,他就拿起一个辣椒,把它分成几块,用嘴咀嚼。他一直咀嚼,直到额头出汗,眼睛流泪,当嘴里“唏唏”时,他拿起书来读。2、曹禺读书 抗日战争时期,曹禺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曹禺的家人为他准备了一个浴缸和热水洗澡。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3、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连山区17748653695: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
丙保甘复: 1、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

连山区17748653695: 古人读书的故事 -
丙保甘复:[答案]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凿壁偷光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

连山区17748653695: 举一两个古人勤奋读书的事迹?用自己的话. -
丙保甘复:[答案] 头悬梁,锥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

连山区17748653695: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
丙保甘复: 讲的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小时候热爱书法,刻苦专研书法的故事.

连山区17748653695: 举出3到5个古人勤学苦读的例子 人物 事列 ( ) ( ) -
丙保甘复:[答案] “车胤囊萤”与“孙康映雪”是人们熟知的两则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车胤因把萤火虫装在袋里照着读书出名,孙康则因利用雪光映照读书出名. 匡 衡 少 年 时 读 书 .一 件 是 凿 壁 偷 光 , 一 件 是 借 书 苦 读 .人们常...

连山区17748653695: 古人勤奋苦读的例子 -
丙保甘复:[答案] 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欧阳修母亲 " 画荻教子 " 苏秦锥刺股苦读 孙敬『头悬梁』 沈约破庙读书 匡衡凿壁偷光 司马光警枕砺勤 铁杵磨成针 陈寿燎发读书 孙康雪地夜读 ...

连山区17748653695: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故事30个字 -
丙保甘复:[答案] 宋濂酷爱读书,由于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着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于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于苦学成才.

连山区17748653695: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篇幅短些) -
丙保甘复:[答案] 凿壁借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

连山区17748653695: 谁能给我说3个古人苦读成才的故事,要求字数一共500左右的 -
丙保甘复:[答案] 勤奋学习人的故事 二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连山区17748653695: 我要写篇议论文《读书的魅力》谁能给我一些古人读书的故事?具体的故事. -
丙保甘复:[答案] 1、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