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崇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就是: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话译文: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杂感》是诗人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当时诗人二十岁,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诗人业师邵齐焘也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劳形,屡加劝诫,诗人深感师恩,却不能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回顾自己二十年,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2月20日-1783年5月25日),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景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笔下,来自于他的一首诗《杂感》。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书生并没有什么用处,但这并不是这句是真实的含义,想要通过这句诗以反语的方式来表达出诗人的境地十分的窘迫,而且生活也相当落魄。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诗句,其实也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命运非常的坎坷,而且一生都穷困潦倒,即使满腹诗书,但是也毫无用武之地。

黄景仁这位清代诗人,非常的有才华,不仅能够写诗同样也可以作词。但是他的遭遇却非常的凄惨,在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家境又十分的贫寒,而且怀才不遇,面对这样的遭遇,黄景仁又有着非常倔强而又要强的性格,由此就常常通过诗词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的遭遇和凄惨的现状。黄景仁在文学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天赋,因此在写诗和作词之中极具个人的特色。

十有九人堪白眼,白无一用是书生。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社会现状,书生是一种非常没用而又没有社会地位的一种身份,甚至还会遭到大多数人的白眼相向。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会令作为诗人的黄景仁感到心寒,由此通过这样的诗句来反讽社会现象,表达了人们对书生态度的这种不满。通过诗句道出了自己的心酸经历,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所以才会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表达出来,令自己的情绪得到一种宣泄。

这位诗人的一生都非常的不幸,短暂的一生当中也没有多少时刻过的幸福。因此,他所做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用来抒发自己,在穷困潦倒的境地当中的一种心情。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出自黄景仁的《杂感》,原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十个人看到读书人的时候有九个都会翻白眼,因为读书人是最没用是最让人看不起的,提起读书人,我们想到的应该都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通常都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同时又非常的风流倜傥,给人感觉非常的潇洒、飘逸,非常的洒脱、自在,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读书人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是需要金钱的支持的,有钱自然潇洒,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但如果没钱,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潇洒、风流了,而黄景仁就是属于后者,而《杂感》就是由黄景仁有感而发,他所写的正是他自己,黄景仁是一个孤儿,从小生活就是非常穷苦的,但他勤奋好学,天资也很聪慧,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因写诗而出名了,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了,而且一生都没有太大的作为,一生都很穷困潦倒。

《杂感》是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写的,是一种非常伤感的诗,但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也抒发了他苦闷的心情,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却落魄到如此地步,这真是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在当时的社会,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是这样的,就是让人有些瞧不起的,例如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待遇相差得特别多,所以在当时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就是没用的,而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无论出身如何,一旦得到功名就意味着会进入上流社会当中。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黄景仁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导致了他的不得志。



  此句出自黄景仁的《杂感》。

  原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出自清朝的黄仲则的《杂感》:
黄仲则,名景仁,自号鹿菲子,清代中期有名的诗人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杂 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其实不然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出自清朝的黄仲则的《杂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半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意思是人在落魄的时候,十个人当中会有九个看不起他,这就是世俗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实。出自清代黄景仁的《杂感》。原文: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

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一句成语,意味着一个人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和经验,对社会来说没有太大的价值或作用。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只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这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观点。在古代的儒家教育体系中,读书人被认为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相反的俗话也有很多: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狭路相逢勇者胜,忍一时风平浪静……究竟怎么回事呢?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告诉了我们答案:任何知识都有它的适用边界,也就是应用场景范围。在看到知识点时,我们先来追根...

什么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歇后语?
列举6个:百无一用、一无是处、一无可取、酒囊饭袋、衣架饭囊、行尸走肉。1、百无一用:出处清黄景仁《杂感》,形容毫无用处。2、一无是处:出自《与胡季望》,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3、一无可取:释义为没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地方,出自唐·卢肇《浑天法》。4、浑囊饭袋:比喻只会...

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怎么回答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后一句是“而九五之尊者,必有用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书生虽然没有什么实用的技能或知识,但是在九五之尊(指统治者、高官显贵)的身边,仍然有他的用处。这句话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知识和学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知识必须要有实际的用处,才能...

百无一用是书生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全诗句句有典故。首句说他一无所成,第二句“不平鸣”出自韩愈安慰孟郊““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所以一般都明白,这是黄仲则没考上。第二联,泥絮,典出苏轼”禅心已作沾泥絮,不...

“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是什么?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下一句是:“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原句出自清朝·黄景仁的《杂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什么意思
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杂感》全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黄景仁出身贫寒,早年以诗才闻名,却一生贫困,乾隆年间任职县丞,但未能改变境遇。他的诗《杂感》中,"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表达的是他对自身寒窗苦读却无法改变生活困境的自嘲,暗示书生除了教书外,几乎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古代社会,读书人期待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成为宰相或名医。然而,黄景仁感叹即使...

为什么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出名吧,可是人类社会中,读书可以说一直都是倍受推崇的!那么这两个现象的同时出现就十分值得探究一下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句很有名的话说透了书的重要性,我相信也没几个人会说知识是没有用的吧,然而书本是知识的载体,却促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经典流传! 这不能...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 -
兆昆之南元: 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 清 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谁的诗句﹖
兆昆之南元: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诗句,出自他的《杂感》.原文是:佛仙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谁说的? -
兆昆之南元: 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 意思就是 读书人没有用 当让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是某个书生的一时气愤说的话 出自某个书生生不逢时,慨然曰:于乱军中取上将首级可也,于乱世中持三尺法平天下可也.然生当太平之世,乃百...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哪一首诗 -
兆昆之南元: 清·黄景仁《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
兆昆之南元: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人们常以一句“纸上谈兵”来说明书生什么性格坏了事,为什么决策误了国.决策依靠“...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那首诗里面的句子 -
兆昆之南元: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米易县19216356518: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
兆昆之南元: 一百件事情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具体出处请看以下资料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转贴的)

米易县19216356518: 寻求帮助,1,有缘千里来相会.2,不爱江山爱美人.3,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古诗的那里?谢谢! -
兆昆之南元: 1.有缘千里来相会,形容两个有缘分的人,不管相隔多远,都会相遇的.出自清·黄增《集杭州俗语诗》.清·黄增《集杭州俗语诗》:色不迷人人自迷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三笑徒然当一痴2.清·陈於王·题桃花扇传奇(见莲坡诗话).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3.杂感(清代黄景仁诗作)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米易县19216356518: 为什么古时候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兆昆之南元: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黄景仁《杂感》[今译] 十人之中有九人可以轻视我,因为世上百般行业中唯独书生是一无用处的.[赏析] 这是一个困于贫苦生活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愤激之辞.他遭到世上很多人的白眼,是因为他无钱无势;他不能见用于世,所以悲叹自己“百无一用”.他正直、清高,饱读诗书,却不能适应那个社会,于是只能用这两句诗来作自我嘲弄.虽是自我嘲弄,但诗人的满腔愤还是能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因为他空有抱负、不能为当世所用的感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原作]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米易县19216356518: 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对的麽?
兆昆之南元: 你要看那个古人,什么身份,在什么时期,什么地点说的这话. 这句话出自:清朝黄景仁的《杂感》,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我觉得吧,这句话太过于片面.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读死书为中举,拿不得轻,举不得重,虽有满肚圣贤书,却缺少实用价值.当然这是指书生中的一部分人,有不少时侯这句话不过是这些个“文化人”在自己遇事无奈情况下的自嘲之语罢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