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的出处,作者及国别。

作者&投稿:酉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教佛教 怎么理解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以及 这个世界的制造者是谁?~

根据民间传说,世界的创造性是女娲娘娘
他人即地狱,需要链接上下文来段定
祝你好运!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说,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者。那么,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畏死”来说明:我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从这里,萨特接着说,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即是地狱”出自《禁闭》,作者为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

“他人就是地狱”理解:

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人总是处于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人本身不过是一个相对他人的概念而已,没有了他人,人也就不再成其为人,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如果选择一切为了实现自己自私卑劣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牺牲别人的自由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就把别人推入了地狱,而别人的生活都是在生活中的投影,害人者必会害己!

凡是“地狱”,无不从自私的选择开始,而后“殃及池鱼”,其结果只能是大家都生活在“谁也好不了”的地狱之中,想害人,想整人,最后结果必然是害己整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就是说,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

狭隘而自私的心灵的选择,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而开朗广阔的心灵的选择,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天堂和地狱只有一层之隔——看众生如何选择。


扩展资料:

“他人即是地狱”出处《禁闭》内容简介:

《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

加尔森竭力要让别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就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

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

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

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禁闭 (萨特名剧)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提到,密室里没有镜子。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另外,这个密室是不属于人间的,三个刚死的人,虽然还能部分看见人间发生的事,但是已经不能再采取行动来改变什么。

这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和前提:没有行动,只能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

现在来看三个主人公。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获取自由。整个剧作表现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闭环境下,三个人寻求解脱的徒劳的努力和最终的失败。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如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她一方面把艾丝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这样,“他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他们互相折磨,勾心斗角,都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萨特还认为,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在萨特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也是《禁闭》一剧所要揭示的东西。

那么,这种互相折磨、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是否无法摆脱了呢?萨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总是被别人误解,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脱的道路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看到,剧中密室的门打开过一次,加尔散有过出去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执意想从伊内丝那里、通过她的审判来获得自由,才失去了机会。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已经死亡,无法再通过采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决定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加尔散问,“难道能以某一个行动来判断人的一生吗?”是的,只有行动才能决定。加尔散要说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有通过勇敢的选择、勇敢的行动来证实;寄希望于他人的谅解和拯救,只能是一种欺骗,结果只能是永陷地狱,永陷痛苦的深渊。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我们却是活人。已死的加尔散不能采取行动,我们却能。“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我们放弃了自我选择,过于依赖别人的目光,把它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剧中人的困境,成为一个活死人。因而,在此,萨特再次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这也是本剧的意义所在。

本剧提供了一个看似荒谬的背景——地狱,并通过“灯永远亮着”“刀子捅不死死人”等细节来制造出一种间离效果,其目的正在于:不欲使观众沉迷于剧情,而要诉诸他们的理智,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也正是哲理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出处:独幕剧《禁闭》
作者:萨特(让·保尔·萨特)
国别:法国
萨特的存在主义名言是,“他人即地狱”。1944年,萨特推出独幕剧《禁闭》,该剧后来被奉为西方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剧本场景设计在“地狱”之中,此“地狱”不过是个平常人家的房间。短剧将“彼岸”的地狱置换到“此岸”。萨特说,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参照,这种参照使人备受折磨,因此他人就是地狱。倘无基于他者的价值参照,人就不必时时拷问自己。1964年萨特以“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体制化”为由拒绝了诺贝尔奖当局的“评价地狱”。然而,如上所述,萨特脱离真实的世界,过于相信自己的思想与力量,远离阿隆所赞扬的朴素与常识,终于跌入了“真理在手”及其“思想大师”的地狱。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萨特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文学界的首要人物,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创始人,社会活动家,自由斗士,更是影响了法国以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文学巨匠。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萨特自由选择论集


他人即地狱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可是它是什么意思,其中有富含了什么道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这本书,这又是另外一种解读。一、他人即是地狱什么意思?《他人即地狱》是2012年8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维·迈尔斯。本书节选自美国著名心态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态学》。二、 ...

他人即地狱后半句
这样的痛苦,说到底,是在逃避人生的责任,认为凡事有捷径可循,包括幸福。每个人固然有其个体属性,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关系中获取生存、安全和归属感,形成了相应的情绪。情绪在关系中生发、流动,同时也在关系中转化。萨特通过加尔森之口说出了“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并非他人...

存在主义名言“他人即地狱”出自什么
存在主义名言“他人即地狱”出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的戏剧《间隔》(又称《禁闭》)。在剧中,这句话被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彼此相互折磨的人。它表达了萨特的思想,即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对待一切,因此任何人都会受到其他人的欲望和眼光的干预而变得不自由和痛苦。

如何理解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一个哲学和心理学的观念,它的含义是指我们与他人的相处和交往可能带来痛苦和困扰。这个观念源于佛教的教义,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和内心平静的影响。"他人即地狱"意味着当我们与他人产生冲突、争吵或者感受到他人的负面情绪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受到痛苦的折磨,仿佛置身于地狱之中。这是...

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意思是与他人关系恶化时,他人即地狱;一个人的判断太依赖别人时,他人即地狱,即一个人丧失自我主观意识,处于被环境的支配下,这个人即沦为“他人”。 “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05-1980)在其戏剧《间隔》(又称《禁闭》)中的一句台词。萨特对此解释说:“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有人...

“他人即是地狱”论(节选)
萨特在《禁闭》和《存在与虚无》两篇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中都提到“他人即是地狱”。主要有三层意思:(一)如果你不能正确的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地狱。即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二)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他人的...

地狱是他人还是他人即地狱?
英文是“Hell is other people”,大意是说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参照,正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人才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所以说“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一篇短篇小说里的一句话。小说名字是《间隔》,说的是罪恶的人死后会下入地狱,刚来的人都很害怕,猜想会有什么样可怕惩罚迎接他们,没想到所谓的...

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是地狱”?
萨特后来的解释说,有两层意思:1、与他人关系恶化时,他人即地狱;2、一个人的判断太依赖别人时,他人即地狱(即一个人丧失自我主观意识,处于被环境的支配下,这个人即沦为“他人”)。

如何理解“他人即地狱?”
L'enfer, c'est les autres 他人即地狱,也多少会有人拿圣经里的这句话来为个人主义辩解。这句话应该有三层意义。第一层,萨特解释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 他人的自由,即有可能破坏我的自由。第二层,如果我们用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来判断自己...

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哲学名言他人即地狱是什么含义)
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他人即是地狱”,它的确切意思是:“天堂就是孤独或隔绝。”如果孤独的生活,没有人能够成为“人”——是我们互相使对方成为了“人”。我们的人性是其他人“传染”...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说出“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的出处,作者及国别. -
官陆亿复: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萨特在...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名言出处和原句“他人天堂既地狱” 原句可能不是这么说的,但是意思相同记忆里好像出自某俄国作家,求出处,原句… -
官陆亿复:[答案] “他人即地狱”——这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句名言. 大意是这样的,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参照,正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人才会不断的拷问自己.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他人即地狱”这名话是谁说的?
官陆亿复: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法国人.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如何理解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
官陆亿复: 一个社会化的人,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为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常违心地改变自己,以博取他人的赞许.于是,自己因“他人”而痛苦地扭曲,“他人”便成了自我不愿意去却不得不去的“地狱”.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他人就是地狱,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
官陆亿复: 原话是“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不是来自宗教意义上的,而是一个著名的哲学论断.来自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部戏剧中,名叫《禁闭》(也译做《间隔》).展开全部 简单来说三点: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致使你与他人之间关系恶化,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过分依赖他人对 你的赞美,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去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并且努力改造自己,那么你自己也就成为自己的对立面或者敌 人.这时,你也就成为自己的地狱.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如何理解这句话:“他人即地狱”?求全面的分析思路 -
官陆亿复: 他人即地狱. 从个体人的角度出发,他人即非己,非己则是异类,异类可以推及为未知的事物,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理解为恐惧,对其恐惧,则视为地狱.这个可以说是放大了自己的意识,讲所有不是自己的因素都视作不好的,相对来说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拥有就是天堂,因为熟悉因为可以自己支配,而到了他人处,一切都不能由自己主导,反被他人决定,就好像在地狱里任人鱼肉.这是我的理解

呼和浩特市15941453318: “他人就是地狱”出自萨特的哪部作品
官陆亿复: 它最早出现在戏剧《禁闭》中 出自萨特的剧本《禁闭》,宣扬了“他人即地狱”的思想. 你可以看《萨特戏剧集》(两册),袁树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不好意思,原文我没有读过,第几页我不知道,电子书也没找到,你到图书馆去看看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