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都是因为赵括无能,和赵国君臣有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锁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要赵括代替廉颇?还有廉颇是怎么死的~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纸上谈兵的原型,长平之战的主谋,赵国衰落罪魁祸首,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长平之战启用赵括的原因做过论述,结果被不少人骂,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赵括并非像成语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能,只不过是遇到了白起这种级别的神将,所以才会败的一塌糊涂,借此机会,再来说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缘由在于秦国想抢夺韩国的上党,而上党的守将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以上党十七城作为投名状,引诱赵国出战。
赵国十分矛盾的接受了冯亭的建议,于是长平之战爆发,秦军主将是王??,赵国主将是廉颇,两个老炮儿都是成精的人物,用兵十分谨慎,互相磨了三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年,对于两个国家都是难熬的持久战,双方的国力都被消磨殆尽,为了拿下对手,各种盘外招开始出现。
秦国暗中放出谣言,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历史记载:赵国中计了,派出赵括,所以战败。
我个人十分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历史是如此的脸谱化,那简直太侮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商!
赵王用赵括并非中计,而是基于自身实际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廉颇迟迟不愿意决战,采用拖字诀,也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国力耗不起了,他需要改变。
而此时,能用的人手有限,乐毅是个人物,但是此时还在不在都是个疑问,后起之秀李牧要防守匈奴,名臣蔺相如是个文官,并没有大兵打仗的经验,还不如赵括。
虽说赵括没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但是好歹是名将之子,理论达人,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年轻有朝气。
当今世界足坛主帅的代表人物瓜迪奥拉就是从巴萨B队直接提拔上来,最终创造了梦三六冠王的神话,菜鸟主帅齐达内卫冕欧冠,可见用新人当家并非没有道理。

死马当作活马医,用也是死,不用也是死,何不赌一把。
总不能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拴在一个垂垂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身上吧!
于是赵括取代了廉颇,最终被白起斩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活埋,从此一蹶不振。
据说在此之前,蔺相如和赵括老妈都极力反对由赵括带兵,但是赵王没有采信,至于乐毅是否有推荐,有待历史考证。
纵使乐毅真的推荐赵括,也并非全无道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各种办法都可以尝试!
我自己也有一个疑问,如果乐毅还在,如果乐毅挂帅,赵国是否会输?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整个春秋战国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经过这场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全歼。自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任秦国鱼肉。这场战争结束以后,赵括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人们将他视为导致赵国失败的罪魁祸首,还因此流传成语“纸上谈兵”。那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的愚蠢吗?


要分析长平之战,就不能不提廉颇,这位战国的名将。秦赵两国决战的前半段,指挥赵军的,一直都是廉颇,不少人认为,如果赵王不听信反间计,以赵括替代廉颇,白起能否胜利,犹未可知。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哪怕是廉颇指挥赵军期间,赵军面对秦军时也一直处于下风。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记载,秦军刚与赵军接触,就击败赵军,“斩赵裨将茄”;不久,秦军又取得大胜,“陷赵军,取二鄣四尉”;次月,廉颇命赵军“筑垒壁而守之”,但秦军“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从这段记载当中可以看出,赵军在野战当中完全不是秦军的对手,即使是老将廉颇指挥大军,也是数次败于秦将王龁。王龁是秦国大将,但他的指挥才能相比于白起等人还是有差距的,可是廉颇面对此人都难得一胜,足以看出秦赵两军战斗力的巨大差距。
其实,秦赵两军本来是各有所长,赵国强于骑兵,秦国强于步军,可是,两军交战的上党地区对于赵军却极为不利。上党地区是丘陵地形,这里群山环绕,树木丛生,赵军骑兵很难发挥作用,反之,秦军的步军却如鱼得水,长驱直入,将赵军打的丢盔卸甲。
既然野战打不过,那就坚壁防守,这个道理老将廉颇还是明白的,所以他“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从赵括选择主动出击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的结果来看,廉颇选择坚守不出实属上策。可对于赵国来说,廉颇的战略却是要赵国的命。从上党之战开始,廉颇就一败再败,损失众多关隘和城池。更要命的是,长期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赵国的国力,赵国快坚持不住了。


秦赵两国,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但到长平之战以前,秦国国力已经远非赵国可比。经过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将“耕战”当做国策,将农业视为国之根本,反观赵国“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而且,秦国还有巴蜀和关中两大粮仓,这使得秦国的粮食储备远多于赵国。
秦国强大以后,魏国还将河东四百里地全部献于秦国,这里有渭河、黄河、汾河等河道,其战略地位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长平之战以前,秦国已经在这里经营了三十年,将这里打造成秦国的战争基地。长平本来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四百多里,赵国都城邯郸两百里,可是从河东的水道运粮,秦军的运输压力反而比赵国还要小得多。
长平之战打起以后,秦国关中、巴蜀等地的粮食从河东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可是赵国却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然后翻山越岭的运到前线。当廉颇固守不出以后,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到这时,比拼的就是国力了。很显然,赵国比不过秦国,战争开打以后,赵国曾多次向齐国等国借粮食,这足以说明赵国的粮食储备远远不够,后勤补给也根本无法跟上。


对于战局来说,廉颇选择固守不出是上策,可是对于赵国来说,这却是慢性死亡。廉颇在前线久不出战,赵国却要源源不断的运输粮草,赵国只能向他国去借。可是,赵王又不听信虞卿的劝谏,派人向秦国议和。秦国表面上对赵国的使臣以礼相待,造成一种已经与赵国议和的假象,防止各国出兵。齐、楚、魏等国均以为赵国已经与秦国议和,从而对赵国非常不满,不仅没有出兵相救,反而断绝了对赵国粮草辎重的支持。
没了各国的支持,赵国陷入独木难支的处境,粮草一旦用完,赵军离输就不远了,这使得赵王心急如焚。这样一来,赵王对接连战败又固守不出的廉颇非常不满,再加上秦国奸细散播“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这样的消息,使得赵王不再信任廉颇,廉颇被革职,是必然的结果。不过,赵王也没有立刻将赵国的命运交托给赵括这个少年郎,他先是找到名将乐毅,但乐毅知道这一仗没法打,于是婉拒了赵王,并向赵王推荐赵括。此后,赵王遍访赵氏宗室,众人皆推荐赵括,说他是大将之才,可堪重用,赵王这才让赵括走马上任,代替廉颇,指挥赵军。


那么,赵括是一位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吗?作为赵括对手的白起,是这样评价这位少年将军的:“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
事实上,赵括领兵之后,决定主动出击,也是赵王的命令,而这也是赵王选择赵括为将的原因。赵括不是不知道赵军野战不如秦军,但赵国粮草告急,这样耗下去赵军也是死。横竖都是死,赵军只能殊死一搏,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所以,赵括选择冒死一拼,向秦军主动出击。
可是在白起面前,这位少年将军终究太过稚嫩,他想兵行险招,以偏师对秦军进行合围,却被秦军阻断粮草辎重的补给线,陷入无粮的境地。在被秦军包围以后,赵括组织了多次反攻,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赵括亲自率军冲杀,身中数箭而死。
不能说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与赵括没有关系,毕竟,下令主动出击的是他,中了秦国计策的也是他,赵国四十五万亡魂,他是负有责任的。但是将长平之战失败的全部原因归咎到赵括身上,也是不客观的,以赵国当时的局势,除了与秦军拼死一战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这也是当时乐毅等名将不愿意率军的原因。
所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根本原因还是赵国国力不及秦国,赵王又昏庸无能,导致赵国被群国孤立,而年轻稚嫩,深谙兵法却缺乏实战的赵括,生不逢时,人生中第一场大仗面对的就是杀神白起。最终,赵国留下四十五万亡魂,赵括身死阵前,还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实在是可悲可叹。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之时,就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并且,一再主张“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

“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并且,在“远交近攻”的策略之下,秦国不仅巩固了之前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可以说,这一举措确实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

到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则爆发了一场战争,即:长平之战。

参战的四位主要将领,分别是:秦国的主帅王龁,后来,换成了白起;赵国的老将廉颇,后来,换成了小将赵括。

提及长平之战,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无疑是赵国小将赵括的“纸上谈兵”。面对兵力强盛的大秦,此时的赵国,首先,派出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驻守长平。想着压境的秦军,虽然彪悍、强势,但是,远征至此,无论是粮草补给,还是后续的兵力支持,秦国都不可能长期滞留于此。

于是,廉颇干脆将战略部署变为坚于防守,固守城门,意图与秦军打持久战,生生将其耗死。这一部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秦国在得知赵国的目的之后,不可能坐以待毙。几经商讨后,秦国决定利用反间计诱惑赵王,使其临阵换将,让赵国小将赵括换下廉颇担任统帅。

此时的赵括,机智、聪慧、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在朝中颇具名气、声望,也算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了。然而,赵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战经验。此时,他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就被委以重任,面对大秦强大的军队结局可想而知。

最终,由赵括率领的赵军,全军覆没了。

由此可见,此次战败最大的责任人当属赵括,其次,则是中了反间计换上赵括的赵王。但是,如果把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仔细思考一番,便会发现,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那么,长平之战的起因与经过到底是怎样的呢?

最初,秦国并没有与赵国过不去,它的主要目标是韩国。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疆域问题。当时,韩国国力衰退,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实力自然是任人宰割。韩国屡战屡败,疆土频频丢失,成为了七国中,最没落的一个。

但是,更严重的是,国内边郡“上党”,直接被秦军切断包围,誓要将其纳为己有。上党地势高阔,素有“天下之脊”的称号,也就是天下江山的屋檐,自是兵家必争之地。本就弱小的韩国根本无力与秦军对抗,没有本国的支援,上党仅靠郡内兵民与秦军相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韩国君王韩桓惠王,更是表示:上党既然已被孤悬城外,干脆放任不管,任其投降归顺于秦。但是,上党的军民并没有那么好的心态,他们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不愿投降,想着:既然已经被国家抛弃,还不如干脆投降于与之毗邻的赵国,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呀!

此时,第一个关键因素出现,这块送到嘴的肥肉,赵国到底是吞还是不吞呢?

为此,赵国产生了两种分歧:

其一,这烫手的山芋碰不得,一旦沾惹了,势必会惹祸上身;

其二,白捡的便宜不要白不要,上党郡内疆域辽阔,足足囊括了十七座城池;同时,又是战略机要之地,如果,这个地方放在平时,耗费百万大军都不一定能拿得下来,这次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最终,抵不住诱惑的赵国,还是将上党纳入囊中。

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就是想将上党据为己有,这下可好,一转眼就落了一场空,秦军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至此,秦国与韩国之争,最终,演变为秦国与赵国之争。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赵国派遣老将廉颇前去迎战,赵、秦两军于长平对峙。最初,廉颇选择一鼓作气,主动出击,可惜不敌,三战三败,不得不退居防守。

此时,第二个关键因素出现,在短兵相接而不敌的情况下,赵国转入到了防守。

按理说,廉颇的选择是明智的,针对秦军远程作战,对后期兵力,粮草要求高的弱点,打持久战,最终,将其拖垮。但是,可惜的是,廉颇小看了此时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从前了。

如果,持久战拖个几年,秦军可能选择撤退,但面对不算太久的持久战,对秦军来说,就是隔靴搔痒。反倒是赵国最先沉不住气,派遣使者前去求和。当然,义和是不可能的,除非赵国把吃下去的再吐出来。同时,秦军一直在商讨克赵的计谋,最终,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

首先,秦国在赵国散播谣言说,我秦军不怕你廉颇,唯独畏惧天资聪慧的小将赵括。其实,早在谣言散布之前,赵王就已经对廉颇不满,在赵国求和失败之后,赵王便想着速战速决。可是,廉颇消耗了大量资源,却不主动出击,坚持打持久战,赵王一看就觉得廉颇消极怠工。

但是,廉颇行军多年,在军中威望极深,赵王也是拿他没法儿。

此时,这反间计一起,倒是提醒赵王,除了廉颇,还有一位年少成名的少将赵括。这一下不得了,不管群臣如何劝阻,赵王都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其实,赵国的失误不仅仅在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从赵括顶替廉颇这一举动,就可以看出,赵国准备主动进攻。

而这一决定,却在秦国的掌控之中。

秦国先是暗中更换主将,将白起调至前线,替换王龁;同时,还将国内的生力军调至前线,制定的就是对赵恬的诱捕计划,势必要把赵国大军一举拿下。

其后的战局走势,全在秦国的意料之中。

赵括率军全力出击,白起则是佯装不敌败走,引得赵括掉以轻心,穷追猛打。而后,秦军就直接切断了赵括的后路,将其围困,来了个瓮中捉鳖。

最终,赵军被困四十余天,弹尽粮绝,以赵括之死结束了这场战争。

综上所述,赵国失败的原因,难道仅仅是赵括经验不足,只会纸上谈兵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赵国失败的最致命原因是:赵国根本没有一个应战秦国的战略谋划。并且,他们在长平战争中,所走的每一步都不过是一种“应激反应”。

上党投降,赵国纳降,明知秦国不可能不了了之,却没有做充分的应战准备。秦军来势汹汹,却只有一个派遣廉颇驻守的指令,估计赵国抱的就是兵来将挡的心思。之后,两军进入对峙阶段,赵军兵力不济竟主动求和,这不明摆着告诉秦国赵军不行了嘛,生生将弱点暴露给秦国。

求和不成,在秦国的谋划下,赵国更是换了出战的将领,以至于,一步步走入秦国的圈套之中,最终,全军覆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由此可见,赵国输得不冤,而相比赵军的走一步看一步,秦军可是目光长远,走一步看三步。

这也足以证明,在战争之中,“目光短浅”是要不得的。



因为当时的赵国国君中了别人的反间计,所以对廉颇不是很信任,所以才用了赵括。赵括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他带兵打仗并没有经验,长平之战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赵国国君换下了廉颇。

因为赵国国君听信谣言,说秦军很怕赵括,把廉颇给换下来了,才导致了赵军的失败

赵国君臣是中了秦国的计,认为廉颇无能,只有赵括才可以打败秦国,所以撤换了廉颇,招致大败。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导致后来秦国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赵王会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掉廉颇,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不足,难道赵王也不懂这个道理吗?实际上当时秦国的国力已经在赵国之上,而廉颇又是以防守著称,但越拖下去对赵国越不...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为什么要让赵括上?
长平之战赵国换将,很多人认为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其实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赵国换将也许秦国在里边顺水推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决定性作用必定不是秦国的什么反间计。要知道长平几乎集结了赵国全国所有的精锐军队,而赵国当时换用赵括在赵国上下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包括赵括的母亲都是公开反对此事的,...

长平之战40万赵军战败,责任全在被笑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廉颇在初战战败的情况下,损失应该是赵国可以接受,并且不伤国本的失败,但是廉颇因为几次战败,选择避战不出,最终将秦赵两国都绑在长平之战这家战车上,下注越来越大,到后来已经是秦赵都接受不了失败的战役。由于赵国国力较弱,所以赵国急于决战,才有了赵括出战后被埋伏的戏码,当然,战和都不一定...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何用没经验的赵括
众所周知,赵括在长平之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赵括用经验不足的“纸上谈兵”代表换下了老将廉颇。客观的说,赵孝成王换掉廉颇是有比较合理的理由的,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昏庸”。但问题是,当时的赵国犹如名将云集。除了廉颇,名将李牧、乐毅、田单都是当时赵国的官吏,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将领没...

长平之战惨败,难道只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
不全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还因为秦国偷偷的换了主帅。长平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在大决战之前,先是两军对峙,后来是秦国用离间计让赵国换了主帅。赵国这边换成了赵括,然后他开始根据秦军主帅王龁的特点来制定战术,但他不知道的是,秦国也换帅了,他们换成了白起,这样一来,赵括的很多战术就没用...

长平之战失利,赵括是不是正好背了口黑锅?
赵国也更拖不起,急于速战速决的赵孝成王便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很快赵国便换了赵括上阵替换廉颇。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是赵国的名将,赵括从小就跟着父亲习读兵书,在兵法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就连他的父亲都难不倒他,可是缺少实战经验的赵括,第一次领兵作战就是这么大规模军团的国运之战,赵括年轻不知道...

谁知道长平之战大败 责任全在赵括吗?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其实,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赵国最后的失败实际...

赵括长平之战真实历史
赵括长平之战真实历史如下:赵括是一个悲剧式人物,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

长平之战,是败于赵括吗
你再回过头来看秦国,早在长平之战以前很多年,秦国就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基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然后先拿下蜀地修筑了都江堰,这些都是秦国的经济保障。而且,秦国随时可以做出全国性的军事动员,为了对付赵括,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线。在赵国眼中,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你有哪些了解?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你有哪些了解?提起“纸上谈兵”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战国时代,秦国与赵国作战。结果,赵国主将赵括被秦国名将白起击败,40万赵军被生擒活埋,不久后赵国灭亡。这一战就是历史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主将赵括因为年轻,轻率冒进,因此被白起击败。传言赵括...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长平之战是白起太厉害还是赵括太无能 -
可戴感冒: 严格地讲,是赵括太没有实战经验.实战与书本的东西是两回事,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是需要靠经验来临机决断的.白起正是欺他没有经验,而一步步引诱他落入圈套,害死了自己,坑死了无数的子弟兵,也害了赵国.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为什么大骂平原君 -
可戴感冒: 1、一次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结果,必有其内在原因. 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给赵括.定.罪.的时候,必然要先要了解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之始,赵国以廉颇为将对阵秦国,可以说这场突发性的战争与赵括没有多大关系.廉颇出战,人心所向,因为廉颇沉稳持重,无懈可击,人们对廉颇也都心存佩服.但是,在长平之战中,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战争初始,廉颇主动采取坚守战的战略,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这种战略与赵国的地理环境、战略环境极不符合. 2、赵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强国,赵军在与匈奴、胡人的战争中,练就了强大的战场突击力量,赵军最擅长的就是进攻战,最不擅长的就是坚守战.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赵国是怎样灭亡的,越简短的概括越好 -
可戴感冒: 第一,错误的任用赵括,丧失了东方六国抵抗秦国的最后的强大力量,40万赵军被活埋,割让七城,从此以后,赵国只能苟延残喘了. 第二,杀李牧,自毁长城,丧失军心. 第三,不用廉颇,力王狂澜的最后希望落空.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长平之战赵国高层做错了什么?
可戴感冒: 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赵国临阵换将,用所谓“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实际上是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的,撇开秦国因素不谈,仅从赵国本身分析,至少...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毁灭 -
可戴感冒: 一次失误的长平之战让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大大加速了其灭亡进程.还有就是没有很好的执行联合抗秦战略在,暂时没有秦国的威胁时老和合纵盟友闹矛盾,被秦国抓住机会,各个攻击,这不是出几位名将名相就能挽救的.还有就是赵王没有用赵括.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赵括军事才能分析 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
可戴感冒: 纵观长平之战,赵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皮牢赵军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赵军自此就失去了获胜的机会,只能转而求自保.而后来赵军的失败,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粮草不济,二是兵力不足.秦赵两军主力接战,赵括虽未实现自己的意...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长平之战的失败究竟是谁的错?廉?赵? -
可戴感冒: 应该说是赵王的错吧! 当时廉颇死守长平,白起也无计可施,但后来白起想出来了“反奸计”白起买通了赵国的一位大臣,之后那位大臣在赵王身边尽说廉颇坏话,说廉颇不出兵是为了了与秦军策划计谋到时一同攻入赵国,灭了赵国后廉颇就自立为王,昏庸的赵王相信了小人的话后就把长平的守将换成了赵括,战前易帅乃兵家大忌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长平之战赵括指挥不利还是另有原因? -
可戴感冒: 另有原因,赵括其实是一位很厉害的军事家,并不是是只会吹牛的,他与父的麦丘一役可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必然的,他虽然失败了,却还是消耗了秦的大批有生力量,以致邯郸之战战败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秦国为何能灭掉赵国 -
可戴感冒: 首先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被白起被俘坑杀.极大地削弱赵国的实力.正说秦国灭赵国时,閵相如,廉颇,赵奢都已经不在了,唯一的名将就是李牧,但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313996878: 白起愿意屠杀那么多人吗 -
可戴感冒: 当然不是.而当时秦国率先推行的商秧变法的国家制度决定滴,杀人越多,军功越大,杀的军士相当于大量消耗了敌国的战争资源,有利于本国图强称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