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

作者&投稿:池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到《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是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光彩照人的两个。同时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小说的故事主体。二人同生活在贾府的红墙绿瓦之中,却走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然而,两个人纵然有着万般的不同,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都是聪慧过人的才女,这点从二人的共同爱好――作诗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通过比较二者的诗歌,我们便可以了解两个形象个体的差异。本文就《红楼梦》中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分析一下钗黛性格的异同。
  一、从《大观园题咏》看钗黛不同的志趣和追求
  薛宝钗所作的是《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前四句是通过赞美大观园来颂扬元妃,诗的一开头便用了元妃刚刚写完的题诗《大观园绝句》中末句“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前两字。而“修篁时待凤来仪”则是语意双关的承上启下,把元妃归省比做凤凰降临栖息,既赞美了大观园,又不失颂扬元妃之意。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直接的颂圣,说明由于元妃的归省使得大观园内赋诗的风气更加浓郁,孝悌的教化也更加的隆盛了。最后则是用自贬的方法,间接说明元妃的文笔非凡,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在诗歌中,薛宝钗堆砌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辞藻,有意粉饰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诚惶诚恐的心情。“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更是她浸透了封建正统思想,一心待选“才人”的自我表白。可以看出她的诗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之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而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和她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表面上虽然也是应景颂扬之辞,但诗中对景物的描绘,语言淡雅脱俗,格调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先看《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诗作表面上是说大观园是建筑在仙境之中,而实则是说大观园如仙境一样纯净,没有世上那些纷争。再看《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招客的杏帘,在望的山庄,自由自在穿行在菱荇中的鹅儿,相亲相近偎依在桑榆中的燕子,一畦嫩绿悦目的春�,十里清纯醉人的稻香,人无饥馁冻累之苦,却有温饱闲逸之乐。这确实是封建时代中的一个圣世,红尘中的一个理想的仙境。这显然是“夜雨剪春�,新炊间黄梁”的杜诗境界。它比王孟笔下的田园亲切,比陶潜笔下的桃源实在。这是她在大观园中产生的一个奇思,也是她的理想的爱的世界的傍依。林黛玉把笔力集中在描绘大观园的景致上,巧妙地避开了庸腐的颂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憎恶黑暗、蔑视媚俗的心理状态。
  从这两首诗作不难看出,薛宝钗与林黛玉,一为注重端庄典雅的封建卫道士,一为追求奇远脱俗的封建叛逆者。
  二、从咏物诗看钗黛不同的性情
  在《红楼梦》中,经常会写到大观园中众多的姐姐妹妹的论诗、作诗的情景,其中描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场景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且又生动传神的。大量的咏物诗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性格。
  试看第三十七回中二人的同题之作:《咏白海棠》。薛宝钗写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再看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薛宝钗的那首,就是她自身的写照。“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一个受了宗法礼教熏染,举止端庄的封建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诗说白海棠的芳姿特别惹人喜爱,因而白天还在掩门亲自浇灌。这就通过主人珍爱之情烘托了白海棠之美。接下来的两句是比喻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描写白海棠在浇水后的美态,犹如方才洗去胭脂的美女,在秋日的台阶上投下淡雅姣美的身影,那洁白的花朵,又像是在露珠累累的台阶边,招来冰雪做它的灵魂。这句一写外表,一写内里,互相映称。接下来的两句则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歌颂其娇美的丰姿,只有清淡到了极点才知道洁白的海棠花十分美丽;挂着露珠的花朵,就像一位多愁的美女,脸上挂着泪珠。最后两句继续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点出白海棠的品性,为了酬答主持秋事的白帝神,“宜清洁”。这正是宝钗性格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她安分随时、洁身自好的思想品格。
  相比之下,林黛玉的诗则是另一番情致。诗的开篇,以坚冰白玉为全诗的基本立意,不拘束于“温柔敦厚”的封建格调,恰好与薛宝钗的故作姿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又表现了她像梨花那样,不被礼教所沾染的纯洁品质;同时也像梅花一般,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之下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后几句更是她鄙视庸俗而又寂寞孤独的心境的真实流露。
  三、从《葬花吟》看黛玉不同于宝钗的悲惨命运
  一首《葬花吟》,林黛玉以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体现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坚贞不阿的情志。“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充满了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则是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预示黛玉花落人亡的悲惨命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也是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通过《葬花吟》的创作,林黛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我们看到了她那充满痛苦、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这与黛玉的另两篇作品《桃花行》和《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其中《葬花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总的象征;《秋窗风雨夕》暗喻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诗中情调更加哀伤、凄惨、悲凉,二十句诗连用十五个秋字,别出一格,生动地表达了黛玉预感命途前景渺茫的悲哀。
  (责编 张敬亚)


金陵十二钗都有谁怎么排名的
钗黛合一,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互补,也就源于此。林黛玉离去后,贾宝玉出家。根据原文线索,薛宝钗往后余生,先和甄士隐妻子一样在娘家生活,后来与史湘云姐妹携手到老。实现了林黛玉的《折足雁》酒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伏笔。三,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入宫为妃成为贤德妃。不光从小教养贾宝玉,...

附录一 金陵十二钗判词赏析
赏析:两木为林,玉带喻黛玉,“挂”即空牵挂,暗示宝玉、黛玉之情只能悬而未决。雪即薛,金簪言宝钗,“停机德”指宝钗为女德表率,能规劝宝玉。咏絮才,指黛玉才华横溢。一叹一怜,“钗黛合一”。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

用现代的观点开分析林黛玉的结局
三春事业付东风。 解:三年的宝、黛爱情,完蛋了。明月梅花一梦。 一场梦而已。几处落红庭院, 触景伤情 谁家香雪帘栊。 帘栊是潇湘馆的象征性构造。江南江北一般同。 天南地北 偏是离人恨重。 生离死别,遗恨终生。众人评价为"声调悲壮"。这是宝玉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再看黛玉的"唐多令": ...

跪求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文学评论文各一篇!!!
无怪乎刘梦溪君将钗黛优劣问题列为红学的第一大公案(见刘著《〈红楼梦〉与百年中国》316页)。 余学也疏,大致印象是,对于钗黛的评价有以下四大类: 一、拥黛抑钗:大体认为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的身世、结局令人痛惜落泪,而宝钗的背景与(婚姻上的)胜利,叫人不...

红楼梦已尽 朱门痴未完 荒唐又辛酸 世人同悲幻
)另外,原著脂批专门剧透说“钗、玉名虽二人,人却一身,此为幻笔”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钗黛合一的由来。至于钗黛二人为何为“一”,又为何不得不分为“二”,这就是作者的妙心之所在了。吴氏石头记是这样的:宝玉在黛玉死后一年,偷偷自己跑回贾府(之前宝钗骗宝玉说黛玉投井死了)。结果宝玉...

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
相关:《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红楼梦》是一部脏话连篇的名著贾府无耻侵吞了林黛玉家巨额财产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门第大PK《红楼梦》的谐音艺术《红楼梦》中何谓“钗黛合一”?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之死真相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刘心武谓秦可卿卧室陈设说明什么《红楼梦》中秦可卿真的是公主吗揭秘“...

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写的诗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黛湘联诗 黛玉道:"我先起一句现成的俗语罢." 因念道: 三五中秋夕,湘云想了一想,道: 清游拟上元...

趣侃红楼430:粉堕百花洲,潇湘悲辞行,香残燕子楼,黛玉恨远嫁
谢道韫借“柳絮”咏“雪”,其实也是钗黛合一的完美体现。王凝之死后,谢道韫终身未嫁,也是薛宝钗在贾宝玉走后的人生。 二,唐多令的原本正体《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这首词重点在“汀州”,当日贾宝玉题对额“蓼汀花溆”的“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就是指“芦叶汀洲”的意思,是让大雁栖息繁衍之地...

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物所相对应的判词是?
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11、巧姐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12、李纨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

关于梦的文言文
崔涂 【题嵩阳隐者】 四十年高梦,生涯指一丘。 无人同久住,有鹤对冥修。草杂芝田出,泉和石髓流。 更嫌庭树老,疑是世间秋。 崔涂 【巫山庙】 双黛俨如嚬,应伤故国春。 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梦觉传词客,灵犹福楚人。 不知千载后,何处又为神。 崔涂 【春晚怀进士韦澹】 故里花应尽,江楼梦尚残...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为何将"黛钗"合一? -
布要威奇: 应该无所谓为何吧,这一说法古已有之. “钗黛合一”的说法,可以说是作者的理想,而这一说法最早提出是脂砚斋.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首页上有四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而且这四句诗是并题在一幅画上的,说的就是黛玉和宝钗. 俞平伯先生提出“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这两个人难道不够重要,不该每人独占一幅画儿一首诗么?” 而脂砚斋则评:“钗、玉名岁为两个,人却在一身,此幻笔也.”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红楼梦》中脂砚斋为何说钗黛合一? -
布要威奇: 有一个问题我向纠正:是“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 庚辰本第42回总评: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红楼梦》中的雪宝钗跟林黛玉,为何说是钗黛合一?大神们帮帮忙 -
布要威奇: 1.在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中,黛钗合一是通过林黛玉和薛宝钗最后和好并且关系非常融洽来达成的,并且另外的证据有脂砚斋在四十二回的评语(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想来黛钗合一意思是在作者心中两...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怎样理解钗黛合一 -
布要威奇: 1. 黛钗合一,是红学中的一种说法,则指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优秀,不能分出高低,所以有了黛钗合一之称.“脂砚斋”评语中关于“钗黛合一”的说法:“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论述《红楼梦》写实性与诗性的统一特点 -
布要威奇: 主题的情感化与审美化是古代小 说的诗性叙事特征之一,《红楼梦》是典范之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内涵上以情为核心,着力于表现个体生命存在的性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贾宝玉、 林黛玉的思想主旨及对情感审美的总体推崇;二是通过神话设置、悲剧收尾、微观情节等方式将抒情主题与叙事进程紧密融合.从主题的情感化与审美化的大背景下 可以看出钗黛不可能真正合一.情感化与审美化是人最本质性的特征和最高形式的存在,但却无法实现,表现了《红楼梦》情本主义悲壮的崇高.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二者从性格上的区别有哪些?说具体一点 -
布要威奇: 一 似是而非的“两极”论 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莫过于《红楼梦》;而《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又莫过于钗黛问题.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究竟哪一位好?这是十分诱人的话题.自打《红楼梦》传世以来,读者就仿佛分裂成...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什么用同一个判词?
布要威奇: 有人提出了“钗黛合一”的说法,认为其实“钗黛合一”才是宝玉真正的理想,也是作者的理想.向.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首页上有四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是并题在一幅画上的,说的就是黛玉...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试论《红楼梦》诗学美学意蕴(250~300字左右) -
布要威奇: 《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是: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5%) 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它是贵族之家衰亡的社会历史悲剧;它是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求红楼梦 诗赏析 一篇 500字 -
布要威奇: 一路有你,伴我走过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隔花人远天涯近 初读红楼,如管中窥月,只知道宝黛的悲欢离合,红楼儿女们香消玉陨,眼空蓄泪,方知人间不只是...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7826498515: 诗词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与作用 -
布要威奇: 红楼梦中,人物,景物时常与诗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象征得符号寓意了人物悲剧得内涵.景物,意境,烘托了人物命运所表达的人生感触.曹雪芹将中国古典诗词中比赋兴的传统用具体得外在形体再现了.诗词本身从简约的,高度提炼的五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