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投稿:贝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提起苏东坡,大家都听过他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词其实出他的《定风波》里。《定风波》刚好写在他生命中一场大风波之后。

苏轼在42岁的时候,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他遭遇了一场乌台诗案。因一篇《湖州谢上表》遭到弹劾,御史台定罪说他写的诗歌,里面对皇上心存不满,讥讽朝政。这可是要致死罪的,在关了三个多月,是他的政治对手王安石把他给保出来的。

结果是被扁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那是一个特别卑微的小官职。此时他生活贫困,还要在贫瘠的东山坡上自己开垦荒地,所以“东坡居士”的雅号也是在这个时候取的。

在他贬到黄州的第3个春天,“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他跟一帮朋友去沙湖道中游玩,突然下了一场春雨,有雨具的人都先走了,同行的人觉得很狼狈,他却说“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一会天就晴了,感受于自己没把风雨当回事,于是用唐代已有的曲牌来做了一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雨声”,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风雨来了,你真是被风雨吓着了吗?你其实是被它的动静吓着了。听听那呼啸的风雨声,由远而近啪啪地穿过了林子打在叶子上。其实就是下雨,但是这个动静却是可以把人吓倒。这也说明苏轼没有被眼前的情景所干扰,一种淡然豁达的心态跃然纸上。

正如于丹教授的解读:试想如果咱们平时偶尔感冒休息个一两天,如果你接100多个电话,300多条微信,再来二三十个人握着你的手跟你说,你一定要好好休养,你会不会觉得你得绝症了?这其实就是世界的动静会吓着我们,风雨也一样。

既然不被动静吓着,那就“ 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们为什么不吟着诗缓缓前行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 ,我手里有拄拐杖,脚下有草鞋,就算在泥泞道中,我也不怕滑,我觉得比那些骑着高头大马跑的人淋的雨还要少呢,因为我没有那么快的速度啊。

所以,苏轼问了自己两个字“ 谁怕 ”,这就像我们一个人遇到困境,坚守在孤独中喃喃自语问自己,你怕了吗?试想,苏轼面对被贬来到这里,这么低迷的日子,他都丝毫不畏惧,也就更不会把眼前的风雨放在眼里。

“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的一生哪没有风雨,何况身上还有蓑衣呢。不迎着风雨跑的人,也许被淋得更少,也许没有在风雨中落汤鸡的狼狈,人生何处没有风雨,为什么不能缓步而行呢?

下篇写得更妙, “料峭春风吹酒醒”, 突然一阵春寒过来,微冷,身上一抖,酒醒了,定眼一看 “山头斜照却相迎” ,他也没有想到这阵突然来的雨这么快就过去了,山头的斜阳温暖的照射过来了,心想那些仓皇逃跑的人还没有看见这样的斜阳呢?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看刚才经历的风雨萧瑟,无所谓了,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都要坚定地往前走。风雨可能是晴天的前奏,而晴天也都藏着未来的风雨,人生就在风雨和晴天中交错而行,为什么不把自己放的轻松一点,缓缓地走过这一生呢?

词的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整首词体现了苏轼身处逆境,无所畏惧,关于人生的沉浮,泰然处之的旷达洒脱胸襟。

有人说,若论古代最豁达潇洒的文人,一定非苏轼莫属。更有人说,他的后半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这一路他却写下来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被贬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

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坦然面对,享乐其中。

他 位列唐宋八大家,论书法,他是苏黄米蔡之首;论诗词,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词派,开创了宋词的豪放旷达之风。所以,这样一个人不是官职才能够决定他的成败的,他一生都在做自己,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4篇            1490字    累计字20575字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在下棋时,他体悟到:“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

苏轼的人生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所以他写了很多的名言警句其中哪一个表达...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原出自哪里?
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

表达苏轼乐观旷达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惠州,儋州的诗词与评析 急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蝶恋花 花褪...

苏轼生平(结合其作品)
⑷理趣之美 苏轼的词好发议论,凡人议论不好则语言乏味,苏轼的议论让人难以忘怀,《定风波》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 浣溪沙》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写出坦荡君子的豁达胸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关于苏轼的诗词
词人“谁怕”之反诘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宣言,决不是故作姿态,那是词人奉行的人生准则且落实于行动。谪居黄州期间,词人不断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可爱之处。词人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并描述自己此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

落叶归根典故
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

急!七个字开头的词牌都有什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描写秋天的宋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全文)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灞桥区19734942340: 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文内容 -
人真阿昔:[答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灞桥区19734942340: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简单说说... -
人真阿昔: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灞桥区19734942340: 亦无风雨亦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详解. -
人真阿昔:[答案] 此两句均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灞桥区19734942340: 苏轼词《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中,“蓑”字该怎么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中,“蓑”字是当名词还是量词用?其中蕴含了什么深意吗... -
人真阿昔:[答案] 是做名词用蓑衣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一身蓑衣立于风雨中 无惧无畏 可联系现实;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作者无惧官场,无惧人生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灞桥区19734942340: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谁的诗句﹖ -
人真阿昔:[答案] 楼主您好,“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出自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是: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灞桥区19734942340: 苏轼《定风破》? -
人真阿昔:[答案]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灞桥区19734942340: 苏轼的《定风波》 -
人真阿昔:[答案] 《定风波》 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灞桥区19734942340: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这两首如何解释? -
人真阿昔:[答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灞桥区19734942340: 苏东坡的诗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什么含义?请阅读:《永恒》(孙涛) -
人真阿昔:[答案] 这首洒脱至极、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沙湖途中骤然遇...

灞桥区19734942340: 苏轼《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 -
人真阿昔:[答案] 惊破起调的"穿林打叶"之音,显示这来袭的风雨具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吟啸而来,表现着怎样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衬映,显得气度从容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