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孔子等非常有了解的仁兄没??

作者&投稿:马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对孔子等非常有了解的仁兄没??~

  一、对孔子的尊称: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孔子生平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于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于已“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于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于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  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于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于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  孔于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上书、周礼、周易、春秋   《孟子》,《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三、《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的;正因为他提出这个,他的学生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人都有.72个贤人都是他的学生.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教育理念: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五、让老年人能感受到满足和安乐;让朋友之间以诚恳和信实相待;让年轻人能感念先人(给他们的一切),并有上进之心.   这反映出孔子对社会的"仁"与"和"的理想.   六、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主要是从公西华对政治的看法和观点谈。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
  [编辑本段]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儒学:该不该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单
  中国近三百年为什么老是落后挨打?和孔夫子有没有关系?和儒学有没有关系?与会学者就中国近三百年以来的发展史同儒学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辩论。
  对于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难题,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华民族先天农业文化的内质与工业文明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落后;有的学者认为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承继古希腊文明注重逻辑的传统更适合产生科学的观念,从而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清华大学教授羊涤生系统评价了这些观点,指出: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就与古希腊有所不同,大体上,古希腊偏重于求“真”,而中国偏重于求“善”;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虽然我们有理由说即使没有西方近代文化进入,中华文化也必然会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民主,并进入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但毕竟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既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直接承担着国家民族兴衰的二千多年来的主要历史责任;其功过是非,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一次又一次重点审视的主要对象。这就是贯穿在整个20世纪中国,尊孔、反孔、批孔、评孔多次交替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一、对孔子的尊称: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孔子生平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于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于已“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于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于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
  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于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于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
  孔于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上书、周礼、周易、春秋

  《孟子》,《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三、《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的;正因为他提出这个,他的学生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人都有.72个贤人都是他的学生.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教育理念: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五、让老年人能感受到满足和安乐;让朋友之间以诚恳和信实相待;让年轻人能感念先人(给他们的一切),并有上进之心.
  这反映出孔子对社会的"仁"与"和"的理想.

  六、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主要是从公西华对政治的看法和观点谈。

我们班也做过这个诶~我们是分组做的~

我们组的题目是第一个,尊称和生平~

这是尊称 = = :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至圣,至圣先师。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周易》《春秋》

最了解他的人,孔子他爸还是孔子他妈?


全球十大思想家排名,排第一的居然是中国的孔子。对于孔子你有哪些...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

对于孔夫子,你了解多少?说出三个方面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

你对孔子的了解有多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你对《论语》中孔子的哪些思想感兴趣?
《论语》是记载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在古代,它是儒家的经典,今天,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孔子不满于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以为是“天下无道”,一生...

论语读后感200字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 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 在为人处事方面 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孔子执政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3.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身上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

孔子有哪些品德值得现代人学习?为何这么说?
孔子还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教师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孔子的思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但是他的品质仍然是非常值得...

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结合孔子思想的历史影响,谈谈你对谈谈你对今天社会上兴起的“孔子热...
对于今天社会上兴起的“孔子热”,我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新思考:孔子强调仁爱、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认同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孔子热”反映了一种对于传统价值观的...

我对孔子的认识和看法
孔子的看法 孔子是一个文人,一生之中没有多少时间从政,但人们认为孔子是圣人,什么都懂,其实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人,他对政治的了解是感性的,对政治的理解仅仅是理论的,如果以他的言行作为从政格言,那肯定是要失败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可以无法想象,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隋炀帝朝以后,人们做官...

五寨县13891358287: 有对孔子等非常有了解的仁兄没?? -
度秆了哥: 展开全部一、对孔子的尊称: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

五寨县13891358287: 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回答简要. -
度秆了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五寨县13891358287: 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如果你遇到了他们,向他们提问,并给出答案. -
度秆了哥: 1 孔子:一个充满爱心、智慧和勇气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建构了儒学的大厦.问孔:夫子啊,您对于后人把您供奉在孔庙,有什么看法呢?子曰:与其把...

五寨县13891358287: 对孔子了解的请进 -
度秆了哥: 《孟子.梁惠王上》4:孟子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说:“孔子说过:'第一个以陶俑殉葬的人应该没有后代吧!'因为俑象人形而用来随葬.”】俑-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木俑.古代奴隶主贵族死后以活人殉葬,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遂改用土偶木俑来进行随葬.但是孔老先生却认为是先有“俑”,后有人殉葬,所以他对“始作俑者”深恶痛绝.后以“始作俑者”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五寨县13891358287: 我对孔子的认识和看法
度秆了哥: 对孔子的认识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

五寨县13891358287: 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有啥作用? -
度秆了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圣人,为我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是世界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世敬仰. 一、地位孔子,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圣人之一,他是春秋时...

五寨县13891358287: 我还对孔子有些了解. -
度秆了哥: 我所了解的孔子是一位满腹经论的儒家学派创始者.但我从他的种种言论中发现他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首先是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

五寨县13891358287: 孔子的生平经历 -
度秆了哥:[答案]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

五寨县13891358287: 想了解一下有关孔子他一生的详细的资料? -
度秆了哥: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

五寨县13891358287: 孔子介绍 -
度秆了哥: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