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赚开城门”的著名先例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羿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有那些著名的治国人才~

  这里列举几个,楼主鉴赏鉴赏。。。1.开创先例相杰之首——中国第一宰相管仲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7.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8.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9.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10.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11.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12.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13.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的史料准备。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着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着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着《归潜志》、诗人元好问着《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着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着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着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赵翼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记》
白寿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中国通史》
余秋雨
《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山居笔记 · 一个王朝的背影》
刘庭华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东周列国志》有:晋献公伐虢国
城外的晋大夫将精锐晋兵藏在虞国兵车内,诈言救兵,赚开城门,虢公带了家属,仓惶逃往周都洛阳投奔周天子。

《水浒传》里就,比如:大破连环马
梁山军取青州时,因有呼延灼作为青州主力,交锋三五次、各无输赢。吴学究听此情况后,提出“先用力敌、后用智擒。”随即利用呼延灼骄傲的心理,智陷并绑缚了他。反过来,又利用呼延灼在青州的威信,(赚开城门,不但唾手得到了青州城,又兼绝了呼延灼指挥的念头,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清朝---陕甘回变,也用到此计

1862年(同治元年),平凉回民穆生花起事反清。他喊出来的口号记得这一句:“仇恨只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回汉本是一家,照常亲爱,不许伤害欺凌”。穆生花的部队几经周折,攻克平凉城西北的固原,士饱马腾,准备发起对平凉的最后一攻。那是十二月份的事情。

当时平凉东关回民群起响应,焚毁平凉城外的太平、咀峪二桥。城中民团在官吏的嗾使下,屠杀了城内所有回民,并杀了著名回绅曹晏礼,这更加深了民族间的裂痕。同时,汉军民团从东西两路来援,穆生花派固原石家沟回伏空堡中围杀东路民团几尽。占领大教场后,有人献计制造大炮,内装弹药指向城头,后面准备精兵,乘炮火轰开城墙缺口后一涌而入。不意木炮炸膛,炮后掩藏的精兵反遭损失,城内清军民团又乘势杀出,教场之险,回军大乱。幸亏从云南过来的回族勇士纳尚邦带领武士死战力博,大部回军才得脱身。

西路民团闻信,掘了穆生花家祖坟,聚骨焚灰扬撒,生花痛极,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克服平凉城。马生花因宁夏回族马耀邦南下兵团毫无动静,考虑平凉城一时难以攻克,这时清军也四面来援助,生花独力难支,便打算退取固原,以为根本,再图平凉。遂于是年除夕,串联通固原城内回民,赚开城门,杀巡道万金镛、千总张凌汉、朱殿勋等。修葺城池,以为持久。

这时,清总兵吕元率甘凉兵到达,入平凉城坚守。同治二年二月下旬,穆生花再围平凉,四月击溃清总督熙麟所派援助军,八月中秋攻克平凉,杀将军吕元、知府田增寿、千总徐魁,士民死伤众多。

同治三年,清军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部入甘,五月后,几度激战,平凉复被清军攻克,穆生花部败散,各自寻找出路。生花愧恨成疾,不久逝去。

同治十年,甘肃全省靖平,清朝政府把回民安插于张家川龙山镇、沙沟、化平、海原等处务农。两面部会攻平凉,而回军因为翁马化龙父子的一击,军心内乱,固原失陷,于是不得不放弃平凉,退走

毕竟精彩的绝不仅仅只有三国吧? 我不同意.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但鲁迅说得好:"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
很多人都把<<三国演义>>看作是教科书. 孙犁说:"谋士以其为智囊,将帅视之为战策." 到了清朝,统治者还把<<三国演义>>当作内部文件发给亲贵.
所以说三国可能不是个个人都会喜欢,但所有的历史上发生的事,在三国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www.waok.net/lsjs/61956/2813311.asp
www.wenxue5.com/html/1/1407/331132/
这也是吧 你看看

除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中赚开城门的故事以外,
一、战国时期的《鸡鸣狗盗》: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国。
二、《隋唐英雄芳名谱》第二百六十六章:《赚城门》
三、《小五虎演义》中也有赚城门的故事
四、梁羽生的《狂侠天娇魔女》第085回《侠女奇谋出王府,老妇妙计赚城门》
五、《水浒传》中的孙安,有勇有谋,计赚城门,夺取城池。
六、《岳飞传》中的《小商河·第三十三章》……都道是岳帅已经派细作入城,在城中潜伏,昨晚就要赚城门献城。兀术昨晚也睡在北门城楼,探子整晚未歇,稍有动静,便大呼小号,连被斩……

前面诸位都说的很好啊
我就不举中国历史上的了,举一个大家都听说过又都容易忽略的吧,古希腊的木马计。诸葛亮“空城计”是虚构的,这个可是货真价实存在的!

大致讲一下情节吧~~~

古代欧洲爱琴海地区,有个国家叫斯巴达,国王有个美貌绝伦的王后叫海伦。有一天,另一个王国特洛伊的王子来访问,结果一下被海伦迷的魂不守舍,就把海伦勾到了手,并且把这个绝世美女偷渡回了特洛伊。

斯巴达国王当然大发雷霆,宣布一定要荡平特洛伊。他找到希腊联邦的霸主阿伽门农。阿伽门农征召了全希腊各个邦国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攻打特洛伊去了。

特洛伊王子的小人行径当然遭到了国内的反对和谴责。王公大臣和贵族们坚决反对因为一个女人而调动军队同希腊开战。但是当貌似天仙的海伦出现在大臣们面前时,大臣们惊呆了,大呼道:“您的目光可以发动十万艘战舰!”于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开始了。

特洛伊城是个十分坚固的城市,希腊人攻打了九年也没有打下来。第十年,希腊人想出了一条妙计。这一天希腊联军的战舰突然离开了,战场变得寂静无声。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军回国了,他们跑到城外,却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高如城墙的木马。

特洛伊人把木马当成战利品拉回了城中,并举行了胜利的庆典。就在当天深夜,木马中秘密隐藏的希腊人鱼贯而出,杀死了守卫,打开了城门。希腊人如潮水般涌入城内,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毁掉了整个特洛伊城,赢得了十年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也就是西方的“赚开城门”吧!

赚开城门啊,这从先秦以前时代就有了倒是,据我所知为了赚开城门多用的是反间计。连封神演义中就已经有写了黄飞虎反叛逃离朝歌后为赚开黄衮城门使用反间计,那还是商末时期,虽然是神话,但还是说明那时就已经有赚开城门的说法了,例子有好多,现在想不起来倒是


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几种?
靠这招当皇帝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历史上,只要有乱世就会有诸侯,只要有诸侯就会有皇帝。什么三国,十六国,五代十国,个顶个名分都是皇帝,仔细一看,也就是个市委书记。不过这的确是称帝的捷径,毕竟如果你不要求统一天下再称帝的话,多大的地盘都可以称帝。连建国之后,全国还有二十多个称帝的,占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时在东南西北开辟战场,并与外族争战的朝代是哪个朝...
我个人认为只有唐朝才具有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能力,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始到第六代皇帝唐玄宗共5代五君主用了100年的时间开疆扩土,成为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疆域最广的帝国,唐朝国土东到库页岛,西跨葱岭,南至安南(越南),北达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东线战场主要在朝鲜半岛,唐朝消灭了高丽、百济,打败...

古代女强人排名前十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女强人
虽然我国古代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但都说女人顶半边天,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女性打破中国传统走上政坛的顶端,那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较为出名的女强人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并简单介绍中国史上十大女强人,一起来了解下吧。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女强人 1.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

谁知道中国古代出现的所有盛世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有 西周的成康之治, 西汉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 南朝宋元嘉之治,北魏的孝文中兴, 隋朝的开皇之治,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 宋朝的咸平之治, 明朝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以及弘治中兴, 清朝的康乾盛世(也有人认为清朝政府实行文字狱,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发生过贸易战争吗?其结局如何
(《管子》)楚国最终的结果与衡山国一样,尽管它在贸易当中赚的盆满钵满,但经济平衡却被破坏,田地荒芜,粮食短缺。于是“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齐桓公开启春秋五霸历史的序幕。管仲用“贸易战”奠定齐国的霸主地位,体现出在古代贸易战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赢政是不是开国皇帝?
秦朝 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 匈奴 ,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 世界 历史产生了深远...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十大惊人奇迹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十大惊人奇迹在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中,战争是各路霸主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吞并之战,对抗他国敌对势力的侵略之战,还是开疆扩土的远征之战,战争都在以独特的方式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并书写下浓重的一笔。而中国古代战争的十大奇迹,更是以少胜多...

中国古代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有哪些
秦——统一春秋战国、西汉统一秦末、西晋统一三国 隋统一南北朝 唐统一隋末打乱、北宋统一五代十国、元 明统一元末 清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
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1、沙丘之变。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2、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党锢之祸...

揭秘:古代中国历史上被遗忘的十场重要战争
但是有些战争让我们刻骨铭心,下面让我们去看看古代中国历史上被遗忘的十场重要战争吧。 1,楚吞百越之战(春秋---战国) 在西周分封诸侯的版图里,楚国不过是南部一个偏远小邦,在春秋战国风起云涌的画卷中,楚国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决定群侯争霸格局的超级大国。史册大多倾重于记录楚国北上中原,与秦晋大国争锋的...

武安市17095391669: 历史记载中三国的空城计,到底是诸葛亮的还是曹操的? -
贯砌利巴: 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第一个最有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发明者”是西晋一个叫郭冲的人.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

武安市17095391669: 关于爱国的历史故事 -
贯砌利巴: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

武安市17095391669: 与“过关斩将”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贯砌利巴: 关羽(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斩杀曹操手下: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东岭关孔秀;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 因其收到刘备书信欲前往寻兄,但曹操闭门不见,故不辞而别,因关羽不曾持有公文因此遭到守将阻挠,所以要过关斩将...

武安市17095391669: 中国古代历史敢于打破旧思想的伟人 -
贯砌利巴: 1.商鞅,卫国人,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商鞅本名公孙鞅,也叫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贡献,是在秦国实行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商鞅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到了...

武安市17095391669: 中国古代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是那一座? -
贯砌利巴: 南京的中华门,天下第一瓮城,明代都城最大的城门,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门,六百年历史.再说一下如果排最大的前十,最起码南京城门占一半...

武安市17095391669: 为什么我国古代城门要往里开 -
贯砌利巴: 因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城门不管是朝内开还是朝外开,并不影响战斗的结果.正常情况下,攻城战的攻破率几乎等于零.大多数城池的陷落,其实都是因为内部的瓦解.其实翻翻历史书就明白了.一般王朝初期和中期,社会矛盾还不尖锐的时候.外敌在这个时候进攻中国,很少有得手的.大多数外敌得手的时候,都是我们国内内部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统治阶级之间或者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都在盼着对方死,互相之间各种不合作.绝大部分城池不是被攻破的,都是拱手送的.

武安市17095391669: 中国古代翁城中,城门最多的是哪个? -
贯砌利巴: 中国古代的城防建设,城门最多的应该是南京的城门.有18座城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