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作者&投稿:翁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一种发展心理学视角

  摘要:绩效管理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其目的是促进员工发展、实现组织目标。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考察绩效管理的概念、问题及趋势,尤其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间的关系,无疑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绩效管理;员工发展;发展心理学;最近发展区

  作者简介:张建卫(1969-),男,陕西渭南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刘玉新(1969-),女,新疆石河子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一、前言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其根本目的是不断促进员工发展和组织绩效改善,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Aubrey Daniels提出“绩效管理”这一概念后,人们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两种取向:其一是组织取向,即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一种体系(Williams,1998),旨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保持竞争优势;其二是个体取向,认为绩效管理是指导和支持员工有效工作的一套方法(Armstrong,1994),旨在开发个体潜能,实现工作目标。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个体取向,但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文拟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尤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下,深入探讨个体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绩效管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二、绩效管理的发展心理学思考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重在探索外因与内因、教育与发展、普遍特征与个体差异等内容。下面,拟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分析绩效管理的概念、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绩效管理的界定
  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绩效管理是一种外部管理活动与员工内在心理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在与员工达成目标共识后,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生涯历程。
  绩效管理不单是绩效评价,而是将企业目标分解到个体,并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等环节来协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改善绩效水平,最终落实企业经营战略。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推动,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闭环流程系统,见图1。可见,绩效管理并非简单的任务管理,而是强调管理者启发、沟通与辅导的教育过程;绩效管理不仅强调目标和结果的实现,而且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二)绩效管理中的问题表现
  绩效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其实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彭剑锋等人(2003)认为,绩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与企业战略相脱节”、“指标过于繁琐或单一”、“绩效沟通不足”等。林光明等人(2005)认为,责任人不清和流程繁琐是绩效管理常见的两大问题。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而言,企业绩效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管理者的参与、沟通和辅导功能出现了严重缺位。管理者的上述功能表现为如下方面:
  其一,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参与问题。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毕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和领导者等。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各级管理者尤其是直接上司便是员工的重要他人。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成为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经理则成为“配角”。Mohrman等人(1989)
  指出,“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让使用该系统的人参与设计”。因此,员工、同事和直接上司是绩效管理系统的前台使用者,他们的充分参与是提高管理效果的保障,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则是后台支持者。员工的直接上司的参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其二,重要他人的沟通与反馈问题。沟通活动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始终,换言之,整个绩效管理便是重要他人(直接上司)与员工之间围绕绩效目标展开的沟通活动:在计划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达成目标共识,增进员工对目标的理解和承诺;在辅导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与反馈了解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背后原因,为员工能力发展提供指导;在评价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达成结果共识;在激励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明确绩效表现与激励措施之间的关系。
  其三,重要他人的辅导问题。绩效管理是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员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员工的直接上司作为重要他人,其辅导活动实际上也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其辅导效果直接体现在绩效改善和员工发展上。管理者的辅导行为作为一种外部的教育活动,应尊重员工差异,因人辅导。

  (三)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透视目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如下三个鲜明特点:其一,从目标导向到过程管理。传统的绩效评价单方面强调目标的设置与分解,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不仅强调目标设置和分解,更强调从绩效计划、辅导到评价和激励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尤其要突现管理者的沟通、反馈、辅导和激励的作用。其二,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传统的绩效管理或是仅仅关注工作任务和结果的完成水平,或是更多强调绩效目标完成与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除关注上述方面之外,更加关注员工的行为表现和投入程度,更加强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其三,从单向评价到系统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或员工直接上司的单一评价,忽视了员工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当今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论”(Bronfenbrenner,1986)认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宏观、外观、中观及微观四大系统,基于此,需要从上级、下级、同事、自我、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等多个侧面来评价员工和管理者的绩效和行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价值

  维果茨基(Lev.S.Vygosky)是前苏联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在国际发展心理学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始,他的理论日益受到西方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且持续地刮起了“维果茨基风暴”。他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受到各国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因其巨大价值而享誉世界。下面拟简要介绍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旨在发掘该理论对绩效管理的启示。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率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个体的现有水平;二是在重要他人(如老师)帮助下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2所示,坐标轴的方向表示个体能力的发展水平,区间OA即个体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就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当个体要完成的任务处于OA区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任务处于AB范围时,他则需要重要他人的帮助;当任务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在B以外,则即使有帮助,他也不能完成任务。可见,教育管理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的移动(其实是B点的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维果茨基特别强调重要他人与个体之间及同伴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作用。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育活动应当以个体发展的明天而非昨天为方向,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潜能。教育管理决定着个体能力的发展,如图2所示,当教育管理活动处于个体现有发展区(OA)时,是没有效益的;当教育管理活动超出最近发展区亦即B点以外时,该活动不可能进行;当且仅当教育活动处于其“最近发展区”(AB)时,活动才是可行而且有效的。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促进了个体发展的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教育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个体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塑造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绩效管理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且蕴藏着深邃的管理原理,该理论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对管理等其他领域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拟重点探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绩效管理的启示。

  (一)更新传统的绩效管理观,树立动态发展的员工观
  在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理念的支配下,传统绩效管理则要追求组织绩效和利润实现。然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绩效管理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不厌其烦地指出:管理既要眼睛向外,关心它的使命及组织绩效;又要眼睛向内,注视那些能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结构、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因此,当今的绩效管理观有如下新特点:其一,重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绩效管理在关注组织绩效和利润的同时,要促进个体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如维果茨基所言“促进个体心理机能的积极发展”。基于此,应该打破传统绩效管理以财务指标(如营业额、净利润等)为核心的格局。Robert S.Kaplan等(1992)率先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引入绩效管理,该工具最大益处之一在于,把“学习与成长”列为绩效管理的四大维度之一,重在考察员工和团队能力发展水平。其二,超前发展的管理观。新型的绩效管理观重在发现员工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将其潜在能力转化为现有能力。该观点主张“有效的绩效管理应走在员工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换言之,唯有能够同时提升组织绩效和促进员工发展的绩效管理,才是高效的绩效管理。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的提出,均以一定的员工观作为基础。维果茨基理论体现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个体观。该观点对绩效管理有两点启示:首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摆脱机械静止乃至带有成见的眼光。管理者要承认每个员工都有发展和改进的可能性,不断地站在员工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其积极的期待,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积极期待转变为积极现实的管理心理效应)便会频频出现。其次,应拥有“赏识”眼光和“接纳”心态,更多地关注员工的优点,真诚接纳其不足和短处,真正理解“山有高峰必有深谷”的真谛——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要关注其未来发展;“一位管理者若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识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用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Peter Drucker,2005)。

  (二)转变管理角色,提升绩效管理能力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和教学活动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及师生合作互动的重要性。该理论的启示在于:首先,管理者在绩效管理全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种“主导性”既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强制命令,更不是“不问耕耘,只管算账”;而是体现为积极引导、科学辅导、及时支持和激励参与。其次,管理者要转变角色。即要从“裁判型”、“监工型”转变为“教练型”和“伙伴型”。德鲁克在谈到管理者的职责时指出,“他必须让下属获得必需的工具、人员和信息,提出建议和忠告,并在必要时教导他们如何表现得更出色>>上级主管的责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下属达成目标”(Peter Drucker,2005)。最后,管理者要与员工互动合作,发挥“脚手架”(维果茨基语)作用。在员工迈向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中,管理者作为重要他人与下属之间的互动合作,应构成绩效管理的有力背景,帮助员工发现和分析他未能发现之问题,适时提供员工未能获取之资源,引导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正如IBM公司所倡导的理念“管理者是下属的助手”。
  目前企业使用的各种绩效管理工具,如平衡积分卡、目标管理和360度反馈等都是代表先进管理理念的工具,但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贵在使用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见,提升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能力和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首先,管理者应重视和塑造诚实正直、尊重下属的人格品质。高效绩效管理的贯彻实施,不仅要靠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更要靠其诚实正直的品格。正如德鲁克(2005)所言,“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下属,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Leung和Morris(2000)通过真实事件调查法发现,如果上司是以人际公平(interpersonal fairness)的态度对员工提出批评,员工对他提出的批评意见就能接受,且对上司的满意感及组织承诺水平都较高;反之,下属就会对批评意见不予接受,同时对上司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显然,管理者公平正直和尊重下属的品格在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管理者要提高和培养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概念技能是一种全局思维的能力,体现了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紧密联结的系统思维能力,反映了管理者将工作重心定位于企业整体目标实现的全局意识;人际技能集中体现了管理者的绩效沟通、协调和反馈的能力,该能力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对促进员工发展和绩效表现发挥着持续的作用;技术技能体现为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思想、工具和方法的贯彻和使用能力,如目标分解和设置的能力、绩效评估与分析的能力及绩效激励能力等。管理者的上述能力制约着绩效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三)尊重差异,因材管理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个体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性,主张“因材施教”。在绩效管理实践中,员工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源于其准备度(Readiness)的差异性。所谓准备度是指员工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所拥有的能力与意愿水平,能力因素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而意愿因素包括信心、承诺和动机。Paul Hersey(2003)将个体准备度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1)R1为无力无心,即无能力也无意愿或安全感;(2)R2为无力有心,即无能力但有信心或意愿;(3)R3为有力无心,即有能力但无意愿或安全感;(4)R4为有力有心,即有能力且有信心或意愿。而且,Paul Hersey指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要因员工准备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其准备度处于R1水平时,宜采取指挥型领导风格,如提出目标,制定步骤,限定期限和严格监控等;若处于R2状态时,宜采取辅导型领导风格,如有效监控,虚心倾听,及时辅导,示范但不替代;当处于R3时,宜采用支持型领导风格,如及时赞赏和表扬下属,接纳其合理性错误,注意倾听并愿作解释;当处于R4时,宜采用授权型领导风格,如信任下属,下放权责,不作干预,让下属独立完成目标。
  员工准备度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其最近发展区水平的差异性,也要求管理者要“因材管理”:首先,必须培养动态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者不仅要客观评价员工的现有准备度水平,而且要科学评价员工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员工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和发现其最近发展区;其次,应当采取差异化管理行为和举措。管理者应针对不同的员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采取差异化管理行为。基于动态评价,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行为和举措不是着眼于员工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对准其最近发展区,不在于培养员工的现有能力,而是塑造其潜在能力,引导员工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能力,使每个员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结语

  从发展心理学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和分析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澄清了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的理念误区,有助于夯实和丰富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明确提出“绩效管理应走在员工发展之前,高效管理应超前于员工发展并引导其发展”这一理论命题;从实践层面上,强调了提升管理者绩效管理能力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增进当前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绩效管理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指导。

绩效管理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发展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其目的是促进员工发展、实现组织目标。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考察绩效管理的概念、问题及趋势,尤其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间的关系,无疑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前言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其根本目的是不断促进员工发展和组织绩效改善,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Aubrey Daniels提出“绩效管理”这一概念后,人们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两种取向:其一是组织取向,即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一种体系(Williams,1998),旨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保持竞争优势;其二是个体取向,认为绩效管理是指导和支持员工有效工作的一套方法(Armstrong,1994),旨在开发个体潜能,实现工作目标。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个体取向,但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文拟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尤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下,深入探讨个体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绩效管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二、绩效管理的发展心理学思考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重在探索外因与内因、教育与发展、普遍特征与个体差异等内容。下面,拟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分析绩效管理的概念、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绩效管理的界定
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绩效管理是一种外部管理活动与员工内在心理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在与员工达成目标共识后,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生涯历程。
绩效管理不单是绩效评价,而是将企业目标分解到个体,并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等环节来协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改善绩效水平,最终落实企业经营战略。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推动,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闭环流程系统,见图1。可见,绩效管理并非简单的任务管理,而是强调管理者启发、沟通与辅导的教育过程;绩效管理不仅强调目标和结果的实现,而且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二)绩效管理中的问题表现
绩效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其实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彭剑锋等人(2003)认为,绩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与企业战略相脱节”、“指标过于繁琐或单一”、“绩效沟通不足”等。林光明等人(2005)认为,责任人不清和流程繁琐是绩效管理常见的两大问题。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而言,企业绩效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管理者的参与、沟通和辅导功能出现了严重缺位。管理者的上述功能表现为如下方面:
其一,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参与问题。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毕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和领导者等。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各级管理者尤其是直接上司便是员工的重要他人。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成为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经理则成为“配角”。Mohrman等人(1989)
指出,“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让使用该系统的人参与设计”。因此,员工、同事和直接上司是绩效管理系统的前台使用者,他们的充分参与是提高管理效果的保障,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则是后台支持者。员工的直接上司的参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其二,重要他人的沟通与反馈问题。沟通活动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始终,换言之,整个绩效管理便是重要他人(直接上司)与员工之间围绕绩效目标展开的沟通活动:在计划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达成目标共识,增进员工对目标的理解和承诺;在辅导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与反馈了解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背后原因,为员工能力发展提供指导;在评价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达成结果共识;在激励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明确绩效表现与激励措施之间的关系。
其三,重要他人的辅导问题。绩效管理是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员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员工的直接上司作为重要他人,其辅导活动实际上也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其辅导效果直接体现在绩效改善和员工发展上。管理者的辅导行为作为一种外部的教育活动,应尊重员工差异,因人辅导。

(三)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透视目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如下三个鲜明特点:其一,从目标导向到过程管理。传统的绩效评价单方面强调目标的设置与分解,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不仅强调目标设置和分解,更强调从绩效计划、辅导到评价和激励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尤其要突现管理者的沟通、反馈、辅导和激励的作用。其二,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传统的绩效管理或是仅仅关注工作任务和结果的完成水平,或是更多强调绩效目标完成与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除关注上述方面之外,更加关注员工的行为表现和投入程度,更加强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其三,从单向评价到系统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或员工直接上司的单一评价,忽视了员工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当今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论”(Bronfenbrenner,1986)认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宏观、外观、中观及微观四大系统,基于此,需要从上级、下级、同事、自我、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等多个侧面来评价员工和管理者的绩效和行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价值

维果茨基(Lev.S.Vygosky)是前苏联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在国际发展心理学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始,他的理论日益受到西方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且持续地刮起了“维果茨基风暴”。他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受到各国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因其巨大价值而享誉世界。下面拟简要介绍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旨在发掘该理论对绩效管理的启示。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率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个体的现有水平;二是在重要他人(如老师)帮助下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2所示,坐标轴的方向表示个体能力的发展水平,区间OA即个体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就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当个体要完成的任务处于OA区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任务处于AB范围时,他则需要重要他人的帮助;当任务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在B以外,则即使有帮助,他也不能完成任务。可见,教育管理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的移动(其实是B点的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维果茨基特别强调重要他人与个体之间及同伴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作用。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育活动应当以个体发展的明天而非昨天为方向,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潜能。教育管理决定着个体能力的发展,如图2所示,当教育管理活动处于个体现有发展区(OA)时,是没有效益的;当教育管理活动超出最近发展区亦即B点以外时,该活动不可能进行;当且仅当教育活动处于其“最近发展区”(AB)时,活动才是可行而且有效的。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促进了个体发展的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教育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个体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塑造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绩效管理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且蕴藏着深邃的管理原理,该理论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对管理等其他领域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拟重点探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绩效管理的启示。

(一)更新传统的绩效管理观,树立动态发展的员工观
在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理念的支配下,传统绩效管理则要追求组织绩效和利润实现。然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绩效管理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不厌其烦地指出:管理既要眼睛向外,关心它的使命及组织绩效;又要眼睛向内,注视那些能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结构、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因此,当今的绩效管理观有如下新特点:其一,重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绩效管理在关注组织绩效和利润的同时,要促进个体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如维果茨基所言“促进个体心理机能的积极发展”。基于此,应该打破传统绩效管理以财务指标(如营业额、净利润等)为核心的格局。Robert S.Kaplan等(1992)率先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引入绩效管理,该工具最大益处之一在于,把“学习与成长”列为绩效管理的四大维度之一,重在考察员工和团队能力发展水平。其二,超前发展的管理观。新型的绩效管理观重在发现员工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将其潜在能力转化为现有能力。该观点主张“有效的绩效管理应走在员工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换言之,唯有能够同时提升组织绩效和促进员工发展的绩效管理,才是高效的绩效管理。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的提出,均以一定的员工观作为基础。维果茨基理论体现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个体观。该观点对绩效管理有两点启示:首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摆脱机械静止乃至带有成见的眼光。管理者要承认每个员工都有发展和改进的可能性,不断地站在员工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其积极的期待,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积极期待转变为积极现实的管理心理效应)便会频频出现。其次,应拥有“赏识”眼光和“接纳”心态,更多地关注员工的优点,真诚接纳其不足和短处,真正理解“山有高峰必有深谷”的真谛——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要关注其未来发展;“一位管理者若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识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用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Peter Drucker,2005)。

(二)转变管理角色,提升绩效管理能力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和教学活动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及师生合作互动的重要性。该理论的启示在于:首先,管理者在绩效管理全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种“主导性”既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强制命令,更不是“不问耕耘,只管算账”;而是体现为积极引导、科学辅导、及时支持和激励参与。其次,管理者要转变角色。即要从“裁判型”、“监工型”转变为“教练型”和“伙伴型”。德鲁克在谈到管理者的职责时指出,“他必须让下属获得必需的工具、人员和信息,提出建议和忠告,并在必要时教导他们如何表现得更出色>>上级主管的责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下属达成目标”(Peter Drucker,2005)。最后,管理者要与员工互动合作,发挥“脚手架”(维果茨基语)作用。在员工迈向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中,管理者作为重要他人与下属之间的互动合作,应构成绩效管理的有力背景,帮助员工发现和分析他未能发现之问题,适时提供员工未能获取之资源,引导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正如IBM公司所倡导的理念“管理者是下属的助手”。
目前企业使用的各种绩效管理工具,如平衡积分卡、目标管理和360度反馈等都是代表先进管理理念的工具,但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贵在使用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见,提升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能力和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首先,管理者应重视和塑造诚实正直、尊重下属的人格品质。高效绩效管理的贯彻实施,不仅要靠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更要靠其诚实正直的品格。正如德鲁克(2005)所言,“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下属,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Leung和Morris(2000)通过真实事件调查法发现,如果上司是以人际公平(interpersonal fairness)的态度对员工提出批评,员工对他提出的批评意见就能接受,且对上司的满意感及组织承诺水平都较高;反之,下属就会对批评意见不予接受,同时对上司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显然,管理者公平正直和尊重下属的品格在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管理者要提高和培养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概念技能是一种全局思维的能力,体现了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紧密联结的系统思维能力,反映了管理者将工作重心定位于企业整体目标实现的全局意识;人际技能集中体现了管理者的绩效沟通、协调和反馈的能力,该能力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对促进员工发展和绩效表现发挥着持续的作用;技术技能体现为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思想、工具和方法的贯彻和使用能力,如目标分解和设置的能力、绩效评估与分析的能力及绩效激励能力等。管理者的上述能力制约着绩效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三)尊重差异,因材管理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个体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性,主张“因材施教”。在绩效管理实践中,员工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性源于其准备度(Readiness)的差异性。所谓准备度是指员工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所拥有的能力与意愿水平,能力因素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而意愿因素包括信心、承诺和动机。Paul Hersey(2003)将个体准备度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1)R1为无力无心,即无能力也无意愿或安全感;(2)R2为无力有心,即无能力但有信心或意愿;(3)R3为有力无心,即有能力但无意愿或安全感;(4)R4为有力有心,即有能力且有信心或意愿。而且,Paul Hersey指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要因员工准备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其准备度处于R1水平时,宜采取指挥型领导风格,如提出目标,制定步骤,限定期限和严格监控等;若处于R2状态时,宜采取辅导型领导风格,如有效监控,虚心倾听,及时辅导,示范但不替代;当处于R3时,宜采用支持型领导风格,如及时赞赏和表扬下属,接纳其合理性错误,注意倾听并愿作解释;当处于R4时,宜采用授权型领导风格,如信任下属,下放权责,不作干预,让下属独立完成目标。
员工准备度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其最近发展区水平的差异性,也要求管理者要“因材管理”:首先,必须培养动态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者不仅要客观评价员工的现有准备度水平,而且要科学评价员工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员工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和发现其最近发展区;其次,应当采取差异化管理行为和举措。管理者应针对不同的员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采取差异化管理行为。基于动态评价,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行为和举措不是着眼于员工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对准其最近发展区,不在于培养员工的现有能力,而是塑造其潜在能力,引导员工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能力,使每个员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结语

从发展心理学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和分析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澄清了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的理念误区,有助于夯实和丰富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明确提出“绩效管理应走在员工发展之前,高效管理应超前于员工发展并引导其发展”这一理论命题;从实践层面上,强调了提升管理者绩效管理能力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增进当前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绩效管理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指导。
参考资料:http://wf.wzlib.cn/dsmag/view.asp?titleid=sjgl20060805-1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透视目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如下三个鲜明特点:其一,从目标导向到过程管理。传统的绩效评价单方面强调目标的设置与分解,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不仅强调目标设置和分解,更强调从绩效计划、辅导到评价和激励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尤其要突现管理者的沟通、反馈、辅导和激励的作用。其二,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传统的绩效管理或是仅仅关注工作任务和结果的完成水平,或是更多强调绩效目标完成与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除关注上述方面之外,更加关注员工的行为表现和投入程度,更加强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其三,从单向评价到系统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或员工直接上司的单一评价,忽视了员工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当今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论”(Bronfenbrenner,1986)认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宏观、外观、中观及微观四大系统,基于此,需要从上级、下级、同事、自我、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等多个侧面来评价员工和管理者的绩效和行为。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其根本目的是不断促进员工发展和组织绩效改善,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20世纪7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Aubrey Daniels提出“绩效管理”这一概念后,人们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两种取向:其一是组织取向,即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一种体系(Williams,1998),旨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保持竞争优势;其二是个体取向,认为绩效管理是指导和支持员工有效工作的一套方法(Armstrong,1994),旨在开发个体潜能,实现工作目标。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个体取向,但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文拟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尤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下,深入探讨个体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绩效管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绩效管理的发展心理学思考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重在探索外因与内因、教育与发展、普遍特征与个体差异等内容。下面,拟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分析绩效管理的概念、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绩效管理的界定
  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绩效管理是一种外部管理活动与员工内在心理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在与员工达成目标共识后,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生涯历程。
  绩效管理不单是绩效评价,而是将企业目标分解到个体,并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等环节来协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改善绩效水平,最终落实企业经营战略。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相互推动,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闭环流程系统,见图1。可见,绩效管理并非简单的任务管理,而是强调管理者启发、沟通与辅导的教育过程;绩效管理不仅强调目标和结果的实现,而且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绩效管理中的问题表现
  绩效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其实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彭剑锋等人(2003)认为,绩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与企业战略相脱节”、“指标过于繁琐或单一”、“绩效沟通不足”等。林光明等人(2005)认为,责任人不清和流程繁琐是绩效管理常见的两大问题。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而言,企业绩效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管理者的参与、沟通和辅导功能出现了严重缺位。管理者的上述功能表现为如下方面:
  其一,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参与问题。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毕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和领导者等。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各级管理者尤其是直接上司便是员工的重要他人。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成为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经理则成为“配角”。Mohrman等人(1989)
  指出,“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让使用该系统的人参与设计”。因此,员工、同事和直接上司是绩效管理系统的前台使用者,他们的充分参与是提高管理效果的保障,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则是后台支持者。员工的直接上司的参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其二,重要他人的沟通与反馈问题。沟通活动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始终,换言之,整个绩效管理便是重要他人(直接上司)与员工之间围绕绩效目标展开的沟通活动:在计划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达成目标共识,增进员工对目标的理解和承诺;在辅导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与反馈了解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背后原因,为员工能力发展提供指导;在评价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达成结果共识;在激励阶段,上下级通过沟通明确绩效表现与激励措施之间的关系。
  其三,重要他人的辅导问题。绩效管理是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员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员工的直接上司作为重要他人,其辅导活动实际上也是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其辅导效果直接体现在绩效改善和员工发展上。管理者的辅导行为作为一种外部的教育活动,应尊重员工差异,因人辅导。

  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透视目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如下三个鲜明特点:其一,从目标导向到过程管理。传统的绩效评价单方面强调目标的设置与分解,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不仅强调目标设置和分解,更强调从绩效计划、辅导到评价和激励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尤其要突现管理者的沟通、反馈、辅导和激励的作用。其二,从结果导向到发展导向。传统的绩效管理或是仅仅关注工作任务和结果的完成水平,或是更多强调绩效目标完成与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绩效管理趋势除关注上述方面之外,更加关注员工的行为表现和投入程度,更加强调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其三,从单向评价到系统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或员工直接上司的单一评价,忽视了员工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当今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论”(Bronfenbrenner,1986)认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宏观、外观、中观及微观四大系统,基于此,需要从上级、下级、同事、自我、客户、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等多个侧面来评价员工和管理者的绩效和行为。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满意度高的员工一定会有高的工作绩效吗为什么?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满意度高的员工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认为二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以下是原因:1. 满意度和绩效有时并非完全重叠。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本身、薪酬、福利、上级领导等方面的评价,而绩效则是指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两者虽然有相互关联的部...

绩效心理学和薪酬心理学
4、在薪酬体系设计心理原则角度:对于基层员工:基本工资+绩效(KPI+MOB)+奖金\/晋升(OKR)对于中层员工:基本工资+绩效+激励(含物质和文化)\/晋升 对于高层员工:年薪+分红(期权)\/合伙人(成立新公司独立核算方式为佳,因为公司老总会考虑企业原有业务这部分,很多时候不太希望合伙人来share)5、做薪...

体育心理学如何评估体育团队建设绩效
1、评估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衡量体育团队的建设绩效的关键因素,从团队中选择的人员是否具备适当的专业技能,是否有必要的经验和资格,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2、评估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反映了团队成员的身心素质和行为习惯,应严格要求...

心理管理案例分析之十一:员工对绩效结果不认同,怎么办
二、员工虽然对于绩效标准有认识,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工作任务有所偏离,因此认为考核不合理,心有委屈和不满;三,员工对考核存在不合理的认识。有些员工明明自己做得不够好,绩效评估的分数是应该的,可总觉得自己做得好,没有正确的认知。心理学用自我服务偏差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自我...

社会心理学中工作态度在组织绩效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社会心理学中,工作态度在组织绩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态度指的是员工对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目标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体来说,以下是工作态度在组织绩效中的作用:影响工作知觉:工作态度会影响员工对工作任务和职责的知觉,如果员工对...

在绩效考核中考核者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心理这是心理学是什么?
在绩效考核中考核者以偏概全的心理被称为“晕轮效应”,是指在考核员工绩效时,由于一些特别的或突出的表现,掩盖了被考核人其他方面的表现,具体表现为两种方式:要么全面肯定,一好百好;要么全面否定,一无是处。这两种方式都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例如:某经理看到某员工经常加班、忙忙碌碌,对他...

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管理的发展心理学思考 发展心理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重在探索外因与内因、教育与发展、普遍特征与个体差异等内容。下面,拟从发展学视角分析绩效管理的概念、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绩效管理的 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绩效管理是一种外部管理活动与员工内在心理活动交互作用...

绩效工资如何设计才能有效激励教师
但绩效工资并不必然能有效激励教师,中小学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设计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心理学理论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析动机激发的过程与策略,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不同心理学解释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地方。

绩效沟通面谈与心理学是否有相关性?
非常有相关性。你要根据不同的人设计绩效沟通面谈的提纲,要有切入点,要让被考核者能够接受你的评价,特别是批评与不足,你必须依据被考核者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设计你面谈的先后顺序。

影响绩效的因素有哪些
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可用公式表如下:P=F(SOME)公式中P为绩效,S是技能,O是机会,M是激励,E是环境。此式说明,绩效是技能、激励、机会与环境四变数的函式。 影响员工工作绩效...

大姚县13365551192: 如何提高绩效管理成效 -
戢世施普: 一,组织层面 在组织层面,目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从目标向导到过程管理.传统的绩效评价单方面强调目标的设置与分配,现在的绩效挂历趋势不仅强调木变得设置和分解,更强调从绩效计划、辅导到评价...

大姚县13365551192: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
戢世施普: 中科院有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证班,符合条件可以申请拿硕士学位证书.具体课程包涵了以下课题:薪酬设计、员工培训、业绩管理、冲突管理、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管理创新系统、组织群体心理、危机管理、 360 度测评、...

大姚县13365551192: 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
戢世施普: 本文从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界定和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模型入手,论述了战略性绩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得出战略性绩效管理新趋势的出现必然要求与之最佳匹配的绩效管理工具的设计. 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界定及系统模型构建 绩效管理的发展...

大姚县13365551192: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这个理论对设计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
戢世施普: 因为本人从事多年企业法务,在不清楚你说的设计具体是指哪一块的情况下,仅就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于设计人事制度方面的指导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数据和指标将主观的幸福感数...

大姚县13365551192: 影响绩效考评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
戢世施普: 以下供您参考: 1、自我效能感 强效能感通过许多途径提高人的成就和加强个人幸福.对自身能力有较高信心的人把困难的任务当作有待征服的挑战而非需要回避的威胁.这种有效的观点能促进在活动中内在的兴趣和深层次的投入.这些人为...

大姚县13365551192: 17.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下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 -
戢世施普:[答案] (6分)结论一:当压力过小或压力过大时,业绩表现较差.(2分)结论二: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压力水平适度时能达到绩效高峰.(2分)建议:为了提升工作业绩,进行压力管理十分必要.(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

大姚县13365551192: 绩效考核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文献综述 -
戢世施普: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

大姚县13365551192: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
戢世施普: 原发布者:soarno1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大姚县13365551192: 绩效管理的作用有哪些 导向作用 -
戢世施普: 绩效管理的作用: 1、绩效管理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管理者通过绩效辅导沟通及时发现下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下属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