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墓葬

作者&投稿:亢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墓葬的书~

从古至今,由名冢引发的历代名人墨迹、诗文及奇谲传说,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史料,也反映了中国墓葬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许多名冢与名山胜水相伴,两者互为映衬,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人文景观[23]。

中国墓葬中埋于地下的文化,是没有传承意识和对象的,墓葬仅仅起到了客观上的文化载体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在发掘墓葬后,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传承价值。如著名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就是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24]在河南汲县发掘的战国时期魏墓中发现的。这本书共有十余万字,计古书十六种七十五篇,包括《易经》、《周书》、《国语》、《穆天子传》等等。记叙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其中许多记载弥补了传统史料的疏漏,有的还更正了著名史书(如谯周的《古史考》、司马迁的《史记》等)。直到今天,《辞海》附录的“战国纪年表”,也是根据此书编制的。由于这部书出土于古汲郡魏墓中,后人又称此书为《汲冢纪年》。

当然,中国墓葬真正起到客观上的文化传承作用,还是随着近代考古事业的发展,对古墓葬的科学发掘和深入研究,渐渐使得中国古代文化信息和灿烂的文化精品大量涌现出来。也有许多文物不见经传,失传甚久,复见天日后,令世人瞩目惊叹,引起轰动。原始部落与奴隶社会划分的依据[25],与墓葬有关;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确定[26],也是得缘于墓葬;被历史尘埃湮灭的古国重新发现(如中国古代北方氏族——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国、1995年在山东长清仙人台发现的周代山东古国等等),都是通过发掘墓葬而得知的;中国的绘画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实物,也是出自墓葬(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秦始皇陵旁的兵马俑等等);湖北隋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百余件古代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余年,仍可发出优美的音节,被誉之为“地下音乐厅”,名扬天下。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出土竹简4900多枚,内容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其中《孙子兵法》十三篇历来被疑为后人伪作,而《孙膑兵法》自东汉以后又失传已久,此次重见天日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1975年考古工作者从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秦墓中发掘出了木牍2件,两面均墨书文字,内容为士卒黑夫与惊的家信,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信牍实物。11号墓中出土竹简有1100多枚,内容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共九种。这是考古史上第一次见到的秦简,是研究战国后期秦国制度的演变、秦代的法律以及秦吞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资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54422/

隋唐五代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於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龕。
墓穴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後两室。
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筑平面略呈方形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石狮,石马和石人。
南面的朱雀门是正门,入门即为献殿。自南面远处第一道门阙至内城的朱雀门,神道长达3公里,两旁列瑞禽、瑞兽、马、武将、文臣以及外国首领的石雕像,并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

扩展资料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 yè)的和陵和哀帝李柷(zhù )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蒲城、富平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
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围八十里;泰陵周围七十六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陵周围四十里;献陵周围二十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
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唐的大陵制度沿袭汉代,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将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产物。
唐代290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两帝不在陕西安葬外,其余都葬在长安以北的塬上,地跨号称“唐十八陵”。陵区一般可以分为3个部分:陵山、陵园(内外城)、下宫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选择必须要巍然独特、气势俊秀,站在山陵之巅向南近可以俯视整个陵园,向远可以眺望泾、渭大川。
当初,唐德宗的葬礼有日本使者参加,他跟随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气势壮观,深为震撼,回国后广为传颂,后来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太子的宫邸亦称“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历史上的“嵯峨天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十八唐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墓葬

防盗墓的机关:
主要包括坚固陵墓、防盗机关、诅咒恐吓、秘密埋葬、疑冢假坟、厚养薄葬、不留骨灰等。

1.坚固陵墓:加固封土,加固墓室,加固棺椁,依山建陵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号称“节俭”的皇帝,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而这种“因山为藏”,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史记?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一次巡视灞陵,高兴地环顾群臣感叹道:“你们看,如果把整座北山都开凿成一个大石椁,哪里还能够有人撼动它呢!”可见他主张依山为陵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日后被盗掘。与汉文帝灞陵同属“依山为藏”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墓,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除了整个墓穴都开凿在山崖中外,还在墓道和甬道中塞满了巨石块,以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墓室。

唐陵中的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沿袭了这种依山为陵之制,而得以免遭盗掘。从《唐会要》的记载来看,“乾陵之官,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看来封闭得相当严密。五代时期人温韬在盗掘了唐诸陵以后,又想下手盗掘乾陵,但据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实际上很可能是由于乾陵采取了十分坚固的防盗结构而无从下手,因而乾陵可能是唯一幸免于盗掘之祸的汉唐帝陵。

宋、明以来,民间还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大卸八块,才发掘成功。

在民国也有这样的,比如汪精卫墓。汉奸汪精卫自诩为国父左右手,墓在紫金山的梅花山上,与中山陵为邻。1944年下葬之时作了钢筋混凝土保护盖,十分坚固。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动用工程兵炸开坟墓,开棺焚尸。汪精卫墓如果悄悄埋在浙江绍兴或者广东三水野外,不一定被破坏。然而,他却以一个卖国贼的身份来冒充国父左右手,结果落得个坟墓被掘的下场,不知算不算是弄巧成拙。

2.防盗机关:流沙护墓,暗器翻板,毒气缺氧

在墓葬中设置杀伤性的“暗器”,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彻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墓室内“积石积炭”的作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盗的作用。用“积沙”的方法防盗,也是这个时期发明。如河南辉县发掘的魏王墓,在棺椁固定之后,便往墓坑内填沙,据考古工作者测定,沙的填入量下自墓底起,上至地面八米处止,共深达94.4米,体积达1000立方米。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他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会将这个洞重新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室内的积沙都运走,不然就只好“望沙兴叹”了。

这个方法到汉代还在沿用。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条下记载,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兴建之时,“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辆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至方止,车值千钱”。看来是不惜花费重金从远处运沙回填到墓中。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不少汉代墓葬大量填沙,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据《汉旧仪》记载,汉代的皇陵地宫中“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这些,都是用来对付盗墓者的“机关”。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古代帝王墓葬中设有暗弩张弓、翻板机关或者毒气的传说,都属于古代的防盗措施之列。

流沙墓有了破解的办法。暗器翻板只是传说,从未出土实例。秦始皇陵即使有努弓等暗器,日久必然失效。翻板陷阱也会被淤泥填埋。缺氧还可以通风,对付汞蒸气,只有穿防化衣,靠氧气瓶呼吸了。

3.诅咒恐吓

现有资料仅山东济宁汉墓石刻防盗咒语“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一例。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许作为一个盗墓者,过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吓诅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谓微乎其微。

4.秘密埋葬
盗墓工具
历史和文化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还有旋风铲,火折子,金刚伞, 套尸锁,防毒面具,绳索,鸽子等

盗墓最基本的工具,那个字我打不出来
就是现在考古专家使用的“洛阳铲”
原本那是盗墓贼专业工具,后来学者们也使用了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历史和文化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用途和用法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除考古之外,洛阳铲也可用于建筑业。洛阳的探工曾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




各朝的墓葬特点?
北魏宣武帝死后,为反胡太后篡政,元乂伙同宫廷总管刘腾于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宰相元怿,囚禁胡太后。 后刘腾病死,胡太后返政,鸩死元乂。由于元乂妻系胡太后之妹,故殡葬从优。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七月二十四日葬于成周北山上长陵茔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14 已赞过 已...

为什么说海昏侯墓葬,完整地呈现了2000年前西汉的真实面貌呢?
这个道理很浅显,比方说考古学家研究古代艺术,很多艺术品是来自于墓葬,像壁画、随葬的陶塑、画像石等等,但是这些艺术形式是专用于墓葬的,跟现实当中的还是有差距。就像我们今天不能用殡仪用品来研究当代美术一样。△海昏侯墓出土琥珀 具体到海昏侯刘贺墓当中,在“事死如事生”的大背景下,...

古人十分重视墓葬,风水学中选墓地有什么讲究?
风水在古代被称做堪舆,据说风水师以晋代的郭濮为祖师,这并不是说晋代之前没有风水之事,而是晋代之前并没有一部完整的风水学说的著作问世,直到郭濮的《葬经》问世,其中提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也是风水一词的最早出处。再加上古代人认为山川...

古代墓葬风水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

什么叫黄肠题凑?
其特点在于使用大量的木材构成椁室顶板及四壁,并以一定规律的组合进行搭建。黄肠指的是用黄柏木心部分构成的材质,题凑则是这种墓葬结构的一种特定构建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黄柏木材剖开解为板状,将其榫卯拼接,堆叠于墓葬之内。这种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木椁不被破坏和腐朽,同时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土葬已经不被允许,你能接受火葬吗?为什么?
由于墓葬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使用,为什么他们仍然使用火葬代替墓葬?首先,由于社会的进步,埋葬是中国非常传统的埋葬方法。对于空间资源稀缺的现代社会,应由火化代替。其次,埋葬后人体会腐烂,产生各种细菌和其他有害于人类生存的物质,因此火化可以遏制这种情况。第三,火化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唯一指定的丧葬方法...

山海经:分布于四隅之墓葬其主为帝君,为何巧倕和叔均也在其列?_百度知...
西北角虽然在《大荒经》中没有所葬之人,但是在《海内经》所对应的位置上,正好有“巧倕”之葬出现。所以由此看来这些墓葬确实分布在了大荒世界的四隅,按照人们以往的理解,大荒是想象世界的边缘,那么为何这些帝王之墓葬会被埋葬于此处?除了《山海经》诸帝葬处的方位分布的比较有规律外,我们还会...

于公墓简介
于公墓保存状况良好,其历史价值得到了高度认可。1978年12月,这座墓地被正式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公墓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当地的一处历史文化遗迹,每年吸引着众多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和学者前来瞻仰。这里不仅是于公的安息之地,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墓葬文化的重要场所。无论...

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帝王的墓葬没有被发现?
其中的宋理宗头骨更是被做成酒杯,后成为元朝宫廷之物,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得知此事亲自过问下,才将宋理宗头骨寻回重新安葬。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元朝如此大掘宋帝陵,自然知道被盗墓的滋味不好受,所以便采用了薄葬以及密葬的方式,来确保自己死后的墓葬不被后来人或者报复者盗掘与毁坏。

不同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墓葬有哪些差异
相信,关心考古和历史的人都知道,南方墓葬和北方的墓葬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墓葬的形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无论是盗墓者还是考古学家,要想挖到宝贝,必须要先了解所在墓葬的构成方式和墓葬的基本方法。北方和南方的墓葬相差甚远,不能以北方的挖掘方式到南方去挖掘,也不能以南方的挖掘方法...

安国市19659391139: 我国的墓葬文化从何时开始的?
西瞿门冬: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

安国市19659391139: 请教一下有关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基本知识 -
西瞿门冬: 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约从商代到汉)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地下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地下宫殿”.还有一类...

安国市19659391139: 明代平民墓葬特点
西瞿门冬: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时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见的多是土葬.明、清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时期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一经发现都要及时上报.明清以前的墓则很难在墓地表面分辩出来,因此在开发推土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清时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砖室墓.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葬,又叫二次葬.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坛.

安国市19659391139: 最早的墓葬形式在什么时期 -
西瞿门冬:[答案] 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

安国市19659391139: 能不能告诉我点关于古墓结构的知识? -
西瞿门冬: 我说一些吧,不包括帝王陵,(1)西周到西汉初墓葬内部结构主要是木椁,七重椁为天子墓,五重为大夫墓,三重是贵族墓.椁的一侧多有器物室,用来放置陪葬品.春秋以前有腰坑,殉狗,陪葬品以青铜和陶器居多(2)西汉到东汉时期,墓进化为砖室墓,西汉初只有墓室而没有耳室,墓室的形状多为拱顶,墓室前有一个小的空间放置陪葬品,东汉是发展为券顶的大型墓室带有多个耳室,墓室和耳室之间相互连通,由于埋藏的比较深多带有墓道,此时的陪葬品陶器最多,(3)东汉以后的墓葬结构趋向多元化比较复杂,略去!!

安国市19659391139: 关于古墓的结构 -
西瞿门冬: 一、古墓中的机关有:1、悬魂梯:勾魂迷道,使人产生错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2、落石: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道及墓顶巨石坠下.3、暗弩: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室中的隐匿处便会射出弩.4、流沙:古墓中机关,一...

安国市19659391139: 什么是土葬?什么是火葬? -
西瞿门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 .流行于世界各地. 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

安国市19659391139: 中国古代的陵墓真的是机关重重吗 -
西瞿门冬: 没有机关,更无重重.古代,一般只有身份等级地位较高的墓葬才有可能建防盗设施或营建墓葬时加入防盗的考虑,大多数墓葬没有.防盗技术多是因地制宜,随时而变,非是制度使然.墓上如果完全没有任何地面建筑和标记,本身就起到防...

安国市19659391139: 陵墓 - 关于陵墓的知识知道坟墓的说法吗?知道盗墓的传说与流言吗?请说
西瞿门冬: 中国古代埋葬帝王、后妃的坟墓和祭祀建筑群.它与宫殿、坛庙一样,都属于政治性... 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

安国市19659391139: 最早的墓葬形式在什么时期 -
西瞿门冬: 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欢迎追问(*^__^*)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