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十句 误解

作者&投稿:弋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用论语里的话怎么说~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患:忧虑,担心。
人:指别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之:助词,无意。
不能:没有能力(才能)
也:一样,相等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是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值得忧虑,更不用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应。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了解他人的句子我没啥印象,非要找一句的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做这件事的前提是自己要充分了解对方,才能判断他到底是贤还是不贤。我觉得有句话更贴切。《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人不知而不愠:“知”在古代汉语里,除了相当于 “知道”、“知识”外,还经常与“智”字通用,相当于“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即为聪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讲,也可以作“智慧”讲。

  1.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此语出自《论语阳货》,我们一般只会说前半句,但是后面还有半句,在我们批孔的时候有意把它忽略了,那就是:“近

  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全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思是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

  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这是最不被人接受的、最容易

  被误解的一章,因为人们认为这是孔子歧视女子和百姓,几乎反儒学的人都会举出这一句作为自己的论据

  ,即使是对孔子学说本来有些喜欢的人,见了这一句的前半句之后,对孔子学说的态度也大打折扣。问题

  在于,我们为什么总是只看前半截却忽视后半截呢?我们为什么把孔子的话往坏处理解呢?

  比如说:“孔子这句话是站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来说的,轻视妇女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于古

  人。”(来可泓《论语直解》)这样一说,孔子“轻视妇女的时代局限”就永远也抹不掉了,孔子学说却

  也因此而不得不打折扣了。为了给孔子学说一种能够让人接受的解释,所以,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这里所说的“女子”不是所有女性,而只是“仆妾”(丫鬟、仆人),或者说只是修养不好的女

  性,又有人说是孔子专门针对卫国国君所宠爱的南子而言的,不一而足。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如此为孔子

  遮掩、曲解。孔子的意思是,官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距离最难掌握,如果离得太远了

  ,百姓和女子会怨恨,离得太近了,就会不雅逊;男女之间、上下之间的关系要保持合理的尺度,避免过

  分接近或疏远;孔子是男性、是士的身份,当然是站在男性和士的角度来说话,并非歧视女性和平民百姓

  。请想想现实生活之中是不是就是这样?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直接说的是女子与小人,但是教训

  的却是男子与士。女子属阴,男子属阳,女子的性情难以琢磨,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包括女性本身)都承

  认的吧?小人是道德修养不够的人,如果他们自己修养够了,那也就不是小人了。所以,朱子说:“君子

  之于臣妾,庄以涖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论语集注》)张岱说:“女子、小人纯是阴气

  用事,君子当待以正大光明,不得微为厚薄,便启衅端。”(《四书遇》),总而言之,我们现在说大丈

  夫要能屈能伸,男子要让着女性,我们现在说当官的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与孔子这里所说的道理有什么不

  同呢?我们为什么把这样一句真话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污点呢说的应该是交往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鄙视女人。

  2.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想夫子的意思是说只要做到三者中的一种都可以算是不朽了,而不是要求都

  具备。

  3君子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曾经很搞不懂的是为什么要畏大人,现在觉得夫子说这句话是为了维护礼

  吧。畏天命也不是说所以我们要无为。夫子就是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被人讥笑,丘何为是栖栖者

  也。所谓的畏天命就是要我们面对人力无法抗拒的东西要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

  4.老而不死之畏贼。
  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内容,就是少不知孝悌,长而无述。不只孝悌本身就是禽兽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我看过的注释都是说怀土等于怀乡,这绝对有问题。

  5.《论语·子张》曰:学而优则仕。
  然而,不管是古代还是在当代,人们对这句话普遍都存在误解,不但“断章取义”,还曲解蛊惑。事实上,这

  句话的全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并不是什么“学习好了就该去做官”,更不是“读书就为做官

  ”...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件愉快的事。遇到别人不懂时不

  嫌弃别人才是君子。” 这段话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话。只是大家经常把文中的“朋”当成

  “朋友”的意思,其实这个“朋”是指同学的意思。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当成重新见到老同学那么高兴

  ,也就是把以前学习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

  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知识当成

  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对于第三句话,许多人解释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自己”,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对这句

  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我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别人不懂”,理由一,论

  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里的“不知”应该和后面的“不知”是同样的

  意思。理由二,本部分的结尾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既然把“人之不己知”说成是“别人

  不了解自己”,因此这里的“人不知”就应该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意思。

  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在怎样对待同

  学的问题方面,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学时,不要嫌弃,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的观点。

  7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正义:此互文见义也,即: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注:知通智。仁者=智者,

  行事合宜为智。有仁心方能行事合宜。

  8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

  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

  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释:樊迟请教种庄稼,孔子说,这要请教老农民,他们比我厉害。樊迟又请教园艺,孔子说,这要请教老

  园艺师,他们比我优秀。孔子不是回答说去请教农民和园艺师,而是老农民和老园艺师,也就是技术如火

  炉青的专业人员,说明孔子对种庄稼和园艺是很在行的,但认为自己还未臻于化境,这体现了孔子实事求

  事的态度,也体现了孔子谦虚的态度。然后孔子埋怨起了弟子:亏你还是偶的学生,连老师最善长亩 ?/P>

  都给忘了,偶最善长的是传道,让大家明白礼义仁信。如果你把老师的教导发扬光大,让统治层信奉礼义

  仁信,则天下和乐,长治久安。偶难道不是比那些顶尖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厉害吗?这体现了孔子善于见缝

  插针、循循善诱的教育风范,也体现了师生间融洽的关系,更体现了孔子进行互动式交流教学的活泼学风

  。有些人把这段话解释成孔子不爱劳动,简直是放屁!《诗经·魏风·伐檀》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

  百廛兮?”若孔子不乐稼穑,怎会把此篇讽刺不事稼穑的诗收录?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理营田与田地放牧之事)。由此可见,孔子

  不乐稼穑不事稼穑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9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

  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

  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义:子路与孔子一同出去,落在了后面。看到一个在给田地锄草松土的老人,子路问他:“你看见我的

  老师吗” 老人说:“我老了,我四肢已迟钝了很多,眼睛也老花了,五谷也分辩得不是很清楚。哪个是

  你老师,我没看清!”老人说完,又开始忙农活了。子路带着新鲜感和恭敬心有滋有味地看着。于是老人

  对这个年轻人颇有好感,留下子路住在家里,还杀鸡作美食热情招待子路,还叫两个儿子来向子路问好。

  明日,子路赶上了孔子,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孔子说:这是隐居之士呀!让子路再去见他。到了他家里,

  已经出外作事去了。子路感慨说:不为国家作事是不对的!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的悉心调节,是不可以忘记的。以道辅佐君主,让君主仁以爱民是不可以忘记的。没有良臣辅佐,君

  主怎么会自觉爱民呢,隐者表面上是洁身自好,实际是乱了施仁政的根本。君子为国家作事,是出于为国

  家施行仁道的考虑!仁道之所以无法流行,我知道了!

  1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正义:“志”和“行”亦是互文见义也。父母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趣是否正当高尚。父母不在的时候,

  观察他的品行是否还和以前一样,三年没有变化的,才是真孝子,意即是有人监督和没有人监督一个样,

  是真正的有德行,而不是迫不得已这样作,装出来的。注:志趣当高尚、品行有德即是在扬父母之德也,

  谓有家教也,由子女之品行可窥见父母之德也。

  11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正义:整天把心思花在攻击与已不同思想的人,不把心思花在自己的为学修德上,只会让自己内心狂躁不

  已,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是害了自己。

  12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是孔子叙述不同身份的人要追求不同的理想,谈论不同的话题。品行端

  庄的君子常谈“义道”,把握“义”之真谛,追求“利民富民”之公利。品行恶劣之人一味追求财利,以

  满足其私利私欲,是可鄙的。品德良好的知识分子——君子,他们明了义道之所以可悦,是因为他们知晓

  讲求义道,为人处事,所作所为都合情合理,人人或大部分人不论自觉或不自觉都如此,社会才有精神文

  明、安定秩序,国家的一切文化教育、工农商业等等建设,才有稳定的成长和发展,人们的生命财产、经

  济生活才真有保障和不断的改进,这才真是人人都能得到和享有可欲的财利。在肯定义道的前提下,才是

  真能达致人可以开拓和享有财利的正途。不必就财利而谈财利,因为只就财利而谈利,实没有把握到致财

  利的更高层次的形上哲理。如果就财利而财利,结果财迷心窍,不循正途。不谈合理的义利,而误入歧途

  ,大谈怎样可以致有不义的财利,结果变成操行恶劣、为非作歹的小人。小人就是这样专以谈论怎样可以

  致有不义财利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话题。因为他们只晓得以种种不义的手段去谋取财利。所以“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实没有丝毫轻视财利,以谈论经济财利可耻为小人的意味。其蕴含的要旨实与一般世人

  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

  13《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一段,示现的是组成社会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财利

  的增长和生活丰美的现实。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有能力有机会读书的人,应专心致学,把心力专用于修

  身治国平天下。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获得真正智慧高卓、才华出众有优异才能的人来正确策划领导国

  家各个方面建设发展,直接间接提高全国各方面的生产力,达到国富民强。因此要想富国强民,知识分子

  直接从事农耕以谋食,实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谋道,是通过求学的方法来谋道。使国家在适当

  分工合作下,各尽其才,心力、人力、财力都全部得以最正确的运用,全民丰衣足食。所以孔子才讲君子

  能“学也”,则“禄”自“在其中矣”,“禄”在其中,即是“禄”在“学”中。君子正确良好的提高经

  济生产的学问知识,对经济生产增加财利所作出的贡献,实在大于或至少不下于直接从事体力劳动之人所

  作出的贡献。正因如此,君子才要“忧道不忧贫”,“贫”实不是由徒然的忧就能解决的。须要用学问知

  识去解决才能消除“贫”。所以知识学问才是决定贫富的关键,知识学问才是真正可忧的对象。孔子此说

  ,实与我们当今所提的“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论语·子罕》:“子罕言利。”
  “子罕言利”,这是讲孔子很少谈及财利,少谈财利,并不是不谈财利,更不是鄙视财利。言的次数少未

  必就一定是在态度上“轻视”或“以之为耻”所造成的。可能有种种原因。而就《论语》中有关经利财利

  的问题看,实看不出孔子有轻财薄利或以谈财利可耻之意。据此把“子罕言利”解释成是轻视财利,以谈

  论财利为可耻,实是不恰当之误解。否则孔子又怎会讲“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对“礼”的认识:礼是违背人性的吗?在儒学经典中,《礼记•乐记》中说: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因此,“礼”是根据一个人的德

  与位所形成的本分与职责的不同,是要求每个位置之上的人各敬其业,这是使一个团体和国家,乃至天下

  ,能够有条不紊的关键所在,所以,《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

  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在孔子学说的“礼乐政刑”之中,“礼乐”两方面都属于道德层面上的,它不是

  强制性的接受,而是靠人们的自觉遵守和公众舆论的监督,当自觉遵守和舆论监督无效的时候,才会动用

  “政刑”的手段予以制裁。孔子在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时候,不是强制

  人们接受,因为孔子既不是君王,也不是官长,孔子只是站在仁者的立场,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社会和

  谐稳定,从而使人们更能保障自己的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我们不会只要“法”而不要“礼”,等到人们

  犯法的时候就用法律加以制裁吧?孟子说,那叫做设置罗网陷阱让百姓上当,不是仁者所为。当一个社会

  不知道什么该看、该听、该说、该动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不该看、不该听、不该说、不该动的时候,也就

  必然是社会混乱腐败的时候,可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是,该看的不看,不该看的偏看;该听的不听,不该

  听的偏听;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该动的不动,不该动的也动。我们现在不正是需要复兴“礼”的

  时候吗?当“礼”复兴起来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国家民族和平安定的“和谐社会”到来的时候

不大明白问什么,但我知道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个乐不读悦而是乐,快乐的乐,专家们最新的解析,08年12月最新的解析。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里面有一些误点,我明天就考试了 文言文高手SOS -
冉索尼美: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区别就是像题目那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从一个物体(人)的两个方面去思考的,既要学习好的又要吸取不好的教训.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是从周围的所有人学习.第一个是向一个人 第二个是向所有人 都是要学习好的吸取坏教训.(其实差不多呢,连我们老师有时都给我们弄懵了……) 对象有点不同.

崇仁县19748982735: 中国文学史十大误解 -
冉索尼美: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什么 -
冉索尼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崇仁县19748982735: 求《论语十则》 随便一句的理解? -
冉索尼美: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题!1、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 -
冉索尼美:[答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的解释 -
冉索尼美: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用原文的句子回答1、对待别人的误解应具有正确的态度是2、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3、对待事物应具有的正确态度是4、阐述勤学好问... -
冉索尼美:[答案] 1 人不知而不. 2 学而不思则. 3 知之为知之. 4 学而时习之. 5 见贤思其焉. 6 择其善者而. 7 岁寒,然后. 8 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9 比喻社会人心复杂,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真正看出人心 大哥,再给点分吧,打字不容易啊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的分类:别人误解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
冉索尼美: 别人误解是应采取的争取态度 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强调责任的重要性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有朋...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里有哪些通假字 -
冉索尼美: 说:通“悦”,愉快. 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通“汝”,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崇仁县19748982735: 论语十则中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冉索尼美:[答案] 这句话是孔子在特定情况下说出的,他要有具体的符合环境才能成立.希望这一章历史上的争论,在二十一世纪可以划上圆满的句号.两千多年以来,让孔子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遭受到了最深的伤害,可能就是对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