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等节的传统的诗词,对联,灯迷。

作者&投稿:宇文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副副班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 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烧宝塔"

在中华大地有不少地方,在过中秋时有烧宝塔的习俗.当夜幕降临,月光遍地,小伙伴们纷纷来到房前屋后的空地,拾来断砖残瓦,堆垒起一座座小宝塔,在一些大空地或广场搭起大型宝塔,类似于主塔,宝塔中空,塞入柴草,这种活动,大人也往往兴致勃勃地前来参与。特别是一些老人,还会在宝塔前摆上小供桌,桌上放着月饼、甜藕、桔子,柚子之类圆形供品,点上香和烛。当所有的宝塔都堆垒好了,有人高喊:“点火哟———”于是,一齐点燃宝塔中的柴草,红红的火焰升腾起来,火花爆响。不一会,一座座宝塔里外烧得通红,十分壮观,好看极了。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八月十五月饼圆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玩花灯·舞火龙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求爱·祈子

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为配偶。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
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1、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2、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3、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4、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5、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6、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端午: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彩衣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结束,时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大逢场慵作戏,任白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又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今古。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荫——(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春节: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些对联: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喜看三春花千树 笑饮丰年酒一杯 (春节)

万家灯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元宵)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端午)

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带云看 (重阳)

话中秋,年年岁岁庆团圆。
迎佳节,神州处处笑声浓。 (中秋)

灯谜:

人面桃花相映红 (成语一) 两全其美
野渡无人舟自横 (经济名词一) 经济失控
一骑红尘妃子笑 (邮政名词一) 特快专递
春风杨柳万千条 (化妆品一) 绿色飘柔
轻舟片片云边来 (纺织品一) 帆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

»

注册 登录 查询
用户排行榜

会员生日榜

在线用户列表

查看最新帖子

查看上传附件

联系管理人员

论坛信息
论坛文本

新闻模式

论坛万年历

颜色对照表

工具箱
幸福婚姻

社区门派

版主考评

论坛设施
开启

关闭

音乐
默认设置

自然星空

欢度国庆

燕子回时

淡蓝冬季

世外桃源

绿色执著

夏日回忆

情感蔓延

故园情怀

鱼人码头

圣诞快乐

情人节

春暖花开

风格 博客 8:49:10

首页 >> 山水潇湘,人文社区 >> ≡ 文字视野 ≡ >> ┠ 青年话题 ┨ >> 查看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帖子主题: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7:59 人气:340 楼主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一、寒食禁烟

古代寒食节也叫“禁烟节”,每岁到这一时节,要求国人家家禁止生火,皆吃冷食。禁烟是节日里最主要甚至是必须的措施。关于介子禁烟和立枯说最早可见于战国时屈子的怀介辞文。但更为详实的禁烟说见于西汉末年无神论者桓谭撰著的《新论》,该文中曰:“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王者宜应改易。”这里说的寒食禁烟是“不火食五日”。到东汉时期,名重朝廷的尚书周举初在并州任刺史时,当时并州之民视介之推为乡神,士民每年冬季怕神灵不乐见火,于是“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为革除这一愚民陋俗,曾左右为难,找不到有效办法,后使用求神告庙之策,“作吊书以置之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据《太平御览》和《潞安府志》载,周举移书介庙之后,寒食节断火改为三日。《周举传》文中则曰:这次移书介庙后,从此“使还温食,众惑稍解,风俗颇革”。但到东汉末年,晋省一带寒食风俗又愈演愈烈,每冬禁火发展到一百零五天。魏武帝(曹操)在一次北上太行之行中,备尝冰雪溪谷之苦,途中,闻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之推”,感觉“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于是,下文令禁绝(历史上名曰《明罚令》),文中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潞安府志·曹操禁绝火令》)。
东晋成帝七年(即后赵建平三年,公元332),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冰雹起自西河介山,冰雹大如鸡子,平地三尺,行人禽兽死者万数。冰雹所到处,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等地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介休、武乡、广平、钜鹿等州县志书都有记载)。当时,后赵帝王石勒在东堂问中书令徐光下冰雹之因,光曰:去年,帝禁寒食。帝乡之神介之推,历代为世人所尊,介山左右之田为晋文公祭介子推田,这一带百姓奉祀介子推,士民们愿寒食禁火可任其随便。帝纵不能让天下人心同尔。由是,勒乃下诏书曰:“寒食既并州旧风,朕生其俗……之推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见《晋书·石勒载记》)。
北魏延兴四年(474),太和十六年(492)二月、太和二十年二月,魏孝文帝连续三次禁断寒食,第三次令文中曰:“……除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寒食节历经几朝当政者屡屡禁断所以能相沿持续,除了国人追悯昔贤,不忍介之推英灵泯没外,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后来的寒食节最终选定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令期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醴酪》文中讲述了晋文公以绵上之田追封介之推后,接下来又曰:“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为火绕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颇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清明节令期间过寒食禁烟节,春暖花开,阳和布泽,不仅能消除当政者担忧的“隆冬冷食,残损民命”的后患,而且趁这一时节出外春游,拜扫亲人坟墓,开展一些各个层次人士喜闻乐见的活动都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隋唐时期,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已逐渐演变为关系千家万户的祭祖扫墓, 而为纪念介之推举行的禁烟吃冷食已退据到次席。尽管如此,国人仍对节日里的禁烟大事不敢掉以轻心。唐宋以来,诗人反映寒食节禁火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寒食夜里住在绵山脚下的冷泉驿,写出禁火感受曰:“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哪堪禁火赊(长久难熬)”;唐宋时期寒食禁烟连皇宫内都不得例外。反映皇宫寒食禁烟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韩翃《寒食》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诗人元稹《连昌宫词》句:“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树绿”;北宋文学家李方叔《寒食》句:“千株密炬出严闉,走马天街赐近臣”;宋人宋白《宫词百首》句“寒食宫中也禁烟,郁金堂北画秋千”……寒食节禁烟尽管皇家有“赐近臣蜡烛”的灵话机动对策,但寒食传统习俗禁火冷食连皇室也受到约束,这毕竟是铁一般的事实。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8:31 第2楼

2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南宋有名词人画家周密在其《癸辛杂识》中记载有一段关于寒食节官家查处百姓对禁火执行情况的详实故事。文中讲:
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之年则禁三日。寒食这一天,乡里社长一伙要挨家户用鸡毛查拨各家灶灰,鸡毛稍焦卷,说明这家没禁火,就要罚香纸钱。特殊有病及年老不能吃冷食者,要么认罚,要么到介公庙求神卜卦。卜到吉,可燃用木炭,如卜到不吉,则宁让死也不让用火。百姓无奈,大冷天想吃点热东西,“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癸辛杂识》中还提到,“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电之变。”还曰:“火禁中虽冷,食无致病者”。
宋元以降,寒食禁烟之俗依旧不衰。介山为介之推封田所在,该山回銮寺自宋代起便建立起“每节清明,大地禁火”之碑,警示于民;《汾州府志》在古迹一目中也记有“府治南一里有禁火台,土人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祭介之推于此”。据明代都穆撰《南濠诗话》载,元代僧人圆至,本人工于古文,诗尤清婉。其《寒食》诗有句曰:“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迥廊体夜香”。这里显然告诉人们,元代时,僧人居住的古庙院落里也行禁烟之俗。
南宋时期,非当寒食节禁烟之俗不衰,而且在当时人眼中,有关寒食节日里的其它活动都视为“过禁烟”。《乾淳岁时记》有一则蒋苑使利用自己的小园圃仿效皇宫禁苑过“禁烟节”的记载,言其小圃内“花木周匝,亭榭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等物罗列满前……闹竿、花兰之类皆镂丝、玉、金为之,极其精妙。且立标竿、射垛、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以娱游客。衣冠士女至者,招邀杯酒。”最后讲这叫“过禁烟乃已”;《西湖志余》中还记载有南宋淳熙年间,游人禁烟节游西湖时争售一废弃游舟的故事。原来废弃游舟系浪荡子王生与名妓陶师儿在一个夜晚,乘此舟来到湖心,然后相抱投入湖中,都人曾作“长桥月”“短桥月” 歌之,此舟从此成为弃物,多年无人敢乘用。有一年禁烟节踏春时节,士女阗沓,舟发如蚁,一些游客等至日午,然莲舫渔艇也无泊岸者,有人问到岸前那只废弃之舟,有多事者便提到王陶投湖的故事,此人笑曰:这有啥可怕,正佳,正要得此舟玩。“即具杯馔入舟,遍游湖曲,尽兴而归。自后,人皆为美谈,争求此舟,殆无虚日,其价反倍于他舟。”
明清以来,寒食禁烟之风有所淡化,但在一些地区其俗犹存,安徽宁国府一带清明节扫墓以竹悬纸钱而插,或取青艾为饼,《府志》中说这叫“存禁烟寒食之意”。清代有关绵山《吊介之推》诗文中也不乏禁烟之句作:“忌坂空残烧,清明尚禁烟”(祝德麟《绵上》诗句);“千家禁火寒三月,万古忠魂寄一丘”(任锐《介林和傅青主壁间韵》句)。

二、寒食展墓

当今清明节扫墓,隋唐五代时期称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但在唐代开元年代之前,民间盛行的这种拜墓活动还被视为“野祭”。唐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为了给世人这种追贤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此后,寒食节展墓名正言顺地成为官方认同倡导的拜扫礼节。皇家人君从此也挤身于寒食祭陵展墓行列。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其撰修的《新五代史·晋家人传》中曰:“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中国几何其不为夷狄矣!按唐开元敕,寒食上墓,同拜扫礼。盖唐许士庶之家行之,而人君无此礼也”。欧阳修还在《晋出帝论》文中讲五代几朝的皇帝“每年寒食出祭,谓之破散”,系“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事实上,皇家上墓并不始于五代。据史载,隋炀帝曾在江都对太守们曰:你们富贵了不回乡认宗,等于穿锦锈衣黑夜行走。于是,敕卢江郡设三千人会,赐米麦六千石,让剌史们回去“谒坟墓,宴故老”,当时来护儿从驾江都,“亦赐物千段,令上先人坟,宴父老”。唐代早于开元年间的唐中宗时期,魏元忠请求回乡上墓拜扫,中宗特赐银千两。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三月,诏常参官寒食节拜墓,归定在畿内听假月往还,他州府以“奏取进止”。这也是提倡朝官寒食拜扫祖墓也(见《旧唐书·宪宗本纪》)。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8:54 第3楼

3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宋代以后,缘于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长期处在同一令节期间,寒食展墓内容基本相沿不变,但寒食名称历经数百年演变,逐渐被“清明”所替代。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曰:“清明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南宋孟元老撰十卷《东京梦华录》中记有朝廷清明节期间(不是二十四节的清明节)有关扫墓活动的安排:“清明节,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谐诸陵坟,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入坟墓非金妆,绀幰、锦额、珠廉,绣扇双遮,纱笼前导。”明诗人黄省曾写的《洪武宫词》中,有一首为宫廷中扫墓的记实之作:“长春门里清明日,上苑兰风花鸟繁,焚却纸钱啼泣罢,又随龙辇向西园”。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久远,国人传统的寒食拜墓俗非当是千百年持续不衰,而且所普及之区域也相当广泛。这里不妨重点摘录各地区在明清期间所编修的志书中的一些相关资料。
据《顺天府志》(今北京区域)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纸活),灿灿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珂,回也……”;《畿辅通志》载真定府风俗曰:“清明男女皆插柳,挈脯糒牲醴楮钱,奠培先垄。事毕,藉草飨馂 ……”;《西安府志》载:“清明予日添土墓上,办香楮巾帕,具酒肴糕饼,招服亲男女诣墓,曰拜扫。祭肴焚楮毕,留少许挂墓头。男女以次分席而飨。少年有携风筝火炮者。此举必在清明前数日,亦古人寒食遗意也。”又“有祭日上新坟,三年乃止”;苏州府《嘉定县志》载:“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有新亡者其家必悲痛,名新寒食。至戚则往,祭其几筵,俗呼排座。三月三日,男女戴荠花……清明前后十余日,士女拈香,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载楮帛、鸣金、张帜、交纳庙内,堆积如山,名曰‘解钱粮’。又有买卖赶趁货物,戏具及开场赌卜,乡城毕集。”;常州府《江阴县志》载:“清明扫墓,挂白纸钱松揪上”;《武昌县志》载:“清明扫旧墓,挂楮钱,男女环冢而哭。”地处西北地区的《平凉府志》载华亭、固原一带风俗曰:“二月祭墓,葬末十年者,召亲朋或助祭肴,献享毕,乐饮至暮,尽社前止。社后祭十年前墓。如新墓,仪尽百六而止。三月清明祭祖妣,插柳、观河津、赏花、群饮泾上……”;《成都府志》载:“寒食出大东门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设厅。曩时(从前)寒食,太守先设酒馔于郊,祭鬼物之无依者,谓之遥享。后置广仁院,以葬死而无主者。乃遣官临祭之。而民间上坟者各集于郊外。天禧二年(1018),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十日),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直隶州四川《嘉定州志》载曰:“清明之祭不过社日。清明节首插柳枝,又瓶贮献于佛神。前十日之内后先携具上坟,谓之踏青。男妇随便,此后农工蚕事各趁其忙”;四川西部区域《六全六番志》记载:“清明扫墓,亦挈酒肉具楮钱,遍山谷以祭。是日竞簪柳,家作清明磨,磨米粉为实,赤豆馅于中,外束菜叶如带,名菜卷子,家相馈遣无……”;《杭州府志》载:“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人家皆插檐柳,虽曲坊小巷亦青青可爱……南北两山墓祭者尤多。提携男女,酒壶淆榼,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鼓土宜,捆载而归,尼庵道院寻芳讨胜,各有买卖赶趁等人,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也。”;江西南昌府俗以清明节以竹悬纸插之,谓之“标坟”;这个省的《抚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道路如织,民间皆用大豕肥羊,先路必以鼓吹,归而饮膰,常有醉饱争斗之事”;湖南省永州府《道州志》载:“寒食前后,家家具纸币牲醴,上丘垅祭祖先为额例,谓之挂扫,其妇女逐队出野,哭新奠旧,纷纷如云。”;山东兖州府滋阳、阳谷、曹州、邹县,清明先一日为寒食,士女要“登墓标楮钱,增新土于冢上”,这个府的定陶县,清明“少长皆戴柳枝,……女者嫁者归宁(回娘家归宗)。”;云南《顺宁府志》载:“清明有拜扫之例,郡人先后行之”,志书称此俗为“诚谨可风,不类登游侈靡也。”;广右垂镇——广西《平乐府志》载:“清明祭墓,新葬老少聚哭,远年则否。”辖地海南岛的《琼州志》载:“清明男女插柳,以米易海蛳咂之,”岛上的澄迈县,清明节则要“先期添墓土,除草莱,曰拔墓 。至期,男女带酒肴上墓,张挂纸钱,宴饮而归。”;地处沿海福建《兴化府志》载:“清明各家以鼠曲和米粉为稞,具醴展谒丘墓。”;福建《漳州府志》:“清明插柳户上,是日多墓祭,闾巷妇人或有盛服靓妆,带蔷薇花出郭,逐队行者。”福建《福宁府志》:“清明家插柳于门,履先茔,扫松揪,具牲醴羹饭祭墓。会族享馂。有新入葬者则曰登新墓。祭礼倍厚,大会亲族于茔次。”寒食清明节中华大地“千家皆展墓,九原飞纸钱”,“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此俗台湾宝岛也不例外,据《台湾府志》载:“清明日人家展谒坟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籍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9:21 第4楼

4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寒食展墓之俗因其魂系祖脉,根连骨肉,至今已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的天下第一祭日。如今改革开放,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海外侨属每逢清明祭扫期间,不远万里,扶老携幼,络绎于各地口岸。展墓之俗有人称之为“聚国魂”,其纽带与召唤功用可见一斑。

三、寒食插柳

寒食俗尚又一标志是家家要插柳。
寒食俗插柳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柳为落叶乔木,阳春始发,枝条柔韧,叶似春风裁剪,枝干纵横倒顺,插之皆可成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还介绍用柳枝熬汤煮小米作饭,洒面滚成珠子,晒干装袋,悬于风处,每用即烧开水下米,煮“络索米”,此法可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及翻胃噎膈等症”。《物类相感志》则有“清明柳条可止酱醋潮溢”的记载。
缘于柳是寒食节的象征之物,历代诗人在寒食节期间的咏题作也很多,唐诗人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曰“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唐诗人李商隐《柳》作曰:“灞桥已攀行客手,楚宫先聘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唐诗人贺知章《咏柳》名句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宋代大文豪苏轼《咏柳》作曰:“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逐清明”;宋诗人方岳《柳》句;“粥香饧白清明近,斗挽柔条插画檐”;金代诗人吕中孚《柳》绝句:“风外丝丝袅绿烟,轻花初破不成绵,却嫌官路逢寒食,恼乱离愁似去年”;元诗人元淮《咏柳》作曰:“昼长舞得东风困,半倚秋千半拂墙”;明诗人黄世康《新柳篇》句曰:“离亭欲折未堪折,昨夜回风复回雪,黯黯妆成寒食天,毵毵怯近清明节”……宋代词人仲殊、晏几道、柳永、方千里、陈允平、周邦彦、吴文英等也有寒食节咏柳不俗之作,如晏几道《浣溪沙·柳》词曰:“二月风和到碧城,万条千缕录相迎,舞烟弄日过清明;妆镜巧眉偷叶样,歌台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柳永《玉楼春·柳》词为:“黄金万缕风牵细,寒食初头春有味,殢烟尤雨索春饶,一日三眠夸得意;章街隋岸欢游地,高拂楼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
寒食节为什么要插柳,各地说法很不一致,按宋代赵元镇《寒食》诗作和湖北《安陆府志》、广西《怀集县志》等说法是为了“纪年”;河北《宣化府志》、《永平府志》的说法是怕人生衰老,“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广东《雷州府志》及河北《冀州志》说法是为“明目”,“防盲”;湖北《应山县志》是"采柳枝供家神";《南昌府志》、《镇江府志》、《凤阳府志》中说是“谓之辟邪”;山东一些县及河北永平地区是“为了迎元乌”;苏州府《嘉定县志》是为“闹春”;晋省《榆社县志》则是“各家以柳条在屋乱摔,谓摔蝎子”;《古文释义新编》书中则曰“为介之推招魂”……
缘各地习俗不一,寒食清明节插柳的地点和人身部位也千差万别。福建《兴化府志》谓“门皆插柳,亦插于首”;广西《南宁府志》载:“亦戴之头,或系衣带”;广东地区一些县谓之“折柳悬于门,并插两鬓”;安徽《和州志》载:“插柳寝灶间,前后数日”;四川《嘉定州志》曰:“首插柳枝,又瓶贮献于佛神”。还有一些府州县志书谓“插于檐”、“插柳于坟”、“男女佩戴柳枝”、“儿童簪柳”、“折柳枝标于户”……
此外,安徽、苏州等地方,寒食节还盛行以戴荠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与柳叶。

四、寒食饮食

国内寒食节已经历两千多年,寒食节这一天甚至几天要禁火戒烟,作为“食为天”之须臾不可缺少的食品饮料,其必然应运而生,必然会介入社会各个级别家庭生活中。
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头衔:戒骄

狂飙的蜗牛

职务:潇湘版主
门派:翻江¤倒海
级别:老法王
威望:+2
幸运:★×229
财富:16790
经验:76223
文章:11960
爱人:一一
注册:05-08-05 23:04

发表: 2005-08-27 21:59:46 第5楼

5 寒食文化与寒食风俗
寒食粥品类繁多,较常食用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等。东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并州之俗,言“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中国以为寒食”;《珍珠船》则记载南朝时“梁武帝寒食赐麦粥”,当时的《荆楚岁时记》也载:“孙楚祭介之推云:“饧一盘,醴酪二盂。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类也”。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讲煮醴酪即为麦粥。另据《三国典略》,邺城人李岳为门客说服,用本钱广收大麦,用车运往晋阳,以求寒食节在晋阳一带卖高价。由于路途耽误,结果车到晋阳已是清明节令,无奈又载回邺城,“利息既少,乃受贫迫,世人莫不笑之”。按曹操《明罚令》,晋阳一带士民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李岳的运大麦车清明节方到,自然耽误了时机。这则故事还说明,晋阳人寒食节食麦粥,大麦是煮麦粥的主要原料。
唐人冯贽撰《云仙杂记》载:“洛阳人家寒食节装万花舆,煮杨花粥”。宋代的《金门岁节录》也载:“洛阳人家,寒食节食桃花粥”。其实,桃花不仅可以煮粥食,还能治愈疾病。按《本草纲目》中崔元亮提供之方:“一百五日寒食节,收桃花为末,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匙日三,甚良。可治头上肥疮和黄水面疮”。另据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有煮寒食梅花粥法:“收落梅花瓣,净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锅,一滚即起食”。诗人杨诚斋有《寒食梅粥》诗曰:“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冬凌粥为寒食节高档食品,据唐代《韦巨源食谱》,当时都城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其中有名望的张手美家,除水产陆贩随时随需供货外,每逢一节日专卖一名食,其寒食节专卖食品即冬凌粥。宋代郑望《膳夫录》书中也提到“汴中节日食品”,其中寒食节名食为冬凌。据《唐书·百官志》,唐代有掌饮膳酒礼的食官,凡元旦、寒食、冬至,专门供送六品以下朝官食品。
饧即现代饴糖,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 “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有一则典故说唐代刘禹锡等诗人在《六经》中找不到饧字,对宋考功“春来不见饧”句提出质疑。经后人查找,发现战国时《楚辞》中提到的餦餭即是汉代所称的饧。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讲的寒食具也即此物。和靖先生《山中寒食诗》云:“有客初尝寒食具,据梧痛饮散幽襟。”据《本草纲目》载:“寒具为冷食,《楚辞·招魂》中名粔籹,邵应《通俗文》中名餲,《齐民要术》中名环饼,其用糯米粉和面油煎制成,可贮存,寒食禁火时用以代餐。”《本草纲目》一书还曰:“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李时珍还引用《集异记》中使用寒食饧,曾治愈好健将邢曹进眼目中的飞矢恶疾等病例说明饧的功用。按《辞海》说,饧是专指用麦芽和谷芽等熬成的糖。介休传统食品贯馅糖即是用大麦芽和小米经过糖化,熬制而成的饴糖。贯馅糖为冬令保健食品,用以春节至寒食节期间馈送亲友和祭灶供神。穷根寻源,贯馅糖事实上就是古代寒食节家用食品。按顾炎武《日知录》载:“汉时卖饧只是吹竹,到明代改为用箫编竹管鸣金。”当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春节前后看到一些商贩在街市玩弄吹塑之作。
寒食食品还需提及的是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中的青精饭。制青精饭主要用南烛木,也名黑饭草。方法是“采其枝叶,捣汁,用汁浸米,蒸饭,晒干,坚而碧也。”《辞海》中讲青精饭为乌饭,书中提到乌饭树为“杜鹃花科,常绿灌木,国内南北各地有野生,江淮一带每于寒食节采树叶煮成乌饭。”唐代诗人杜甫《赠李白》诗句曰:“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按《山家清供》一书,青精饭不仅为普通百姓家所需,更为神仙家垂青。久服可以“益颜”,为“延筭仙方”。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 “寒食日采南天竹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另外,青精饭在一些地区还用作清明节供品,据大庾岑以南的广东《始兴县志》载:“寒食日妇女相约上丘坟,以乌糯饭置牲祭墓。”《宁波府志》也有“清明各家为青滋黑饭,牲醴祭墓”的记载。

a:“你到长理工大来做什么?”b:“混。”
a:“离开长理工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b:“混混。”

湘竹泪洒湘江,红豆情满竹城。



中秋: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




求节日顺序:端午节、七夕节、鬼节、中秋节?是这样吗?后面是什么节?_百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农历...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几月几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

人们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间,和习俗分别是...
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现代,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宵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节 ...

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和除夕的来历???
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和除夕的来历是: 1、七夕节 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个晚上相会,是农历七月初七。 2、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3、中秋节 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全部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及时间:一月一日: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四月五日:清明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三:敬老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文化特...
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5.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等..
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点点迎新春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

春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清明节 重阳节的来历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的来历
4、端午节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

称多县13550382269: 要描写中秋,元宵,端午,春节,清明,重阳的千古名句要作者 -
虿德得斯: 李白 中秋,元宵,端午,春节,清明,重阳的千古名句

称多县13550382269: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 -
虿德得斯: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曲笙歌春似海; 千门灯火夜如年. 一帘春色门...

称多县13550382269: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 -
虿德得斯: 上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下联: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清代徐稚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明代文征明上联:东篱开寿菊; 下联:南陌献嘉禾.上联: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称多县13550382269: 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元宵节,除夕,端午节,排序 -
虿德得斯: 元宵 元月十五 端午 五月五 七夕 七月七 中秋 八月十五 重阳 九月九 除夕 十二月三十 都是农历的

称多县13550382269: 搜集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等 -
虿德得斯: 中秋: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八月十五夜月——杜...

称多县13550382269: 中国描写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重阳节、中秋节、除夕节的诗句,各两句 -
虿德得斯: 春节: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称多县13550382269: 描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
虿德得斯: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 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3、共庆新年笑语哗...

称多县13550382269: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的习俗 -
虿德得斯: 春节习俗:每到大年bai初一这du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zhi、挂年画、贴窗dao花、放爆竹、内发红包、穿新容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

称多县13550382269: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 -
虿德得斯:[答案] 有关中秋的诗词 有关中秋的对联 有关中秋的灯谜

称多县13550382269: 请你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任选一个,仿照下列,写出它的时间和习俗 -
虿德得斯: 元宵节 时间---正月十五; 习俗---闹花灯,吃元宵 端午 时间---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 重阳 时间---九月初九; 习俗---插茱萸,登高,喝菊花酒 春节 时间---正月初一; 习俗---吃饺子,放炮,拜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