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年是小孩过的年?

作者&投稿:仪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过了小年就是年是什么意思~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元霄节才落下帷幕,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北方有段歌谣还唱出了春节的各种年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在这一天依旧时风俗要祭拜灶王爷。灶王爷主炊火,在神谱中似乎没什么地位,不然,贵为王爷,又怎么会以灶台黑洞为王宫呢。灶王爷的形象,总是一个老头儿,有的地方还配一个灶王婆,自然也是老太太。老头老太太,慈眉善目,年纪虽大,胃口倒好,嗜甜好味,尤喜糖瓜。依照传说,这正落了人间的圈套,被糖瓜粘了满嘴的神仙,口舌难伸,就没办法上天庭告状。这种事大概不能较真的,不然灶王爷上了一次当还不能学次乖?非要每次都吃的乐极生悲,似乎也是缺心眼儿。

不过糖瓜的魅力与威力,却在这个传说里显露无疑,神仙都难抵挡,何况凡人。

一看名字,就知是使甜的好手:以糖为料,厚实如瓜,既甜且粘,如浆糊粘牙。光想一想,牙帮子就紧张的哆嗦,病牙蛀牙一齐高呼,哀叹大难临头。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拌以黄米熬制而成,粘性很大,可拉可伸,拉出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正成“糖瓜”。古时,糖瓜又叫“胶牙饧”,饧即糖,如今在我的老家,还有称作“咬牙糖”的,估计也是这一类的糖品。古人取的名字更为形象,将吃的危险一举道来,名字就叫“胶牙”,若最后真的把上下牙都给粘在了一起,粘的一塌糊涂,也怨不得卖糖人,人家不是早提醒过了么?以“胶牙”为名,如同写明了“后果自负”,吃的舒坦的,自然一吃再吃,但若是牙齿和舌头不堪大任,就小心乐极生悲。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一股子劲儿的劝客人吃糖,殷勤之余,怕也有恶作剧的成分,白居易就有诗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主人端着盛满胶牙饧的盘子,劝说客人们先尝为快,一尝再尝,虽然皆大欢喜,说不定也想看看宾客牙胶口粘的窘态。

粘牙的威力,不仅凡人,神仙也要束手。

喜甜大概是人的天性,在甜品匮乏的古代,能让人们感受到如此浓甜重味的,大概也只有胶牙的糖瓜。一年到头,除了大富之家,平常人家只有这时才能在卖糖人那里称个斤两,拿回家给老人孩子们尝鲜,因而,即使有粘牙的危险,即使牙齿就要千疮百孔,人们仍要口齿大动,直至口舌酸疼。

糖瓜的风光不再,就像如今也没哪家哪户还想着祭拜灶王爷。但是,年关吃糖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虽然主角早已不是糖瓜,甜品也已专属己有。大概对于我们,一年之尾的这最后几天,总该有着“甜”的底味。





“二十四,扫房子”

吃了糖,有了精神,就到了干活的时候。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干净,讲卫生的?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鸟雀也爱惜自己的羽毛,我们的祖先估计都和阿Q一样,曾不厌其烦的从身子里挑出虱子。扫房是另一种自我清洁,又叫“扫尘”、“打尘埃”、“除尘”,从名字上,就知是一场人与灰尘的战争,按《吕氏春秋》的说法,早在尧舜之时,春节扫尘已是必然的步骤,那么,这场较量早已历时千载,无止无休。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希望这一天一切都干干净净,似乎也是应有之义。宋《梦粱录》有载:“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清嘉录》还专有“打尘埃”一节:“腊将残,择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到了这一日,人们将扫帚、墩布砸向地面,将抹布扭出眼泪。碗碟杯盘要擦得铮亮,窗帘被褥也要拆下洗净,窗户不得有灰,盆栽的植物也得用水清洒。大人催促小孩,女人督促男人,于呵斥中分工协作,各有牢骚也其乐融融。





“二十五,冻豆腐”

腊月二十五,旧俗共有两种:一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二是“接玉皇”。豆腐是老百姓的吃食,不比珍馐百味,不过饱腹而已。玉皇则是仙班之首,虽然被孙悟空失了威严,但也是神仙里的皇帝。这两项习俗粗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俗传腊月二十五是玉皇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的日子,北京人管这天叫“稽善恶”。为了不被玉帝抓个现行,人们在这天都非常小心,起居谨慎,不乱说话,唯恐被“稽查”了去。可这和“磨豆腐”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要用豆腐贿赂玉帝?这也太随意了。原来,这不过是场表演,老百姓在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吃豆腐,做清苦状,目的是博得玉帝的同情和怜悯,这样,本来要“从严处理”的,就可以“从轻发落”,“姑不论处”。谁说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是无穷的呢?





“二十六,去买肉”

腊月岁除,是农村杀年猪的时候。

在我住过的山乡,旧时每家都会养猪。从猪崽养成硕大的猪猡,并非为了大快朵颐,而是想卖个好价钱。农家贫苦,一头肥猪的价格就是来年所有的活钱。油盐酱醋的买卖,添衣置物的需要,孩子读书的花费,都得落到猪的头上。山里的孩子每日放学了,就背着背篓去河畔塘边打猪草,日暮晨昏,才背着一人高的猪草向家赶去。猪草碧绿滴着清水,孩子的肩背弯曲,狭路相逢时,总让我这个城里人惊异。

就这么着,从春到冬,猪的痛苦与人的希冀相互纠缠,当这两者同时为真,便到了“二十六,去割肉”的时候。

当猪被拖往城里的菜市场,沦为悬挂铁钩的肉块,早已哑然多时。一大早,买肉的人们纷纷涌到肉案。有的要肥膘熬油,有的要大骨炖汤,有的要五花做包子,也有小孩子拖着大人的衣袖,叫嚷着不准要肥肉光要瘦肉。

“二十六,去割肉”,正因为一年四季难尝肉味,才要于腊月犒劳口腹,又因为肉价高昂,所以才要用一个“割”字,小心翼翼,称斤断两。这大概是贫穷的烦恼了,希望猪价高昂,卖个好价钱,而自己要买时,又不得不捏紧钱袋。

如今,人们不用这么小心了,肉食富足,肉货短缺的年代早已成为记忆,何况还有素食者,以肉为大忌,教导人们红肉的危害。





“二十七,宰公鸡”

以“鸡”喻“吉”。过年杀鸡,求的是大吉大利。

选择公鸡有截然二异的两种说法,一是以“雄”为贵,公鸡日出而鸣,是阳和的代表,故公鸡比母鸡为贵,过年杀公鸡,正是珍而重之的意思。而且,公鸡体大羽亮,鸡冠红彤,脚尖喙利,颇是雄俊,选择公鸡,也是因为它最漂亮,有美学的考量,所以让它担当“求吉”的大任。

但另一种说法则与此截然相反。不杀母鸡,是因为母鸡可以下蛋,养鸡者日日能有收获,哪里舍得杀掉。反观公鸡,更像吃白食的,剁掉一只两只,似乎也无碍于鸡群的壮大和鸡蛋的丰收。用时髦的话讲,不过杀一只鸡,也有男权、女权的分野,至于信哪一种,自然全凭个人的爱好。





“二十八,把面发”

老北京有旧谚,“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说的都是洗澡。至于是否能洗来福禄,疗治百病,倒是信者自信,不能较真。但热水里浸润肌肤,把筋骨都酥一酥,至少也让人略解劳乏,神智为之一缓。“二十八洗邋遢”,这倒是大实话,香汤沐浴,花瓣香膏,名头虽多,大概也都得以此为重。

小时候在老家,年前洗澡是逃不掉的,冬日寒冷,没有热水器也没有浴霸,母亲在厕所外生一炉火,用一叠六块蜂窝煤烘烘烧起一大锅沸水,作全家人洗澡之用。洗澡时,用木桶盛半桶,提进厕所,自己用冷水兑好。手拿一木瓢,自淋自洗。热水过体,温润舒畅,热水离身,遍体生寒。就这么哆哆嗦嗦洗着,一冷一热,手抖齿颤,把握不住用度,桶里的水就去了大半。这时心下焦急,大声抱怨,母亲就敲敲门,我侧身门后,看见伸进来一只被煤灰弄黑的手,我将木桶挂在这只手上,看着它手腕一沉,倏忽而逝,不过一会儿,又挂着另半桶冒着白烟的水出现,水汽蒸缭,似乎把手也熏得白了些。

去旧迎新,在新年将至的时候,人们用沐浴的方式期望能成为新人,这一祝愿并不隐秘,藏在许多母亲的心里,我的母亲也不能例外。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参考资料:http://www.free2go.org/cwclub/printpage.asp?BoardID=23&ID=31734

有种说法,说小年是小孩子过年。这是一种误解。他们误以为大年是大人过年,小年就是小孩过年了。过年其实就是“团年”,所以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谓之“团年饭”,全家男女老少济济一堂,怎么会大人、小孩分开过年呢?

那么,小年是怎么回事呢?小年是春节四部曲的第一部:准备过年。旧时,小年一般做三件事:

还愿。清早起来,人们就把一两天前浸好的糯米(中间还掺和了些许粘米),磨成米浆,压干。下午,就开始做粑粑,一锅一锅的蒸熟。晚上,在正堂屋的天井旁,摆上香案,点燃香烛,摆上牙盘供果,一般是鱼、肉、鸡小三牲,几味水果,和大盘大盘新蒸的粑粑,鸣放鞭炮,然后朝天跪拜,一总感谢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种种原因向诸天菩萨、各路神仙许下的种种祈愿。神鬼的账是绝对不能欠的。当然,许愿时已经特别言明要去庙里、河岳还愿的,那还是要到言明的地方去的。

扫溏霉(堂灰)。也就是扫尘、打扫卫生。乡里叫做“打了溏霉过年”。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只不过灶屋里的卫生要吃了晚饭、送了灶神才搞。原因是灶神还在家,不能搞的他满面尘灰上天去。

送灶神。灶神在凡间操劳了一年,他也要上天去休息几天了。过去,人们在厨房(灶屋)里一般张贴了灶神,小年晚上,人们就在灶神像下,摆上三个“牙盘”,内里装的也是鱼肉鸡,再摆上两味水果,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跪拜再三,感谢灶神一年来的佑护,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因为小孩子在小年可以好好玩

好像没有这么说吧

可以吃糖瓜


小年的来历与习俗小年的来历与习俗详细介绍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5)吃糖瓜、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

小年夜是哪一天 小年夜的禁忌
5、江西九江过小年时小孩要听话,不然得挨打。6、祭灶只能是男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包括女子。小年夜习俗 麻糖 麻糖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小年食物,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

小年是几号?为何要过小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吃饺子:过小年,民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沐浴理发:小年时,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是...

从小年到年三十的年风俗
这一循环起个啥名哩?大家都说。大年为咱舍了命,咱永远也不能忘了这个大恩大德。够一个循环,就算过一年吧。人们还根据大年烧小年的办法,仿着小年剩下的那个空壳壳,做了一个又一个灯笼。每年过节就挂在树上,驱魔镇邪。 腊月二十四,除陈布新日。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在严冬腊月二十四“扫房”,开展全民对...

小年的由来
在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辞海》对“灶君”一词,有这样一段记录:《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

小年是个啥
3、购年货 小年一过,意味着离大年除夕就不远了,可以开始准备年货了,这时候集市上已经有浓浓的年味了,到处喜气洋洋的。春联,福字,各种年货都可以着手准备了。4、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灶糖粘”,这一天小孩可以吃灶糖,大人用灶糖敬奉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以保来年平安和顺。5、吃饺子 二十三...

北方小年是什么意思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

小年到底是怎么算的?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农历十二月二十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

有谁知道小年的来历?
在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辞海》对“灶君”一词,有这样一段记录:《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

灶王爷上天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歇后语是:灶王爷上天——尽说吉利话 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灶君司命。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路南区13396299143: 为什么说小年是小孩过的年? -
潭谈盐酸: 因为小孩子在小年可以好好玩

路南区13396299143: 为什么过年前会有小年?
潭谈盐酸: 小年取其意思是给小孩过年,小孩在这天是最大的,以前很少吃的,所以在小年时,会弄点好吃的给小孩吃,

路南区13396299143: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的来历? -
潭谈盐酸: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认为,张生能...

路南区13396299143: 小年的由来和规矩? -
潭谈盐酸: 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

路南区13396299143: 什么是小年?为什么叫小年?
潭谈盐酸: 腊月二十三.我们俗称的"小年",,也就是小年夜.意味着一年已经结束.在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现在,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路南区13396299143: 小年的由来是什么? -
潭谈盐酸: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

路南区13396299143: 为什么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过小年呢?怎么来得? -
潭谈盐酸: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那时候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还是同一天,都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这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路南区13396299143: 小年的由来? -
潭谈盐酸: 小年是说热闹仅次于过年,来历如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

路南区13396299143: 为什么把腊月二十三叫做小年呢 -
潭谈盐酸: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民间的风俗是“辞灶”.就是将灶台前的“灶王”年画揭下来烧掉,换上新的“灶王”,并写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等等.人们总在这天晚上吃饺子,放鞭炮,过“小年”. “小年”与灶王有直接的...

路南区13396299143: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叫"小年"? -
潭谈盐酸: 农历腊月廿四日(或2113廿三日),中国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灶5261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 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4102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1653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中国民间版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权”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