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的起源

作者&投稿:申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范姓是怎么由来的。~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范姓起源有二: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范姓起源有二: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64
下一条回答
范姓取名 千万不能乱取 属木女宝宝起名看过来!

范姓取名,不是所有楚辞诗经中的字都适合宝宝,根据宝宝的生辰五行取名是合适的方法..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范姓取名 2020属鼠宝宝起名宜用字

范姓取名,属鼠宝宝起名宜用有"豆","禾","米","草"的字根。范姓取名,名字中有这..
铜陵仁智修业文化科..广告
生辰八字范姓男孩起名,周易取名免费范姓男孩起名,2..

范姓男孩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要符合您的八字五行喜用神,范姓男孩起名..
合肥市庐阳区皓明科..广告

为您推荐
生辰八字范姓男孩起名,周易取名免费范姓男孩起名,2020年新生宝宝取名广告
范姓男孩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要符合您的八字五行喜用神,范姓男孩起名喜用神分析过程严谨,免
57 2020-03-16
范氏的由来
1、出自祁姓(帝尧),东周时期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 [6-8] :“杜伯无
24 浏览7822
范姓的由来是什么?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
1 浏览18 2019-09-27
百家姓范姓来历
百家姓范姓来历,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
浏览58 2016-10-09
范氏的起源
岳阳楼位于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滨,有两句名言常被我们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
53 浏览9414 2016-04-30
范姓.起源于何时,祖先是谁,什么朝代的.历史.有明白的给解释下吗?
范姓全国名列第61位。远祖始于周代诸侯国杜国国君杜伯,于周宣王时被杀,其子逃到范(今河南范县)

1、出自祁姓(帝尧),东周时期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 [6-8] :“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职位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为范氏。”
2、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3、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
4、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范氏名人
1、范武子
范武子(约前660年—前583年):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2006年,范武子之墓在河南范县高码头乡老范庄被发掘。
2、范文子
士燮(?—前574年),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名燮,谥号“文”,又称为范文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之子,祁姓刘氏第55世祖。士燮在士会引退后担任晋景公的上军佐。
为人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在鄢陵之战中,晋军最终胜利,士燮看到晋厉公对战胜楚共王十分自满,不愿看见晋国局势进一步恶化,在家自己诅咒自己死去。死后儿子士匄继承他的职位。
3、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姓

范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范」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於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於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於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曾做「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吓人之乐而乐」。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諡文正。
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著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山东高平郡。

范姓起源参考之二:范家风范
范字单从字义上看,有模具、规范和规矩的空间意义,但作为人的姓氏来讲,除了上述的空间意义,而更多的是人的表率内涵。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不朽的做人准则。范家之所以出现范仲淹这位先忧后乐的人物,是否与范家的风范有关呢?
据史书记载,范氏得姓较早,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经历舜、夏、商诸代,称为唐杜氏。入周后,被改封于杜。不久,为周武王所灭。杜伯之子温叔逃至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传至其曾孙士会的时候,被任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从此之后,士会的子孙便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皆以范氏为姓,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范姓是我们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之一。按照人口的多少它排居在第61位,大概占到我们汉族人口的0.36%,也就是说大概28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姓范。范姓的人口分布在我国的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湖南、辽宁、黑龙江最多,这七个省的范姓人口大约占到全国范姓人口的62%。
范姓这一显赫姓氏,不仅在大陆人丁兴旺,在祖国宝岛台湾也为数不少。自从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布台湾全岛。不过,居住最为集中,人数也优于其他各处的则是新竹县。就人数来讲,范姓为台湾的第48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台湾的范姓都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大陆,按照文献资料记载的话,就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大陆的范姓开始移民到台湾去。那么,比较最早的一支应当是在明末永乐年间的时候,有一个福建人叫范文华,他就迁徙到了现在台湾的台南县盐水镇这一带。以后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又有广东人范光儒、又有福建惠安人范养成等等,他们分别从广东福建迁徙到了今天的台湾新竹等地方。
就这样,从福建、广东迁台的范氏一个接着一个,使台湾的范姓,从无到有,世代繁衍下来。曾任台湾省新竹县县长的范振宗先生,祖籍就是广东省陆河县,显然,范振宗这支范氏家族,是由他的祖辈范光儒在明朝从广东迁徙台湾的。范振宗先生在台湾给我们的电话中说,范氏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20代了,今年12 月5日他要回广东老家寻根祭祖。祖宗不能忘,故乡不能忘,范家风范不能忘。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炎皇后裔本一家;寻根问祖格外亲。

范姓起源参考之三
范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一。范姓出自祁姓,是尧帝的后代。尧的裔孙刘累,因为善于驯养龙,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建立了唐国。西周成王时期,被改迁杜,建立杜国,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被诬陷,被杀,他的儿子逃到晋国,改姓士。士会为晋景公时的名将,因为军功,被封在随,后来改封在范,后代就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范。发展和演变:范姓早期在晋国发展,“六卿之乱”时,范姓被击败,从此范姓开始散居北方。唐代,范姓开始进入福建,宋代,又进入广东。明代末年,范姓开始进入台湾。范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三户,金乡,沛县,钱塘,鄱阳,雁门,顺阳,丹阳,汝南,代郡,河内,敦煌,杭州,宁化,海阳,嘉应,梅州,埔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

范氏起源三说- -

一、寻根溯祖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二、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三、郡望堂号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四、历史名人

[按历史顺序]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97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史载,范博闻强识,著 《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钦,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

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明末戏曲家。是松江人。生而颖异,能文善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时绝叹。”

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健在。

一、寻根溯祖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二、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三、郡望堂号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四、历史名人

[按历史顺序]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97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史载,范博闻强识,著 《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钦,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

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明末戏曲家。是松江人。生而颖异,能文善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时绝叹。”

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范」源出 ;

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设立多项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后让位于舜。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传说尧帝发明围棋)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于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家族名人

范蠡

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范雎(前?~前225)

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

范增 (前275~前204)

秦末巢(今河南省睢县南)人,项羽的谋士,辅项羽称霸诸侯,羽中汉反间而疑范增,遂弃羽而归,疽发于背而卒。亦称为亚父。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范成大( 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江苏省吴县人,有文名,尤工诗,与陆游、杨万里齐名,官至参知政事。着有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志等。

地望分布

山东高平郡。

--------------------------

[范氏属地]
高平郡,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

[范氏来历]
《元和姓纂》介绍,帝尧裔孙刘累,其后代在西周成王时迁于杜地,称为唐杜氏。不久,杜国被周宣王所灭,杜伯之子逃往晋国,被任为士师,遂以官为氏改姓为士。其后代中有一位叫士会的,做了晋国的大夫,被封于范地,其子孙就以邑为氏,称为范氏。望出山西高平。

[范氏名望]
范姓是当代第六十一大姓,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妇孺皆知的人物,可谓人才济济,不绝于史。西晋士会之后,范家子孙世代为晋国大臣,是西晋一个世家大族。范蠡,春秋越国越王勾践的谋士,相传把西施安排在吴王夫差身边就出于他的计谋,是越国得以复国的第一大功臣。范雎,战国时人,是秦昭王的大臣,他提出的政治主张成就了秦国的霸主地位。范增,项羽的谋士,曾被尊为亚父,可惜项羽不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终不听其劝告而败于刘邦。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不但在官场上取得赫赫战功,令扰边的外族闻其名而走;在文学上,也取得不俗的成就,出自《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传诵千古。
范氏名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很多。例如,《后汉书》作者、南北朝史学家范晔,《神灭论》作者、无神论者范缜,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等都是范氏的风流人物。




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姓与氏的起源是什么?
然后,姓起源于原始社会,氏起源于夏商周时期。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知道在原始社会当中,主要是以女性为主导地位,当时人们是以血缘为纽带而组织在一起的,而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族的图腾,以此来区分家族,这就是姓的起源。后来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后代开始散居在各地,分为多个不同的分支,社会...

姓和氏的来源是什么?
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和氏是不分的,这是汉代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尤其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所谓“姓”,是指有共同血缘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由姓繁衍的分支,比如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妇人称姓,男子称氏。我国的汉族姓氏,仅《百家姓》中就记载了常见的400...

汉族姓氏姓氏起源
汉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至母系社会,那时“姓”与“氏”有所区别。“姓”源于部落或母系首领,如“姜”、“姚”等古姓中带有“女”字旁,象征着母系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随着人口繁衍,一个氏族会分化成多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独特的标志,即“氏”。随着社会发展,姓氏的角色逐渐融合,不再有显著...

姓氏的由来?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

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简单举例
3、专业化区别。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4、古代使用区别。女子不论出嫁和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和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姓氏起源 学者认为,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的起源与传承是怎样的
由于后世众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迹的分化衍生而成,万姓归宗,可以说中国人的姓氏都出于华胥氏之后,同属炎、黄子孙。 秦朝以前,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组成的,意即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氏的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

中华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1、「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

有谁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
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大约3000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仅有任、姜、姚三姓出自炎黄时代的古姓(袁义达,1996年)。有一点可以肯定,姓虽然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但中国5000年姓和氏的传说和有限的文献记载表明。炎黄以来的姓和氏基本上都为...

中国姓氏的由来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

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1、中国最早的姓氏是上古时期的八大姓,包括姬、姜、姒、嬴、妘、妫、姚、空迅姞等。2、姓氏的起源可追溯至对自然现象如风、云、雷等的崇拜。例如,女娲和伏羲被认为风姓,神农氏的后代为雷姓,而黄帝则与云有关,因此有云姓。多数现代姓氏都是由这些古老的祖姓演化而来,分支出不同的姓氏以适应...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范姓(姓氏) - 搜狗百科
住宏阿苯: 范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一.范姓出自祁姓,是尧帝的后代.尧的裔孙刘累,因为善于驯养龙,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建立了唐国.西周成王时期,被改迁杜,建立杜国,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伯被诬陷,被杀,他的儿子逃到晋国,改姓士.士会为晋景公时的名将,因为军功,被封在随,后来改封在范,后代就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范.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姓氏"范"从哪里来? -
住宏阿苯: 河南范县 ▲姓氏源流 范(Fàn)姓源出有二: 1、出自祁姓,为帝尧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的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范氏的起源
住宏阿苯:岳阳楼位于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滨,有两句名言常被我们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的,是他一贯的行为准则,也是他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的父亲在徐州军事长官门下当过秘书,在范仲...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到底范氏是怎么创建的?
住宏阿苯: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往上可追源到黄帝轩辕氏及少典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姓范的祖先是谁? -
住宏阿苯: 范家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家族史始于北宋年间.四世祖范邦彦(1096-1169),字子美,曾任湖州府长兴县丞、镇江府通判.任通判期间,范邦彦举家从新息迁居京口(今镇江市),子孙遂定居京口,世称京口范氏. 范邦彦任镇江府通判期间,...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百家姓中范姓排第几? -
住宏阿苯: 范姓 百家姓第46位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范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范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后世子孙,在舜、夏、商诸代,称唐杜氏.入周后,...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范氏起源及后代名人或明星 -
住宏阿苯: 彪哥呀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天祝范姓的祖根是什么地方?
住宏阿苯: 范氏源于上古,尧帝时为伊祁氏,舜帝时为陶唐氏,商汤时为豕韦氏,周朝为唐杜氏,晋为士氏,始祖曰士会,食采于范(即今河南省范县),遂称范武子,因以为姓,所以范姓之根在范县.

若尔盖县14753458303: 范氏在中国哪个省份人口最多 -
住宏阿苯: 范氏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是晋国六卿之一,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