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尽孝道的态度

作者&投稿:佘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对尽孝道的态度~

导致孔子对“孝”的阐释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政治必修四·七班·李煜东



“在传统中国,如何处理父子关系,培养亲子感情,是儒学首重的人道之始。其它一切社会秩序都由此发生。”①在殷代就出现了“孝”的思想,甲骨文中就有“孝”这个字。到了周代,孝就作为礼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存在。春秋时期,孔子将孝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来提倡。《三字经》说“孝经通,四书离,如六经,始可读”,《孝经》为儿童第一门必学功课,可见“孝”在中国的重要性。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于不同的事情和人,对于“孝”的解释也有很多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做出诸多不同的解答?笔者认为,这是孔子主观个人感情与经历和客观相结合,并从实际出发的产物。

也许有很多人会有疑问,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出现了孟懿子等四人问孝,孔子的回答难道不是对孝的下定义吗?不是回答了什么是孝吗?“孔子回答总是如何去做才是‘孝’和‘仁’。因此,译作‘如何是孝’更准确。中国从来少有‘什么是’即少有Being和Idea的问题而总是‘how’。”②笔者赞同将“问孝”翻译为“问如何是孝”,所以,笔者认为,孔子在此处的回答仅是“如何是孝”而非“什么是孝”,“什么是”与“如何是”的概念不能混淆,故先在此提出。

一、孔子的主观个人感情与经历导致孔子对孝做出多种解释

孔子的主观个人感情与经历导致孔子对孝做出多种解释,主要原因有孔子对孝的实践性不足和孔子为了避免误解。

(一)孔子对孝的实践不足

根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生三岁而父亲叔梁纥死,所以孔子没有来得及对父亲尽孝道。而对于母亲颜徵在,根据《孔子世家补订》记载,是在孔子二十四岁时候死的(另据钱穆先生考证,孔子之母死应在孔子十七岁之前),恐怕那个时候的孔子并未真正懂得孝,而且时间过短,所以对母亲行孝的程度也不会特别深。有一段历史记载可以佐证:“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③

这段记载说明,尽管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④,而孝是礼的一部分,孔子既然不完全懂礼,也存在对孝的认识不够的可能性。所以,孔子对孝的认识不足,且实践不足。

由于孔子自己对于孝的实践不足,所以有些东西自己不能肯定,只能根据他的日常的观察,观察社会上的事情以及弟子们的行为,并从弟子的实践中和自己的观察中归纳,所以不能给出很确切的定义。

而实践又是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处,孔子道出如何是孝的方式并非是他自己亲自实践,最终却根据弟子们的情况要求弟子们实践,才有了对孝的不同的要求。所以,孔子口中的孝是一些很有主观性的东西,况且很多事情只是被孔子赋予了“孝”的含义。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孔子的孝缺乏自身的真实实践,孔子对于孝的观念存在想象成分与不合理成分。这是孔子论孝的先天不足。

①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125页。

②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54页。

③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孔子不希望他人误解自己的思想,于是他给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是孝的解答,而不给出什么是孝的解答与定义。

现在很多人认为,孔子或儒家说孝太过苛刻绝对了,最典型的话就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但其实这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体现了一下三点不容忽视的内容:

(1)勇于坚持劝诫父母。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①

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的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2)父命也要违。

曾子有过,曾皙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以告夫子。夫子告门人:“参!来。汝不闻昔者舜为人子乎?小棰则待笞,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今汝委身以待暴怒,拱立不去,非王者之民,其罪何如?”②不拘泥于教条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这也恰恰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的最基本思想之一。

(3)孔子不主张盲从父母

子曰:“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③

由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非认为应该盲目行孝,只不过是后世的改造与片面理解所造成的。孔子明白话说得越多,其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也就可以供人们多方面理解,所以他对孝有多方位的解释。同样,孔子“述而不作”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二、客观对孔子的孝观的影响

(一)孝的对象很多,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可见,孝的对象不但很多,而且孝是可以在对象之间进行转化和转移的。

另外,孔子还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的开始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孝的终极目标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1.2)“有子之言似孔子”④,这一句话也可以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真实反映。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孝及其衍生品及其联系。孝的衍生品之一悌,悌爱兄弟;衍生品之二是忠,忠君忠国。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都是父母所生,若有损伤,父母也会忧愁,因而要悌。在家里为人孝悌,出了家门,就好犯上。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因为家内与家外是相连的,家内孝则家外忠,孝、悌、忠连在一起的。

① (4.18):指《论语》第四篇第十八章,下同。

② 《韩诗外传》卷八·二十五章。

③ 《孝经》第十五章。以下孔子所言但未注明出处的,均源于《孝经》。

④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第11页。



(二)行孝的途径与方式

既然孝的对象很多,而且可以相互转化,那么相应的行孝途径也就有很多了。孔子对孝的诸多解释,实际上是提出了行孝,即如何是孝的诸多途径与方式。例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1)、“父母在,不远游”(4.19) 等,皆是道出了行孝方式。诸如此类的说法在《论语》和《孝经》里面很常见。

(三)孝有特定的血缘基础

孝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与举动,一般只有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与自己亲近的人有血缘关系的时候才会发生,是由亲属关系所引发的。恩格斯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①正是由于这种血缘基础与亲属关系的相互作用,“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局限,强调它是有着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②而血缘基础,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多半就会牵连到政治上、地位上的名分,像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规定就是由一种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建立的。而这种血缘基础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社会基础。孔子在对孝的方式或者孝本身进行解答的时候,顾及到了不同的血缘基础,因而做出了不同的解答。比如《孝经》里提到的,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就是根据不同的血缘基础和社会基础而论定的。

(四)孝与心理原则相结合

孝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与心理依靠。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孔子直接把“三年之丧”的传统孝的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感,把礼与孝的基础直接诉之与心理依靠。这样就把礼说成与孝一样是人心的内在要求了。

然而,孔子不能够断论每一个人的心理原则是一致的,他只能通过一些实践与观察得出一个较为宽泛的认知,他无法对其进行统一化。而本来,上文所提到的“三年之孝”只是一个旧的习俗,而孔子以心理感情作为依据赋予了它一个新的内涵。所以,在个人心理原则方面,“孔子的贡献在于将外在的礼制变为内在的心理”③,他所进行的只是一个很泛化的化零为整的过程,将种种因心理原则而表现出来的孝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而心理又是多样化的,自然不能给出孝的定义了。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

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也是孔子对孝的解答有很多种的原因之一。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期。孝作为礼的一部分,有时也不能够很好的落实了。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向孔子请教如何是孝。孔子对孟懿子不的回答是不违礼(“无远”,2.5),对孟武伯的回答是做爹娘的只为孝子的疾病担忧④(2.6),对子游的回答是瞻养父母时要有敬老的心态(2.7),对子夏的回答则是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一件难事(“色难”,2.8)。这四个都是孝吗?或者四个合起来就是孝?其实都不是,这其实只是对症下药,对于他们四个来说,能做到这一步就是孝了。这等于问健康是什么?我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有人不健康了,那就得对症下药。也就是说,如果不听父母的教诲学礼,如孟懿子;整天沉迷于声色伤身之事,如孟武伯;瞻养父母没有恭敬之心和和悦的态度,如子游子夏,那么这就是不孝。况且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条是“因材施教”,足见他重视弟子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孔子对于不同的事情和人,之所以对于“孝”的解释有很多种,是因为孔子将主观个人感情与经历和客观相结合,并从实际出发而得出的产物,其主要阐明的是“如何是孝”而非“什么是孝”。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7~28页。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第13页。

③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488页。

④ 此处翻译有争议,依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孔子论孝道
陈德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论语·为政》)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妹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妹,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时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quot;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难道他就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三年的爱护吗?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

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礼”的规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论语·子张》),?quot;真诚”,要做到”事死如事生”,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洋洋乎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不能让别人代替,”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孔子不多讲”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如何对待”事人”与”事鬼”、”生”与”死”的问题上,孔子更重视”事人”和”事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生的事情都还没有搞清楚,怎能去了解死的事情呢?孔子一方面强调”祭如在,祭神如在”,十分赞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乎黻(音弗fǘ)冕”(《论语·泰伯》)的态度。另一方面孔子又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也。”(《论语·雍也》)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是孔子提倡”慎终追远”的一种文饰而已。”老死曰终”。”慎终”,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到去”爱人爱众”,使社会达到和谐。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会的规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会,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孔子就说过:"事父母,几谏。"对父母身上的错误、缺点,做子女的也应当劝谏而不能盲从。孝道的第二个内容是敬养。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就指望自己"老有所养"。不养不孝,养而不敬,也不能算孝。孔子说过,只养不敬,跟饲养犬马没有区别。对父母,除了生活上给以照顾,更应该给以感情上的温暖和心理上的抚慰。因此,子女要尽孝道,必须要无私和有爱心,要通情达理,否则是不可能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无私、爱人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

孔子就说过:"事父母,几谏。"对父母身上的错误、缺点,做子女的也应当劝谏而不能盲从。孝道的第二个内容是敬养。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就指望自己"老有所养"。不养不孝,养而不敬,也不能算孝。孔子说过,只养不敬,跟饲养犬马没有区别。对父母,除了生活上给以照顾,更应该给以感情上的温暖和心理上的抚慰。因此,子女要尽孝道,必须要无私和有爱心,要通情达理,否则是不可能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无私、爱人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
贤贤易色;事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贤贤易色;事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色难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意思
1. 树欲静而风不止,形象地描绘了树木渴望保持宁静,却不断受到风的侵袭,无法实现愿望。2. 子欲孝而亲不待,深刻表达了子女希望尽孝道,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如时间、距离、忙碌等,未能如愿以偿,而父母却已经离世。3. 这两个意象连缀在一起,不仅揭示了时间流逝的不可控性,也反映了尽孝的最佳...

孝,没必要那么高尚
通常父母都会用孝道来教育子女,甚至强行要求儿子们尽孝道。前有关系亲疏,势必引起兄弟失和,引发不孝事件。这种不孝没有国君家那样尖锐激烈,由孝引发的家庭悲剧却是不容忽视。民间故事24孝图很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郭巨埋儿奉母(却也违反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这充分表明作为中国古代父母对儿女孝敬的呼唤,...

怎么样孝敬父母
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

作为青少年,怎样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人人有责,作为青少年的你,讲如何对父母尽孝道 您好! 从对父母讲话的恭敬态度开始做,点点滴滴观察父母的需要在哪里。 父母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拿给父母,奉养父母。 帮父母分忧解劳,也是尽孝道。 为人子女处处不能让父母操心,到哪里去一定要告诉父母。所作所为能够让父母安心,这就是在尽一份孝道。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孔子对孝道德理解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离开父母时,父母是50岁,考虑到他们的平均年龄活到90岁就非常不错了,还有40年的时间。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每年只能陪伴父母10天,计算下来,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时间,也不到一年半。所以说,子女尽孝道,要及时,不要拖延。不然,可能到最后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能后悔莫及了。

怎样才算是尽孝道啊?
父母把我养大已经是不容易。我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些梦想,作为子女来说应该好好的孝顺父母:第一、听父母的话, 不要当面顶撞父母 年纪大了,有的时候有些固执已见,说话办事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心意。在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违反原则的事儿,做为子女的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父母说的对...

请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和怎样对父母尽孝道
从对父母讲话的恭敬态度开始做,点点滴滴观察父母的需要在哪里。父母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拿给父母,奉养父母。帮父母分忧解劳,也是尽孝道。为人子女处处不能让父母操心,到哪里去一定要告诉父母。所作所为能够让父母安心,这就是在尽一份孝道。一些事不能够擅自去做,做了之后会让父母蒙羞,会让父母担心。比如一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一、本句出处 《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驵,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

如何尽好对远离家乡父母的孝道?
孔子用“不违”来概括“孝”,应该还不算过时,多陪伴在他们身边,多沟通,多取悦,尽量做到顺他们的意,鼓励他们做些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我想这应该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尽孝方式吧。远在他乡的人,如何为老家的父母尽孝?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陪伴是孝。许多人听这首歌时都含着眼泪,因为...

新兴区18412267607: 孔子对尽孝道的态度孔子对于尽孝道的基本态度 -
舒茅爱赛:[答案] 孔子就说过:"事父母,几谏."对父母身上的错误、缺点,做子女的也应当劝谏而不能盲从.孝道的第二个内容是敬养.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就指望自己"老有所养".不养不孝,养而不敬,也不能算孝.孔子说过,只养不敬,跟饲养犬马没有区别.对...

新兴区18412267607: 孔子对孝的解释有哪些? -
舒茅爱赛:[答案]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孝呢?《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 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新兴区18412267607: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对“孝”的看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 -
舒茅爱赛:[选项] A. 供给父母生活所需要衣食 B. 帮助父母做事 C. 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 D. 敬重和爱戴父母

新兴区18412267607: 孔子的孝道思想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
舒茅爱赛:[答案] 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

新兴区18412267607: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越多越好!1 -
舒茅爱赛:[答案]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 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

新兴区18412267607: 孔子是如何看待孝的? -
舒茅爱赛: 中国有一词叫孝顺嘛!孝在于顺从父母尽人子的义务,中国人讲家世家风凡是都有一种做派孙儿们都看在眼记在心,孝子必有贤孙,一个孝字就是一个尽字,尽忠尽孝尽人情.

新兴区18412267607: 论孔子的忠孝观 -
舒茅爱赛: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新兴区18412267607: 浅析孔子的孝道观 -
舒茅爱赛: <<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

新兴区18412267607: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
舒茅爱赛: 问题一:分析并归纳孔子所认为的“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

新兴区18412267607: 孔子对孝敬父母提出了哪些要求 -
舒茅爱赛: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就是最好的论点,就是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好好赡养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其实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