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书的3个问题,请常听评书的人作答。

作者&投稿:逮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评书的相关知识~

  评书,又称说书,广东粤语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中国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评书形式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迷欢迎。

  年轻人少之又少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单田芳大师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现在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法流传下来。 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北京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三十二部书。

  (1)长枪袍带书(十二部):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演义 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 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烈 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六部): 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续小五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龙潭鲍骆

  (3)神怪书(三部): 济公传 西游记 大周兴隆传

  (4)狐鬼书(一部): 聊斋

  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的战斗故事。除《聊斋》外,很少有讲爱情故事的。无"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

  评书语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顷浙中一士人,刻《皇明书苑十大家》,首祝京兆,而终董太史,乃以杭人汤焕、许光祚,居董之前。此士亦铮铮有书家名,自负良不浅。予规之曰:“此二人不但难与董雁行,并不可列大家,盍更订之?”其人艴然怒,似谓予本无所知,安得轻置雌黄?予亦干笑听之而已。又一浙绅谓予曰:“顷与学使者周斗垣(延光)晤于西湖,忽问曰:'近日书家,如黄贞甫、董玄宰二公俱巨手不必言,但不知谁当左次?'其言怪甚,因不置对。”予曰:“曷不明语之?”浙绅曰:“此等呓语,只可付罔闻,若欲与辨诘,惟有痛批其颊可耳。”贞甫以时艺名世,本不工书,而酷好濡染,精绫名茧,布满都下,即园亭中扁对亦多出其手,故周有此问。世间冤枉事极不少,但董无端屡遭折辱,亦高明鬼瞰之一验也。

  翻译

  最近浙江有一位读书人,刻印了《皇明书苑十大家》,把祝允明列为第一,董其昌最末,竟然把杭州人汤焕、许光祚放在董其昌之前。这位读书人也响当当地有书法家的名声,自我评价很不低。我劝他说:“这两个人不仅难与董其昌相比,更不可列为大书法家,为何不重新审订一下呢?”那人生气了,好像说我根本就不了解,怎能随口胡说?我也干笑一下姑妄听之而已。

  又有一位浙江的士大夫对我说:“最近跟学使者周延光在西湖上会面,他忽然问我说:‘近来的书法家,像黄贞甫、董其昌两位都是大家自然不用说了,但不知谁在其次?’他的话很奇怪,我就不作回答。”我说:“为何不明确告诉他呢?”那位士大夫说:“这种傻话,只当没听说,想跟他辩驳,只有狠抽他嘴巴子了。”黄贞甫的八股文有名气,本来不擅长书法,却特别喜欢刷两下子,他污染的纸张遍布城里,连园亭中的扁额对联也多是他题写,所以周延光就有那样的问题。世上冤枉事很多,但董其昌多次遭受辱没,也算是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一个例证了。

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了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了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启了评书艺术走向市场的先河。代表作品有《隋唐演义》、《乱世枭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
个人简介
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原名单传忠,在1934年12月6日(阴历11月11日)出生于中国天津的曲艺世家,他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知识及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由于当时身患重病,被迫弃学,病好后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单田芳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童林传》一炮红遍鞍山城。代表作品有《隋唐演义》、《乱世枭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了100余部共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了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启了评书艺术走向市场的先河。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上世纪末,“单田芳评书”甚至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生活照片化符号。《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一书以章回体的评书体例,生动解读了当代“评书大王”的传奇人生,演绎了评书大师50载艺术人生、70年的人生智慧。

评书作品
他的作品很多,有些是老百姓尤为喜欢的,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刘伶传奇》、《隋唐演义》、《大唐惊雷》、《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说唐后传》是《大唐惊雷》、《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的合并书;《薛家将》是《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合并书;《风尘三侠》是《隋唐演义》的外传;隋唐演义系列之后按时间排还有《花木兰(从军记)》、《深宫惊变》、《安史之乱》,但与隋唐演义系列不属同一系列;《瓦岗英雄》、《程咬金》、《宫门挂玉带》、《罗通扫北》、《说唐后传》、《风尘三侠》、《薛家将》、《宏碧缘》、《乱世魔王》、《深宫惊变》、《安史之乱》、《十三太保》、《贺龙全传 》、《羊神》、《白眉大侠》、《童林传》、《七侠五义》、《明英烈》、《太平天国》、《乱世枭雄》、《烈火金刚》……

1、《小五义》(400回)=《白眉大侠》(320回)+《七杰小五义》(80回)

2、单版112回三国到刘备占据四川,将刘章发配异地,形成魏国曹操,东吴孙权,蜀国刘备三国鼎立时评书就结束了
几位大家的《三国》有什么差别?
从情节上介绍如下:
袁三国(365回版):内容比较忠实于原著。从原著删掉的情节有桃园结义,犯长安,李郭交兵。袁三国在后半套书上尤其下工夫,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境界。
袁三国(361回版):与袁三国(365回版)几乎相同,是早年在中央台的版本。
连三国(300回版):前半套书比袁三国详细,但后半套比较简略。没有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也只有寥寥十来回。
单三国(85回版):只能说是三国的片段。从十八路诸侯罚董卓到刘备入川。但没有关渡大战等重要情节,刘备入川也是用3回带过而已。所以事实上只到三气周瑜而已。
据说单三国还有(125回版):比单三国(85回版)略长些,说到六出祁山。但同单三国(85回版)大同小异。

3、这个问题需要详说,表演过《水浒》的人有很多,目前留有影音资料的主要有连阔如、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张少佐。其中,连阔如留下的只是几个片段(鲁达除霸),因此影响有限;而袁、单、田、张这几个版本都是完整的,这几个人的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那么这几个版本中,哪个是最好的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其中田先生的版本(328回)比较忠实于原著,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些改动:如杀潘巧云,没有“挖心肝就酒喝”的情节。改动最大的是“林冲之死”(改为死于下山受招安前夕,风寒病中和大量的酒自杀,更具悲剧性)。

田版《水浒传》有电台版(328回,每回约28分钟)和电视版(298回,每回约18分钟)之分,分别在中央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田连元在表演《水浒传》之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对《水浒传》做了深入的研究,其对《水浒传》研究的造诣极深,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水浒传》时便请了他去做顾问,由此可见田连元对水浒的研究已达专家水准。因此,我们在听田版《水浒传》时就会感觉到,处处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田连元对《水浒传》中许多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名词和称呼乃至当时的风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且这些讲解是溶入故事当中,恰倒好处的表现出来,既不显得说教也不显得生硬,称得上是寓教于乐。他对《水浒传》中各个好汉的绰号进行仔细的考证。比如,朱贵的绰号是“旱地忽律”,“忽律”的意思是鳄鱼,今人知道这个绰号含义的人只怕不多;另如,书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以及西门庆均称呼王婆为“干娘”,而这个“干娘”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干妈”,田连元亦对“干娘”这个称呼做了明确的解释。可以说,听田版的《水浒传》就好象是在听一个《水浒传》研究的专家在讲课,而讲的既生动又富有幽默感。而且,田连元在表演时十分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对书中人物的内心描摹细致入微,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如在眼前。

田连元并不认同“评书是听的艺术”这个说法,他曾说,做为一个评书演员,要做到四个字,即说、演、评、博。田连元在表演《水浒传》时将这四字诀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尤其是在看电视版的《水浒传》时,说的精彩、演的生动、评论恰当,同时更显示出文史素养的渊博。因此,《水浒传》不但是田连元最好的作品,在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中也是最好的,绝对可以称之为传世经典!

返回头来说袁阔成先生版本《水泊梁山》(100回)。袁阔成表演的《水浒》是最早的版本,袁老在表演这部书时更名为《水泊梁山》。分两次录制(前60回和后40回)。在《水泊梁山》这部书中,袁老对原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编,改编后的《水泊梁山》,与原著相差的不仅仅是名字的不同,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袁版的《水浒》已不是真正意义的《水浒传》故事。袁老在表演这部书时,不但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也体现出了较高的古典文学素养,堪称袁老早期传统作品中的代表作。但袁老在表演此书时也微露瑕疵,比如,将高俅的官职太尉(wei)读为太尉(yu),直到书的后半段才改过来;另外,在描述卢俊义大战史文恭时,二人打斗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最后卢俊义在祝家庄设有机关埋伏的大树后面将史文恭擒获,但卢俊义是如何擒获史文恭的却未做交代,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不论如何,还是瑕不掩瑜的,这部《水泊梁山》堪称精品之作。

单版《水浒传》有70回版和360回版两种。70回版是单老的第一个版本,但讲的不全,只讲了原著的一半左右就草草收场了;想是单老自己也对这个虎头蛇尾、残缺不全的《水浒传》70回版本不够满意,因此在后来又接着这个70回版本的故事继续向下讲,录制了后来的360回版。单老的表演特点是更加口语化、更具平民色彩,这个特点并不仅仅体现在《水浒传》上,在他表演的其他书目上也是如此。单老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听他娓娓道来,口齿清晰、张弛有序,嗓音虽略带沙哑却非常洪亮,显得底气十足,在演说《水浒传》这部以男人为主的好汉故事时更加显得气势磅礴。有人说,单老在表演评书时“脏口”太多,其实,评书艺术是一个人在演一群人,而在书中出现的人物中既有文人雅士,也有贩夫走卒,如果让李逵这样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文绉绉的说话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与其身份不相适应的,况且,单老在使用“脏口”时还是比较节制的。
这个版本也是基本尊重原著的,美中不足的是,单老对《水浒传》似乎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虽然一回一回的讲下来,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水浒传》作为古典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单老在表演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这是十分遗憾的。

张版的《水浒传》共307回,是出现最晚的版本。张少佐在表演这部书时借鉴甚至模仿了田版《水浒传》,有时整句话都与田版的一样,这想必是张少佐也十分认同田版《水浒传》的缘故吧。但张版的《水浒传》却因模仿的过多而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就算模仿的再好也只是对田版《水浒传》的翻版而已。如果是一个没有听过《水浒传》的人,第一次听的就是张版《水浒传》的话,还会觉得不错,而一旦听了田、单二人的版本后就会觉得,张版《水浒传》既无单版的干脆利落,又无田版的细致入微。可以说,张少佐对田版的模仿是得不偿失的,空留邯郸学步之讥。
持平而论,单独听张版《水浒传》的话尚可,但遗憾的是,他偏偏遇到了几位老前辈,只能叹息生不逢时了。

说实话,我本人已经听完了袁、田两版《水浒传》,也听了连阔如先生的《鲁达除霸》,单先生的《水浒》版本只听了几回,以上关于单版《水浒》的见解来自一位听完了袁、田、单、张四个版本的高人

谢谢

我先说说第三个问题。
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我认为代表了评书艺术的不同层次。
袁阔成先生致力于推动评书的改革,尤其是让传统评书走上艺术服务社会的道路,格局大。具体表现在他对评书作品的世界观再定义,突出作品是《水泊梁山》,他将梁山好汉完全正面化,调整重组了原作的内容,深入丰富了角色,最精彩的部分是三打祝家庄,基本合并了水浒内容中的祝家庄,曾头市和大名府,非常好的丰富了对卢俊义,燕青,李逵和时迁的人物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袁阔成对于内容改造最大的是泰安打擂一段,基本是重写了,发挥了评书中故事结构的特长,也很精妙。
单田芳先生在继承评书方面,贡献突出,原汁原味。单田芳的评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氛围渲染的好,热闹。但也有个不雅的地方,俗称脏口儿。《水浒全传》不算是他的经典,他的早期经典是《隋唐演义》,后来是《七侠五义》系列。他的水浒全传内容基本是评书的老结构,和袁阔成的比,胜在全,袁阔成的水浒传是一部分。
田连元的评书出名在评书上电视的时期,据说这个光环本来应该是连丽如先生的。所以田连元的评书特点一个突出的点是“演”。他过于追求符合电视的视觉要求,有点丢掉了评书的核心“评”。小时候听了不少,但确实印象没有深刻的,我想也是这个原因。他的《水浒传》有印象听过,但就是没有留下记忆,所以也说不出内容上的特点,估计是全本问题不大。
再说说哪个接近原著,应该都有差别,因为《水浒》原著就有很重的说书味道,白话程度远比《三国》高,《水浒》故事要有坊间说书本流传,说书的有原来的基础,虽然后来都向原著靠拢,但也有自己的风格路数。这三位艺术家的评书,虽然田连元的没什么印象,但我认为他的和原著应该最接近,因为他的水浒也不是本门的看家饭碗,自然从原著吸收的更方便。袁阔成先生的水泊梁山和原著比较,变化最多,我认为其精彩程度是超过原作的,没有他的“三打祝家庄”,我们不可能对鼓上蚤时迁这个角色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袁阔成很善于给原作中的角色组团,最精彩的莫过于江湖四大恶人,兰亭玉,史文恭,擎天柱,生铁佛。这几个在原著中没有关系的四个角色,被他组团成梁山坚定的对立面,起到了突出矛盾的效果,在内容上形成了很大的气场。这方面的改造我认为已经很有金庸等新派武侠小说的感觉了,塑造了不同于传统评书的感觉。传统评书的故事线起复比较平缓,《水浒》原作中对于很多场景都是叙述乏力的,以至于在七十几回,只要抓到来征讨梁山的都是一句“这也是应了天罡之数”就完成入伙。袁阔成的水浒很好的从一个整体塑造了水浒和水浒英雄的大场面,其他人的水浒只能说是水浒好汉。
几点个人见解,挂一漏万,供大家闲叙时一笑。

楼上答的很好,我不知道是自己写的还是抄的网上的,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系列 第一部《三侠五义》第二部《七杰小五义》第三部《白眉大侠》第四部《龙虎风云会》,《小五义》只是《白眉大侠》的另外一个版本,可以不听。内容一模一样。而《七杰小五义》是《三侠五义》与《白眉大侠》中间一部过度的书,主要讲杀雁飞白菊花,和白沙滩立擂,大破藏珍楼。
单田芳也说过三国演义(112回)内容不全,袁阔成的三国(365回)从桃源三结义到晋朝统一听全的。
袁阔成录过《水泊梁山》(100回)内容不详尽,而田连元的《水浒传》是他根据民间传说自己整理录制的,不是靠书中的内容,而单田芳的则是依据书中的内容录制的,两者虽然个别故事不一样,但总体一样。(如田连元的是归顺朝廷前气死林冲,武松单臂擒方腊,单田芳的则和原书一样,只不过加入了某些武侠情节,如陕西侠周侗,少林方丈……,)单田芳还有个《水浒外传》讲的是时迁的故事,也不错

要想听这些经典评述,可以下载个叫微听的手机软件,离线收听,挺爽。


评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发现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在对比中揭示评书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内部特征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而对《三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可以结合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探讨它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评书演员的研究、对戏曲和曲艺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必要继续深入。

中国评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是什么?
三是张啸涛于2008年出版的《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全书分为“可溯之源长——评书溯源篇”、“遗失的龙票——形成发展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繁荣兴盛篇”、“吐故纳新——改革创新篇”、“评书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评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历久弥新篇”六大部分,以时代发展为线索,深...

单口相声和评书有什么区别?
探析单口相声与评书的差异:艺术魅力与创作初衷 在当今的文艺世界中,单口相声与评书两者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这源于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它们究竟有何不同?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两者的独特之处。首先,从篇幅和结构来看,单口相声以其精炼而著称,往往没有评书那般冗长和完整的故事架构。它的主要目标...

截至目前为止哪位先生说评书说的最好?
二是相比于袁阔成先生评书那种高大上的气质而言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受众更广泛,更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推崇。人们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听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是非常惬意的。三是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语言特色非常鲜明,他的评书非常擅长于塑造人物性格,每个人物的个性都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展现...

评书艺术是否脱胎于古典文学?
3个回答 #话题# 居家防疫自救手册 airhu23 2007-01-09 · TA获得超过2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评书就是以前的说书 是属于市民文学的一种 常见于茶馆 等街头小巷唐的话本 传奇 就属于这种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

评书和曲艺什么关系
评书介绍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

袁先生的评书特点
袁版《三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这三重境界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张。除去少量口误以外,袁《三国》可算得上一部完美的作品,是中国语言艺术的一座里程碑。最后附带一个问题,有一些资深书迷虽然承认《三国演义》的成就,但认为《三国演义》毁了袁阔成,袁阔成把他的全部评书才能耗尽在《三国》身上。具体...

为什么听一些评书的录音,会出现回声比原声先出现的情形?
人有反应延续时间,如果在这时间之内听到两个声音则无法分辨,两个声音之间的时间差大于这个时间就可以分辨。对于人耳是大约0.1秒的反映延续时间,声音从人口发出,碰到障碍之后回来0.1秒的路程是34米,因为是来回,所以障碍物最少离你17米才会有回声。同样,视觉等其他感觉都有反映时间视觉约是1\/12秒,...

读"三国"的疑问
也有三个字的 戏志才 《三国演义》的出场人物,有人做过统计分类,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无名者40人,无名无姓,但在书中有活动和涉及具体情节者27人。 有几个人物出场不多,姓名不全,却容易记住。一是有名无姓的貂蝉,按杂剧里貂蝉的表白,她原是山西忻州木耳村人,姓任,父亲任昂,自己小名唤作红昌。汉...

白眉大侠评书中最憋屈的人物是谁?
这个问题有意思,且听清风说一说。白眉大侠评书当中憋屈的人着实不少,要说最憋屈,清风认为有两个人可以胜任。潘炳辰是武圣于和的大护法,在碧霞宫乃至整个武林,身份、地位都不低,在某些场合可以代表武圣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传武圣法牒召金灯剑客夏遂良回小蓬莱时,居然被夏遂良一伙暗害,挖眼...

尤溪县13931315241: 为什么成年人喜欢听评书? -
才缸培瑞:首先,评书作品很有底蕴,同现在较为浮躁的网络作品不同,这些故事都是有一定历史背景和真实考据的.其次,人物刻画的比较生动,比如童林、武松、项羽等等,都有很鲜明的个人性格色彩.最后,说书人往往评价的很可观,比如关羽的狂傲,韩信的狂妄自大等等.也正因为如此,道听途说的评书机才会非常火.

尤溪县13931315241: 长时间听评书会不会对人脑产生不好的影响? -
才缸培瑞: 我是一个大学生了,中学时代也很多时候一听单田芳的评书听一天,没变笨 -_-# 放心,听书只不过是听说话,绝对不会产生啥副作用,但是如果带耳机,那对听力一定会有影响的.最好用功放听.

尤溪县13931315241: 听评书有什么好处 -
才缸培瑞: 太多了.锻炼口才,丰富知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文化.增强是非辨别,分析,社会交往能力.我亲身实践了,我是90后,我18,听书12年,自己录了几部书,现在不全了.学习文科在年级排前列,我感谢评书个我带来丰富知识和学习的兴趣

尤溪县13931315241: 评书哪几个人说的要好些呀? -
才缸培瑞: 单田芳(我从小就听他的白眉大侠 童林传 铁伞怪侠 三侠剑 少帅春秋) 袁阔成(经典的三国演艺) 田连元(水浒转 施公案) 另外刘兰芳的西河大鼓(呼家将 隋唐演艺)也非常不错. 这些全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楼主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尤溪县13931315241: 为什么年轻人今天都不爱听评书了? -
才缸培瑞: 时代在发展啊,不是不听了,而是方式改变了. 评书可以称得上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在古代的时候尤为兴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被社会所“淘汰“. 这里说的淘汰并不是说评书落伍了,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所以听评书这种方式被一些更为快捷有趣的方式所取代,比如:听书APP,小视频,刷微博等等. 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年轻人们更有兴趣去接受和采纳这些新颖的文化,对于评书这类古文化自热就慢慢冷淡了.

尤溪县13931315241: 单田芳评书的一个问题
才缸培瑞: 在《连环套》里 飞天玉虎蒋波芳是向着黄三太的,是正是邪没有细表,只说他帮助黄三太与窦尔敦为仇.在这儿他没有向在《三侠剑》里那么勇猛,百战百胜.

尤溪县13931315241: 常听评书的人帮个忙 -
才缸培瑞: 1、天上一阵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扔. 倒比棉花来的冲,如柳栽花一般同.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坟头总比馒头大,井口儿是个大窟窿.2、 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爹不算贼.瞎大爷娶个瞎大奶奶,俩人过了多半辈子,谁也没见...

尤溪县13931315241: 请教喜欢听评书的朋友一个问题! -
才缸培瑞: 袁阔成吧

尤溪县13931315241: 袁先生的评书特点 -
才缸培瑞: 您好!袁阔成倡导说新书,将小舞台的传统评书术带到大舞台上,使评书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

尤溪县13931315241: 向评书爱好者请教?
才缸培瑞: 最好是小说也看,书也听,而且别只听一个版本.看小说是自己理解,自己评价,听评书有一些说书人的评价,还有很多人的评价,可以开拓你的思路,增长很多见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