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夹谷之会和在鲁国的“堕三都”的结果是怎么样?孔子是怎么周游列国的

作者&投稿:照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在鲁国革新失败后为什么要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3、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选择出去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
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

扩展资料: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周游列国
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来给您提供点好玩的参考!

1、孔子主持的夹谷之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弱国外交取得胜利的体现,这也奠定了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具体经过如下:

公元前500年,孔子五十二岁。齐国要求和鲁国来一次友好的聚会,用当时的外交语言就是“会盟”。地点定在泰山以东一个叫“夹谷”的地方。鲁定公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赴这一场不怀好意的“鸿门宴”。作为司寇,孔子还负责外交事务。他好学懂礼,对复杂的外交礼仪烂熟于心。更重要的是,孔子曾经在齐国两年,和齐景公有过交情,熟悉齐国的情况,也算是知己知彼了。所以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国君的“相礼”,相当于国君的外交助理。孔子在临出发前,告诉鲁定公,对于这种居心叵测的“会盟”,千万不要相信什么“见个面喝个茶,两国人民乐哈哈”的鬼话,还要做好军事准备。所以就派了左右司马带兵以防不测。

齐景公带着宰相晏子,大老远跑过来,果然不是和鲁定公喝茶聊天的。会盟刚一开始,齐国的歌舞团就上来表演助兴。要是敲锣打鼓弹琴鼓瑟也就罢了,但乐队中还有人拿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这显然不是来唱歌跳舞的。孔子一看,知道齐国有阴谋,于是也顾不上那些外交礼仪了。本来主席台是个土台,按照外交礼仪,孔子应该如同男模一般,气质优雅地一级级地登上土台。但情况紧急,以孔子的身高和强健的体魄,估计那时的速度要胜过奥运会冠军刘翔。孔子一个箭步跨在台阶上,厉声说,两国国君在谈话,你们上来干什么!孔子嗓音洪亮气场强大,这一声很有震慑力。齐国管事的只好让这些冒牌“歌舞团”下去。

齐景公和鲁定公继续假装喝茶聊天。过了一会,齐国礼仪官说请宫廷乐队奏乐,齐景公说好。因为他知道,第一波攻势被孔子挫败,再不“奏乐”就来不及啦。这哪是宫廷乐队,简直是齐景公的宫廷卫队,于是一大帮长得“七长八短耍把式”的人,又唱又跳地上来,直逼鲁定公。孔子一看,再次一个箭步冲上去,挡在鲁定公面前,大声喝斥道,戏弄诸侯的,应该斩首!齐国人这次算是“懂礼”,只好把这些人斩首。

齐景公虽然奢侈无度,但也是个明白人。就像《三国演义》里经常写的那样,他应该是看到“密林里隐隐有旌旗招展”,知道鲁定公和孔子肯定“留了一手”,所以喝茶聊天也就罢了,打招呼走人。

“夹谷之会”后,齐景公有种深深的挫败感,就埋怨大臣说,人家鲁定公和孔子,都是按照礼节办事,而你们却给我出这样的鬼主意,老大没当成,反倒让我在国际场合丢了人。为了弥补自己失礼行为,一贯大方的齐景公,就把以前抢占鲁国的三座城市,归还了鲁国。

在孔子的领导下,鲁国取得了一场辉煌的外交胜利,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思维定势。

2.孔子的堕三都最后失败了,对孔子的从政道路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一场失败的“拆迁运动”

孔子大权在握,他有个庞大的计划——打击“三桓”的势力,让鲁定公重掌大权。当时鲁定公是个“木偶人”,“三桓”专权,而“三桓”内部又是家臣专政,局面很混乱。早在齐国的时候,孔子就一直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现在鲁国的现状是“君不君,臣不臣”,一切都乱了套。所以,孔子想搞一次规模宏大的“拆迁运动”,拆了“三桓”的城池,借此打击“三桓”的势力,维护中央的权威。

周朝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18尺。而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在首都之外还拥有三座城池,这三座城池城墙高大壁垒森严,守城士兵众多且武器先进。更为重要的是,名义上是“三桓”的城市,实际上也被家臣控制,成了独立王国。也就是说,“三桓”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家臣了。所以,“三桓”特别是季桓子也支持这场拆迁运动。

孔子派能干的子路全权负责此事。在子路的指挥下,拆迁行动一开始很顺利,先拆了叔孙氏的城。按照计划,第二轮应该拆掉季孙氏的城,但这座城池被公山不狃占据,就是曾经召孔子去他那里做官的人。公山不狃又叫公山弗扰,看来这家伙显然不想让别人打扰自己的生活。他不仅不同意“拆迁”,还公然抗法,甚至组织了部队到首都去“暴力上访”,最后被孔子击败逃走。

最后轮到孟孙氏的城池了。孟孙就是孔子的学生孟懿子,按理说,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但在利益面前,没有朋友。孟懿子手下一个将领看穿了孔子的意图。他告诉孟懿子,孔子“很阴险”,表面上是打击家臣的势力,实际上是要削弱“三桓”。孟懿子一听,原来老师这是在“忽悠”我啊,所以孟懿子表面上拥护“拆迁”,实际上却暗中支持对抗政府。子路带人从夏天到冬天,连一块砖头也没有拆掉。鲁定公亲自出马带兵包围了那个地方,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孔子的强拆运动最终失败,遭到了政治上第一次严重的打击。

可见,拆迁历来是老大难的问题。现在的拆迁,给钱给房子,面对的还是一帮遵纪守法的老百姓,难度都这么大,更何况是春秋时代一帮拥有武器整天想造反的家臣了。孔子的计划虽然很完美,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抑制“三桓”势力的意图被人看穿,导致拆迁运动失败。自此,孔子把自己推向了“三桓”的对立面,和孤零零的鲁定公站在了一起。但鲁定公自己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预示着孔子的仕途将布满荆棘。

3.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孔子和弟子们,用了十四年“周游列国”。所谓的“周游”,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事实上,十四年来,孔子和弟子们,到处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成了不折不扣的“面霸”。但最终不是被“炒鱿鱼”,就是被迫辞职走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干”,在古文中是“拜访”的意思,而不是说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个国君。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见了七十多个大小国君,但是没有一个能任用他的”。   

十四年来,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带着学生们,艰难跋涉于四方,一路上备受冷遇,(即使是像卫灵公、卫出公那样的礼遇,也是敬而远之)遭受着诋毁、谗言、羞辱、讥笑和奚落。甚至是自己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世所用。面对困顿,孔子始终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孤独但义无反顾地前行。

“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每次读到《吕氏春秋》的这段话,我都满含热泪。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旅程啊,这是一段多么“失败”的人生啊。但对孔子和弟子们来说,这是一次价值连城的人生磨砺;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来说,这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苦旅。

《吕氏春秋》的这段话,其实是子路对师弟子贡的抱怨之词,虽然言语之间对孔子有些不满,但准确地描写了孔子在外求职的遭遇:他被赶出鲁国;在卫国无事可干,几次离开;在宋国的一棵树下习礼,被人把树砍了,差一点丢掉性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差一点饿死。想杀他的人不会有罪;囚禁他的人也不会被抓起来。而孔子,依然坚持弹琴唱歌,从未停止过。

人生的挫折并不全是坏事,挫折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它是我们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将领可以被改变,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孔子甚至认为,能被挫折打击甚至折磨是一种幸运,他是个幸运儿,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子们也是幸运儿。“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孔子说,“和我一起的弟子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不管是国君还是君子,都是历经磨难才能成功的”。因此,孔子对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对人生的炎凉世态,毫不在意。他自豪地说,“丘,东西南北之人也!”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齐鲁夹谷之会原文
十年春季,鲁国与齐国达成了和平协议。夏季,鲁国国君在祝其会面齐侯,这次会盟实际在夹谷举行,孔丘担任了礼仪顾问。齐国的犁弥向齐侯建议说,孔丘虽然懂礼但缺乏勇猛,如果利用莱人军队威胁鲁侯,可能会得逞。齐侯听从了这个建议,但在孔丘的引导下,退回到鲁侯身边。孔丘指出,两国和谈之际,不应让...

夹谷山夹谷之事
夹谷山位于鲁国东南边界,与齐国南界相邻。齐国在盟坛上设下陷阱,试图通过展示四方异国音乐、旌旗、兵器等方式,挑战孔子的“知礼而无勇”。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孔子并未退缩,他让鲁定公先行离开,自己则登上台阶,义正言辞地指出盟会应以和平友好为重,不应演奏非华夏的音乐,强调夷夏之别、盟约的...

齐鲁两国的历史典故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犁弥对 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 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 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

历史上已经成为鲁国的宰相,孔子又为何会离开?
首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公元前500年,孔子跟随鲁定公参加了鲁国和齐国的“夹谷之会”。虽然齐国实力远远强于鲁国,但是,在齐鲁夹谷之会,孔子辅佐鲁定公,以礼历阶,据理力争,从齐国手中讨回了汶阳之地。因为这件事情,...

夹谷山的夹谷之事
”,“及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齐景公派使者出使鲁国,商量缔结和好的会盟,地点在夹谷山。鲁定公听从孔丘建议,带领左右司马等大队人马到夹谷山与齐景公相会。夹谷山为鲁东南界,与齐之南界相接。齐国想在盟坛上战胜“知礼而无勇”的孔丘,齐国礼官叫演奏四方之乐,旌旄、羽袚、矛戟、剑...

有名的齐鲁“夹谷之会”是怎么回事?
“夹谷之会”,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 发生于鲁定公十年(前500年)的夏天。齐国是最早称霸的诸侯国,与鲁国相比是大国、强国。齐国 自桓公和管仲之后盛极而衰,晋国取而代之而称霸,鲁国处于 齐、晋之间,为求自保,只能依附于强势的一方。到了春秋后期, 齐国在景公和晏婴的治理...

齐鲁夹谷之会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季,鲁国与齐国寻求和平。夏至之时,两国国君鲁定公与齐景公在祝其之地会面,这场会议实际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之会,孔子担任了此次会面的傧相。齐国大夫犁弥向齐景公进言,称孔子虽通晓礼节,但缺乏勇气,他建议派遣莱人以武力威逼鲁侯,以达成目的。面对此情,孔子并未慌乱,他引领鲁定...

孔子在几岁时真正从政,在鲁国当了?
②外交胜利 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

夹谷会盟齐国为何会败给鲁国?孔子一句话让齐景公恐惧
齐国没有想到孔子会来这么一手,觉得没有理由拒绝,无奈之下,答应把这三地归还鲁国,并写入盟约。这次会盟,由于孔子的机智果断,接连挫败了齐景公要挟鲁国的一系列阴谋,为鲁国和鲁君争得了面子,使齐国归还了鲁国的三地。此后,孔子的地位在鲁国大增,夹谷会盟不仅是孔子从政后在外交上的一次大胜利,...

左传全集《齐鲁夹谷之会》原文赏析与注解
【题解】“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国君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孔子临危受命,担任鲁国的傧相,他精通礼法,有勇有谋,面对强大的齐国,不仅保全了鲁国的名誉,而且让其归还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展现了孔子杰出的政治才华。【原文】十年春,及齐平。【译文】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原文】夏,...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
荣胞轻畅:[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的英雄事迹 -
荣胞轻畅: 堕三都,是指春秋时期鲁国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为孔子实施,但最终失败,从而导致了孔子放弃政治,开始周游列国.

宿州市19238028802: 生平事迹 -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荣胞轻畅: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 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是一个怎样人? -
荣胞轻畅:[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是什么的代表人物之一 -
荣胞轻畅:[答案] 孔子 姓名: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朝代:春秋 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的资料 -
荣胞轻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介绍 -
荣胞轻畅: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

宿州市19238028802: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
荣胞轻畅:[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

宿州市19238028802: 电影《孔子》中的孔子跟历史上的孔子有什么区别 -
荣胞轻畅: 电影版的与真实的孔子有以下几种争议~ 孔子真的指挥过战争吗?片中选用了夹谷之盟、堕三都、武子台平乱三场战争戏,极其惨烈的战争场面,具有十足的商业片色彩. 从出身看,孔子的祖上孔父嘉,在宋国任大司马,掌管军事,可以看...

宿州市19238028802: 想了解一下有关孔子他一生的详细的资料? -
荣胞轻畅: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