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学的角度来理解,何谓合理的分别念,何谓不合理的分别念

作者&投稿:说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佛学角度上讲“三生石”是什么?~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传说唐李源与僧 圆观 友善,同游三峡 ,见妇人引汲, 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相会于 杭州 天竺寺 外。是夕观果殁,而孕妇产。及期, 源赴约,闻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源因知牧童即圆观之后身。见唐 袁郊 《甘泽谣·圆观》。后人附会谓杭州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即李源和圆观相会之处。诗文中常用为前因宿缘的典实。 唐齐己 《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三:“自抛南岳 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1]

随念分别是佛教术语,三种分别之一。追念过去之境也。唯存意识之作用耳。三分别之一。三分别乃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
六识之中,意识具足自性、计度、随念三分。故谓有分别;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

扩展资料
【三分别】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随念分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分别

分别念如果是助长自己的无贪,无嗔,无痴三个美心所从而成就三因善业或者是二因善业,这种分别念是合理的。学习业果原则,分别自己内心的善恶(不是他人的善恶),并且知道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原理,是智相应(无痴)。行持善业如布施,持戒,阅读佛理的时候,相信并遵守业果法则;行善的前,中,后三时欢喜;而且尽量自己主动去思善行善,则能成就欲界最好的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无痴,无嗔,无贪),也就是三因善业。

造就三因善业,对于想学佛修行的人是非常必要的,二因善业(无贪,无嗔)结生的人虽然也能往生人天道,获得快乐和财富,但是在修行方面无法获得禅定,没有禅定就会影响休观而无法在一生内证果得到解脱。三因善业结生的人因为多了无痴的心所,所以修行可以获得禅定,而且有机会证得圣果。所以,分别业果(十不善道和十善道)再依次修习自己的身心,坚守这样的分别念在你证得圣果之前的任何时候都是绝对必要的,可以说是增上修行获得更多资粮的基础。

不合理的分别念是指用自己所学的来分别他人,而不是分别自己。从他人身上寻找善和不善,然后作出评价甚至区别的对待。这样轻的会影响自己修行,重的会自己升起嗔心,傲慢心,或促使对方也生起嗔心乃至仇恨心,因此造下轻的或重的不善业。这样的分别念是修行人必须绝对避免的。

利人利己的叫合理分别,损人不利己的叫不合理分别


佛家角度如何看待实心和空心菩萨像的?如果有,佛学角度两者区别是怎么...
朋友你好! 1、我所理解的佛学角度有两重,一是从佛陀的角度,即达到佛学最高成就的角度,另一种是未成佛的角度。 2、从佛陀的角度来看,空心与实心,本质是一样的,请看《圆觉经》上的佛对成佛后看事物的一段描述“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善男子,此菩萨及...

诅咒人要怎么做?
从佛学角度来说:放下执恋。从物理角度来说:当你拍打别人,你的手同时也会受到一个力,也会产生痛。从军事角度来说:杀人一千,自毁八百。综上,所以还是不要做。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家庭不和睦?
据我所知,佛学中有提及,所有人际关系的发生都是无缘不聚,每个人都受自身业力的牵引,与他人发生关系。家人之间更是彼此业力纠缠较深的人。而家庭不和睦也要视个人的业力情况和因缘,以了未了之事,冤亲债主无外乎奔着讨债还债而去,还清了彼此无牵扯了自然就结束彼此的折磨了。自古有个说法,...

佛学角度如何诠释人性的另一面
比如因为不明白因果报应(是愚痴)而喜欢财色名食睡地位名誉(这种喜欢是贪)贪心不能满足或者受阻就会生嗔。假如烦恼严重到道德观念,法律,人群的习俗等限制因素不能抵抗时就会作恶。烦恼是众生长久养成的不良心理习惯,所以又被称为习气。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修炼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若真能正确理解佛法就会...

一些关于佛学浅显的看法,可能很愚昧,但还是希望得到解答
1.“众生皆苦”,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佛祖最早传道,首先说的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其中苦谛,就是说的众生皆苦。2.无我,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的境界,也就说“有我”(人我执、法我执),就众生皆苦,无我,就是成佛,成佛,就不是众生了。就无有苦了,永离苦海了。3.我辈凡夫用...

大妻之间吵架,打架,上辈子有什么渊源?从佛学的角度说
一对夫妻之间吵架、打架,可能是因为他们上辈子存在某种渊源。从佛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前世结下了冤缘,今世成为夫妻,通过相互间的争吵和冲突来偿还前世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中一方能够长期退让,等到另一方将债务偿还完毕,争吵自然就会停止。如果两人能够有幸接触佛法,并且...

从佛学的角度看帮助孩子,帮助老人,还有帮助妇女有区别吗,都有怎样的...
那么其实我们佛法很倡导排除一个东西,就是分别心,你做布施非要分出个高低贫贱或者性别年龄,这就不是很如法了,我们讲这种布施叫住相布施,你的最初发心影响到你后面的果了,虽然这样也是种福田,但相比无相布施的福田,还是不够殊胜的。佛陀也曾讲过:世间众生,皆为过去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

请问从佛学角度是怎样看待一个人为何会有钱呢
财布施呀,你种了 钱的种子 下去 ,自然 钱的果实 就会很多呀,你看 周润发 和比尔盖茨 都把财产给捐掉了,下辈子他们要是再来的话, 钱更是多到不得了。所谓 种因 得果, 因果如此 宇宙定律。

...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要求从佛学的角度解答
站在对的角度看,错的就是错的 站在错的角度看,错的就是对的。对错的存在是相互对立而矛盾的。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事物,理解是不同的,所以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世界从来就没有对错的抉择,只是善恶的纷争罢了。世间本无正邪善恶之分,顺道则心正,心正则信正,信正则法正;逆道则心邪,心...

从佛学的角度如何理解坏人嚣张,好人沉默
我们很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通,但是你自己可以看得见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难之处就是这个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

安远县18838632103: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是悖论?
单于勤健奇: 谈谈我的理解吧: 从定义角度 1、无分别是指“本心”无分别,“本心”即是如如不动的佛性,有情众生本具足:佛陀具足,凡夫也具足,富人具足,穷人也具足. 2、有分别是指“相”有分别,比如佛陀与凡夫之分、富有和贫穷之分、净土与秽土之分. 从表现角度 1、一定程度上,无分别的体现是破去“我执”,体悟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即是此理. 2、一定程度上,有分别的体现是破去“法执”,能够随类教化众生. 以前我看楞严三昧经里讲到菩萨得楞严三昧能分别一百多种相,就很疑惑:菩萨不是无分别心嘛,后来师父跟我说:无分别的是心,有分别的是相.

安远县18838632103: (20分悬赏)有的动物肉好吃,有的动物则不好吃!——佛教是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呢? -
单于勤健奇: 一切“分别”、“爱憎”、“好与不好”等等判断,都是外界事物在通过我们心识交流后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也就是说“分别”这种行为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表现过程.不仅仅是动物肉类,也包括对待其他食物种类,在对味觉的...

安远县18838632103: 哪位老师能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尊重别人 -
单于勤健奇: 因果关系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必然会被别人不尊重,而且佛教讲究没有分别心,所以当然不会不尊重别人.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安远县18838632103: 以佛法的角度 怎样解释本性与性格的区别; -
单于勤健奇: “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生不减的,是众生人人具足,各各本有的.而“性格”多指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习气”,是多生累劫的染污、熏习造成的,所以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脾气暴躁,有的却很温和.所以有些佛经描述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性格习气来判断此人是从“六道”中哪一道来的,当然,前提是你的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安远县18838632103: 佛家角度如何看待实心和空心菩萨像的?如果有,佛学角度两者区别是怎么样?(恭请内行回答,扯淡的别来) -
单于勤健奇: 朋友你好! 1、我所理解的佛学角度有两重,一是从佛陀的角度,即达到佛学最高成就的角度,另一种是未成佛的角度. 2、从佛陀的角度来看,空心与实心,本质是一样的,请看《圆觉经》上的佛对成佛后看事物的一段描述“于实相中,实无...

安远县18838632103: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
单于勤健奇: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安远县18838632103: 如何正确理解佛学 5 -
单于勤健奇: 佛曾经教会我们佛弟子三种工具,分别叫做“三法印”、“四依止”、“十不盲信”.有了这三样工具,哪怕高僧大德讲错了,你都能分辨出来.这样就不会被邪师邪法误导,确保自己走上正确学佛的道路. 小链接: 一、三法印(由于佛弟子...

安远县18838632103: 佛教中的菩提指的是什么意思? -
单于勤健奇: 菩提】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