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是如何改革教育的?

作者&投稿:众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是如何攻革教育的~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教育是洋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又符合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一八六二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这是一所洋务学堂。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在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对同文馆评述: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有英文馆,后增加法文馆和俄文馆。

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同文馆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入外国人手中。

同文馆的性质: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外国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二)留学教育

洋务派除办学以外,还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生的先声。他们曾派不少留学生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留学活中,最著名的是容闳率一百二十名幼童留学美国。

洋务教育的影响:

洋务教育具有深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其成效是可怜的。但从中国教育的演进来考察,洋务教育,办了中国第一批新式学校;“西学”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被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近代第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等。洋务运动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用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进士、举人、秀才的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

(二)在北京设立京师太学堂,

(三)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四)派人出国游学。

(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学堂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意义:从这些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富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进行了重大冲击,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本主义的愿望,他们教育主张得到了某一些实现。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一 创办外国语学堂,1862年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翻译了许多外国书籍,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二 创办武备学堂,1866年创办福建船政学堂,之后又创办一系列武备学堂。三 创办科技学堂,1876年创办福州电气学堂等一系列科技学堂。进行留学教育派遣留美留欧留学生,有许多人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开展资产阶级启蒙教育,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北大),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大学;废除了八股文(不是科举,科举是1905年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派人留学、游历。
总之,他们都扩大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教育是洋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又符合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一八六二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这是一所洋务学堂。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在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对同文馆评述: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有英文馆,后增加法文馆和俄文馆。

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同文馆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入外国人手中。

同文馆的性质: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外国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二)留学教育

洋务派除办学以外,还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生的先声。他们曾派不少留学生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留学活中,最著名的是容闳率一百二十名幼童留学美国。

洋务教育的影响:

洋务教育具有深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其成效是可怜的。但从中国教育的演进来考察,洋务教育,办了中国第一批新式学校;“西学”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被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近代第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等。洋务运动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用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进士、举人、秀才的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

(二)在北京设立京师太学堂,

(三)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四)派人出国游学。

(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学堂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意义:从这些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富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进行了重大冲击,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本主义的愿望,他们教育主张得到了某一些实现。

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改革科举内容。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根据御史陈秀莹的奏请,将算学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于每届乡会试时酌量录取算学人才。这是科举改革的先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采纳贵州学政严修的建议,开设经济特科,乡试皆试策论。初场试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中举者称经济举人。“百日维新”期间,在改良派人士的推动下,清帝毅然下诏废除八股试帖小楷取士制度,凡乡会试和生童岁科一律改试策论,并停罢武科。�

第二,递减科举中额。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的一般官僚和封疆大臣纷纷请求分年递减科举取士名额。1904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在《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建议:“以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108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科举取士名额的减少,学堂名额的增加,进一步削弱了科举制度。�

第三,停止科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兴办学校。他们认为:“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他们吁请清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以“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11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迫于大势所趋,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11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至此,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延续了1 300年的科学制度,终告废除。�

2. 新学制的确立�

清末在兴办新式学校以前,仍沿用传统学校制度,中央设国子监、宗学、旗学、觉罗学、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及书院。此外,还有一些近似私塾的义学、社学。清末私学相当发达,遍布全国各地,有家馆、私塾几种类型。由于清统治者重视科举取士,无论哪种学校,都不过是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有其名而无其实。清末的封建旧学校空疏腐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1901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776页。)。随后又连降数谕,笃志兴学。其标志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此章程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这是清末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法定的学制体系。光绪二十八年是壬寅年,所以这个学制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没有实施。�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3年12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一个《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体系。光绪二十九年是癸卯年,所以这个学制也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分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设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儿童从7岁入小学堂,到通儒院毕业,共计26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二) 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 直系学堂�

蒙养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的教育宗旨是:“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智,使之远于浇薄之恶习,习于善良之轨范。”(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38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蒙养院招收3-7岁儿童,每日授课不超过4学时;教育内容以“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喜好之事物”为限度;教育方式采用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蒙养院附设在各府、厅、州、县以及大城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由于缺乏保教人员,蒙养院很少。清末南阳县潦河坡、董营等处办有幼儿园,入园儿童多为遗弃孤儿和痴呆儿童,以抚养治病为主,较少教育。�

初等、高等小学堂。《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朱有�NFDBF�:《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174页。)教授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门。每周授课不得超过30学时,其中读经讲经课每学年每周12学时,占全部课时的40%;读经讲经的内容不外《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等,5年毕业。小学堂办学形式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学校编制有单级、多级、半日三类。《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毕业者入高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体气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189页。),4年毕业。所授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9门。每周授课36学时。修身以《四书》为教材,经学讲授《诗经》、《书经》、《易经》、《仪礼》等。此外,高等小学堂还加授手工、农业、商业等随意科。

洋务运动中国家选派幼童出国留学,像詹天佑就是;戊戌变法时设立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洋务运动阶段主要是公派留洋,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戊戌变法时成立京师大学堂,引人西方教育体系。


洋务运动和戊戌运动有何区别?区别在哪?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联系:1、二者都是为了挽救维护清朝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尝试。2、都对当时中国社会及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3、洋务运动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开化,为后来戊戌变法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区别:1、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戊戌...

共和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利用西方工业、商业的成就图强求富,因为制度、观念跟不上,所以成就了了,几近失败。戊戌变法:试图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图强,但因为策略不对、脱离当时实际,伤害了当权者的利益,又得不到人民支持而失败。共和革命:是资本主义民主人士领导发动的推翻帝制、图强求存的救国运动,但因为...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形成。创办了一系列的军用民用工业企业,但是因为阶级成分的原因...不能救中国...(这是课本的说法)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话说我已近忘记掉了课本上是怎么说的了...但是戊戌变法事实上就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妄图通过一个没兵没钱没粮的...

怎么讲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救国道路上有何异同?_百度知 ...
(1)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p (2)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3)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救国道路上有何异同
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打算推翻清政府,而没打算改变封建帝制的现状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授权、洋务大臣主持操办的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科学的运动,虽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惜一切都处于在慈喜的控制之中,不可能真正起到制夷的效果 戊戌变法是一群希望图强的文人想通过君主...

从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分析总结两国...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第一,腐朽的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2.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3.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比,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1、洋务运动重在实业,是经济改革,戊戌变法侧重政治改革,是体制改革;2、洋务运动是民间大官僚倡导的慈禧太后首肯的运动,旨在“自强”“求富”;戊戌变法是由改良派康有为一行读书人通过公车上书影响皇帝实行的;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口号,就是用外国人的技术制约外国人,是生产力改革向...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哪一个是保国的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 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比较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如题,200字以上的采纳哦 -
庾冰苦参:[答案]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1.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

江阴市15844025574: 中国近代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
庾冰苦参: 一、洋务运动:1860年至1895年背景:1、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2、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3、...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及预备立宪是晚清政府实施的三大改革运动.请回答:(1)上述改革运动分别开始于何时?(2)简析改革实施的历史背景.(3)... -
庾冰苦参:[答案] ①19世纪60年代,1898年,20世纪初(或1901年、1905年)②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慈禧太后暂时支持了洋务派;1...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想之间主要不同点?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庾冰苦参: 相同点:1、目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是为了救亡图存,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2、方式:都是依靠改革完成目的. 3、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证明了两者不能挽救旧中国. 4、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化进程. 5、背景: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政府调整政策. 不同点1、领导阶级: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2、改革重点: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制度,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性质一样吗 -
庾冰苦参: 不同点.1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2内容要素: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 3性质要素:性质不同:洋务...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的教训 -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三者共同的失败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庾冰苦参: 相同点: 1、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3、最终结果及其...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
庾冰苦参: 其实要说对比最明显的是,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差异. 之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使其成为亚洲强国, 有以下几点原因: 1.日本封建势力与中国相比较弱.. 2.日本资本主义势力相对较强,有倒幕运动的基础.. 3.西方列强正忙于侵略中国,为日本维新运动提供可乘之机.. 洋务运动,它只是一场以文化和科技为方向的救国运动,而并不是改革.. 并没有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 ..

江阴市15844025574: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失败原因,经验教训,和意义 -
庾冰苦参:[答案] 洋务运动: 概况: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