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文帝倚仗的第一大将,李景隆印证一个道理:眼光是多么重要

作者&投稿:原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无论你熟不熟悉明朝初期的 历史 ,或许你都会对李景隆这个名字很熟悉,至少也是有所耳闻。很多 历史 爱好者喜欢戏称他为“建文战神”,“大明第一名将”,这些戏称都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李景隆在军事上的无能。

作为建文帝所倚仗的第一大将,李景隆在靖难期间的灾难性表演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领导的眼光非常重要。

1.名将之后,初出茅庐

李景隆作为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将门虎子之后,又和朱元璋有亲戚关系,可谓是出生即巅峰。

在父亲去世后,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承了父亲的声望,继承了父亲的人脉,李景隆当时和两个人关系特别好:朱棣和朱允炆。

李景隆和朱棣关系好很正常,毕竟同龄人,又有同样的爱好:打仗。不过事实也证明,爱好者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至于和朱允炆关系好,则是因为李景隆在多地练兵,积累声望之后,回到京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自然就和朱允炆挂上钩了。

在建文帝一朝,李景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登上 历史 的大舞台,他作为朱允炆的亲信,深受这位年轻皇帝的信任。

我们都知道,建文帝登基伊始就着手准备削藩,削藩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毕竟藩王也是不愿意自己走人的嘛,需要采取强制措施。

李景隆就是建文帝心目中的削藩第一人选。

在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之后,李景隆就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这样看来李景隆其实可能有当锦衣卫的潜质。

2.替换老将,初登战场

原本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李景隆很有可能可以和建文帝携手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明 社会 。结果朱棣不乐意了,蓄谋已久的他发动靖难,一场改变 历史 走向的战争开始了。

原本事情也是绝对不会落到李景隆头上的,朱元璋时代唯一留下的名将耿炳文挂帅出征,可朱棣也不是省油的灯,真定一战大败耿炳文。

可大败归大败,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迅速收集败兵,发现实力受损并不严重,于是开始高壁坚守,死不迎战。

此时的朱棣很着急,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速胜,时间就是他最大的敌人,可面对坚守不出的耿炳文,他也毫无办法。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来了。

真定之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很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叔叔能够如此轻松的战胜了一代名将耿炳文。

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出现了,他向建文帝推荐了一个人以取代耿炳文:李景隆。

建文帝和他的祖辈比起来,决断力和判断力都要差太多了,他根本无法掌握战场的主要脉络,如果坚持使用耿炳文,不出半年,朱棣就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了。

结果这一换,就让李景隆在 历史 上千古留名了。

3.虎父犬子,无能至极

公元1399年,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出发,建文帝为他亲自送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李景隆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起航。

同年九月,李景隆到了前线战场,接管了前线南军的一切事务,开启了他无能至极的军事生涯。

此时的朱棣已经率领精锐奔袭大宁,也就是说,朱棣已经奔袭到内蒙古去了,此时的李景隆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攻打北平,釜底抽薪。

很不幸,这也是他唯一的正确。

此时镇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精兵强将全部被父亲带走了,北平情况岌岌可危。

北平城已经在被攻陷的边缘了,南军先锋都督瞿能一度已经攻破张掖门,如果兵入北平,那朱棣就彻底完蛋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有李景隆!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景隆猜忌瞿能,急令瞿能立刻后撤,最后功败垂成。

朱高炽就这样坚守北平,抵挡南军最庞大,最精锐部队的进攻,这也成为了朱高炽最宝贵的政治财富,成为了朱棣日后坚定认为他是合适太子人选的重要因素。

这样看来,无论是朱棣的皇位,还是朱高炽的皇位,里面都有李景隆的一份功劳。

李景隆久攻北平不下,两个月后,也就是建文元年的11月,朱棣回师北平。南军与北军的主力自真定一役后,再度迎来了一次大战。

不过这一次,朱棣明显没有上一次那么忧心忡忡,虽然这次南军的军力更强,声势浩大,但是主帅已经从耿炳文换成了李景隆。

4.一败再败,军事奇迹

在郑村坝,朱棣和李景隆这对少年好友进行了第一次的正面交锋,朱棣亲自率领精锐先锋,披坚执锐直接连破南军七座营寨,直接杀到北平城下,与城中军队里应外合。

整场战斗中,我们没办法从史料中找到任何一点李景隆的指挥,决策。这样看来李景隆可能还是一个“无指挥主义者”,喜欢不作为。

南军大败,留下大堆物资,光速跑路,李景隆撤回德州。不过李景隆还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人,他坚信圣斗士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倒下,准备来年再战。

圣斗士确实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倒下,只不过,李景隆不是圣斗士。

显然,建文帝也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面对李景隆的失败,他快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认为,李景隆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权力不够,太年轻了,没人听他的(这种想法就离谱)。

于是在建文二年,建文帝授予李景隆“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基本给李景隆的权利可以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了。

拿到权力后的李景隆也很激动,立刻发动了与朱棣的大规模会战,在白沟河一役一度把朱棣逼到绝境(特别说明,和李景隆关系不大,前面有文章叙述过,为了避免文章同质化,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不过结果还是只有一个:南军大败,退回济南。

就这样,作为当时建文帝所倚仗的第一将领,李景隆一败再败,败无可败;可令人费解的是,建文帝却无条件信任他,两人联手上演了军事史上堪称奇迹的一幕:一个不管怎么打都失败的将领,一个不管将领怎么败,都无条件信任他的皇帝。

5.人生巅峰,真正的内鬼

白沟河一役后,李景隆被召回京城,当时满朝文武都只有一个念头:干掉李景隆!特别是当年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巴不得自己拿把刀就把李景隆给宰了。

结果建文帝充分发扬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别说宰了李景隆了,连让他回家反省都不舍得,把京城的防务交给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朱棣已经被盛庸等人逼到进退维谷的程度,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朱棣采用了极为大胆的军事策略:不顾一切,直冲南京!

原本一直在谋求与北军战略决战的南军措手不及,朱棣一路奔袭南京,杀过长江,京城已经门户大开。

这个时候,李景隆出手了,他即将迎来他靖难四年来,第一次做事成功的时刻。既然通往京城的路已经门户大开了,那干脆连京城也打开算了。

在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北军入城,南京陷落。这也是四年来,李景隆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毕竟开门成功也是成功,更何况这是首都的门。只不过这回他彻底从常败将军变成内鬼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朱棣事后赏赐众臣,李景隆之功位列首位,真是极端富有讽刺意味,符合朱棣一贯黑色幽默的风格。

有人认为,李景隆一直以来都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所以一直一败再败,最后打开城门投降。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毕竟如果李景隆真的一直都是内鬼,手握大权,掌握南军的时候,他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很强了,何必要通过所谓的假意与朱棣决战,“故意”战败来达到目的呢?到头来被撤换之后,盛庸等人还不是把朱棣逼到绝境。

只能说,李景隆确实是少有的军事白痴,但是建文帝识人不明确实也是根本原因,无限制的信任李景隆实属离谱,最后败亡(至于亡不亡还是个迷)也是情理之中了。




马皇后后期有多惨
马皇后如果晚死几年,她或许还能保住很多武将,而朱元璋也不会大规模清洗这些开国将领。有这些人存在,朱棣再想动歪心思也时要掂量一下的。实际上后期建文帝昏招跌出,任用李景隆这样的草包,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江山。以马皇后的威望,有多少人愿意跟着朱棣造反,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造建文帝的反,还...

朱瞻基能忍受朱高煦造反,为何却忍受不了其出腿绊倒他?
朱高煦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为了造反而活,他的前半生追随父亲朱棣,造了建文帝的反,最后成功将建文帝拉下帝位,朱棣登基后,他也成为了皇子。可惜他不是皇长子,最后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再加上曾经朱棣也暗许过他太子之位,所以他一直对储君之位耿耿为怀。既然名正言顺继位不太可能,那他就只能...

朱元璋给了个机会,刘基断然拒绝,太祖遂意识到功臣不得不杀
1392年5月17日,太子朱标逝世,朱元璋再次大动杀伐,把自己亲手创建的「 ”太子班底”清洗一空。对功臣勋旧的过分严苛最终引来恶果:一代开国皇帝被扣上了「 ”滥杀”、「 ”屠夫”等罪名,而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无法压住局面却偏偏要玩大的;朱棣一扯反旗,大军浩浩荡荡由北向南长驱直入,偌大个朝廷竟无一人可用。 已...

朱元璋心腹二十四人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李善长、汪广洋、郭兴、薛显、吴祯、顾时、华高、张赫、胡海、吴复、张龙、仇成、韩政、华云龙、郭英、耿炳文、丁德兴、康茂才、吴良、杨璟、胡美、赵庸、廖永忠、傅友德、冯胜、章溢、叶琛、宋濂。1、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

李渊在位发生“玄武门之变”,为什么“靖难之役”发生在朱元璋死后?_百度...
他这种开国皇帝和朱元璋这样的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皇帝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而且朱棣本人对于朱元璋所立的太子朱标也并无不满。毕竟朱标在众兄弟之中威信很高,而且对朱棣还有恩。即使后来朱标死后,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太子后,朱棣虽然不满,但也不敢有丝毫反对。这就是朱棣对朱元璋的敬畏,已经深入骨髓...

晚年失节讨好宦官,杨士奇晚年为何如此糊涂?
而杨士奇则显得非常豁达,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心为国的臣下,在建文帝朱允期不是宠臣,换成了朱棣也不会成为宠臣,可也不会再差到哪儿去。朱棣即位后,杨士奇既不喜,也不悲,仍然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不过,正是他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之气,引起了朱棣的关注,很快就被委以重任并入阁当值。在...

有没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回事?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

建文——拿着王炸还输了牌的年轻人
大哥,你就不看看之前晁错的前车之鉴么?强行削当然也不是不行,毕竟自己掌握着百万雄师,倚仗全国之国力削藩,好多人说朱允炆心慈手软,他可不是,一口气削掉了周、齐、湘、代、岷王,其中湘王于大火中自焚,齐王被贬为庶人,珉王被软禁在京城里,从这些一举一动中我们绝对可以能看出朱允炆的...

刁蛮公主剧情分集简介
司徒静同情难民,召集万人敌等人用白云飞珠宝换的钱在城外建粥棚施粥,朱允用九连环骗走文媚儿,随后出宫寻找用最简单方法解开九连环的人,司徒静为撮合哥哥和文蔷的感情,约文蔷酒楼相聚,齐国侯世子梁君卓看上了文蔷,调戏文蔷。第三集 梁君卓被司徒剑南和司徒静揍了一顿,司徒剑南带文蔷回家,梁君卓纠集人手来寻仇,...

明朝北京保卫战:文弱书生于谦是如何用妙招力挽狂澜的?
建文帝控制宦官也很严。正因为如此,在靖难之役中多有内宦逃至朱棣军中,密告朝中虚实。朱棣登基后,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不再只任内廷打扫事务。王振本来是个读书人,于永乐朝入宫。因为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很快就崭露头角,后来掌司礼监,成为内相。英宗对他很是尊重,不呼其名而称之为先生,对他言听计从。

博望区13674904333: 明朝李景隆的档案?
李莲维戈: 李景隆 小字九江,李文忠子.白面书生.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下李景隆於狱.永乐年间自杀.

博望区13674904333: 建文皇帝驾下武将都有那些?
李莲维戈: 建文帝时的文臣武将:文臣(11位)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黄观、陈迪、侯泰、练子宁、暴昭、张紞、黄岩、王叔英 武将(7位) 李景隆、耿炳文、铁铉、盛庸、瞿能、平安、何福

博望区13674904333: 在白沟河之战中帮助朱棣逆转局势的是?
李莲维戈: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进行的作战. 是年四月,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

博望区13674904333: 历史上因为太软弱而成不了大事的人(在线等(✺ω✺)) -
李莲维戈: 明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难之役伊始建文帝举全国之力与燕王朱棣抗衡,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后来在朱棣的拉拢下,诸蕃王眼见建文帝无能无力制退燕军,而削蕃亦损害自己的利益,都倒向朱棣.最终以朱棣称帝北京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建文帝兵败下落不明.

博望区13674904333: 明代朱棣是怎样篡位的
李莲维戈: 他篡位的过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

博望区13674904333: 德州历史的“燕王扫北“得又来? -
李莲维戈: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 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博望区13674904333: 历史上王景隆与玉堂春的故事是真的吗 -
李莲维戈: 好像是真实的

博望区13674904333: 灭三族和灭九族的区别?具体一点,举个例子什么的 -
李莲维戈: 答: 1、灭三族的范围其实比灭九族要大的多. 2、灭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基本上沾亲带故的都得杀光了. 3、灭九族是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九代,实际上只是灭掉原来三族中...

博望区13674904333: 朱元璋靠什么建立明朝 -
李莲维戈: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喜勿喷. 1. 朱元璋作为一名贫苦农民出身的放牛郎,早年当过和尚,四处乞讨,尝遍明见疾苦,对日后的飞黄腾达越发珍惜,从而能够稳固政权,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权利极度的渴望.这也能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