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者资料资治通鉴作者资料

作者&投稿:於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治通鉴的作者及其资料~

司马光,就是曾经砸缸的那个…大学问家,保守派头目…其他你百度啦,百科上有的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 一○八六),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进士,英宗(赵曙,一○六四—— 一○六七)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一○六八—— 一○八五)熙宁(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赵煦,一○八六—— 一○○)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见《通鉴》的史评)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做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观点当然要贯串于《通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卷001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困敦,凡三十五年。
卷002 【周纪二】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卷003 【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
卷004 【周纪四】起阏逢困敦,尽著雍困敦,凡二十五年。
卷005 【周纪五】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
卷006 【秦纪一】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年。
卷007 【秦纪二】起阏逢阉茂,尽玄�执徐,凡十九年。
卷008 【秦纪三】起昭阳大荒落,尽阏逢敦牂,凡二年。
卷009 【汉纪一】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年。
卷010 【汉纪二】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年。
卷011 【汉纪三】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
卷012 【汉纪四】起玄�摄提格,尽昭阳赤奋若,凡十二年。
卷013 【汉纪五】起阏逢摄提格,尽昭阳大渊献,凡十年。
卷014 【汉纪六】起阏逢困敦,尽重光协洽,凡八年。
卷015 【汉纪七】起玄�涒滩,尽柔兆阉茂,凡十五年。
卷016 【汉纪八】起强圉大渊献,尽上章困敦,凡十四年。
卷017 【汉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强圉协洽,凡七年。
卷018 【汉纪十】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
卷019 【汉纪十一】起强圉大荒落,尽玄�阉茂,凡六年。
卷020 【汉纪十二】起昭阳大渊献,尽重光协洽,凡九年。
卷021 【汉纪十三】起玄�涒滩,尽玄�敦牂,凡十一年。
卷022 【汉纪十四】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牂,凡十二年。
卷023 【汉纪十五】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敦牂,凡十二年。
卷024 【汉纪十六】起强圉协洽,尽昭阳赤奋若,凡七年。
卷025 【汉纪十七】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凡六年。
卷026 【汉纪十八】起上章涒滩,尽玄�阉茂,凡三年。
卷027 【汉纪十九】起昭阳太渊献,尽玄�涒滩,凡十年。
卷028 【汉纪二十】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卷029 【汉纪二十一】起上章执徐,尽著雍困敦,凡九年。
卷030 【汉纪二十二】起屠维赤奋若,尽著雍阉茂,凡十年。
卷031 【汉纪二十三】起屠维大渊献,尽强圉协洽,凡九年。
卷032 【汉纪二十四】起著雍涒滩,尽昭阳赤奋若,凡六年。
卷033 【汉纪二十五】起阏逢摄提格,尽旃蒙单阏,凡二年。
卷034 【汉纪二十六】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卷035 【汉纪二十七】起屠维协洽,尽玄�阉茂,凡四年。
卷036 【汉纪二十八】起昭阳大渊献,尽著雍执徐,凡六年。
卷037 【汉纪二十九】起屠维大荒落,尽阏逢阉茂,凡六年。
卷038 【汉纪三十】起旃蒙大渊献,尽玄�敦牂,凡八年。
卷039 【汉纪三十一】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年。
卷040 【汉纪三十二】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年。
卷041 【汉纪三十三】起强圉大渊献,尽屠维赤奋若,凡三年。
卷042 【汉纪三十四】起上章摄提格,尽旃蒙协洽,凡六年。
卷043 【汉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尽柔兆敦牂,凡十一年。
卷044 【汉纪三十六】起强圉协洽,尽上章涒滩,凡十四年。
卷045 【汉纪三十七】起重光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十五年。
卷046 【汉纪三十八】起柔兆困敦,尽阏逢涒滩,凡九年。
卷047 【汉纪三十九】起旃蒙作噩,尽重光单阏,凡七年。
卷048 【汉纪四十】起玄�执徐,尽旃蒙大荒落,凡十四年。
卷049 【汉纪四十一】起柔兆敦牂,尽旃蒙单阏,凡十年。
卷050 【汉纪四十二】起柔兆执徐,尽阏逢困敦,凡九年。
卷051 【汉纪四十三】起旃蒙赤奋若,尽昭阳作噩,凡九年。
卷052 【汉纪四十四】起阏逢阉茂,尽旃蒙作噩,凡十二年。
卷053 【汉纪四十五】起柔兆阉茂,尽柔兆涒滩,凡十一年。
卷054 【汉纪四十六】起强圉作噩,尽昭阳单阏,凡七年。
卷055 【汉纪四十七】起阏逢执徐,尽柔兆敦牂,凡三年。
卷056 【汉纪四十八】起强圉协洽,尽重光大渊献,凡五年。
卷057 【汉纪四十九】起玄�困敦,尽上章涒滩,凡九年。
卷058 【汉纪五十】起重光作噩,尽强圉单阏,凡七年。
卷059 【汉纪五十一】起著雍执徐,尽上章敦牂,凡三年。
卷060 【汉纪五十二】起重光协洽,尽昭阳作噩,凡三年。
卷061 【汉纪五十三】起瘀逢阉茂,尽旃蒙大渊献,凡二年。
卷062 【汉纪五十四】起柔兆困敦,尽著雍摄提格,凡三年。
卷063 【汉纪五十五】起暑维单阏,尽上章执徐,凡二年。
卷064 【汉纪五十六】起重光大荒落,尽旃蒙作噩,凡五年。
卷065 【汉纪五十七】起柔兆阉茂,尽著雍困敦,凡三年。
卷066 【汉纪五十八】起屠维赤奋若,尽昭阳大荒落,凡五年。
卷067 【汉纪五十九】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凡三年。
卷068 【汉纪六十】起强围作噩,尽屠维大渊献,凡三年。
卷069 【魏纪一】起上章困敦,尽玄�摄提格,凡三年。
卷070 【魏纪二】起昭阳单阏,尽强图协洽,凡五年。
卷071 【魏纪三】起著雍涒滩,尽上章阉茂,凡三年。
卷072 【魏纪四】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卷073 【魏纪五】起旃蒙单阏,尽强圉大荒落,凡三年。
卷074 【魏纪六】起著雍敦牂,尽旃蒙赤奋若,凡八年。
卷075 【魏纪七】起柔兆摄提格,尽玄�涒滩,凡七年。
卷076 【魏纪八】起昭阳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三年。
卷077 【魏纪九】起柔兆困敦,尽重光大荒落,凡六年。
卷078 【魏纪十】起玄�敦牂,尽瘀逢涒滩,凡三年。
卷079 【晋纪一】起旃蒙作噩,尽玄�执徐,凡八年。
卷080 【晋纪二】起昭阳大荒落,尽屠维大渊献,凡七年。
卷081 【晋纪三】起上章困敦,尽著雍涒滩,凡九年。
卷082 【晋纪四】起屠维作噩,尽著雍郭牂,凡十年。
卷083 【晋纪五】起屠维协洽,尽目章涒滩,凡二年。
卷084 【晋纪六】起重光作噩,尽玄�阉茂,凡二年。
卷085 【晋纪七】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卷086 【晋纪八】起旃蒙赤奋若,尽著雍执徐,凡四年。
卷087 【晋纪九】起屠维大荒落,尽重光协洽,凡三年。
卷088 【晋纪十】起玄�涒滩,尽昭阳作噩,凡二年。
卷089 【晋纪十一】起阏逢阉茂,尽柔兆困敦,凡三年。
卷090 【晋纪十二】起强圉赤奋若,尽著雍摄提格,凡二年。
卷091 【晋纪十三】起屠维单阏,尽重光大荒落,凡三年。
卷092 【晋纪十四】起玄�敦牂,尽昭阳协洽,凡二年。
卷093 【晋纪十五】起阏逢涒 ∷滩,尽强圉大渊献,凡四年。
卷094 【晋纪十六】起著雍困敦,尽重光单阏,凡四年。
卷095 【晋纪十七】起玄�执徐,尽强圉作噩,凡六年。
卷096 【晋纪十八】起著雍淹茂,尽重光赤奋若,凡四年。
卷097 【晋纪十九】起玄�摄提格,尽强圉协洽,凡六年。
卷098 【晋纪二十】起著雍涒滩,尽上章淹茂,凡三年。
卷099 【晋纪二十一】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卷100 【晋纪二十二】起旃蒙单阏,尽屠维协洽,凡五年。
卷101 【晋纪二十三】起上章涒滩,尽著雍执徐,凡九年。
卷102 【晋纪二十四】起屠维大荒落,尽上章敦牂,凡二年。
卷103 【晋纪二十五】起重光协洽,尽旃蒙大渊献,凡五年。
卷104 【晋纪二十六】起柔兆困敦,尽玄�敦牂,凡七年。
卷105 【晋纪二十七】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年。
卷106 【晋纪二十八】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年。
卷107 【晋纪二十九】起强圉大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年。
卷108 【晋纪三十】起玄�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年。
卷109 【晋纪三十一】强圉作噩,一年
卷110 【晋纪三十二】著雍阉茂,一年。
卷111 【晋纪三十三】起屠维大渊献,尽上章困敦,凡二年。
卷112 【晋纪三十四】起重光赤奋若,尽玄�摄提格,凡二年。
卷113 【晋纪三十五】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卷114 【晋纪三十六】起旃蒙大荒落,尽著雍涒滩,凡四年。
卷115 【晋纪三十七】起屠维作噩,尽上章阄茂,凡二年。
卷116 【晋纪三十八】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卷117 【晋纪三十九】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二年。
卷118 【晋纪四十】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
卷119 【宋纪一】起上章涒滩,尽昭阳大渊献,凡四年。
卷120 【宋纪二】起阏逢困敦,尽强圉单阏,凡四年。
卷121 【宋纪三】起著雍执徐,尽上章敦牂,凡三年。
卷122 【宋纪四】起重光协洽,尽旃蒙大渊献,凡五年。
卷123 【宋纪五】起柔兆困敦,尽重光大荒落,凡六年。
卷124 【宋纪六】起玄�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年。
卷125 【宋纪七】起强圉大渊献,尽上章摄提格,凡四年。
卷126 【宋纪八】起重光单阏,尽玄�执徐,凡二年。
卷127 【宋纪九】昭阳大荒落,一年。
卷128 【宋纪十】起阏逢敦牂,尽著雍阉茂,凡五年。
卷129 【宋纪十一】起屠维大渊献,尽阏逢执徐,凡六年。
卷130 【宋纪十二】旃蒙大荒落,一年。
卷131 【宋纪十三】柔兆敦牂,一年。
卷132 【宋纪十四】起强圉协洽,尽上章阉茂,凡四年。
卷133 【宋纪十五】起重光大渊献,尽旃蒙单阏,凡五年。
卷134 【宋纪十六】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卷135 【齐纪一】起屠维协洽,尽昭阳大渊献,凡五年。
卷136 【齐纪二】起阏逢困敦,尽屠维大荒落,凡六年。
卷137 【齐纪三】起上章敦牂,尽玄�涒滩,凡三年。
卷138 【齐纪四】昭阳作噩,一年。
卷139 【齐纪五】阏逢阉茂,一年。
卷140 【齐纪六】起旃蒙大渊献,尽柔兆困敦,凡二年。
卷141 【齐纪七】起强圉赤奋若,尽著雍摄提格,凡二年。
卷142 【齐纪八】屠维单阏,一年。
卷143 【齐纪九】上章执徐,一年。
卷144 【齐纪十】重光大荒落,一年。
卷145 【梁纪一】起玄�敦牂,尽阏逢涒滩,凡三年。
卷146 【梁纪二】起旃蒙作噩,尽强圉大渊献,凡三年。
卷147 【梁纪三】起著雍困敦,尽阏逢敦牂,凡七年。
卷148 【梁纪四】起旃蒙协洽,尽著雍阉茂,凡四年。
卷149 【梁纪五】起屠维大渊献,尽昭阳单阏,凡五年。
卷150 【梁纪六】起阏逢执徐,尽旃蒙大荒落,凡二年。
卷151 【梁纪七】赵柔兆敦牂,尽强圉协洽,凡二年。
卷152 【梁纪八】著雍涒滩(戎申),一年。
卷153 【梁纪九】屠维作噩,一年。
卷154 【梁纪十】上章阉茂,一年。
卷155 【梁纪十一】起重光大渊献,尽玄�困敦,凡二年。
卷156 【梁纪十二】起昭阳赤奋若,尽阏逢摄提格,凡二年。
卷157 【梁纪十三】起旃蒙单阏,尽强圉大荒落,凡三年。
卷158 【梁纪十四】起著雍敦牂,尽阏逢困敦,凡七年。
卷159 【梁纪十五】起旃蒙赤奋若,尽柔兆摄提格,凡二年。
卷160 【梁纪十六】强圉单阏,一年。
卷161 【梁纪十七】著雍执徐,一年。
卷162 【梁纪十八】屠维大荒落,一年。
卷163 【梁纪十九】上章敦牂,一年。
卷164 【梁纪二十】起重光协洽,尽玄�涒滩,凡二年。
卷165 【梁纪二十一】起昭阳作噩,尽阏逢阉茂,凡二年。
卷166 【梁纪二十二】起旃蒙大渊献,尽柔兆困敦,凡二年。
卷167 【陈纪一】起强圉赤奋若,尽屠维单阏,凡三年。
卷168 【陈纪二】起上章执徐,尽玄�敦牂,凡三年。
卷169 【陈纪三】起昭阳协洽,尽柔兆阉茂,凡四年。
卷170 【陈纪四】起强围大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年。
卷171 【陈纪五】起玄�执徐,尽阏逢敦,凡三年。
卷172 【陈纪六】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年。
卷173 【陈纪七】起强圉作噩,尽屠维大渊献,凡三年。
卷174 【陈纪八】上章困敦,一年。
卷175 【陈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凡三年。
卷176 【陈纪十】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
卷177 【隋纪一】起屠维作噩,尽重光大渊献,凡三年。
卷178 【隋纪二】起玄�困敦,尽屠维协洽,凡八年。
卷179 【隋纪三】起上章滩,尽昭阳大渊献,凡四年。
卷180 【隋纪四】起阏逢困敦,尽强圉单阏,凡四年。
卷181 【隋纪五】起著雍执徐,尽玄�涒滩,凡五年。
卷182 【隋纪六】起昭阳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三年。
卷183 【隋纪七】起柔兆困敦,尽强圉赤备若五月,凡一年有奇。
卷184 【隋纪八】起强阏赤奋若六月,不满一年。
卷185 【唐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正月,尽七月,不满一年。
卷186 【唐纪二】起著雍摄提格八月,尽十二月,不满一年。
卷187 【唐纪三】起屠维单阏正月,尽十月,不满一年。
卷188 【唐纪四】起屠维单阏十一月,尽重光大荒落二月,凡一年有奇。
卷189 【唐纪五】起重光大荒落三月,尽十二月,不满一年。
卷190 【唐纪六】起玄�敦牂,尽阏逢涒滩五月,凡二年有奇。
卷191 【唐纪七】起阏逢涒滩六月,尽柔兆阉茂八月,凡二年有奇。
卷192 【唐纪八】起柔兆阉茂九月,尽著雍困敦七月,凡二年。
卷193 【唐纪九】起著雍困敦九月,尽重光单阏,凡三年有奇。
卷194 【唐纪十】起玄�执徐,尽强圉作噩四月,凡五年有奇。
卷195 【唐纪十一】起强圉作噩五月,尽上章困敦,凡三年有奇。
卷196 【唐纪十二】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三月,凡二年有奇。
卷197 【唐纪十三】趣昭阳单阏四月,尽旃蒙大荒落五月,凡二年有奇。
卷198 【唐纪十四】起旃蒙大荒落六月,尽著雍涒滩三月,凡二年有奇。
卷199 【唐纪十五】起著雍涒滩四月,尽阏蒙单阏九月,凡七年有奇。
卷200 【唐纪十六】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斀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卷201 【唐纪十七】起玄斀阉茂八月,尽上章困敦,凡八年有奇。
卷202 【唐纪十八】起重光协洽,尽重光大荒落,凡十一年。
卷203 【唐纪十九】起玄�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年。
卷204 【唐纪二十】起强圉大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年。
卷205 【唐纪二十一】起玄�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年。
卷206 【唐纪二十二】起强圉作噩,尽上章困敦六月,凡三年有奇。
卷207 【唐纪二十三】起上章困敦七月,尽旃蒙大荒落正月,凡四年有奇。
卷208 【唐纪二十四】起旃蒙大荒落二月,尽强圉协洽,凡二年有奇。
卷209 【唐纪二十五】起著雍涒滩,尽上章阉茂七月,凡二年有奇。
卷210 【唐纪二十六】起上章阉茂八月,尽昭阳赤奋若,凡三年有奇。
卷211 【唐纪二十七】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大荒落,凡四年。
卷212 【唐纪二十八】起著雍敦牂,尽旃蒙赤奋若,凡八年。
卷213 【唐纪二十九】起柔兆摄提格,尽昭阳作噩,凡八年。
卷214 【唐纪三十】起阏逢阉茂,尽重光大荒落,凡八年。
卷215 【唐纪三十一】起玄�敦牂,尽强圉大渊献十一月,凡五年有奇。
卷216 【唐纪三十二】起强圉大渊献十二月,尽昭阳大荒落,凡六年有奇。
卷217 【唐纪三十三】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四月,凡二年有奇。
卷218 【唐纪三十四】起柔兆涒滩五月,至九月,不满一年。
卷219 【唐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十月,尽强圉作噩闰月,不满
卷220 【唐纪三十六】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
卷221 【唐纪三十七】起屠维大渊献,尽上章困敦,凡二年。
卷222 【唐纪三十八】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二年
卷223 【唐纪三十九】起昭阳单瘀七月,尽旃蒙大荒落十月,凡二年有奇
卷224 【唐纪四十】起旃蒙大荒落闰月,尽昭阳赤奋若,凡八年有奇。
卷225 【唐纪四十一】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七月,凡五年有奇。
卷226 【唐纪四十二】起屠维协洽八月,尽重光作噩五月,凡一年有奇。
卷227 【唐纪四十三】起重光作噩六月,尽玄�阉茂,凡一年有奇。
卷228 【唐纪四十四】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十月,不满一年。
卷229 【唐纪四十五】起昭阳大渊献十一月,尽阏逢困敦正月,
卷230 【唐纪四十六】起阏逢困敦二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卷231 【唐纪四十七】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旃蒙赤奋若七月,凡
卷232 【唐纪四十八】起旃蒙赤奋若八月,尽强圉单阏七月,凡
卷233 【唐纪四十九】起强圉阏八月,尽重光协洽,凡四年有奇。
卷234 【唐纪五十】起玄�涒滩,尽阏逢阉茂五月,凡二年有奇。
卷235 【唐纪五十一】起阏逢阉茂六月,尽上章执徐,凡六年有奇。
卷236 【唐纪五十二】起重光大荒落,尽旃蒙作噩,凡五年。
卷237 【唐纪五十三】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卷238 【唐纪五四】起屠维赤奋若七月,尽玄�执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卷239 【唐纪五十五】起玄�执徐十月,尽柔兆涒滩,凡四年有奇。
卷240 【唐纪五十六】起强圉作噩,尽屠维大渊献正月,凡二年有奇。
卷241 【唐纪五十七】起屠维大渊献二月,尽重光赤奋若六月,
卷242 【唐纪五十八】起重光赤奋若七月,尽玄�摄提格,凡一年有奇。
卷243 【唐纪五十九】起昭阳单阏,尽著雍涒滩,凡六年。
卷244 【唐纪六十】起屠维作噩,尽昭阳赤奋若,凡五年。
卷245 【唐纪六十一】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大荒落,凡四年。
卷246 【唐纪六十二】起著雍敦牂,尽玄默阉茂,凡五年。
卷247 【唐纪六十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七月,凡一年有奇。
卷248 【唐纪六十四】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卷249 【唐纪六十五】起上章敦牂,尽屠维单阏,凡十年。
卷250 【唐纪六十六】起上章执徐,尽强圉大渊献,凡八年。
卷251 【唐纪六十七】起著雍困敦,尽屠维赤奋若,凡二年。
卷252 【唐纪六十八】起上章摄提格,尽柔兆涒滩,凡七年。
卷253 【唐纪六十九】起强圉作噩,尽上章困敦十月,凡三年有奇。
卷254 【唐纪七十】起上章困敦十一月,尽玄�摄提格四月,凡一年有奇
卷255 【唐纪七十一】起玄�摄提格五月,尽阏逢执徐五月,凡二年有奇
卷256 【唐纪七十二】起阏逢执徐六月,尽强圉协洽三月,凡二年有奇。
卷257 【唐纪七十三】起强圉协洽四月,尽著雍涒滩,凡一年有奇。
卷258 【唐纪七十四】起屠维作噩,尽重光大渊献,凡三年。
卷259 【唐纪七十五】起玄�困敦,尽阏逢摄提格,凡三年。
卷260 【唐纪七十六】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二年。
卷261 【唐纪七十七】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
卷262 【唐纪七十八】起上章涒滩,尽重光作噩,凡二年。
卷263 【唐纪七十九】起玄�阉茂,尽昭阳大渊献正月,凡一年有奇。
卷264 【唐纪八十】起昭阳大渊献二月,尽阏逢困敦闰月,凡一年有奇。
卷265 【唐纪八十一】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柔兆摄提格,凡二年有奇。
卷266 【后梁纪一】起强圉单阏,尽著雍执徐七月,凡一年有奇。
卷267 【后梁纪二】起著雍执徐八月,尽重光协洽二月,凡二年有奇。
卷268 【后梁纪三】起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一月,凡二年。
卷269 【后梁纪四】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年。
卷270 【后梁纪五】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屠维单阏九月,凡二年
卷271 【后梁纪六】起屠维单阏十月,尽玄�敦牂,凡三年有奇。
卷272 【后唐纪一】昭阳协洽,一年。
卷273 【后唐纪二】起阏逢涒滩,尽旃蒙作噩十月,凡一年有奇。
卷274 【后唐纪三】起旃蒙作噩十一月,尽柔兆阉茂三月,不满
卷275 【后唐纪四】起柔兆阉茂四月,尽强圉大渊献六月,凡一年有奇。
卷276 【后唐纪五】起强圉大渊献七月,尽屠维赤奋若,凡二年
卷277 【后唐纪六】起上章摄提格,尽玄�执徐六月,凡二年有奇。
卷278 【后唐纪七】起玄�执徐七月,尽阏逢敦牂闰正月,凡一年有奇。
卷279 【后唐纪八】起阏逢敦牂二月,尽旃蒙协洽,凡一年有奇。
卷280 【后晋纪一】柔兆涒滩,一年。
卷281 【后晋纪二】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年。
卷282 【后晋纪三】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
卷283 【后晋纪四】起玄默摄提格,尽阏逢执徐正月,凡二年有奇。
卷284 【后晋纪五】起阏逢执徐二月,尽旃蒙大荒落七月,凡一年。
卷285 【后晋纪六】起旃蒙大荒落八月,尽柔兆敦牂,凡一年。
卷286 【后汉纪一】起强圉协洽正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卷287 【后汉纪二】起强圉协洽五月,尽著雍涒滩二月,不满一年。
卷288 【后汉纪三】起著雍涒 ∷滩三月,尽屠维作噩,凡一年。
卷289 【后汉纪四】上章阉茂,一年。
卷290 【后周纪一】起重光大渊献,尽玄�困敦八月,凡一年有奇。
卷291 【后周纪二】起玄�困敦九月,尽阏逢摄提格四月,凡一年有奇。
卷292 【后周纪三】起阏逢摄提格五月,尽柔兆执徐二月,凡一年有奇。
卷293 【后周纪四】起柔兆执徐三月,尽强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卷294 【后周纪五】起著雍敦牂,尽屠维协洽,凡二年。

《资治通鉴》的作者资料: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扩展资料:

宝元元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

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宝元二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

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

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编辑本段]生平家世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编辑本段]童年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司马光自此便不再说谎。“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今开封)、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
  [编辑本段]仕途
  司马温侯祠前的司马光像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年),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佑更化”。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编辑本段]【司马光的故事及性格】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籍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籍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籍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籍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三、经世致用
  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用心。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己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人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
  1•直谏忠臣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巨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英宗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只是宗室而已。司马光料到他继位后,一定会追封他的亲生父母。后来英宗果然下命让大臣们讨论应该给他的生父什么样的礼遇,但谁也不敢发言。
  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濮王应按照成例,称为皇伯。”这一意见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御史台的六个人据理力争,都被罢官。司马光为他们求情,没有得到恩谁,于是请求和他们一起被贬官。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2•高谋远略
  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他曾说修心有三条要旨: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
  朝廷下诏在陕西征兵二十万,民心大乱。司马光认为此举不妥当,便向掌管军事的韩琦询问。
  韩琦说想用突然增兵二十万来吓唬敌人。司马光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韩椅说他不会用老百姓戍边,司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马光所料。
  仁宗(赵祯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进士,英宗(赵曙,一○六四—— 一○六七)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一○六八—— 一○八五)熙宁(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赵煦,一○八六—— 一○○)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见《通鉴》的史评)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做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观点当然要贯串于《通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还有一件事表明司马光是很有军事眼光的。
  西戎部将嵬名山打算帮助朝廷捉住敌人谅祚。司马光上书反对,他认为:嵬名山的兵力不足,未必能性谅祚。即使侥幸得胜,治标不治本,以后还会产生另一个谅祚。而且嵬名山如果失败后来投奔我们,不被接纳的话,穷途末路,就会突然占据边城来活命,成为我们的祸患。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从此西边狼烟四起。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一名守旧派,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说:“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而且治理天下,就好比对待房子,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用重新建造。”
  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优材,而今二者都没有,要拆旧屋建新房的话,恐怕连个遮凤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宋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四、编写《资治通鉴》
  著史,也是司马光从政治国的一种方式。1071年,王安石为相,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西京留守御史台这个闲差,退居洛阳,专门研究历史,希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验。
  早在仁宗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马光把自己创作的史书 《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
  神宗即位后,认为 《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亲自为此书作序。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国家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此书终于完稿,这部书的修订前后共用了十九年时间。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个年头的历史。全书共计二百九十四卷,另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书三百二十多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格,力求真实。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也的确比较详实可信,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推崇。而且 《通鉴》记事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 质朴精练,不仅可以作为史学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通鉴学”。
  当然,这些都与司马光的呕心沥血分不开。在洛阳的十五年,他几乎耗尽了全部心血。在完书后他曾上表皇上说:“臣现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也没儿颗了,而且神经衰弱,刚刚做过的事情,转过身就忘记。臣的精力全都耗费在这部书里了!”司马光为编书经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到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面没有一个草书,全是一丝不苟的楷书。书成之后,仅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司马光一生著述很多,除《资治通鉴》外,还有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编辑本段]生平家世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编辑本段]童年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司马光自此便不再说谎。“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今开封)、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
[编辑本段]仕途
司马温侯祠前的司马光像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熙宁三年(1070年),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佑更化”。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url》。

宋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118.htm


《资治通鉴》的作者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他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共...

《资治通鉴》的作者
作者是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资治通鉴》作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

资治通鉴的作者?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他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书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

《资治通鉴》作者是谁?
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资治通鉴的作者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2、《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一共294卷,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被称为“涑水先生”,为人温良谦恭、刻苦勤奋,一生著作甚多。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由于当时他的父亲任光山县令,因此给他起名光。在司马光六岁时,其父司马池就教读书,七岁时,不仅可以背诵《左氏春秋》,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震动京洛的事。由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的首部编年体通史,他用了长达十九...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的作者简介 -
袁锦齐征: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
袁锦齐征: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资治通鉴》的书名,顾名思义,“资治”就是有资于统治,“鉴”就是镜子. 正因为这样,它的主要内容是由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君王贤愚、官吏好坏组成的政治史.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
袁锦齐征: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的作者是谁? -
袁锦齐征:[答案]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3年...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的作者生活年代和成书时间 -
袁锦齐征:[答案]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简介司马光的生平及他是如何完成《资治通鉴》一书的? -
袁锦齐征:[答案]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袁锦齐征: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列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及所属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袁锦齐征:[答案] 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朝代:北宋.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简介作者,编写时间! -
袁锦齐征:[答案]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

大理白族自治州13344368400: 《资治通鉴》作者的生平简介或者人物故事? -
袁锦齐征:[答案]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武汉大学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