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传了千年,真的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吗?

作者&投稿:登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 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的失败,我觉得并不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原因才导致失败,影响战争的输赢的因素有着很多,比如双方的国力、双方的将领,双方士兵的整体综合素质,也许这个失败与赵括有着关系,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通常来说,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和后勤补给,秦赵同源论士兵战斗基本差不多,最后对决胜算在国力上,秦经孝公和商鞅深彻变法后国力巨增,赵武灵王虽也胡服骑射引领变法,但只是军队改革而已,并没有深彻变法,所以综合国力上秦碾压赵,长平之战秦拥雄厚国力支撑久战,赵撑不起只有速战,速战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必输,所以战争之输赢在国力在庙堂在将领。这个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他个人的因素就可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的。


这场战争的赵括的对战将领就是白起,白起在邯郸长期围攻损失很大时,对秦王说虽然长平胜了,现在秦卒损失半数,应该退兵。并非长平之战损失过半,况且到那时期战国军事双雄就是秦赵,军事实力相当,但长平一战后,秦国独强而赵国衰落,长平之战秦军损失远远小于赵军,后来的秦国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赵国却也慢慢衰落,才有了后期的秦国统一六国。


无论从战术分析上还是国力、将领对比上来看,都可以看出来赵括并不是仅仅纸上谈兵,他也没那么大的能力确定一场几十万人的战局结果的。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四十五万青壮年,几乎全部葬身于此。曾经实力冠绝山东六国,一度可以与秦国掰手腕的赵国,至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机会,逐渐沦为二流。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有多惨?邯郸城内家家挂上白布,百姓们屋中再无余粮,而那城门楼上守城的士兵,不是两鬓斑白的老头就是乳臭未干的少年,有的人,甚至连手中的长戟都抡不圆,握不稳。而国势衰微的背后,更多的是敌人贪婪的目光,当时就连燕国这种常年吊车尾的战国末流国家,都敢兴兵犯边。可想而知,当时的赵国,虚弱到了何种地步。
而这些都源于长平之战的失败,作为长平之战赵军的主将,赵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罪魁祸首。似乎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他,赵国才败的。
然而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失败与否,不单单是赵括一个人的能决定的。
当时和秦军对垒,赵国处于一个被动防守的局面。之前廉颇率军和秦军打过几次,结果都被秦军所击败,是故,廉颇才想出了筑垒防守这样一个计策。
这样一来,双方的对战就变成了一个消耗战。别的不说,双方数十万大军每天吃饭所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这种局面下,谁最后撑不下去,自然就会退兵。

不过,谁退兵,就意味认输。这不仅仅是丢面子那么简单,丢掉的还有称霸七国,一统天下的机会。
因为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谁退兵,就意味着谁放弃了上党郡。而上党郡对于当时两国来说,都是不可获缺的存在。
上党郡地处于太行山脉,而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这里就是晋国的咽喉之地。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而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分得上党郡,其正好夹在韩国和赵国之间,将两个国家分割开来。
而在当时,秦国东进最主要的对手是赵国,所以上党便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如果秦国拿下上党,赵国两大中心,晋阳与邯郸的联系将会被切断。秦国则掌握战略主动权,可以随时可以沿汾水取晋阳,或者从太行山直扑太原盆地。而赵国如果想要救援,就只有北太行山井陉一条小路,不仅绕路,而且道路崎岖,补给困难。

当然,秦国拿下上党,主要目标并不是晋阳。其最多只是占据太行山脊,居高临下,对赵国形成一个战略主动优势。
秦国更大的目标是韩国,拿下上党之后,韩国已经基本上处于秦国的包围之中。届时秦国便可以毫无顾忌的远交近攻,慢慢消化掉韩国,从而获得出函谷关的绝对主动权,打通东进道路。
所以,拿下上党对于秦国来说,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进一步兼并韩国,第二个是获取攻打赵国的主动权。
这两个好处,对于秦国东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而对于赵国来说,拿到上党,一来可以保证太原盆地这个大粮仓不受威胁,而来则可以进一步封锁秦国,从而使自己掌控战略主动权。
所以,双方对于这个原本并不属于自己,都很感兴趣。
于是乎,大家都在硬撑。而到最后,双方都有些撑不住了,但谁也不想先认输,怎么也得打一场吧。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双方都有自信一战。当时秦国还有白起这样的杀手锏,而赵国也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

于是乎,秦国派人贿赂赵王近臣郭开,让他换下廉颇,换上赵括。其实这里秦国人之所以选择赵括,不是因为他们未卜先知,知道赵括纸上谈兵,能力不行。而是单纯的想换下廉颇,换上一个敢出来一战的人。因为廉颇这个人太能忍了,三年都不出战,强攻又攻不下。
之所以散布秦军害怕赵括的言论,也更多地是因为赵括父亲马服君赵奢战胜过秦军,所以这样的言论更加令人信服。
而赵王这边,也是有感国力不支,急需打破僵局。而廉颇之前屡战屡败,加上其不姓赵,秦军又谣言满天飞,所以赵王对其能力渐渐有些怀疑。
至于最后选择赵括。不否认有着郭开耳边风的功劳,但赵王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昏君,他也有自己的考虑。首先赵括精通兵法,在年轻一辈中可谓是佼佼者,他可能力赵王是比较认可的。其次,赵括是马服君赵奢之子,是曾经击败过秦军的英雄之子,可以振奋军心。最后一点,他姓赵,是自家人,忠诚度可以保证。
当然,除了赵括,赵王当时手里还有二十万的生力军,这是其最大的依仗。

而他对于赵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是要主动出击打一场,不求全胜,只求打个两败俱伤。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毕竟除了秦赵两国,还有五个国家呢。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秦赵两国因为长久的对峙,消耗严重,更多的是属于强弩之末。如果双方血战至死,那么很可能被其他国家乘虚而入。
所以,正常来看,当时赵军主动出击的结果,就算是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其更多的是双方战平,谈判瓜分上党。这是对于两国来说,最好的局面。
但是赵王没想到,秦国换上了白起,一个只打歼灭战的怪胎。赵括第一次上阵,就遇到了这种级别的对手,那别说多倒霉了。
当然,不仅仅是白起,更厉害的是秦昭襄王。他远比赵王有魄力。原本白起率领的秦军想要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歼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围歼可不比击败,其需要更多的兵马,以及更为持久的粮草支持。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了口子,那计划就宣告失败了。

但秦昭襄王硬是冒着被其他国家釜底抽薪的危险,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让白起完成了他这一场封神之战。从这里也看得出来,这本就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争,赵国国力虽强,但比起秦国还是差了一些。赵括被围之后,秦国尚有余力征发兵员粮草,而赵国只能寄希望于赵括突围。
当然,这个代价是惨重的。虽然赵国大军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付出了半数的伤亡,要知道秦国可是有着六十万大军。
如果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毫无能力的平庸之辈,他打不出这样的战绩。因为当时赵军是被包围,没有粮草后勤支援。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括依然带领赵军坚持了一个多月,还带给秦军带来了三十万人的损失。
最后是赵括在突围的战斗中战死,赵军群龙无首,再加上却是饿得打不动了,这才投降的。由此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并不差,是一员猛将。而且还有这较强的领导能力,否则赵军根本不能坚持那么久,早就溃败了。
所以,你可以说赵括不如白起,孤军冒进中了圈套。而且赵国战败,他作为主帅,绝对要负责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他是纸上谈兵,是一个平庸之辈。试问当时世上有多少人能赢白起?

要知道,这是赵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战啊,尚能打出如此战绩。若是再给他一些时日历练成长,未尝不会是又一个马服君。

一直以来赵括都冠以“纸上谈兵”的说法,赵括在长平之战前并无什么战绩,可以说一直都是在学习兵法战略,而且经常和别人探讨兵法谋略,说的头头是道,也让别人无懈可击,甚至名将都说不过他,只可惜没有经过实战的磨练。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将赵国全部军队都赔了进去,长平之战失败,赵括就被别人说成“纸上谈兵”。

其实说赵括“纸上谈兵”,对赵括并不冤枉,因为他确实输了,而且输的很惨很彻底,让赵国恢复的机会有没有。虽然赵括在战术上其实是说的过去的,并且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如果赵军不出战,结果一样是输,只不过赵括让赵国所有兵力都付之一炬,所以这是他的错,而且是大错,说他“纸上谈兵”,他认了也不冤枉。

而实际情况当时是,秦国反间计成功,赵国将主将连廉颇换下,换上了年轻的赵括。而秦军秘密换上了大将白起,在主将任命上赵国就处于劣势,一来不知道秦国当时主将是百战百胜的白起,二来自己临时换将,赵括并不能服众。

而当时的战局,秦国虽然难以为继,但是继续坚持也不成问题。而赵国已经没有粮草维持战争,其它国家因为赵国摇摆不定也不支援赵国,如果赵国不主动出击,必然因为粮草而退兵或者战败,即使没有赵括也是失败。而如果出击,正好中了白起的计谋,就是赵括的结果。

问题不在于赵国是不是能赢,以当时的情况,赵国是不可能胜利的,除非联合其他国家,只是其他国家并没有帮助的意愿。而赵括孤军深入、贸然出击,在秦军佯装败退的时候,赵括并未发现危机,在赵军被围困的时候,赵括也没有第一时间突围,导致最后赵军突围失败,自己也被射死,全军投降。

我们可以看出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领,并非“纸上谈兵”,但是面对白起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不管是谁都无法取胜,只是赵括不应该让赵军全军覆没,即使失败也应该保留有生力量。



赵括绝对是被冤枉的 首先了解一下背景 长平之战源自于上党之战 韩国把上党割让给秦国 但是上党人民自发的加入了赵国板块 就导致战火变成秦赵相争,作为当时两个超级大国 这一战双方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同样也是当时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参与的原因-希望削弱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实力。但当时赵国人才凋敝,抗秦的第一人马服君赵奢已经死了,李牧但是还是初出茅庐 最终启用老将廉颇。秦国则派出了王纥攻打赵国。廉颇设置三道防线,但是前两道被秦国攻克。只剩最后一道防线。但同时这也是最坚固的一道防线。秦国久攻不下,廉颇希望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和秦国战线补给过长的原理让秦国主动退兵。当然他低估了秦王的决心和秦国的实力,(在赢驷时期秦国攻克了巴蜀两国 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 还有关中,河内的粮食补给)三年过去了 秦国没耗垮,赵国不行了,45万人马在前线,导致首都邯郸都无粮可食。除了战别无他法,此时除了换帅转守为攻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俗话说的好,虎父无犬子。马服君的儿子赵奢在赵国纸上座谈虚拟作战能力其父亲都甘拜下风,赵奢确实是赵国最好人选,失败的原因绝不是因为赵括夸夸其谈 没有能力,第一秦国被誉为虎狼之师,在商鞅变法之后军纪严明。历来作战都少有败绩,第二秦国秘密换帅,不同的将领根据对手制定不同的战术,秦国在对战前,把王纥这个相对平庸的将领换成了战国第一战神白起,第三、三年的时间秦国早已在城外熟悉地势地况。第四就是赵国的粮草供给不足。一个从未打过仗的萌新面对满装满配的王者即使他天赋在搞也没有不败的道理。第五就是山东各国隔岸观火,期待这两个国家两败俱伤,所以在没有动起根基之前绝不会掺合。但是在主动进攻的情况下赵括确实已经做的很好了,45万大军被秦国围住。赵括作为一个刚刚被换上帅位的毛头小子,45万大军却能在他的调度下在无水无粮的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僵持40天 这四十天里面除了少个别以外,没有成规模的投降,同时在这四十天里面 赵括组织了11次突围,直到自己最后中箭而死,在这四十天了虽然赵国损失了20多万人 但是秦国也同样损失了二十多万 剩下的人投降是在赵括死后才投降的。相较于以往秦国这一次真的是惨胜。试问在这种各方面条件皆不如对手的情况下 赵括做成这样真的不差了。换句话说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赵武灵王之后就没啥明君(从秦国讨要和氏璧没了蔺相如的情况下早没了还有蝇池会盟的时候赵王那个怂样就能看出)反观秦国从秦献公的时候的边陲小国历经几代明君才走向富强。赵国只是在军事能力上表示的还可以 综合国力差距过大,结果让赵括背这个锅 公平么?

不是,赵括接手赵军的时候赵国军队最多只有二十万人,而且当时廉颇已经失败了,军中士气低迷,赵括到达之后军中士气大振,可以看出赵括是有实力的。当时的战争拼得是国力。

并不是的,赵括的那次失败确实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并不是他,而是其他的人。

长平之战并非只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当时那种情况换做任何人都可能会失败,毕竟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从来不是单一的。


“纸”诞生于汉朝,为什么“纸上谈兵”早于汉朝呢
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留下了不少的资料典籍。但是,由于时间过了太久,有些记录,我们并不能鉴查它的真假。与此同时,历史越来越受关注,很多人都主动去关注历史,了解历史,然后发现,存多的历史事件都是存在着矛盾的。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

纸上谈兵的典故
这是“纸上谈兵”的典故,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那么问题来了,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长平之战赵军兵败,算上被坑杀的将士,一共被秦军斩首45万,赵军统帅赵括后来被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为后人耻笑两千余年。然而,历史上真实的...

纸"的出现是在汉朝,"纸上谈兵"的典故为何出现在战国时期呢?
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明,留存下来的资料典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正是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很多记录,并不能查证它的真伪。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了解历史,有很多的历史事件是存在矛盾的。就比如,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赵括的,而“纸”是汉朝...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只打过一场战役就名垂千史的名将
纸上谈兵数千年以来都被用来形容夸夸其谈、只懂理论的将军或者学者,但是我们关于那场战役却是没有去进行彻底的研究。其实当年赵括也是无奈,毕竟国力摆在哪里,上不上结果一个样。只是赵括愤青了一把,不过也比那些同龄人要强了。并且赵括在被白起围困的时候,居然依旧是镇定自如,硬是造成了秦军二十万的伤亡,这就...

纸上谈兵是指睡?
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

一直被说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究竟实力是强还是弱?
后世将长平之战赵军失利归结于赵括的自以为是,而“纸上谈兵”最早出于司马迁《史记》中:括少学兵法言兵事,与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 ;此后“纸上谈兵”也伴随着赵括在中华传播千年。可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错并不在赵括。冷兵器战事到了僵持阶段...

齐国孙武也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却能流芳百世?
然而,历史上纸上谈兵的人绝不只有赵括一个,另有一位被后世尊崇了两千多年的人物,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孙武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后世有一个同样以兵法闻名于世的后人孙膑。有这样两位流传千年的军事家,有两部被后人奉为至宝的兵家经典《孙子...

纸上谈兵的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那么问题来了,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长平之战赵军兵败,算上被坑杀的将士,一共被秦军斩首45万,赵军统帅赵括后来被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为后人耻笑两千余年。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括,绝非那个只会泛泛而谈的年轻后生,真实的赵括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纸上谈兵?赵括死后300多年,东汉蔡伦才发明纸...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哪个人?为什么说是纸上谈兵?
国家实力不允许陈国长期重兵防守,赵国只有冒险一博。这样换年轻的将军是没有错的,赵括也不是普通的一代人。错就错在他的对手是暗中交换了千年杀神武安君的白起,面对源源不断的秦国虎狼之师和赵国低估了秦昭襄王无穷的战略决心。从此,没有人能够阻止秦军的东进步伐。客观上,这也结束了七国之间的...

纸上谈兵,从何而来??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的所谓赵括的事,我想问问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的所谓赵括的事,我想问问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妇女节专题:女性如何自我保护?zttqgx 2010-05-26 · TA获得超过1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2 采纳率:...

西林区17611886666: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真的被冤枉两千年吗 -
仝亚代宁: 不能说完全冤枉. 一个没有上过一线打过仗的参谋做四十万大军,还是古代指挥体系没现在这么快的四十多万大军的主帅,赵括肯定有一部分的责任.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当时的赵王赵丹身上. 从之前韩国的祸水东移,到秦赵两国国战当时对主帅的干预不信任,前前后后怎么看主要背锅也要算在赵王身上,其次才能算在赵括身上.赵括理论丰富实践没有,一上手就是四十多万,自己性格不谦虚(谦虚内敛的话他爹也不会叨叨他).处于守势弱势还打的这么冒进,这么爱现,国战打的就是犯错小,所以也不算冤枉. 只能说冤枉的过多,但考虑到四十万人的生命以及后面的家属,也不算太冤枉.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上谈兵真的是赵括失败的原因吗?
仝亚代宁: 纸上谈兵真的是赵括失败的原因吗?——真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却出现“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
仝亚代宁: 纸上谈兵虽然说的是战国时代长平之战的故事,但是纸的出现确实在东汉时期,发明了纸张.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上谈兵的典故的由来 -
仝亚代宁: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真的是赵括吗?战国时期不是只有竹签写文字的吗哪里来的纸? -
仝亚代宁: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西林区17611886666: 在赵括的年代没有纸,但成语为什么叫纸上谈兵?应该是竹上谈兵吧? -
仝亚代宁: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西林区17611886666: 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
仝亚代宁: 个人认为不止四个,多事之秋,必多有不世之才.吴起------著名将领孙武----兵圣.著《孙子兵法》伍子胥----楚名将之后,后投靠吴国孙武和伍子胥曾联手训练吴军并打败楚国,攻下了楚国国都.孙膑-----孙武之后,著有《孙膑兵法》,使用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白起-------秦名将,在长平之战,彻底大败赵国,坑杀40万赵军,有杀星之称李牧------赵国名将,擅长使用骑兵,数次大败秦军,使秦国难以东进,后秦使反间计杀李牧,这也是中国较早的一次著名的反间计.庞涓蒙恬王翦王贲李信等等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
仝亚代宁: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
仝亚代宁: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

西林区17611886666: 纸上谈兵是出自于哪个故事?
仝亚代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