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库车河地质剖面ESR研究

作者&投稿:汲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研究简况~

库车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板内造山带和塔里木板块之间,为中新生代发育的盆地。前人一直把库车盆地作为山前坳陷盆地来进行研究(张连壁等,1984;周朝济等,1985)。前已叙及,对库车盆地及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质考察和调查,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始,但真正对库车盆地地质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黄汲清(1947)对库车盆地进行了石油地质调查,划分出库车盆地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不久,组建的新疆石油公司(1956)(后改名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在苏联航测大队帮助下对库车盆地进行了1∶20万区调地质调查,当时的勘探思想认为库车盆地可和苏联费尔干纳、塔吉克盆地类比;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建立起库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层序和划分对比方案,提出库车盆地最有希望的构造控制区,对比分析认为三叠系塔里奇克组和中下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为生油岩。随后,新疆煤田公司(1986)对库车盆地北缘进行了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新疆地矿局(1987)对该区进行了1∶20万地质填图工作,以及库车盆地钾盐找矿工作(张义民等,1986)。新疆石油管理局通过多年地震勘探和钻探得出库车盆地地面构造和深部构造不符的认识(张连壁等,1984;周朝济等,1985)。为此,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库车盆地进行了研究(李宇昌,1984;高兴辰,1985;何向阳,1986;康玉柱,1989);有的认为库车盆地地表构造为挤压不对称构造,地下深部为受断裂控制的复杂断块区,受张应力控制,据此得出库车盆地是断陷型盆地的结论(周朝济,1985;谭试典,1986);而现在多数人认为库车盆地为前陆盆地(田在艺等,1985;贾承造等,1992)。出现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深部构造细节研究不清楚所引起的。关于库车盆地形成机制和盆地范围各家认识不一致。盆地范围的分歧点是关于库车盆地南界的位置:张义民等(1986)认为库车盆地的南界在塔里木河附近,但塔里木石油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则以秋里塔格山作为盆地南界;多数研究者把库车盆地南界以库尔勒—库车—新和—阿克苏公路作为盆地南界。作者认为上述界线是库车盆地冲断构造带变形南界,所谓库车盆地南界应指塔里木板块北缘塔北前隆以北至天山的广大范围(中生代界线);新生代,由于前隆迁移,盆地南界的位置亦应有所改变,这个界线就是盆地沉积物边界(塔里木工业联队,1986)。
杨福忠和张恺(1991)提出,库车盆地构造高点深浅层不一致是由于从上到下构造高点迁移的原因;汤良杰(1992)用多层次滑脱构造观点分析库车盆地冲断构造,认为由于天山侧向挤压,使深部古生代地层和中生代地层组成双重构造,并造成中生界底面隆起形成库车盆地冲断构造的结论,但未讨论深、浅层构造差异原因;王作勋等(1990)、杨克宁等(1990)根据却尔塔格(阳霞地区)之南存在有反向冲断层、向东延伸到库尔勒附近的地质事实,提出塔里木北缘向天山方向逆冲的认识;杨庚等(1995)认为库车盆地冲断构造由一系列向南逆冲的叠瓦状断裂组成。为此,作者运用现代逆冲推覆构造理论,结合平衡剖面技术,深入地研究了库车盆地前陆冲断构造带深层构造和浅层构造特征,对冲断构造进行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确定了油气勘探目的层位置。
由于库车盆地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钾盐矿床等,尤其是地表广泛存在丰富的油苗及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促进了对库车盆地的地质研究。石油部门对库车盆地进行了长期的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但至今尚未发现新的工业性油流,因此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应用新理论和新概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研究库车盆地地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以及油气生、储盖条件,特别是油气运移规律,以便为下一步石油勘探确定有利勘探部位,尽快提出油气富集区,是当务之急。揭示出库车盆地油气聚集规律,为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确定新的油气开发区,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

地层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准确地识别和排列有助于准确对比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识别时应用多种判别标志以达到最大的精确度是很重要的。层序地层学是通过识别由海平面升降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沉积特征来划分对比地层、断定地层年代和解释地质记录的新方法,使地层划分和对比在方法上和精度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层序地层研究首先是划分和识别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其次,对这些层序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和(或)磁性地层的研究,通过标准年代单位(阶)将不同级次的层序与不同周期的海平面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由叠加在一起的不同周期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层序所组成的层序地层系统。
传统分层所采用的命名系统,都是取材于“地方”名称,即没有任何成因上的理性涵义,也没有地层单位之间的成因联系。因此,尽管传统分层系统已经应用了多年,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人为主观规定的描述性的分类,而不是上升到理性上的成因分类。层序地层学则在此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节将重点讲述层序划分的原则,层序的级次关系、命名原则以及最终的划分方案。
3.1.1 露头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层序的英文是“Sequence”,本意是次序、顺序、序列之意。它和地层“stratum”的区别在于层序强调了成因序列,而地层则强调了“成层”。
依照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是在沉积基准面(海平面、湖平面或者地表的侵蚀与沉积作用达到平衡的表面)相对升降周期中,相邻两个下降翼拐点(或拐点附近某点)间,在沉积基准面从下降→停滞→上升→再开始下降的一个周期间沉积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这个周期依其基准面的高低划分为低水位期、海(水)进期和高水位期。在这三个分期中沉积的相应地层是低水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海(水)进体系域(transgrassive systems tract)和高水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之所以称之为域(tract),是因为它们是由一些成因上相同或相近的沉积体系组成的一套地层。例如,高水位体系域是由一系列次一级前积楔三角洲体系组成的。海进体系域是由一系列滨海沙坝和潮汐沉积组成的。只有低水位体系域稍有不同,它通常由盆底扇、斜坡扇(有堤复合体)和前积楔三个次一级沉积体系组成。每一个次一级沉积体系又是由若干基本同类的沉积体系叠置而成的。其典型模式如图1—5所示。由这三个次一级体系组成的层序称作Ⅰ型层序,指的是具有陆架边角,且底部界面的侵蚀不整合段已经延伸到陆架边角以下。如果在层序形成之初(或早先一个层序结束时),海平面没有降到陆架边角高程以下,即不整合未延伸到陆架边角以下,而仍处在陆架范围内,只是靠近边角,亦即海平面稍有下降后很快开始回升,则不可能形成陆坡上的海底峡谷,也不可能因大规模溯源侵蚀而形成明显的下切河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新一个层序的第一个上超点向盆地方向(向下)转移一小段距离,但不会转移到陆架边角之下,此时形成的层序称为Ⅱ型层序,其下部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al systems tract),见图1—5。
层序内部有两个重要界面,一个是介于高水位体系域(HST)和海进体系域(TST)之间的最大海泛面(MFS),它是地震剖面和地面露头上的下超面,高水位体系域中的地层(即每个前积层),朝盆地方向,向最大海泛面下超、变薄、尖灭并收敛。最大海泛面代表海(或湖)水的水位最高、侵入陆地最远时的一个地质等时面。这个面的上、下岩石是由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泥岩、页岩、油页岩组成的。岩石中富含生物化石及海绿石、黄铁矿、磷灰石、菱铁矿等自生矿物。这个细碎屑岩带称作密集段(condensedsection),是层序中的烃源岩。在评价生油层性质及生油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图1—5可以看出,那种认为生油层是夹在储层中间的单独的席状地层的概念是错误的,必须在今后的生油岩及生油能力评价中予以纠正;同时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对生、储、盖层配置、油气运移聚集路径与模式,以及油气成藏系统的建立予以重新研究。另一个重要界面是海(水)进体系域开始形成时的首次海泛面。首次海泛面的靠陆地方向一侧,经常与层序底部不整合面重合。
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和成藏中的作用看得很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层序地层学提醒人们,层序与层序组内部的岩相组合关系、相带分布、层序内部以及层序之间界面的分布,在油气形成、运移、聚集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仔细分析低水位体系域的粗粒砂体的位置可以看出,它们恰好处在层序和下部层序的泥质细粒生油岩(也是盖层)包围之中,较之高水位及海进体系域有着更好的成藏条件。在低水位体系域的油气藏中,相当大一部分产于盆底扇和斜坡扇中,它们在形态上都类似于“低幅度背斜构造”,但它们实际是沉积体,切勿将它们单纯地理解为因挤压而形成的背斜构造而滥加解释。
本书采用的层序划分原则是根据地层(准层序)的叠置方式、厚度变化、沉积相的演变与配置关系作出的。在有不整合和有明显沉积间断处,取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作为层序界面。划分的精度为三级层序。
3.1.2 层序的命名方法
层序地层系统指的是以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成因年代地层系统,它是根据由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控制的沉积层序的组合关系建立起来的一套统一的、以层序为基本单元的地层系统。这套地层系统可以在区域间,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比。同时,通过研究不同级次层序的组合规律及三维展布特点,可帮助我们了解年代地层格架中岩相的组合关系。
关于层序地层系统的命名,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统一方案。现在,国际上已发表的层序地层表上采用的大多是L.L.Sloss(1949)在研究北美克拉通时提出的一套命名系统。后来L.F.Chutter和B.U.Haq等人又对它进行了扩展和完善,他们将寒武纪—侏罗纪地层划分为6个大的层序,对应于巨层序级,分别命名为Sauk、Tippecanoe、Kaskaskia、Lower Absaroka、Upper Absaroka和Lower Zuni。对于巨层序内的超层序组,从下往上在巨层序名后加上A、B、C等来命名,如Sauk A(简记为SA)表示Sauk巨层序中最下面的一个二级超层序组。对于超层序组中超层序的命名,在超层序组的名后再加上数字1、2、3来表示其先后序列,如SA1.对于三级层序,其命名是在超层序的基础上,后面再加1、2、3等来表示,其间用“·”号分开,如SA1.1表示Sauk巨层序下部第一个超层序组(SA)中第一个超层序(SA1)内的第一个三级层序,详见表3—1、3—2。本次工作中,我们也采用了上述的这套命名系统,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通过地震剖面中上超点变化曲线的研究发现,塔北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规律,与全球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曲线基本吻合,说明了海平面变化的全球性。相应地,由这种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沉积层序,也必然具有相似的变化和相似的发育特征。因此,采用在L.L.Sloss(1949)的命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套层序地层系统,便于我们将塔北层序地层特征与全球性层序地层进行对比。
(2)在塔里木盆地中,开展层序地层工作尚属首次,因此,在层序地层系统方面,没有任何前人的资料可以借鉴,而在L.L.Slos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套命名系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定的影响。故采用这套系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
3.1.3 层序划分方案
根据上述的层序划分原则和识别标志,我们对塔北寒武系至侏罗系地面露头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划分。共识别出各种不同发育特征的层序129个,超层序42个,超层序组13个,巨层序6个(见图3—1、3—2)。
传统的地层系统与上述的这套层序地层系统的对比关系见表3—1和表3—2。塔北古生代的层序地层系统见图3—1和图3—3。三叠系—侏罗系的层序地层系统见图3—2和图3—4。

表3—1 塔北古生代地层和层序与国际标准年代地层(阶)及中国阶对比表


表3—2 塔北三叠—侏罗纪地层和层序与国际标准年代地层(阶)及中国阶对比表


图3—1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图3—2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河地区三叠—侏罗纪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图3—3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年代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曲线图


图3—4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侏罗纪年代地层及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图

对于上述的层序地层系统图,需要做以下几点说明:
(1)该图中的年代地层系统(界、系、统、阶)主要是本次工作中古生物研究成果。中国的阶与世界上标准阶的对比见表3—1和表3—2。
(2)图中仅取了在不同时代地层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带或代表分子,来说明生物地层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3)由于国际上标准阶界线的具体年龄数据,各家采用不尽一致,为了统一起见,我们这次采用的各阶的年龄数据,都是通过将本区化石分带与国内、外已有年龄的化石分带对比后提出的。
(4)图中岩石地层系统的命名主要依据西北石油地质局多年来工作的成果。但其中部分界线的时代归属,从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对它们进行了调整,这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详述。
(5)该图层序地层系统的命名是在Sloss(1949)的命名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巨层序、超层序组、超层序的划分,在连续的地层中,可与全球性的层序地层系统进行逐一对比。在有较长时间沉积间断的层段,我们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不整合上、下地层的顶底界线进行了年代标定。三级层序的编号和命名,主要根据塔北的具体情况而定。
(6)相对水深变化曲线是根据岩相分析并结合古生态的研究得出的。为了便于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图中插入了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其中寒武—泥盆纪段曲线是参考国外J.F.Chutter等人有关内部资料。石炭—二叠纪段采用的是C.A.Ross和J.R.P.Ross(1987)的成果。三叠纪—侏罗纪曲线采用B.U.Haq,J.Hardenkol,P.R.Vail等(1987)的成果。
3.1.4 层序的年代标定
层序年代的标定,是层序地层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测定地质年代的唯一严格的方法是利用同位素衰变的内在时钟。但是,放射性年代学方法在沉积岩中因很难找到适宜于做放射性年代测定的矿物,且费用高,故不能普遍采用。只好补充以其它间接的年龄测定。
最常用的判定沉积物相对新老关系的方法是生物地层学的方法,即通过发生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那些独特的生物事件(特征化石属、种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现),对地层年代作间接标定。在本次工作中,我们根据上述思路,将塔北露头剖面中的化石带与国际上已经标定了年龄的标准阶进行对比,来确定露头剖面中相应层段的年龄。塔北地层序列与国际和中国地层时代的对比见表3—1、3—2。
3.1.5 层序级次的讨论
在我们研究的地层中,无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还是蒸发盐岩,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旋回性。根据层序地层学概念,这些旋回性是不同频率的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叠加的结果。不同级别的叠加旋回的平均周期见表1—2、1—3和1—4。
人们早就认识到碳酸盐岩中,存在着相当于四级和五级的高频旋回(A.G.Fisher,1986;J.F.Read等,1986;R.K.Goldhammer,1987,1989;W.W.Koerscher and J.F.Read,1988)。这种旋回性起因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Milankovitch旋回(J.P.Hays,1976)。R.M.Mitchum和J.C.Van Wagoner(1991)指出,在陆源碎屑岩中,存在着同样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
基本的三级周期的平均时间为1—2Ma。其变化范围为0.5—5Ma(P.R.Vail,1991)。这些三级旋回组合成有联系的旋回组,即二级旋回,其周期大约为9—10Ma.二级和三级旋回都被认为与冰川及海平面变化有关。P.R.Vail等(1991)还识别出了另一水平的二级旋回,其周期为29—30Ma。一种更大级别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即一级旋回,通常有200Ma的周期。这种一级旋回被认为与板块构造作用控制的海平面变化有关,很可能是海底扩张速率变化引起的(W.C.,Ⅲ,Pitman,1978)。作为这种旋回级别证据的主要地层单位是沉积层序,因为沉积层序被认为是一个海平面变化旋回中的沉积作用结果(P.R.Vail,1977;1987)。通过仔细的层序划分和详细的生物地层时限标定,塔北寒武系—侏罗系露头剖面中所识别出的129个层序,其时间跨度在0.8—8Ma之间,个别为10Ma,应属三级层序,基本符合我们所确定的原则。这些三级层序的组合,构成超层序(supersequence)。在塔北寒武系—侏罗系露头剖面中,可识别出这类超层序42个,其时间跨度在6—18Ma之间,属二级层序。这些超层序的组合,构成超层序组(supersequence set)。上述地层中,共识别出超层序组13个,其时限在12—62Ma之间,仍属于二级层序。上述超层序和超层序组的组合,构成更大级别的层序,分别称为巨层序(megasequence)和巨层序组(megasequence set)。本区寒武纪—侏罗纪地层中,识别出巨层序6个。其时限为62—116Ma,属一级层序。不同级次层序的组合关系见图3—1、3—2、3—3和3—4。

业渝光 邬象隆 刁少波 蒋炳南 郑显华 董砚如

(国土资源部海洋沉积开放研究实验室)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地质局)

1 引言

库车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出露最齐全的地区,库车河地质剖面最具代表性。1996年9月笔者沿库车—独山子公路对库车河地质剖面进行了ESR研究系统采样,1997年9月完成了实验室测定工作。本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采用热活化技术,使用电子自旋共振(ESR)谱仪,测试沉积物中石英氧空位的相对浓度,寻求沉积物中石英氧空位的ESR信号与其所接受的剂量(可换算成沉积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评价沉积物中石英氧空位浓度作为一种Ma-Ga范围内新的地质年代计时计的可能性。

2 样品和实验

在库车河地质剖面从上二叠统到新第三系共采集样品25块,样品的有关参数见表1。

将1号、2号样品(侵入岩)取出一部分做K-Ar测年实验,其余部分和3-25号样品(砂岩、烧变岩)一起做ESR实验。将样品取出部分,粉碎至粒径小于0.082rnm,用激光测铀仪、比色法和原子吸收技术测试样品中的U、Th、K20含量,以计算环境剂量的贡献,测试结果见表1。其他样品分别粉碎,留取粒径0.482~0.119mm部分,用6MHCl浸泡约24h,以除去碳酸盐;冲洗干净后,加入H2O2除去有机质;然后在浓HF酸中浸泡约60min,蚀去石英颗粒的表层,使a的贡献减少到最低限度,冲洗至中性,40℃烘干;最后用磁选机去掉所有磁性矿物。经精选的样品用XRD技术确定石英含量,以便进行ESR信号强度的归一。精选后的样品按文献[1]的方法进行实验,用BRUKER公司的ECS-106型ESR谱仪(具高灵敏度4103TM腔)测试石英E′心浓度(以代替氧空位的相对浓度),测试样品质量为350mg。ESR波谱的测试条件:室温,X波段,磁场扫描范围为348±2.5mT,微波功率为0.01mW,磁场幅度为0.1mT,转换时间为5.12ms(1024点),时间常数为40.96ms,连续测试3次。样品的典型ESR波谱图见图1,各项测试参见表2。

图1 样品的典型ESR波谱图

表1 样品及有关参数表

3 烧变岩与热退火效应

库车河地质剖面中由于煤层自燃而形成的赭红色烧变岩,对本次工作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极大影响。根据库车河上二叠统两次侵入岩的K-Ar年龄、石英氧空位的相对浓度和剂量率,估算出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烧变岩的形成年龄为3.26±0.3Ma,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烧变岩的形成年龄为2.33±0.2Ma。

3-14号样品的ESR信号强度值较小(见表2),与其所属老地层应显示的信号强度不相符。笔者认为这种有不正常现象的产生与热作用有关。

虽然石英的氧空位心比石英的其他心(E′心,Al心,Ti心,Ge心等)的热稳定性都要好,但Toyoda的实验表明石英氧空位在600℃时完全退火,在300~600℃时可部分退火,即热作用同样可使石英的氧空位退火,导致ESR信号强度变小。

侵入岩的热作用和上三叠统煤层的自燃,使上二叠统至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的岩石样品(取样点都在库车河的东岸或南岸)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样品的石英氧空位ESR信号强度变小,其中紧挨第二次侵入岩的3号样品,信号强度变小尤为显著。

表2 ESR年龄及有关参数表

第三纪末,煤层自燃使库车河东(或南)岸沟豁边的岩石受热,导致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至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两地相距不过2~3km)岩石样品中石英氧空位部分退火,其ESR信号强度在整个库车河地质剖面的样品中是最小的。第三纪末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导致天山迅速隆起,水平挤压作用自北向南波及,形成了天山山前的逆冲褶皱带及带内一系列逆断层、表层及深层构造,成排成带分布。这充分说明第三纪末期在现今取样的烧变岩附近有断裂沟壑,它们成为煤层自燃所需要氧气的通道。

由此可见,3-13号样品没有保持原有的ESR信号,表观年龄都年轻,不能用于此项研究。

4 石英氧空位浓度与接受累积剂量

笔者在辽河坳陷首次发现沉积物中石英氧空位浓度和所接受的累积剂量呈明显线性相关,从而计算出沉积物的ESR年龄。现把未受煤层自燃热作用影响的15-24号样品(上侏罗统齐古组至新第三系康村组,取样地点都在库车河西岸)的石英氧空位ESR信号强度和所接受的累积剂量(AD)标绘在图2中,二者同样具有线性关系。

15-18号、20-24号9个样品性线回归的结果为:

地质年代学理论与实践

15-24号10个样品线性回归的结果为:

地质年代学理论与实践

式中,y为石英氧空位的ESR信号强度(a.u.);x为接受的累积剂量(Gy);r为线性相关系数。

根据样品中的U、Th、K2O含量,可计算出剂量率(d),由AD和d计算出ESR年龄(见表2)。计算年龄时未考虑宇宙射线的影响,因为取样地点都在库车—独山子国防公路旁,公路是近20a开通的,时间短暂,宇宙射线贡献可忽略不计。

图2 沉积物中石英的氧空位浓度与吸收剂量的关系图

1—据(1)式计算;Ⅱ—据(2)式计算

在上、下白垩统分界线附近的19号样品(上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ESR信号较强,而20号样品(上白垩统同莱山组)ESR信号较弱,可能表明物源不同,也可能是再沉积或断层作用导致。新第三系库车组的25号样品,显然是附近较老岩石再沉积的结果,因为从回归的关系式中可看出,当ESR信号为零时已具有了相当的累积剂量,所以根据库车河地质剖面样品ESR信号强度和接受的累积剂量所回归的关系式不适用于沉积年龄年轻的样品。

5 地质意义的讨论

对于那些既无古生物化石又难以测定放射性地质年龄的“哑层”,确定它们的沉积年龄十分困难,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测年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笔者借鉴火山岩ESR测年方法中的热活化技术,在我国东部的辽河坳陷首次发现沉积物中石英氧空位浓度与所接受的累积剂量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在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库车河地质剖面又得到了证实。从齐古组沉积到康村组沉积大约有130Ma的时间间隔,在此范围内得到了ESR信号强度和接受的累积剂量之间的相当好的相关关系和较好的年龄估算,表明石英氧空位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地质计时计,在“哑层”的年龄估算方面是大有潜力的。目前,这种年龄估算方法的误差还较大,约为10%。ESR测试的误差并不大,根据笔者多年测试积累的资料,大约为1%。测年误差大的原因主要来自石英的XRD定量分析,它的误差就达5%,样品的均一程度和元素的化学分析等都会影响测年的精度。尽管如此,这次毕竟还是在库车河第一次得到沉积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根据ESR年龄估算,可把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的界线定在距今158~154Ma,白垩世和侏罗纪的界线定在距今125Ma,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的界线定在距今108~105Ma。

这种年龄估算方法对于比较年轻的沉积物是不适用的,一方面是因为受天然β和γ辐射石英的氧空位形成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因为较年轻的沉积物都是由附近较老沉积物再沉积形成的,它们在沉积前就具有了较大的累积剂量。

总而言之,库车河地质剖面的ESR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的石英氧空位不仅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地质计时计,而且还能提供有关沉积物物源、再沉积和热历史方面的许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疑难地层的划分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略)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Vol.26,No.1,25~27页)




祁门县19837952907: 三维地震勘探的与二维相比 -
牛具复方: 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三维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祁门县19837952907: 绿洲分布的位置 -
牛具复方: 准格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位于阿尔泰山脉与天山山脉之间,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

祁门县19837952907: 分析地形和降水对塔里木盆地内流河的影响 -
牛具复方: 塔里木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河流流量小;塔里木河形成内流河.

祁门县19837952907: 为什么说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是一对“孪 -
牛具复方: 新疆有两个著名的内陆盆地,一个是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一个是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这两大盆地就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分布在天山南北.为什么说这两个盆...

祁门县19837952907: 沉积体系类型划分 -
牛具复方: 盆地研究的沉积体系分析法,是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分析和解释该区富油气巨厚沉积物的一种方法.沉积体系原理已广泛地应用于沉积地质学研究中,早期在该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包括:W.L.Fisher(1970),L.F....

祁门县19837952907: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哪里? -
牛具复方: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1.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与帕米尔高原之间.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

祁门县19837952907: 我国最大的盆地
牛具复方: 塔里木

祁门县19837952907: 读我国西部沿东经87°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________山脉,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它的成因是________. (2)②是________山脉,... -
牛具复方:[答案] (1)喜马拉雅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隆起(2)冈底斯 季风 非季风(3)青藏高原 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小,雪山连绵(4)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 塔克拉玛干(5)准噶尔盆地

祁门县19837952907: 塔里木盆地地区土地利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求解答 -
牛具复方: 土地沙漠化.植被更加稀少.是原本贫瘠的土地更不容易被利用.

祁门县19837952907: 塔里木盆地构造分析
牛具复方: 依据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可划分出压缩、伸展、走滑和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它们的发育特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展布.据成因可将塔里木盆地构造圈闭划分为2类,5型,15亚类.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多种构造样式的复杂组合,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