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胎质上鉴定古陶器?

作者&投稿:尉迟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识别古代陶器?~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1.产地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3.图案花纹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
4.制作工艺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质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6.文字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
7.陶器的组合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8、辨色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
9.辨锈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产地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2.器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矗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3.图案花纹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4.制作工艺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5.胎质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6.文字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7.陶器的组合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8、辨色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9.辨锈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熟悉各大窑口及各个时代的陶瓷产品在胎质上的主要特点及细微特征,是鉴定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及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代仿品与真品在胎质上的差别主要是:胎质一般太纯净,过细过白;非轻即重,非薄即厚;火候控制较好,一般很坚硬,金属声较强。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趋势,现在有的高仿品对器物的胎进行刻意仿制,以致其胎质、胎色在外观上与真品相差无几,因而在对器物的胎进行仔细鉴别分析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古陶瓷鉴定的其他标准,如釉色、花纹和造型等进行综合判断。观察古陶瓷的胎,主要是从器物未施釉的露胎处进行观察。这些露胎处中最重要的部位是器物的底足。从中国历代古陶瓷的特征来看,除少数裹足支烧器外,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都是无釉的。一些采用裹足支烧的器物,有时也能从支烧痕迹处观察到器物的胎。宋元以前,许多器物的外部仅施半釉,即上半部施釉,而下半部无釉,一些瓶、罐、壶等器物的内部不施釉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元明清时期,虽然器物底部施釉的情况增多,但绝大多数器物的圈足仍是无釉露胎的,另外器底无釉的砂底器也较常见。从器物的露胎处,可以看出胎的粗细、质地、颜色和火候高低等情况。通过这些基本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件器物的胎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和窑口特征,是否与其在造型、纹饰、釉色等其他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相符合。如果胎的特征与其他方面的特征不相符合,那就需要对这件器物进行谨慎和严格的全面鉴定,需要考虑其是否为现代仿品,或者是同时代其他瓷窑所烧制。例如,唐三彩真品的胎为灰白色,胎质较粗,火候不是很高,而现代仿品的胎,有的是用石膏注浆而成,有的则是白色泥土胎,胎质细腻,并且火候过高,胎质过于坚硬,这样的器物,我们从胎上即能鉴别其真伪。



对于古陶瓷胎的鉴定,一方面可以通过胎的粗细、质地、颜色和火候来判断一件瓷器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胎的老旧情况来判断器物的新老。古陶瓷的胎,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年限,不论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于空气中,或者埋藏在土壤中,胎质都会发生老化现象。传世器物的胎,一般给人以自然的陈旧感,在胎的表面会形成老化层(也有人称之为包浆),色泽柔和而自然,有的粘附有淡淡的污垢。由于保存环境或未经清洗等原因,有的污垢

会比较明显,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很自然,与那些人为作旧时涂抹的脏物有明显的区。传世器物的底足,由于经常使用而产生自然磨损,用手摸之有细腻的光滑感。有的器物底足由于磨损较多而露出新鲜的胎,但仔细观察仍有自然的老旧感。出土器物的胎由于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中酸、碱、盐等物质的腐蚀,胎的表面可以观察到自然的土蚀老化现象,其胎的老化层上常常粘附有一些深入胎骨的土垢和水锈,这一点与传世器物的老化层有一定区别。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古玩市场上有一部分老胎新彩、接底器和修补器(有的经过复窑重烧),虽然它们的胎质是老的,但却不能把它们当作真品对待,在鉴定时需要仔细甄别。

 



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如何识别古代陶器?
要是能在这里说明白,那就到处都是古陶鉴定大师了。给你个建议,去买一本古陶瓷鉴赏之类的书,看一看,然后去地摊按照书上说的对照,或者去文物店里对照,会对你有很大帮助。有一本书:《中国古代陶器鉴定》,你看一下目录,如果觉得可以,去买一本。第一章 古陶器鉴定1.从造型上鉴定2.从胎质上鉴定3.从纹饰上...

陶器怎样辨别年代?
一件陶瓷器胎、釉、装饰、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条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气十足,那么一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远的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泽柔和,温润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远的,有一种习惯上叫“蛤蜊光”的彩晕。由于光泽在陶瓷鉴别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会用尽心机,将釉面做旧,一般...

怎样鉴定古陶瓷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那就是: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以下就这三种鉴定方法进行简要分析:一、...

古陶的年代鉴别首先应看什么
胎质是指陶瓷器的质地和结构,不同时代的陶瓷胎质有所差异。例如,唐代瓷器的胎质多厚重粗糙,而宋代瓷器则轻薄细腻。釉色也是鉴别古陶年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的釉色有所不同。例如,唐代瓷器的釉色多青绿或青黄,而宋代瓷器则多青白或卵白。款识是指陶瓷器上的文字或标识,不同时期的款识也有所不...

古陶的年代鉴别首先要看什么?
找到陶器的,你看下瓷器的,看对你有帮助吗 一 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时候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二 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三 看纹饰、不同时代的作品纹饰也是各具特色。四 看款识、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

古陶的年代鉴定首先怎么看?
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鉴定。 鉴定古陶器,并非...

古瓷收藏的辨别技术方法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 心得体会 ,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 经验 。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鉴别古陶最有效的五种方式 古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

民窑青花瓷鉴定常识
7.民窑瓷器如何鉴别年代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

如何鉴别古瓷的真伪
一些不法商贩将现代品用氢氟酸褪去光泽,用高锰酸钾做旧,再用红糖高温熔化后做“火石红”,大凡此类,只要用维C轻轻擦拭就能观出本来面目,这是简单的鉴别做旧方法。每件器物,无论夏、商、周、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都有它时代的特征。最古代的是陶,后是陶瓷,再后来发展为瓷器,...

古瓷鉴定四大要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如果你见到的“...

叶县13275288943: 如何从胎质上鉴定古陶器?
检食若奇: 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晚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他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早、晚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叶县13275288943: 陶瓷鉴定: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胎体 -
检食若奇: 老瓷器的鉴定方法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科学仪器,二是依靠传统经验.传统鉴定方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都具有不同...

叶县13275288943: 古陶的年代鉴定首先怎么看? -
检食若奇: 一、鉴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

叶县13275288943: 怎样鉴别古陶瓷 -
检食若奇: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质、器型、釉色 、色彩、装饰、款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每一件陶瓷器 ,收藏者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辨别: 1.器型.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的梅瓶、盘口瓶、...

叶县13275288943: 如何从胎质上鉴定紫砂壶?
检食若奇: 紫砂陶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泥料.不同时期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而不同的泥质呈色肌理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陶与清代紫砂陶在泥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

叶县13275288943: 古陶的鉴别应该先什么 -
检食若奇: 年代鉴别先看颜色 古玩藏藏品市场上的古代彩陶仿品大量充斥于市,价格有高有低.这些假彩陶仿制品多出自青海,陕西等北方农村,也有的是一些文物单位,研究机构为教学或作为代用展品而“高仿”的.令一些古玩收藏爱好者常常上当.现简介...

叶县13275288943: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
检食若奇: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

叶县13275288943: 我有一个瓷器怎么鉴定真伪? -
检食若奇: 大致分为九点,一:从造型上鉴定,这是古陶瓷鉴定的第一要素,它是制瓷技术,社会风俗,文化修养与美学的集中体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格,这是最重要的.二:胎质的鉴定,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窑口,器物的胎质都有明显差别.三:款...

叶县13275288943: 怎么根据胎骨鉴定古瓷?
检食若奇: 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 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叶县13275288943: 怎么样分辨古陶瓷的真不真? -
检食若奇: 要具体的陶瓷具体分析,但可以了解一般的作假方法,反推敲. 新瓷旧做一种方法是将新瓷长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掺蛋白涂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时间,以期整新如旧;另一种是将新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浸泡,以获得作旧的效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