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歌的侗族大歌

作者&投稿:贾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汉人有字传书本 侗族无字传歌声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人口约296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歌师年逾古稀 大歌后继乏人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侗族无文字,长期以来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鲜为人知。因此有些外国学者在论及中国音乐时妄加断言,称“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1911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补遗》,费吾尔著;“中国音乐根本没有多声部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1933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阿尔斯特著的《中国音乐》)。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和文化人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知道侗族大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故无人出来反驳。其实侗族大歌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晋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艺术节执行主席马克尔维多,在观看后激动地说:“美极了!美极了!在东方一个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侗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上实为罕见”。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侗族大歌的保护和“申遗”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贵州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年榕江县,在县里的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其影响力扩展到黎平、从江、锦屏,并辐射到湖南、广西等侗族地区。“侗歌进课堂”前前后后经历了18年的风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使得其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在从江县高增乡,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若不唱歌青春好像流水过/人过三十好似绿叶变枯黄/人生一世多短暂/春秋已度心有余/而力不足/岁月如梭你我各奔前程/此时相聚应永记心中”—这是侗族大歌中一只曲子的歌词大意,充分说明了侗族对于歌曲的热爱。愿这悠扬、神秘,宛如天籁般悦耳的大歌永世长存,也愿这梦幻般的旋律让世人同醉。 侗族地区历史上曾划分为若干个“洞”,每个“洞”管辖一大片地区(若干村寨)。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洞泛指哪一片地区已经弄不清楚了,但“六洞”、“九洞”、“十洞”却一直沿用。“六洞”以黎平的肇兴皮林和从江的龙图贯洞为中心;“九洞”以从江的增冲、信地为中心;“十洞”以黎平的岩洞、新洞为中心。侗族大砍主要流行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或村寨。榕江县栽麻乡的苗兰、宰荡、加所一带,古属“九洞”范围,也是大歌的流行地区之一。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声音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嗅嗬顶”和“干赛”两种,内容多为情歌。“干赛”是正式对歌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如“嘎兰”(苗兰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宰荡”(宰荡的歌)等。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al soh),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的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的嗓音才演唱,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摹仿虫鸣鸟叫,接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从音乐的角度看,声音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精华中的精华。歌名常冠以鱼虫鸟兽或季节时会的名称,如“嘎仑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叙事大歌,侗语口叫“嘎君”(al jenh)或“嘎尽”(aI jebl)。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嘎君”和“嘎尽”两种。歌名常以故事的主要人物名字或中心内容来命名,如《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孝顺父母》、《劝懒人》等。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al liix xangh),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儿童大歌,侗语叫“嘎腊温”(al lagx uns),这是儿重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小山羊”、“探外婆”等。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al wagx),是侗戏演出时唱的多声歌。多用于一出戏的开场或收场,或是仙人、官人出现的场面,由前台、后台的演职员一起唱,气氛热烈。没有固定的歌名。“嘎老”之所以叫做大歌,一是它要由侗族民间合唱队来演唱;二是它有两个声部;三是它的五式演唱是在鼓楼当着众人放声歌唱;四是歌词长大,长歌四五十分钟才唱完一首,往往给人以“长歌闭目”的感觉。大歌流行地区村村寨寨都有大歌队,这些大歌队都是民间业余组织。由男女自由组合,少者四五人,多者十多人不等。男女歌队又按年龄分为:儿重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儿童歌队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接受大歌的启蒙训练,以学唱童声大歌为主,也兼学别的大歌,培养兴趣。少年歌队是在歌师或歌兄歌姐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大歌训练,少女歌队往往边纺纱、做针线活,边学歌练歌,各种歌种都要学,为对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客队进寨对歌,就站在旁边见习。青年歌队是在歌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大歌曲调和唱词,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是本寨与客队对歌的主力,有时亦主动出访别的村寨。成年歌队,平常协助歌师对歌弟歌妹进行训练,当好青年歌队的参谋,是青年歌队强有力的后盾。老年歌队主要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亦是老有所乐的需要,以唱叙事大歌为主。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为丰富。歌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原来就是优秀歌手,久经对歌的锻炼;二是精通各种大歌和演唱方法;三是掌握大量的歌词,并能改编和即兴创作;四是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有组织领导能力;五是有奉献精神。歌师是侗族人民中最有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为弘扬侗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格江县文化部门,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并在车江小学建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学习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和其他优秀民歌为己任。取得显著的成绩,成为侗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声复调合唱歌曲,除少数地区男声演唱鼓楼大歌时用三弦大琵琶伴奏外,其余均为无伴奏十天指挥合唱。大歌的基础调式属自然五声羽讨式。但亦有调式转换的情况。常见的音程关系是三度、五度、四度、七度、二度,极少六度,不用八度和其他变化音程。其中三度是大歌女声复调中的基本音程关系,而三度无论大小都是协和音程。对四度、七度、二度等不完全协和或不协和音程的出现,侗家人亦很习惯。大歌基本上是两个声音,低音部是主要声部,由众人齐唱;高音都是派生的,由一人领唱或由多人轮流领唱,这是大歌的一个特点,也是侗族人民对民间合唱的一种创造。特别是演唱声音大歌时,衬腔由几个歌手轮流领唱,模拟虫鸣鸟叫,此起彼伏,不仅使歌声连绵不断,同时求得音质、音色、音量的对比。而低音都转入一个长主低续音,退到从属的作为背景的地位,把主角让给高声冲击,让它自由地发挥。“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这样一种美好的音乐确实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方面的水平。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论调:中国只有单声音乐,中国音乐是单线条地思维的。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侗族的音乐文化,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即使被少数文人墨客记录点滴,也是偶然巧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音乐工作者先后到侗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不仅发现侗族音乐丰富多采,而且发现侗族有独树一帜的多声部民歌——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1986年10月,由侗族青年女歌手吴山花、吴婢妮、吴永英、石明仙、吴玉莲、杨水仙、吴婢焕、陆德英、陆俊莲组成的中国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赴法国巴黎参加“金秋艺术节”。艺术节组织者把侗族大歌合唱团安排在巴黎市中心的国家级艺术剧院夏乐宫演出,共演6场,场场暴满,座无虚席。
1998年7月至9月,侗族民间合唱艺术家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参加第一届克拉根艺术节活动,也同样受到西方观众的热烈欢迎。侗族大歌多以流传的地域命名,最著名的有肇兴大歌、三龙大歌、高增大歌、小黄大歌、岩洞大歌、口江大歌等。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主要流行于南侗(黎平、榕江、从江一带)方言区。它是一种多声部合唱,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爱,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盛名。其主要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都是派生而出。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队,每个歌队至少三人,多则十几人,由老歌师严格训练。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师,歌师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般年龄在35岁以上。歌师应具备的条件一是青年时是优秀歌手;二是掌握众多的歌词和唱腔;三是能即兴编歌;四是作风正派,有组织领导能力。歌队成员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不能对歌。大歌是在村与村、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的庄重场合中演唱。大歌歌词的句型,一般很长,有几十字、上百字的长句子;也有几十句、上百句一首的长歌。演唱时节奏缓慢,声调悠扬,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民间合唱。




蝉之歌 什么调式
蝉之歌什么调式未知,但采用多声部唱法。侗族大歌是发源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是该地区民族民歌中的多声部合唱歌曲的总称。侗族大歌的发展历史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贵州的侗族大歌是贵州最具特色的...

中国民歌地域分布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包括西藏和青海等地,以山歌、劳动歌等形式,如《北京的金山上》,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等,民歌形式多样,如侗族大歌,记录历史和传播知识。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如鄂伦春族的山歌和萨满调,如《额呼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30项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京剧 中医针灸 皮影戏 中国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安塞腰鼓还有什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侗族大歌、呼麦、藏戏、宣纸、西安鼓乐、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类遗产以人为核心,强调的是人的技艺、经验和...

中原民歌特点
民歌特点:1、句式:如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纳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2、章段结构:四句头最多。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

蒙古歌曲的特点是什么?
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44. 崖州民歌 45. 儋州调声 46. 石柱土家啰儿调 47. 巴山背二歌 48. 傈僳族民歌 49. 紫阳民歌 50. 裕固族民歌 51. 花儿 52. 藏族拉伊 53. 聊斋俚曲 54. 靖州苗族歌鼟 55. 川江号子 56. 南溪号子 57. 木洞山歌 58. 川北薅草锣鼓 59. 侗族大歌 60. 侗族琵琶歌 61. 哈尼族多声部...

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8. 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29. 侗族琵琶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31. 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33.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 34. 古琴艺术:...

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2、人生礼仪: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广西壮族男子18岁成年时所唱的《十八岁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礼歌曲,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汉族的《伴嫁歌...

怎样找到湖南民歌的艺术特点,至少要两千字。谢谢
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

宁陵县17060969149: 侗族大歌的来源? -
哈转妥布: 侗歌从大角度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大歌由歌队(最少5人)在特定的公开场合即鼓楼集体演唱(异性歌队之间的公平对唱)的歌种,也是侗族地区各种集体民俗活动的中心内容.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

宁陵县17060969149: 侗族大歌的来历和艺术特点、表演形式?
哈转妥布: 侗族大歌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

宁陵县17060969149: 侗族大歌的说明文,600字 -
哈转妥布: 侗族无字传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宁陵县17060969149: 苗侗族有什么民歌 -
哈转妥布: 苗族:飞歌《久嘿嘿昂别》 《芦笙场上欢乐多》 情歌《合心我就跟你走》 《鸟语花香》 《苗岭谣》 《祝酒歌》 台江情歌《假如你是一朵花》 雷山民歌《春之声》 ....侗族大歌《天地间充满爱》 《蝉之声》 《布谷报春》 踩堂歌《多耶》.... 仅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宁陵县17060969149: 我国的侗族大歌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声部的丰富和声 -
哈转妥布: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宁陵县17060969149: 侗族民歌的特点 -
哈转妥布: 模拟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模拟自然是它的演唱特点之一.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

宁陵县17060969149: 侗族大歌的名歌赏析 -
哈转妥布: 《蝉之歌》 歌词大意: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 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 只听蝉儿声声鸣, 蝉儿声声心悲切, 像是可怜我单身. 静静听我模仿蝉儿鸣, 希望大家来和声, 我们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 生活却让我充满激情, 歌唱我们的青春, 歌唱我们的爱情.

宁陵县17060969149: 贵州凯里地区民俗文化有哪些? -
哈转妥布: 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复式声乐,高低音错落有致,形式非常丰富.分为大歌(嘎老)、琵琶歌(嘎琵琶)、礼俗歌(嘎礼乡)、酒歌(嘎告)、踩堂歌(耶堂)、儿歌(嘎腊温)、笛子歌(嘎笛)七种,其他还有牛腿琴歌、去山歌等,礼俗歌中...

宁陵县17060969149: 侗族大歌分为几个声部? -
哈转妥布: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2623964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