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任意一字,一千字左右

作者&投稿:望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赏析春江花月夜中任意一个字,一千字左右,急!!!~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文学...
清末学者王闿运评其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即出自此处。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承认张若虚在古典诗歌中的地位,而且“大家”这种称呼,将张的地位拔到极高的...

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春江花月夜》对宫体诗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统一的诗作一经出世,横扫宫体诗的罪孽,稳稳开创了宫体诗的新局面。《春江花月夜...

解析《春江花月夜》
事实上,张若虚的这首诗的形式离开传统的“春江花月夜”体就差距比较大。歌行体诗歌的第二个特征是:题目具有提示性。这类诗歌常常有一篇前人的著名诗歌作为榜样,那首前人的诗歌采用什么题目,后人作诗也要采用这个题目,而且,题目基本上限制了内容的范围。第三个特点是:后人的诗歌中的情调——快乐...

《春江花月夜》赏析 300字左右
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
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3、能力目标:...

春江花月夜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

张若虚以及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为何以“孤篇盖全唐”?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在这种诗体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思,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并非过誉。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成为唐诗大家,其原因就是在于...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要如何解读这句诗?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吃了后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金樽:精美的酒具。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意指
这句诗的意思是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全诗原文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

《春江花月夜》中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

额敏县13039172998: 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话 -
承滢固特: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

额敏县13039172998: 春江花月夜赏析 100字左右 -
承滢固特: 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

额敏县13039172998: 《春江花月夜》赏析!!!500字,在线等!谢谢!!! -
承滢固特: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

额敏县13039172998: 我要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
承滢固特: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额敏县13039172998: 给个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承滢固特: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

额敏县1303917299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诗词赏析 -
承滢固特: 一、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闻名.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

额敏县13039172998: 《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及赏析. -
承滢固特: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额敏县13039172998: 春江花月夜赏析 -
承滢固特: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

额敏县13039172998: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文学鉴赏哪有? -
承滢固特: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

额敏县13039172998: 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承滢固特:[答案]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与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