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蜀党领袖在蜀洛朔党争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投稿:蓬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洛蜀朔党争是什么?~

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赵顼病故,年仅10岁的幼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英宗的皇后、神宗赵顼的母亲宣仁太后高氏又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处理军国大事。她早就对熙宁新法不满,临朝称制后,立刻纠集和起用反对新法的守旧派官僚,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吕公著、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等元老重臣的主持下,不仅废罢了熙宁新法,又对变法派官员进行打击和迫害,或贬赵煦官出朝,或罢官免职,一时间保守势力气焰嚣张,变法派人人自危。然而,司马光等人的倒行逆施,不仅引起朝野变法派的反对,也激起守旧派内部一些官僚的不满,尤其是司马光“其意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的一概否定新法的作法,曾招致守旧派官僚的反对。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范纯仁在熙宁年间因反对并拒不执行新法,而被贬出朝,被司马光重新起用后,却不同意不加区别而一概废罢新法,建议“去其太甚者可矣”。他认为推行青苗法“利国利民”,当继续实行。对于免役法,他更认为:“此法熟议缓行则不扰,急行则疏略而扰,委非其人,其扰滋甚”。为此曾劝说司马光谨慎行事。但这一切非但未能引起司马光等人的重视,反而招惹不满。中书舍人苏轼也曾是一位新法激烈的反对者,复出后,亦不满司马光悉废新法,主张渐改,尤其反对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甚至提出用积存的3000万贯免役宽剩钱买田,实施给田募人充役之法,这与变法派的“给田募役”是一致的。在廷议役法时,他更是明确地表示支持免役法,当面告诉司马光“罢募役而复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尽管已惹怒了司马光,但苏轼依然抗争不已,“上疏极言衙前可雇不可差,先帝此法可守不可变”。就连吕公著也提出新法不宜全废,对其小的弊端应予以矫正而后复行。其他又如中书舍人范百禄、兵部尚书王存、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等一批为司马光所重用的守旧派官僚也都不同程度地反对司马光的做法,或主张推行部分新法,甚至上疏陈述复行旧法的种种弊端。
不仅在废罢新法问题上,守旧派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对待变法派官僚的态度上也绝非统一。范纯仁曾不满于对变法派的残酷打击与迫害,认为这样的做法会使“吾辈将不免矣”。
尽管如此,以司马光为首的最顽固的守旧派势力却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他们把持着朝廷大权,继续废罢新法,复行旧法,排斥打击变法派官僚。为减少废罢新法的阻力,他们甚至不放过持不同政见的守旧派官僚,秘书省正字刘安世就曾数次上疏,弹劾范纯十二、王存、李常、盛陶等人。事实上,守旧派官僚中只有御史中丞刘挚、御史王岩叟及刘安世等人完全赞同并支持司马光的主张。守旧派内部的分歧随着新法的废罢而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一场朋党之争。
元事占元年(1086)九月,宰相司马光病逝,80余岁的文彦博以“班宰相之上”揽政。又擢升尚书左丞吕大防为中书侍郎,刘挚为尚书左丞,守旧派中的顽固势力继续拽政。但此时由于政见的不同及学术主张的分歧,已导致相互间的倾轧,开始分化为几个小集团,形成以崇政殿说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程颐及其门徒、左司谏朱光庭,殿中侍御史贾易等人为首的“洛党”;以中书舍人、知制浩、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殿中侍御史吕陶等人为首的“蜀党”;以永静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刘挚,右谏议大夫梁焘、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刘安世,监察御史王岩叟为首的“朔党”。其中以把持朝政的“朔党”势力最为强大,三党之间明争暗斗,一场混战。
“洛党”首领程颐于元祐占元年以“布衣之士”为司马光、吕公著引荐入朝,后以崇政殿说书之职充任幼帝赵煦的老师,他以“师道”自居,向赵煦传授儒家正统思想,且又以“正色”训诫,主张一切复行“古礼”。司马光病故,他甚至反对朝臣于朝贺大赦之时,去吊唁司马光。他的此番言论惹起朝臣的不满,斥之为迂腐之论。苏轼更以他不近人情,所行非孔夫子之礼而屡加讥讽。朱光庭、贾易等人借口苏轼在策问中提出效法“神考之励精”而使官吏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励精”而使官吏们流于苛刻,而攻击苏轼讥讽宋仁宗赵祯不如汉文帝刘恒,宋神宗赵顼不如汉宣帝刘询,认为朝廷应以此追其罪责。苏轼同党吕陶、监察御史上官均遂反唇相讥,上疏论列朱光庭为程颐宣泄私忿,“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报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程颐与苏轼自此势不两立,两党间积怨日深。对此,无所偏倚的范纯仁也觉得朱光庭的上疏言辞过于偏激。但身为朔党的王岩叟却公开偏袒程颐,这更激化了两党间的矛盾。
洛党与蜀党的争斗,其结果两败俱伤。元祐占四年(1089),苏轼辞官出朝,改任知杭州,程颐也被免去崇政殿说书一职,改充权同管勾西京国子监,而刘挚的朔党却“渔翁得利”从此独揽朝政。
是年,受谪贬而居住于安州(治今湖北安陆)的前任宰相蔡确作《东盖亭诗》十章,梁焘、刘安世将诗滥加引申评论,竟指责其讥汕宣仁太后高后,更诬陷道:“方今忠于确(蔡确)者,多于忠朝廷之士;敢为奸言者,多于敢正论之人;以此见确之气焰凶赫,根株牵连,贼化害政,为患滋大。”高太后遂将蔡确自殿文殿学士贬为光禄卿,不久再贬为英州别驾,安置新州(治今广东新兴)。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也因未纠察蔡确而被改官。范纯仁为此而劝谏高太后:“圣朝宜务宽厚,不可以语言文字之间,暖昧不明之过,诛窜大臣。今举动宜与将来为法,此事甚不可开端也。且以重刑除恶,如以猛药治病,其过也,不能无损也。”继而又与尚书左丞王存一同劝谏赵煦,退出后再度上疏,力陈不应治罪蔡确之由。然而范纯仁的力谏终未奏效,相反司谏吴安诗、正言刘安世却交章攻击他为蔡确之党,范纯仁遂力请免官辞职。次年,即罢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任知颍昌府。
六年,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与尚书右仆射刘挚同为宰相,然二人因争权多有不和。御史中丞郑雍、侍御史杨畏依附于吕大防,交相上奏,以刘挚有“第往以俟休复”之语,意指“他日太皇太后复子明辟”,又奏劾他与蔡确、章悖、梁焘等人交结,“为牢笼之计,以冀后祸”。高太后闻讯,对刘挚多有不满。刘挚上章自辩,其党人官僚也多为他辩解,高太后却认为:“垂帘之初,挚排斥奸邪,实为忠直。但此二事,非所当为也。”刘挚因此而被罢相,出知郓州。郑雍、杨畏并未就此罢休,继续对他进行打击,于是刘挚又改任知大名府,改迁知青州。在刘挚为吕大防党人所弹劾时,王岩叟连续上奏为他辩护,结果被指责为刘挚同党,被罢官,出任知郑州,次年又受排挤,出任河阳府知府,不久,便死于任上。另一位同党,给事中朱光庭驳斥郑雍、杨畏的捕风捉影之论,“挚忠义自奋,朝廷擢之大位,一旦以疑而罢,天下不见其过”,也因此被免官,出朝任知毫州。
起止于元祐年间的蜀洛朔党争,实际是守旧派官僚内部的一场争斗,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相反而造成了政局更大的混乱。

元佑元年九月一号,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后,苏轼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尤其是和道学家程颐格格不入,俩人的门生故吏也紧随其后。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就形成了洛党和蜀党两大派系。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那么,这场“洛蜀党争”究竟是什么原因而起的呢?苏轼的引退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系呢?
元佑元年九月一号,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而这一天正是皇帝率领百官到首都的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神灵,同时安放神宗灵位的仪式,这在古代叫做吉礼。仪式一共进行了六天,仪式结束之后文武百官赶紧更换衣服赶往司马光家中参加吊唁仪式。主持司马光葬礼的就是程颐,程颐引用论语中的“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就是,你在一天内参见了葬礼等悲伤的活动就不能再参加一些喜庆的活动,这在礼节上说不过去。但程颐的这番话马上引起了文武百官的争论,对这句话进行考究,孔子说参加了悲伤的活动不能参加喜庆的活动,但并没说参加了喜庆的活动就不能参加悲伤的活动。程颐据理力争,苏轼内心泛起反感,忍不住说了一句“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意思是这是从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所制定的礼仪。叔孙通是秦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刘邦打败项羽得了天下以后做了皇帝,需要有人为他制礼作乐,也就是定规矩,叔孙通为他定了一整套朝廷上上下下的规矩,所以叔孙通是汉朝的一个大儒。鏖糟陂是开封府郊区的一个沼泽地、烂泥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好像是从郊区的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制定的规矩,换句话说就是你是个村学究,你是个假学者。当时的气氛下,全场哄堂大笑。程颐还是皇帝的老师,有头脸的人物,苏轼的这句话让程颐无法下台。
苏轼的这番话,表面上来看似乎只是同事之间的口角之争,无关国家大体,最多不过反映了苏轼、程颐两个人之间的思想、志趣和性格上的歧异,但是就是这一句话,开启了“洛蜀党争”的前兆,从此这场战争就没完没了。

苏轼作为蜀党领袖在蜀洛朔党争中起到的作用:对政事的看法有自己的观点,言事论理不执于一端,不强调某种理念,也不认为某种制度独胜,利用势力攻击了蜀洛朔党争斗。

蜀党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政治集团,它以苏轼、苏辙为领袖,以包括黄庭坚、秦观、张耒在内的苏门六君子等人为其成员。蜀党的政治活动,贯穿了从仁宗嘉祐到北宋后期,并亲身经历了期间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苏氏蜀学是其立党思想,苏门则是日后蜀党的主要组成力量。同时,蜀党代表了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使这一群体成为文人参政的典型而受到瞩目。宋哲宗元祐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成员苏轼、吕陶都是四川人﹐故称。三党皆反对王安石新法﹐轼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交恶,两党互相攻击,势如水火,直至北宋亡。蜀党对政事的看法较洛党柔软,言事论理不执于一端,所以他们并不强调某种理念,也不认为某种制度独胜。


有关苏轼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

怎么评价王安石与苏轼
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

关于苏轼的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后又因晰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

有关历史人物的作文
15.苏 轼 (1)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

美诗固“集成门窗”这理念好在哪?
谁在做比萨饼上有绝对优势?谁在做比萨饼上有比较优势?1. b. 如果帕特和克里斯互相交换食物,谁将用比萨饼换取清凉饮料?1. c. 可以用若干加仑清凉饮料来表示比萨饼的价格。能使两个室友状况都更好的比萨饼交易的最高价格是多少?最低价格是多少?解释原因。5. 假设加拿大有1 000万工人,而且每个工人1年可生产两...

后蜀皇帝孟昶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亡国的真相是什么
后蜀作为十国中比较富裕的国家,与同时代的五代和其它国家相比是存在与比较安全的环境下的。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蜀道难的客观环境,让后蜀得到了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成为当时有数的富国。就后蜀的富裕程度来看,当时是可与南唐、吴越国媲美的,即便是后周、宋朝也远远不必上。可是这样的国家在六十六天之内就被宋朝...

请问苏轼弟弟叫苏澈还是苏辙
(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轼兄弟护丧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苏轼三十二岁,苏辙二十九岁。 正月英宗崩,神宗继位。轼兄弟在蜀居父丧。8月葬苏洵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并上《本...

蜀党的解释蜀党的解释是什么
拼音是:shǔdǎng。注音是:ㄕㄨˇㄉㄤˇ。蜀党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宋哲宗元_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成员苏轼、吕陶都是四川人,故称。三党皆反对王安石新法,轼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交恶,两党...

蜀党的网络解释蜀党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蜀党的网络解释是:蜀党宋哲宗元_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成员苏轼、吕陶都是四川人_故称。三党皆反对王安石新法_轼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交恶,两党互相攻击,势如水火,直至北宋亡。蜀党的网络解释是:蜀党宋哲宗元_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

蜀党的引证解释蜀党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蜀党的引证解释是:⒈宋哲宗元_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成员苏轼、吕陶都是四川人,故称。三党皆反对王安石新法,轼与洛党之程颢、程颐交恶,两党互相攻击,势如水火,直至北宋亡。蜀党的引证解释是:⒈宋哲宗元_年间守旧派朝臣洛、蜀、朔三党之一,也叫川党。主要成员...

永州市18466652656: “洛”、“蜀”、“朔”的派别之争 -
漕蝶威克: 洛蜀党议”元佑初新党势力尽斥后,被旧史称为“君子”的元佑诸臣,又因理念以至风格、趣味之不同,分裂为洛蜀朔三党[23].三党名称,由其领袖籍贯而来.洛党领袖为程颐,朱光庭、贾易等为羽翼.蜀党领袖为苏轼,吕陶等为羽翼.朔党...

永州市18466652656: 洛蜀党争怎么回事?(不要文言文) -
漕蝶威克: 蜀党代表人物是苏轼苏辙 而洛党代表人物是程颐 蜀洛党争远没有新旧两党的党争来的激烈 再后来,徽宗即位,蔡京就当权了 再后来,北宋就被灭了 对于历史来说,这应该算是退步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楼主一点帮助!

永州市18466652656: 苏轼生平分为哪三个阶段?简单点,200字左右 -
漕蝶威克: 第一阶段 苏轼二十一岁以前.苏轼的父亲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

永州市18466652656: 苏东坡因卷入党争之中而一再被贬吗 -
漕蝶威克: 共四次.第一次: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总算没丢掉性命.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二次:元佑四年,苏轼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贬颖州. 第三次: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以“讥刺先朝”罪名,将苏轼贬为惠州安置. 第四次:苏轼被贬为惠州安置后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注: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而得罪王安石,后自请外放,因不属于被贬,而属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永州市18466652656: 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 -
漕蝶威克: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

永州市18466652656: 苏轼资料 -
漕蝶威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

永州市18466652656: 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及社会形势分析他的文学创作 -
漕蝶威克: 根据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形势可分为四个时期!一、王安石变法以前.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阶段.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脚,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但书生气过重;二、变法时期.这一时期进入了政治上的低谷,但政治热情不减,所以创作热情很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尤以诗歌成就最高,且日渐成熟!三、新旧党争和政治上的急剧变动.由于这个时期忙于党争、公事,文学成就相对较低;四、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期.这一时期连续遭贬至儋州,文学成就高于上一朏

永州市18466652656: 《宋史·苏轼传》苏轼是一公怎样的人 -
漕蝶威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

永州市18466652656: 苏轼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
漕蝶威克: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永州市18466652656: 伟大的文学家苏轼一生的经历? -
漕蝶威克: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