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的意义

作者&投稿:尉迟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史方舆纪要》的名词解释~

意义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但无论实地考察或是调查,囿于条件所限,他都只能“间有涉历”而已。主要工作还是限于对图书资料的探索和考校。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07148.html 还有其他版的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但无论实地考察或是调查,囿于条件所限,他都只能“间有涉历”而已。主要工作还是限于对图书资料的探索和考校。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
古代山西地理环境的又一特点,是它的山川形势和地理位置具有军事上政治上的重要战略意义。 山西的地势,如同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说,“表里山河,称为完固”(《读史方舆纪要》),退可守,进可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部以太行山脉为主,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呈东北——西南向“多”字型构造排列,是...

请解释一下”刘备借荆州-有错无还”这句歇后语的由来.
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到:湖广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南宋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中论到: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

银川的来历
“银川”作为古地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州银川郡”。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寻废。”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

孙悟空是被压在五指山上还是五行山上
是五行山.http:\/\/baike.baidu.com\/view\/89035.htm 五行山·两界山 明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释名太行山时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西游记》中五行山的来历及孙悟空如何被压于五行山是这样叙述的: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

行走临夏:历史上有名的临津古渡,隋炀帝西巡,便由此渡过黄河
《读史方舆纪要》载「 ”临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 ”黄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隋大业五年(609年)初,炀帝为了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统一华夏,带后妃、侍从和40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吐谷浑...

宝鸡马岭关的由来?为什么叫马岭关,有什么历史意义?
马岭关之名于世,似乎由王景、李廷珪始。除《新修凤县志外》,《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周显德二年,王景等伐蜀,进至威武城。蜀将李廷珪遣别将据马岭寨。又遣兵出斜谷,屯白涧。又分兵出凤州北唐仓镇及黄华谷,绝周粮道。景遣兵抵黄花,又分兵趣唐仓,扼蜀归路,旋败蜀兵于黄花...

简要介绍河南各地市历史
许昌的地理形势是十分重要的,清初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说它“西控汝洛,东引江淮,舟车辐集,转输易通,原野宽平,耕屯有赖……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 在历史上,许昌长期以来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很多大规模的战争,都是在许昌周围展...

|任家人物|始祖禺阳
——这是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的说法。        三是说禺阳曾担任“海司”之职,他去世后被封为“东海之神”。他的儿子禺强去世后被封为“北海之神”。后来的汉族海氏得姓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知道,上古的这些大人物死后都会被“封神”的,古代还有一本《封神榜...

为什么说清王朝在军事思想方面的贡献很微小?
著录,清代前期兵书有101部共690多卷。但这些兵书在思想内容上无大的创新。当然,这一时期的兵书也有一些特点。例如,有些兵书通过分门别类地辑录历代兵书,力图探寻出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些普遍性的东西,同时,军事地理方面的著作有了发展,出现了像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样著名的军事著作。

银川的历史
《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 寻废。” 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如“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

融安县18966345819: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书籍) - 搜狗百科
错帘消络: 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可以说是以毕生精力尽于此书.他身遭亡国之痛,但却始终坚持志节,不求名于时,不求禄于世,长期生活在“贫贱忧戚...

融安县18966345819: 谁能简单介绍下《读史方舆记要》这本书 -
错帘消络: 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是讲清代的地理著作.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反清复明之需,所以十分注重对于军事的记述.他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最后遭致亡国的历史,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是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

融安县18966345819: 中国明末清初是一部具有浓厚军事地理特色的历史地理名著是什么 -
错帘消络:[答案]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综观全...

融安县18966345819: 简述读史方舆纪要的缺陷 -
错帘消络: 简述《读史方舆纪要》的缺陷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融安县18966345819: 《读史方舆纪要》有哪些特点?
错帘消络: 《读史方舆纪要》有 如下特点: 一是选材得当,题材新颖.《读史方舆纪要》选取材料与一般地志不同.着重 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

融安县18966345819: 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是谁的著作?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是谁
错帘消络: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 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

融安县18966345819: 银川的历史沿革 -
错帘消络: 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使蒙恬率30万大...

融安县18966345819: 明朝版图“东起朝鲜 西据吐蕃”还是“西接吐蕃”,两个版本的《明史》哪个准确? -
错帘消络: 也许两个都准确. 接的意思: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最早见于篆文.本义是交接,会合;引申义有接待、靠近、接触、连接、连起来、连续、继承等. 据的意思:本意是指手靠着、椅靠着,也指占有、占据. 即“据”字,如果按照古汉语本意,据也可以是两者倚靠在一起,有相接的意思. 在明朝史料关于疆域的描述中,“西至流沙”和“西至嘉裕”都与当时吐蕃的最西端(接近帕米尔高原一带)相去甚远,《大明一统志》也是将吐蕃与朝鲜琉球等朝贡国家混在一起描述.并非所有都司卫所,明朝都视为疆域范围,比如旧港司,明朝官方史料《明实录》为“爪哇国旧港宣慰司遣正副使....” 因此,“接”和“据”,在古汉语中,可以有相近意思,也可不同,看读者自己想怎么理解!

融安县18966345819: 四川是得名于四条江吗? -
错帘消络: 四川因何得名,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来源于历史上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域;另一说是以四川境内的自然区域大川命名.前者以明末清初顾炎武为代表,他在《日知录》卷三十一四川条下说:唐时剑南一道,仅分东、西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