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见睫的典故

作者&投稿:照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目不见睫,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目不见睫的典故,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目不见睫的典故:

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臣杜子。杜子问:“不知大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目前政治,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子又问:“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十分自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一击,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

看着楚庄王那盲目自信的样子,杜子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所说的情况并不全对。越国目前情况的确很糟,可是我们楚国的情况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样,一个人可能常常深谋远虑,但往往想不到近忧,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远却难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样。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国的危机,却对楚国的不足缺乏足够的分析。您仔细想想,楚国的军队其实并不强大,曾被秦国、晋国打败,还丢失了几百里的疆土,这不是兵力不强的'表现吗?楚国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庄(足乔)(jue)这样的大强盗,可以在国内横行霸道,肆意违法,而各级官吏却对他毫无办法,这不也是政治的表现吗?依我看,楚国的情况要比越国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这些,却还想着要对越国用兵,这不正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您是否想到别的国家也会像您对越国的考虑一样而对楚国虎视眈眈呢?因此,大王的当务之急应是认真把楚国自己的事办好才对呀!”

杜子的一番话,说得楚庄王如梦初醒,心服口服,他决定不去攻打越国,从此加强对楚国的治理,使楚国真正强大起来。

相关人物介绍:

1、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华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楚庄王的故事: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成语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问鼎中原:

【出处】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释义】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绝缨之宴:

【出处】 楚庄王宴群臣,命美人行酒。日暮,酒酣烛灭。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趣火视之。王曰:“奈何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命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尽绝缨而火,极欢而罢。及围郑之役,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却敌,卒得胜。询之,则夜绝缨者也。(冯梦龙 《智囊全集》)

【释义】 楚庄王宽以待人,饶恕调戏嫔妃的下臣唐狡,得到唐狡的拼死相报。比喻宽以待人、心胸开阔终能赢得人心。




庄王欲伐阳夏是什么典故
楚庄王欲伐阳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

事不见耳闻文言文翻译
大王你国家的政治混乱军队疲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如眼睛的道理。”楚庄王就停止了征伐越国的计划。所以了解某事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怎样),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说:“能看见自身的不足就是明智。”4. 目不见睫的文言文的意思 战国韩非子的《目不见睫》...

楚庄主在听庄子的话后,为什么就停止了攻打越国
典故:目不见睫 《庄子喻谏楚庄王》春秋战国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以后,楚庄王取得了诸侯霸主的地位。但是,他不满足,想要趁着越国衰弱之机,出兵讨伐,进一步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楚国的国力在对外连年不断发兵征讨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大的下降了。国内各地的百姓不满楚庄王的统治,纷纷...

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概括目不见睫这个成语
老子感叹世人的愚昧无知,鼠目寸光,以貌取人,看人下菜碟。里面有个词可以用上:鼠目寸光

成语目不识?
【目不转睛】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 【目不识丁】连丁字都不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Ⅱ 目不什么的四字成语 目不见睫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

...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D 此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方面的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哲学常识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比喻很少受过教育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从哲学角度上讲也就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B项是说眼睛见不着睫毛。比喻为人不明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D项是说,古代有个杀...

成语: 目不识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目不识丁 目中无人 目空一切 目光如炬 目光如豆 目不交睫 目瞪口呆 目不见睫 目无全牛 目定口呆 目牛无全 目空四海 目睁口呆 目空一世 目擩耳染 目睁口开 目瞪口噤 目不定睫 目下十行 目不识字 “字”字结尾的成语 咬文嚼字 目不识字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目不识字。参考...

成语: 目瞪口噤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目不识丁 目中无人 目空一切 目光如炬 目光如豆 目不交睫 目瞪口呆 目不见睫 目无全牛 目定口呆 目牛无全 目空四海 目睁口呆 目空一世 目擩耳染 目睁口开 目瞪口噤 目不定睫 目下十行 目不识字 “噤”字结尾的成语 目瞪口噤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目瞪口噤”分成的单字详解...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
D 必须了 解四个成语的含义。目无全牛指的是:对牛的内部结构的认识是理性认,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故选D。A、B、C都是感性认识。

不常用的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 *** 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目不...

安徽省18263689034: 目不见睫的典故,成语目不见睫的故事 -
独孤甘荷叶: 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典故】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韩非子·喻老》【释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安徽省18263689034: 文言文“目不见睫”的题目请解释源自本文的成语“目不见睫”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
独孤甘荷叶:[答案] “目不见睫”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书中记载说:“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无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就是乌鸦站在猪身上,看见...

安徽省18263689034: 目不见睫这则成语的含义及蕴含的道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成语的含义?2.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
独孤甘荷叶:[答案]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难的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安徽省18263689034: 《目不见睫》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
独孤甘荷叶:[答案] 鼠目寸光、井底之蛙、蚍蜉撼树、目光短浅 目不见睫:指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

安徽省18263689034: 请问有没有 只看到别人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的成语和典故 急用写作文! -
独孤甘荷叶:[答案]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寓言《两个口袋》《伊索寓言》中说,当初普罗米修斯奉宙斯之命造人时,特意在每个人身上挂了两个口袋———胸前一只装别人的缺点,背后一只装自己的缺点.结果,人...

安徽省18263689034: 目不见睫 和 弈喻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独孤甘荷叶:[答案] 目不见睫 mù bù jiàn jié 〖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回答者...

安徽省18263689034: 目不见睫 -
独孤甘荷叶:[答案]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

安徽省18263689034: 写出出自“目不见睫”一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
独孤甘荷叶:[答案] 鼠目寸光、井底之蛙、蚍蜉撼树、目光短浅 目不见睫:指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

安徽省18263689034: 开心学国学 - 目不见睫是什么意思
独孤甘荷叶: 目不见睫【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示例】:远求而近遗,如~.◎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指人无自知之明.

安徽省18263689034: 目不见睫的文言文的意思 -
独孤甘荷叶: 战国韩非子的《目不见睫》翻译: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