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不放逸

作者&投稿:冯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不放逸就像一个人居住在悬崖边上,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小心,身口意三门都不敢放松。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来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自己。经常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常观察,对身体的所作所为都要观察。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坦诚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孩童的游戏和成年后对金钱的痴迷,以及老了对生命的执着,都是我们被放逸所迷住而不观察,短暂的以上就这样度过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做过,之所以这样就是缺乏正知正念。我们的世界都是贪嗔痴所产生出来的,七十二万的变法仍然是贪嗔痴。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被贪嗔痴的烦恼所迷惑的众生,永远沉溺在极其恐怖的轮回泥淖中,若不依靠自己的修行来对治相续中的纷飞妄念,将来必定成为非常卑劣的众生,终将堕入恶道。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要用正知正念加以控制,或者用过祈祷上师和三宝的加持,转分别念为道用。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即便拥有了崇高的地位和名声,如果行为放荡不羁,一刹那就会堕入险恶处,被魔王牵着走。所以,越是有名声有地位的时候,越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要多多的去帮助他们。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出家人的最怕妙龄少女的诱惑,国王和法师最怕贿赂,护持恶劣的眷属是主人的大敌,以其行为和发心,最后连主人都会遭殃。因此,作为智慧之人,应该时时刻刻的提防着自己的敌人。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何故不思当来事,依赖放逸安心住?

无论财富,还是身体都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既然如何为何不思考下自己的来世,却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如果我们今生没有行持善法,没有做有意义的事情,每天都是说些无聊的话,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一辈子就在我们的放逸当中流逝。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我要为众生做多少事情?没有这样的思考,算不上一个修行人。

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华终衰竭,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世上一切的美好,荣华都会衰竭堕落,这是有为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本性万法的本性就是无常,所以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发生了无常,都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规律。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

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样一来,即使生了贪嗔痴,犯了过失也会马上的认识,并忏悔,改邪归正,如此才是智者的行为,也是高僧大德日常行持的一种传统。、

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很多人没有主见,心都是随着外境不断的变,没有长期的修行很容易就被分别念所感染,大家务必引此为戒,别人的溢美之词或者诽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而应该时时的观察自己的内心。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世上各种的行为以二规来衡量就像过秤一样知道重量,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交流,才能判断此人的好坏优劣。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有些智慧浅薄的人,没有正知正念的摄持身心,从出生到死亡,没有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度了一生,我们今世为人,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最好是对众生都有利。否则生时无人知,死时无人问,一生碌碌无为,活着的意义不大。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广闻博学的人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过。所谓 圆满四德 ,就是 法圆满 ,指的修持大乘和小乘的佛法; 财圆满 ,指的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财; 欲圆满 ,获得天人福报或禅定得到的欲天之善趣果位; 解脱圆满, 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缘罗汉,佛菩萨的出世间解脱。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智者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世上很多无义者和失义者,无义者平时所做之事没有意义,反而早恶业,如偷盗邪淫等。失义者指颠倒是非,本来很有智慧,但是遇到恶知识,同流合污,毁坏戒律,闻思修行,一切善法的功德消失殆尽。所以,智者时刻都在观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

下面说一些放逸者的法相: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聪明,但是未达到究竟就开始看别人的过失,抓别人的缺点;或者把智慧变成的狡猾,用作了坏的因的用途,或者整天沉溺在迷乱当中,有时候我们的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到的很容易毁坏我们的自相续,相反盲人和聋子因为看不见听不见,心反而会比常人坚定。

丛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胸怀宽广,但是其实是懒散,对生面事情都无所谓,好说歹说都没有什么用。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做起事来很急躁,身心也很放纵,这也是放逸的一种。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应该有头绪,有次第,有安排的做下去,开头和结尾一样都要精进而为,不能三分钟热度,没做之前细心观察,做了之后有始有终。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普赛的圆满境界,不善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大肆享用,占尽便宜,这些均为放逸所生的过失。所以没有到一定的境界,我们不要装作看破者,应该如理如法地算账,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对于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不要随意糟蹋,看看有没有别人需要,考虑如何布施,也是需要注意的。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袒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真正的慈悲心并未升起来,对敌人的行为恣意妄行,怎么骂他都规规矩矩,所以在没有修到圆满时候,怨亲分明。同时,还有一种人经常把自己的贪心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人应该要懂得隐蔽,心里所想的不一定非要说出来,很多东西说出来违缘会比较多,因此大家要知道分寸,把握取舍。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可是他身语意三门一点也不约束,好像到达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通达万物,无有任何自信,粪便和美味佳肴无别,那行为上无约束也是可以。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并未升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了,在团体中总是与人格格不入,不管是亲友还是他人,全部视为怨敌来对待,以致谁都不愿跟他接触,这是放逸所致,作为修行人应该给人一种和睦的气氛。

彼违时境之正能量,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放逸的诸多过失,有些是时间上没有掌握,例如性格太急,或者是性格太慢了,有些是环境上没有掌握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失,全部都是放逸所导致,不放逸的人会不离正知正念和智慧,不管在什么环境和时候,方方面面都会考虑的很周到,行为也是如理如法的,我们经常犯的错误以及不如法的行为,都是心没有调整好而导致的,平时做任何一件事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人,关键是要反反复复的观察自相续。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成功,所以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一个木匠的例子。最开始的时候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斋戒过程中做到忘利,把那些自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然后是忘名,别人对他赞叹也好,诽谤也好,都不在乎,到了最后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就拿着斧子进山,进山之后,因为心很清净,哪些木头长得很适合做材料,一眼就会看到。我们做事情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之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标准,无欺的如来,具备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这个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除了这三个之外,其他的语言都是被种种烦恼所污染的,不论是亲人或非亲人,其实对我们的修行是没有太多的用处的。所以平时要多看一些佛经,论典和善知识的开导,少对一些花言巧语,无稽之谈,趋之若鹜。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规划,不要草率的决定,决定完又立刻变卦,做事情之前先要方方面面的观察,考虑,操作中出现各种不利的因素,一项一项的盘算好,一旦作出决定,自己就应该全身心的去投入,如此一来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皎洁的月影,会在平静的海面上映现,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是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的。


《二规教言论》-智慧
善恶的分别在于要见多识广,入乡随俗不能因为自己的分别念就断定别人的善恶,所以一定要多问多看,特别是大国的政策也要了知人与人的关系等等。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要,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为什么有些人心胸宽阔,有些人狭隘?不管别人是赞叹你还是诽谤你,你都能想得开放得...

《二规教言论》-稳重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利。稳重,有两方面的含义,应该是智慧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有退转。比如我们今天选择了学习佛法,明天要去学习各种世间法,每天都在换,这就是不稳重的表现。第二,对信任自己人,不管受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都需要坦诚相待的...

佛教于俗世的现实意义?
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什么应酬都不去,那叫放弃,不叫放下 所以,你说外在的环境,没错,所以圣人的心叫 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意思就是说,该干什么还是依然干什么,但是内心却是如如不动,自在安祥,我赞叹你,随喜你,你继续去看慧律法师的讲座,必定会有满意的答案的 ...

平时是不是心中会有一些佛教不好的念头甚至会有些嗔恨心该怎么办?_百...
现在世间上的人,为了贪图暂时的惬意,根本不观察来世的果报,对果报的惨状也一无所知,所以违法乱纪的现象不断发生,无量众生造罪业而堕入恶趣。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赌博、饮酒、妄语、绮语等,有智慧的人理当舍弃。”《二规教言论》中也云:“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

我是男孩子,今年19,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心里,不和别人说 什么事情都...
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有担当的人,但实际上对你自己来说,不善于表达,把情绪堆积在心里对你自己的健康也不好,对于你的人际交往也不好。所以你要尝试去改变这种性格。一方面,人不能什么都摆在脸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像你说的这样,两种都是极端。需要中和一下,就是中道。你可以学一学二规教言论,...

二规教言论《找回最初的你》重点内容什么?
第四课的串讲和难点

铅山县18753135332: 什么叫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述放逸的过患及不放逸的功德 -
晁咏曲坦: 不放逸是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指防恶修善的精神作用;即能断恶修善、对治放逸而圆满世出世一切善法的心所. 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 作用:就是行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 放逸的过患:使自己的功德退失、善法失坏...

铅山县18753135332: 大家对善恶的定义是怎样的? -
晁咏曲坦: 按照佛教《百法明门论》的定义,世间的”善”一共有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以上十一种善心所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以下是宣化上人的讲解:五十一种心所...

铅山县18753135332: 八大关戒与菩萨戒有何区别 -
晁咏曲坦: 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千佛大戒等,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应受持的戒律.其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项,菩萨戒本虽有多种,但基本上可以分为“梵网戒”和“瑜伽戒”这两类...

铅山县18753135332: 人生下来就是必定要受苦吗? -
晁咏曲坦: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愚者只知贪图自利,他们恒时都在为自己精勤谋求利益;但越贪执反而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亦很微小. 愚夫对自己的利益很执着,每当其利益稍微受到一点损害,他们便...

铅山县18753135332: 生西法师辅导二规教言论第一课学习笔记 -
晁咏曲坦: http://pan.baidu.com/s/1nue80CL 生西法师辅导二规的录音,比较早的了,2005年的

铅山县18753135332: 佛家劝人行善的句子 -
晁咏曲坦: 佛教劝人行善的句子: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 应该与聪明睿智、学问渊博的善人交往.——《经集》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杂阿含经》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铅山县18753135332: 道教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具体内容 -
晁咏曲坦: 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

铅山县18753135332: 二规教言论既然我们最爱是自己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责任? -
晁咏曲坦: 很简单,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首先要对他的周遭负责,因为只有周遭都安然,你自己才能最安然,这话是套用了道德经第一句祸福无门唯有自招的解释,把这句话理解投了,就能理解什么是爱自己就是为自己负责了

铅山县18753135332: 鬼,谁有更多的鬼的资料? -
晁咏曲坦: 鬼的观念深入人心,多数人都有下意识的怕鬼心理.鬼与神又常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所说的鬼神,佛教多归于“饿鬼”一道,饿鬼,为梵文薛荔多(Preta)意译,略称“鬼”,但与中国传统的“人死回归”意义上的鬼有所不同.鬼道是一个比...

铅山县18753135332: 随信行还是随法行 -
晁咏曲坦: 不随一法,而无生死.因随一法,故受生死. 安住最胜佛乘无上断除诸结 名阿那含以四弘誓建立菩提 住菩提已是故不来知诸空界 难可思议除灭诸想是故不来 于诸众生及法界相而无所得 是故不来心无所取不随于相 安住菩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