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看清自己的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投稿:佴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融让梨”说明孔融是品性善良的人,为何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之名处死?~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熟记于心,孔融的确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才子,但是他也很孤傲。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文坛之首,可以说是很多学子的楷模,但是最后并没能够自保,被曹操以不孝之名给杀死了。

曹操以这个罪名将他处死是显得有点牵强。真实历史中的孔融其实是一个大孝子,从几点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孔融的父亲病逝以后,历史记载孔融哭泣不止,并且趴在棺材上不吃饭,人们拉也拉不动。自己的父亲是最亲的人,他也没有必要掩盖自己的感情,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孔融是一个大孝子。
但是为什么最后曹操会以不孝之罪将他处死呢,孔融是文坛之首,学问上要比平常人好很多,心目中看得起的自然是那些文人。孔融曾经对于政治家们有很多负面的评价,所以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孔融目中无人,高人一等的性格肯定也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第2个方面孔融也卷入了曹操与汉室的争斗当中。恐龙自己认为他是汉臣,与曹操的一些主张格格不入。曹操为了自己的事业,肯定会除掉这个忠心与汉室的人。

曹操杀他的原因找到了,那找什么理由呢,当然就是不孝了,不孝在古代可是大罪。曹操以这个罪名杀他最恰好不过了。正好碰上孔融主张亲子无亲论的政策,这对于旧政策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曹操就借机用他的思想说是扰乱民心,加上之前对孔融也不满了,于是设计将他处死,一代大文豪就这样被委屈地杀死了。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记录于《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天我们就来说说孔融让梨的孔融,为何最终全家被曹操处死?

东汉末年的时候,没有科举制,这时候的读书人想要入朝为官,只能够通过举孝廉,其余的方法则不行。小时候的孔融就知道让梨,因此他的名声早就已经是尽人皆知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孔融被举孝廉,由此走入仕途。
但孔融的结局并不美好。曹操一生都在征战,曹操的能力毋庸置疑,经过战场的洗礼,曹操成为了一个铁血军人。
孔融只是一个读书人,绝对不可能与曹操这样的人走到一起。于是两人的矛盾就出现了。当时的曹操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这时候的曹魏大臣都是反对的。不过这些大臣只是说说而已,没有人敢违背曹操的意思。
而孔融不干了,这时候的孔融想要警醒一下曹操。不过曹操的性格那里是孔融能够扭转的?后来孔融写了很多诗,比如说《临终诗》,开头两句就是,“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话说得多了,一定会使事情失败;器皿漏水是苦于它不严密,有漏洞。

《临终诗》的开头两句让曹操很是不满,毕竟这是在说曹操可能会将孔融杀死。结果事实真的如此,只不过曹操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可是孔融不懂得规矩,一直挑衅曹操。

最终的孔融被曹操满门抄斩,在于孔融是一直挑细曹操的。最终惹怒了曹操的孔融被列举了五条罪名,分别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跌荡放言”,结果孔融被满门抄斩。

过值得一说的是,在孔融被处死时,身边有一儿一女不过9岁、7岁,孔融知道自己要被曹操处死,便问抓他的使者:“我知道自己要死了,我的孩子能逃过一劫吗”,这两幼子说:大人(古代指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孔子虽满门被斩,但是这句千古名言却流传至今,只能说他时运不济,未能遇见明主。

非常重要,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草芥。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有多重要。

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那么这个人是不会成功的。就例如说:一个公司找一个做前台客服人员,可是这个人总要去管保安管的事情,搞得保安很尴尬,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做好。又或者说,一个人说话没有分寸,不知礼数,说话没大没小,在公共场合就直接顶撞长辈或者是上司,让长辈和上司很没有面子,完全下不来台。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不识时务的人,这样的人,在朋友圈里被人讨厌,在公司中受人排挤,生活上和工作上都不会如意顺心,这样的人生必将灰暗。

而孔融,就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那个时代权力才是生存的象征,还公然多次的挑衅权力的主宰者曹操,最后被曹操杀死了。

不可否认,孔融小的时候很可爱,很懂事,很有礼貌。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每个小朋友的童年必听故事。但是孔融的聪明和善良在他父亲的错误教导下,越发的走上了歧途。孔融,聪明而不懂得掩饰,光芒外露还自以为是,得罪一大批人;儿时善良有余,成人后竟然写出不认爹不认娘这样大逆不道的诗句,令众多百姓心寒。这样一个既失去了上级保护又失去了百姓支持的一个人,只有死路一条。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大家却不知道孔融这一生有多的坎坷,就是一位这么有礼貌的孩子,到最后却被带上了无礼的帽子,惹来了杀身之祸,历史记载孔融到最后是被曹操所杀,然而曹操一辈子都是礼贤下士,为何会将一位如此懂礼数的孔融杀掉呢?

首先第一点,孔融当时因为曹操为其儿子娶下甄氏上书曹操,之后为曹操写信通过纣王和妲己的故事来告诫曹操,然后曹操觉得没有听过这个典故,看着孔融的话语非常的轻浮,就觉得孔融是在拐弯抹角的说他们父子二人,从这里两个人算是出现的分歧,然后孔融平时因为嗜酒如命,曹操就下了禁酒令,就这样孔融通过一首诗来羞辱曹操。

第二点就是败伦乱礼,当时的孔融信奉儒家学说,其思想的核心就是儒家学说,就这样曹操很想除掉孔融,然后他就说孔融与其思想不一致,两个人的政治目标是对立的。

后来到最后演变成了政治对立,孔融就说自己的命运是与汉武帝联系在一起的,孔融自己始终守护着汉武帝的汉室王权,而且当时的孔融之前一直都在辅佐的是汉朝,而且当时曹操就抓住了这个把柄,然而孔融发觉了这一切,就开始各种推脱,到最后曹操借机开始进行豪门政治的大扫荡,就这样曹操将孔融一家满门抄斩,终于除掉了自己的心头大患。



他孔融就是为人自负了,而且养的女人都多,真把自己的那个皇帝,在曹操面前刚硬,不死才怪。

孔融这个人是比较自负,过于自信,然后曹操生性又比较多疑,所以就会杀掉他,但是孔融也只有让梨的故事比较出名,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清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不会懂得分寸的话,就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家人朋友。

虽然孔融小时候让梨确实体现了他的谦逊,但是长大后他做的很多行为都表达了他自大自负,因此曹操才会把他杀掉。


“融四岁, 能让梨”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长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_百度知...
之后,孔融到了曹操的门下,也极度自负,不但在某些时候讥讽曹操,还会再言语和书信中冷言冷语。曹操本来就多疑,怎么可能忍受孔融对他这般无礼,因此曹操指挥丞相以各种罪名把孔融杀了。四岁让梨的孔融最后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忽然有点感慨,太早被别人追捧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孔融让梨》是孔融把大梨让给他哥哥还是弟弟?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子七岁让梨之后发生了什么?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

“融四岁, 能让梨”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长大后是怎样的一个人?_百度知...
之后,孔融到了曹操的门下,也极度自负,不但在某些时候讥讽曹操,还会再言语和书信中冷言冷语。曹操本来就多疑,怎么可能忍受孔融对他这般无礼,因此曹操指挥丞相以各种罪名把孔融杀了。四岁让梨的孔融最后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忽然有点感慨,太早被别人追捧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吗?
孔融让梨故事 梗概 “孔融让梨”的故事梗概如下: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原文】 1、(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

以不孝的名义被杀的孔融,四岁让梨的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如果不是对东汉末年的历史有所了解,大部分人对孔融的了解或许就仅仅止于让梨。而实际上,作为圣贤后人、一代名士,他还留下了诸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等经典典故,且位列"建安七子"之一,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不过,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却因触怒曹操被杀,在杀害他时,曹操所用的...

课本上并没有孔融让梨的后传,那孔融后来如何了?
《三字经》记载孔融:“融三岁,能让梨。”孔融也因为三岁让梨的故事成为现在教育小朋友要尊老爱幼的范例。 但是却没有给我们讲长大后的孔融是什么样的,其实孔融的结局不是特别好,具体人生轨迹跟搜史君一块来了解一下吧:成名并非“让梨”而是救哥哥 孔褒(孔融的哥哥)朋友...

孔融让梨典故
孔融让梨解释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造句 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讲的是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梨,而自己却挑选最小的。 2、希望你如孔融让梨般知礼...

“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是谁的故事?
黄香(?一约106),字文强,东汉江夏郡(今湖北安陆人)人,因“扇枕温衾”等孝行,被列入“二十四孝”。黄香少即博学,通晓经典,善为文章,名满京师,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在《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其中,“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孝子黄香...

孔融让梨背后的黑暗真相是什么?
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年仅四岁的孔融将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只吃小的,这么小的他就如此懂事,确实值得宣扬。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的形象是很高大的,他是个正面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金山区15227561561: 孔融轼母的故事?
施珠通宣: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长大之后的孔融却因为弑杀母亲而被曹操杀了,这个原因不仅很是让人匪夷所思,毕竟一个小时候这么懂事的孩子怎么会丧失了本性...

金山区15227561561: 让梨的孔融,长大了是怎样一个人?具体是怎么死的? -
施珠通宣: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金山区15227561561: 让梨的那个孔融是怎么死的 -
施珠通宣: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金山区15227561561: 孔融轼母的故事? -
施珠通宣: 孔融当时是北海相,走在路上他看到一个人在坟边哭,走进才知道是这个人的爹刚去世,直到这个事情,孔融居然把这个人杀了,理由是孔融觉得他哭的不够撕心裂肺,不够伤心.看官的人看到之后以为他是个很孝顺的人,其实真实原因并不是这样子.孔融曾经这么说过自己爹娘: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原文是这样说道: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孔融还说过闹饥荒的时候,如果东西不好吃才拿给别人吃.

金山区15227561561: 孔融是因为不孝而被曹操杀死的吗? -
施珠通宣: 是的.因为孔融不让梨给曹操.开个玩笑,因为曹操每次出征,孔融总在后方捣乱,曹操忍无可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其实曹操也是用心良苦啊,孔融称是孔子的后人,孔子推行孝道,而曹操以不孝罪处死的孔融,由于是曹操下令处死的,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都不敢给孔融作传

金山区15227561561: 曹操跟孔融是一个时代的人?为什么有人说孔融是被曹操杀死的? -
施珠通宣: 孔融和操场都是东汉末年的,是同一个时代的,孔融忠于汉室,对曹操历来不感冒,曹操碍于孔融大知识分子,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孔融,直到孔融提出让天下人无法接受父母对于子女无恩德理论,曹操才依次为借口除掉这个绊脚石.

金山区15227561561: 孔融让梨后一半故事 -
施珠通宣: 首先,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并没有记载.在汉末魏晋的一些史书当中也没有记载,最早的出处是在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的注释当中,引用了一则《融家传》中的文字.《融家传》是何人所作,又成书于何时,不...

金山区15227561561: 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杀了啊?说简单点... -
施珠通宣: 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说:父与子有何恩情?不过是当时的情欲发作而已.之类的话. 但主要是因为孔融自视清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

金山区15227561561: 孔融被曹操定为什么罪终被杀害 -
施珠通宣: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陈对罪恶,言无阿挠.”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

金山区15227561561: 世人对孔融人物评价是怎样的?求解 -
施珠通宣: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