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作者&投稿:粱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有没有先秦文学试题的答案呢?~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文学的发生:

  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

  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

  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

  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

  4、深于取象

  (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

  第二章 神话

  一、概述

  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

  1、特色:

  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

  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 《诗经》

  一、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原有齐、鲁、韩、毛四种传本,今则仅存有毛本了。

  二、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1、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此五篇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2、颂歌、怨刺诗和讽刺诗:颂歌主要保存在《颂》和一部分《雅》中,有颂帝王歌天命的,也有颂战功扬王威的。 怨刺诗和讽刺诗则与颂诗相异,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主要存于《国风》和《雅》诗中。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烈士的风雨劝戒之作,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主要出自贵族文人之手;而《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更多的是对同志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

  3、婚恋诗: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另一些恋歌则是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其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4、农事诗:三部分中均有涉及,《国风》中写农事的杰出作品当推《豳风·七月》,这是一曲饱含学列的奴隶之歌,全诗八章,八十八句,篇幅之长,为《国风》之冠。

  5、征役诗:怨征役只苦,抒怀乡之情,忧父母失养,思远方亲人,都是此类诗的常见主题。

  三、艺术成就和影响

  1、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反映。真实是《诗经》反映现实生活的突出特点,而真率又是《诗经》作者书法情感的重要特征。它们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社会人生,形成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独具真朴之美,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其中赋乃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的运用亦甚普遍,兴的主要作用固定在开头。三者相对独立,各有特点,但有不截然分割,而为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3、语言的声律节奏:“重言”“双声”“叠韵”,单音词多被重叠使用;句型则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并且注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

  第四章 史家之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一、《尚书》《逸周书》

  1、《尚书》:“上古之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存28篇,古文《尚书》较今文多16篇,仅存篇目,乃伪书。今文《尚书》包括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文体自成一家,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实即古嗲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

  2、《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有称《汲冢周书》,是一部与《尚书》略相类似的史籍。此书内容驳杂,可谓杂史,文章的思想倾向也不尽一致。其中说理之文,议论中肯而明畅;记叙之文,则更富生气。

  二、《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BC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BC481)共242年是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故此书实为“鲁之《春秋》”,按照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襄、昭、定、成、哀的顺序分年记事。

  三、《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较之《尚书》和《春秋》又有发展,是以记言为主,分国记事的。

  四、《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原名《左氏春秋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等,且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现争论颇大。《左传》的民本思想表现为对民意和舆论的重视,《左传》的散文艺术做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尤为出色的事善于描写战争。

  五、《战国策》

  《战国策》即《战国纵横家书》,亦称战国“杂史”“纵横家言”,简称《国策》,记载春秋末年至秦245年间(BC453~BC209)的史事。作者不可确指,但就其“纵横”色彩看,原本或出于战国末或秦汉之际纵横家之手,亿费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战国策》间杂儒、道、墨、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所记主要人物多为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的谋臣策士。而其中历来为人称道的一些“名篇”,其实并不代表其只要思想倾向。《战国策》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第五章 诸子之文

  一、《论语》《墨子》(儒、墨二家时称“显学”)

  1、《论语》

  孔子(BC551~BC479),名丘,字仲尼。《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是语录体的散文集。今存《论语》共20篇,492章。思想以“仁”为核心,恢复实行礼制,本质是实践理性。其语言短小精警、含蓄隽永,创构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词汇、成语和短语。

  2、《墨子》

  墨子名翟,生平事迹不详,约生于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之初。《墨子》中小部分为墨子自著,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柑橘他的言行记录编撰而成,或是对墨子思想的发挥,已采用了专题论文的形式,初具议论问规模。《墨子》全书原有71篇,今存53篇。大多为说理散文,倡导“兼爱”“非攻”等思想,讲求“尊天事鬼”,本质仍是实践理性。取文章朴实无华,尚实无纹,注重形式逻辑,文章逻辑性强,且开始注意(探讨)谋篇布局。

  二、《老子》《庄子》

  1、《老子》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年,身份众说纷纭。《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五千六百多字。全为有韵的说理文,以“道”为核心,提倡“贵柔守雌”“小国寡民”,崇尚生命理性,本质乃辩证法。其语言通俗,哲理意义深邃,多警句而形象性强,压韵且注意对仗。

  2、《庄子》

  庄子(BC369~BC286),名周。《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52篇,今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仅内篇为真,外篇及杂篇为伪(其门人后学所作)。《庄子》多为哲理散文,他继承老子的学说,提出“顺天命,不作为”,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本质乃为相对论(绝对化了,走向了相对主义)。哲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文风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极高的烂漫特点,善用寓言,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三、《孟子》《荀子》

  1、《孟子》

  孟子(BC372~BC289),名轲。《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是孟子及其弟子合著的。全书共7篇,每篇各分上下,共269章,仍属语录体。其思想继承孔子学说,提倡“行王道”,尽心、尽天命、尽人性三者合一,提出性善论。其文多为对话,切为长篇大论,但论辩严谨有力,孟子更是有雄辩之称,其语言明白晓畅、含义深刻。

  2、《荀子》

  荀子(生卒年不详,活动期为BC298~BC238),名况。《荀子》32篇,大多是荀子自著,少数几篇出自他的弟子和门人,多为学术论文。他继承孔子学说,以孔子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学说,建立了别树一帜的荀学,故其思想多出与孔子相对,提倡“制天命,法后王”,讲“礼”与“法”,提出性恶论(符合现实社会)。其文多长篇大论、弘博深邃、撒谎浓郁驳论,但深稳、老练,多比喻而少寓言,荀子可谓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议论散文的成就已趋于完善。

  四、《韩非子》《吕氏春秋》

  1、《韩非子》

  韩非(BC280~BC233),韩国公子。《韩非子》今存55篇,大部分篇章为韩非自著,多为论辩文。他崇尚法制,讲求因时而变,提倡“法”“术”“势”相结合,反对复古。其文语言质实而雄劲,指斥尖锐,毫不掩饰,且善用寓言,言简而意赅。

  2、《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BC235)的门客集体撰著而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等三部分组成,共160篇,多为杂文,乃杂家著成。此书可说是择取各家之长,其中的天道观、人生观是儒家的,政治观则为法家。讲求察今、察传,善于选事入篇,现实针对性强,富有批判精神。

  五、《晏子春秋》及其他

  1、《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亦称《晏子》,是记叙春秋末期齐国晏婴(?~BC500,春秋末期)的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今本为8篇,215章。

  2、其他

  《管子》《孙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商君书》《公孙龙子》《列子》

  第六章 “楚辞”与屈原

  一、楚文化与“楚辞”

  相对于北方的诸子百家,南方则以楚辞的产生和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为标志,就揭开了文学史上新的篇章。“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汉代常称“楚辞”为“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辑录成《楚辞》一书。

  二、屈原和《离骚》

  1、屈原(BC340~BC277),名平,字原。(具体生平见笔记)

  作品:《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要注意《九歌》的体系问题,具体可见笔记)

  2、《离骚》(具体见:文学史P135页·作品选P351页)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第一节 先秦社会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800万年前的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到三百万年前的湖北古猿牙齿化石,直到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都是中国土地上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遗迹。此后一直到夏王朝建立以前,中国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100多万年。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以狩猎和渔捞为生,人类遗址中大多存在用火的遗迹。在这一悠久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国的远祖完成了直立行走和向智人过渡,逐渐形成无数的原始群落。约28万年前到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遗址有辽宁营口、陕西大荔、广东曲江、山西阳高、湖北长阳、山西襄汾等地,晚期智人的遗迹有内蒙古乌审、北京周口店、广西柳江、台湾台南、吉林榆树、江苏泗洪和四川资阳等地。古书中远古神话传说颇多,“三皇”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都是创始神话中的神人,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象征。《韩非子•五蠹》有所谓“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易传•系辞下》有所谓“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神农氏,他们大多是旧石器时代原始群落生活的影子。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家畜逐渐发展为畜牧业。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权制,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创造了黄河流域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社会创造了黄河流域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长江流域的浙江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与北方文化交相辉映。《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周人的先祖是姜嫄踩踏神仙的脚印而孕育后弃,后弃教民稼穑,实际上反映了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和农业的兴起。史书追记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概貌,“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推举部落联盟酋长的情形。事实上与“五帝”并存的部落还有很多,黄帝取代神农氏,战胜炎帝和蚩尤,尧、舜、禹之世与共工、驩兜、三苗的关系等,都透露出部落之间征战频繁的状况。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至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出土文物对夏朝的佐证也很少,关于夏朝的历史传说,概见于后世的追述。五帝时代和夏朝是史前史向史书记载历史的过渡,《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便是以《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为开始。夏禹在帝舜时期接任其父鲧的职位,治理天下水害有功,被帝舜选拔为继承人。禹继舜而位,定国号为夏。禹死后,其子启打破尧舜禅让的制度,开创了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末年,桀王不务修德而武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商部落日益强大,成汤起兵灭夏。夏朝从禹至桀,共经历17王,约470多年。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区,该遗址的早期文化当属于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大玉刀纹饰精美,堪称绝品。酒器铜爵体型轻薄,纹饰简单,嵌绿松石的饕餮文铜牌制作精巧,别具匠心,意味着夏朝文明已经步入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商原本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夏朝末年发展到黄河中游,征服许多部落之后,灭夏而建立商朝。从成汤建国到纣王灭国,共历经17代30王,约有600年的历史。商人“不常厥邑”,从成汤到盘庚,曾五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朝亦称为殷或殷商。殷商时代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相当发达,大量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青铜文化,《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册用于教育,出现面向贵族子弟传授祭典、礼乐、军事和伦理等内容的教育机制。殷人特别崇敬鬼神,重视占卜,将占卜的结果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便是甲骨卜辞。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出现为书面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甲骨卜辞就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巩固为主要特色,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东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破坏为主要特色。西周定都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迁都于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地理方位相对而为西东。周代保留下来的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比殷商时代更多,社会状况也更为清楚。公元前841年,西周厉王暴虐无道,被流放于彘,史称“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为大宗主,所封的诸侯为小宗主;诸侯国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国君与卿大夫相对而为大小宗主。大小宗主层层区别,形成树形结构。诸侯的领地称为“国”,大夫的领地称为“家”。天下耕地实行井田制以量功计禄,不得随意开垦荒地以增加耕地。西周用礼乐制维系统治秩序,严格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礼”用以区别不同的等级,“乐”用以调节和谐的情感,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从周武王到周幽王,西周共经历12王(厉王后共和行政14年),将近300年的历史。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东周被史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井田制之外的私田大量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周王室日趋衰微,霸主叠起,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春秋早期南方的楚国率先僭号称王,后来吴国和越国也先后称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鲁国实行按耕地的数量征税的“初税亩”,以取代实行力役之征的井田制,表明私田得到官方的认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重要标志。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平民子弟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的机会,强烈地冲击了世袭制度。旧制度逐渐破坏,新制度逐渐产生。战国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终至于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诸侯各国先后实行政治改革或发生政变,如鲁国三桓分公室,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田氏代姜,晋国三家分晋等。据《战国策》所记载,当时的强国纷纷称王,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右,历经250多年的纵横捭阖,东西征战,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夏、商、周三代的开国盛世常为后人所称道,其中不免多有理想的成分,但三代的统治各有特点,体现了文明进化的规律。《史记•高祖本纪》的论赞中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撇开其历史循环论,“忠、敬、文”的政治正体现了由野蛮到敬祀鬼神,再到礼乐之治的发展规律。
先秦文学概说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中国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岩石上雕刻或绘制的岩画,分布于包括今香港、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区的100多个县、市、旗,最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新疆的呼图壁岩画、青海的刚察岩画、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岩画等。岩画内容反映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的狩猎、农耕、舞蹈等,形体简化而带有符号性的岩画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十几件骨笛,大多为七孔,能奏出七声音阶,有的还有调音小孔。山西万荣县荆村和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不按绝对音高制作,一个埙孔能发四个音。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上大多绘有绳纹、篮纹、弦纹、方格纹或动植物形的花纹,造型美观,做工讲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有许多纯艺术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遗址中的石雕人头,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兽面纹玉环、山形玉饰、玉琮、龙山文化中的龙凤形玉佩、勾云形玉佩和玉猪龙等,显示出造型艺术的成就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原始社会绘画、音乐和造型艺术如此发达,文学的产生亦在情理之中,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和书写工具尚未产生,没有留下原始的记录。
第二节 先秦文学概况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答案第一编 先秦文学一、填空题1.所谓“先秦”,即 朝统一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就是所谓“ 文学”.2.教材认为... -
辕咳复方:[答案] 1.所谓“先秦”,即 秦 朝统一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就是所谓“ 先秦 文学”. 2.教材认为,春秋时期的文学,保留到今天的主要有《诗经》理的部分“ 风雅颂 ”、“ 诸子散文 ”,《尚书》里的某些作品.以及《国语》里的部分资料. 3.教材指...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大一上学期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
辕咳复方: 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一,先秦文学 1. 《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2. 《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3. 《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4. 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5. 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一)先秦文学部分 1、举例说明何谓“神话的历史化”.2、名词解释:“十翼” 3、简单说明《周易》八卦的卦形、卦名... -
辕咳复方:[答案] 费了好大劲儿整理的 满意请采纳哦O(∩_∩)O~ 1.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 震(动) 艮(止) 离(丽) 坎(陷) 兑(说) 巽(入) 4.今文学派. “三家诗”(《诗经》今文学派): 齐人辕固生(“...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谁帮我答一下先秦两汉文学史的论述题?三、论述题(50分)1、论述《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简述《左传》的叙事特征3、概述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几... -
辕咳复方:[答案]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和人物? -
辕咳复方:[答案]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诗...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文学常识填空 先秦历史散文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其中,《左传》以________为主. -
辕咳复方:[答案] 记事为主,记言为主, 记事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
辕咳复方:[答案] 随意性与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毕节地区18718363627: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先秦文学概说(节选)“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这里的“先秦”,... -
辕咳复方:[答案]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D . 小题: 包括秦王朝在内. 小题: 偏离题意. 小题: A“断代史”内涵扩大;B“文化”与“文学”前后颠倒;C用“唯一”曲解原意. 小题: 秦王朝在文学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