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一下王守仁的名句『心明便是天理』的深刻哲理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解释一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
张载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作《圣哲画像记》一文,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中华历史伟人中精选32位,作为子孙治学的门径: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
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
其中,“周程朱张”分别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被视为一人),朱熹和张载。北宋中期,张载讲学关中,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的四大学派。
“孟轲死,千年间,得孔子之心传者,惟周程张朱数人而已矣。”这是中华八百年来的共识,“濂洛关闽”“周程张朱”已成为人们称谓宋代理学的口头禅,为了押韵,曾国藩将其改为“周程朱张”。

扩展资料:
“横渠四句”句句有着落,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理学家创始人之一的张载而言,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佛老特别是佛教的兴盛,天下最聪明的头脑都被吸引过去,作为中华本土文化中坚的儒家,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挑战。
“自古诐、淫、邪、遁之词,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仁者,人也”,张载创造性地批判和吸收佛学,创立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关学学派,并以此参与奠基理学,这是“为往圣继绝学”,目的也正是“为天地立心”,挺立天地中人的精神,重建国人的心灵世界。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儒者立志,须令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方为圆成,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或少数君子安身立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如此气象乃是“为生民立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横渠四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张载及其“横渠四句”

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程颐朱熹一派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本论
  “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同上)。“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紫阳书院集序》)。“先声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传习录》下)。“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朱熹说“知先行后”,他说:“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中)“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致良知”的伦理学说和修养论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答顾东桥书》)。“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大学问》),“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答陆原静书》)。“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为什么?“臂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王文成公全书·紫阳书院集序》)。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上级,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大学问》)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门“四句教”的教育观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阳明夫子年谱》)“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露、雷、电、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只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此。……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二君以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同上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独立人格。圣人权威动摇:“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最后“满街都是圣人”。去恶为善“致良知”学说具有道德实践意义。与王守仁同时的还有两位气本论思想家,即王廷相(1474—1544,河南人)和罗钦顺(1465—1547,江西人),两人都主张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气中,气变理也变,既批判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与气是二物“的说法,也反对阳明“心学”,和王守仁进行了多次辩论,强调天地万物绝非心的产物。
再具体到学派的问题什么的就到百度百科搜心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本来想插入两张王先生的图片来着,不行。百科里还有。

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成为儒家一时的代表思想!而到了王阳明这里,存天理他想得通,而去人欲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几十年,一时顿悟:原来人欲就是天理!乌云大开!用辩证法观点看,朱熹认识了天理和人性的对立性,而王阳明认识到天理和人性的统一性。日本海军东乡平八郎刻牌:一生低首拜阳明!而后世之人真正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只有一位:毛泽东!!!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基本表现。即自己心里所想的就是真实的存在。

理由心生。吾心即是便是理。存天理灭人欲。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所以需要自省,顿悟了,心即是理、理即是心。

这个的话 要与他说的人欲即天理 还有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联系起来
其实大概就是说,心豁达了,才能追寻到天理


王阳明名字的由来?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为什么改名王守仁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

王守仁生平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

明朝心学家王守仁到底是号“明阳”还是“阳明”
阳明。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王阳明名字由来的典故。
这时奇事发生了,走开来一神圣,走到王云面前,拉住他笑眯眯的看了一会,便大声叫到:好孩儿,可惜道破!声音很大,爷爷听到了他一下站起来,他当时第一反应道破了什么。想了一会一下说道到原来如此,于是马上把名字给他改为王守仁。改完名字他立马就能说话了。王守仁至阳明先生顾明:王阳明。

那位才子知道王守仁的别名为什么时王阳明!
他之所以号“阳明”是因为被贬到贵州龙场时悟道的洞叫“阳明洞”,而被贬的原因就在于他居然敢上疏骂刘瑾是“权奸”!在军事上曾经只花了一个多月就把反叛的宁王朱宸濠击溃(但是搞笑的明武宗由于没有亲自过上瘾,又把宁王放了重新打了一仗),之后镇压各地也屡建奇功。临终前口呼:“此心光明,...

王阳明、王守仁、王重阳分别是谁
王阳明=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

王守仁为什么会给自己取号为“阳明”?这个号有什么意义?
明朝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儒家,其中,在这一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是王守仁。王守仁这个名字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听起来很陌生,但当提到他的另一个名字王阳明时,有些人就豁然开朗了。这是因为王守仁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杨明子”,他的学生叫他“杨明先生”。王守仁是儒家心学的大师,认为“心外无事”,万物...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他是否有一个别名叫王明阳?
是的,都是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守仁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说:“人是天地的心.”王守仁问:“什么是人的心?”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王守仁解释说:“我的灵明... -
绪枝替米:[选项]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守仁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说:“人是天地的心.”王守仁问:“什么是人的心?”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王守仁解释说:我的灵明便... -
绪枝替米:[选项]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
绪枝替米: 一、“心”指“意向”,“物”指“事”.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守仁的名句 -
绪枝替米: 至理名言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王守仁认为"心无外物",分析宋代心理学与明代心理学的关系.(400字左右) -
绪枝替米: 中国明代哲学家的基本观点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所说的“心”,指最高的本体,如说“心即道,道即天”;...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守仁的名言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涵义 -
绪枝替米: 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学观点. 那么何谓“心即理也”呢?简单来说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与认知想结合,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物我的一体,两者相互依存.他认为一个人...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守仁心学 理解 -
绪枝替米: 心中所想没有善恶之分,法不诛心,只有行动才有善恶之分,这才是判断的根据.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只有心或只有意,他有良知有善恶两面.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教育是教人为善的,教育是授业解惑是格物致知.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请讲解一下王阳明的心学 -
绪枝替米: 我眼中的王阳明心学 读《杨国荣讲王阳明》 王阳明是心学之宗师,儒家学说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叛经离道,也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回归.发正,儒家学说在明朝的王阳明那里已经不在关注天理,而更加重视个体,是对人...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阳明认为天理即人欲,这话怎么理解 -
绪枝替米: 王阳明是明朝思想家,他认为孝,德,道等都出于本心,天理即人欲反对的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正镶白旗13331313097: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什么意思,读这句话的意思不太懂 -
绪枝替米:[答案]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