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作者&投稿:频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是什么?~

我觉得是如来。
这是佛教两千多年的基础,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是这样。那么它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吗?
它不是。这是什么?

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个“如来”不是来自任何地方,也没有地方可以离开,所以叫它名字很方便。
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有人看到了所有的现象,现在知道这个形式是假的,那么他就会看到真实的。

在半夜,禅宗的禅宗将能够解释金刚经,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许慧悦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所以禅宗别名别名也叫作自性、本来面目、佛性等等。佛经有了义与不了义的感觉。莲花生大士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说道:三世诸佛讲说了八万四千无量法门。

不不了义则为说之渐次三法印、四圣谛、五蕴、六识、八正道、十八界、三十七道品,这类实践和真理的现象,没有六种祖先“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目标:首先,我们应该远离我们的思想。如果认定这是人生的目标,就是所谓的其他不需要的东西的实践,只要不与这个目标相联系,或者不能引导我们,看到的就不必去关注和学习。
不必如故,这就是实践指导释放的真正意义和动机。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扩展资料:
佛身即法身:
一、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经文:“见佛性者。非众生也。”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说:“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二、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
三、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三科,缘起和十二因缘,四法印,三学,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色(物质),受(苦乐的感受),想(对事物的概念),行(无常现象),识(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和它门的主体---心)。
  处是指十二处:六内处六外处(处就是“进来的场所”之意)。六内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外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外处是六内处的对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内处)加六境(六外处)六识(六根的认识)。

  缘起:就是借着条件发生的现象原理。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四法印:法印是“佛法的特征”之意。它们是:
  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化),
  诸法无我(无我性的事物),
  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是苦的),
  涅盘寂静(无苦安稳的境界)。

  四圣谛:
  苦(现实充满了污染和烦恼),
  集(事物集起的原因),
  灭(除去欲望),
  道(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有益的语言),正业(好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ș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以正当方式生活。(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必使你们得安息。”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受永罚。基督徒认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人死后,灵魂本来就不生不灭——不会再诞生成为人或其它生物,也不会消亡。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默想圣经)。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天使、人、天堂、世界(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没有“六道轮回”。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效忠于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它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自己的贪欲和罪恶,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上帝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修行才会功德圆满,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

以下是佛开示的佛教基本原理概况包括大小乘的区别

这时候, 佛考问央掘魔罗说:“什么是一乘的佛法?”

央掘魔罗回答说:“一切有情的生命,都需要饮食才能生存,这是声闻乘的观点,大乘的菩萨道则认为,一切有情都有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坚固不坏的,也是不需要饮食的。佛教的十种法简单的说说如下,请释迦世尊指点一二吧!”

“所谓的第‘一’种法——一学,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因为具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的缘故,才有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存在、运作。”“所谓的第‘二’种法,就是小乘的声闻、缘觉所说的‘名、色’这两种法,小乘解脱生死以后,灭掉的色身以后,只有一个涅盘本际存在,不会再有来世的色身。一切诸佛如来,所证的解脱,有妙色——佛地圆满的报身、应化身存在,佛以应化身、报身利益众生,无有尽期。”“所谓的第‘三’种法,就是小乘佛法所说的三种受——苦、乐、不苦不乐受。大乘的菩萨道所说的三种受是:从如来常住的角度来看,众生的无常,以及娑婆世界里面的法宝、僧宝,会因为因缘而有生灭的现象,菩萨因此而起大悲心,会发尽未来际,救护众生的大愿。”“所谓的第‘四’种法,小乘是指‘苦、集、灭、道’这四圣谛。大乘的‘四圣谛’是指:一切如来——‘常、乐、我、净’这四圣谛。”“所谓的第‘五’种法,小乘法是指五根——眼、耳、鼻、舌、身根,这五根,在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入涅盘的时候,都要灭除的。但是,在大乘佛法里面,菩萨成佛以后,仍然保留五根,利用这五根的作用,救护众生。成佛之后,佛的五根和凡夫的五根是完全不同的,佛的这五根,是解脱的,是清净的。”“所谓的第‘六’种法,在小乘法,是指六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六根接触到六尘,就会有六入;比如,眼睛接触到色尘以后,色尘转化为色的‘信号’,进入我们的心中,在‘心中’形成色的图像,这个就是眼入处。这个六入,在小乘的声闻看来是无常的。但是,在佛看来是,这个六入,本来就是自心如来藏的功能,所以也可以说是‘常’,因为诸佛之藏是常恒、不变易,所以佛地的‘六入’这些功能被看作是没有变易的,所以是‘常’。”“所谓的第‘七’种法,小乘法是指——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修习七觉支,可以成阿罗汉;大乘的七觉支,是指诸佛如来,常住世间,也正因为有如来常住,才有小乘的七觉支的妙花绽放啊!”所谓的第‘八’种法,小乘法是指——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大乘的八正道是: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易,没有衰老,听闻如来藏的法以后,经过修行,能至如来的大般涅盘境界。这个是大乘所修的八正道。所谓的第‘九’种法,小乘法里面就是指九部经——修多罗、只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磨,等小乘经典。是方便说,在大乘佛法里面,都是讲究竟一乘的道理,就是如来以自在无碍的智慧,所演述的大乘经典。所谓的第‘十’种法,小乘法里面就提到十种力,但是,大乘佛法里面,佛具有的十力是: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 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 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佛法是一乘的佛法, 佛陀,建立大小乘佛法,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须知,小乘法是从属于大乘法的,小乘只是大乘佛法的一部分。佛讲小乘法,是为了让众生进入佛道,先把佛法的一点‘妙味’,让佛子尝一尝,可惜的是,有一部分人,尝到这个法味以后,就满足了,就不往上修了。就像读书一样,读到中学,能记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就不在读大学了。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明白:小学、中学、大学只是整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就以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是各自独立的,各自都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佛陀讲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众生,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读完大学——成佛,只有成佛,才能对众生有用,才能教导众生也走向成佛之路。此时,世尊听了央掘魔罗的话以后,赞叹说:“善哉,善哉!央掘魔罗!你所说的佛理,是正确的。你过来,你受如是戒律,你已经是大乘法的比丘了!”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圣严法师著《正信的佛教》)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教学理念指的是什么
教学理念的意思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资料扩展:教学理念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10种。教学理念,即关于...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是...

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2、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学习数学...

跨学科主题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跨学科的教学理念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整合在一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主题教育核心内容包括:主题明确、综合性学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跨学科思维、独立研究与合作、价值观引导、艺术与人文关怀、反思与总结等。1、主题明确:主题教育的核心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可能涉及社会...

教育理念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这种目标体现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之中,它具体规定了教什么内容,用多少时限,并规定总目标与分目标。它是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进一步的具体化。 4.单元教育目标。或曰教学目标。这是以“单元”作为教学基本单位而设定的教育目标。美国教育学者布卢姆( Benjamin S.Bloom,1913 ―)等人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分类学:把各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中的八条教学基本原则是什么?
(八)因材施教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这一经验被朱熹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

教育理念是什么??
(注: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所谓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因此,李萍教授是从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角度提出教育理念的,也即从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认识教育理念的。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十分别致...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道是天地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道演绎而来。道被人格化后,称之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他们也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道教还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

佛教教理是什么?佛教的教义是什么?求答案
是一论一律,即缘起论与因果定律。缘起论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均由佛教教理是什么?是一论一律即缘起论与因果定律。缘起论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均由因缘条件成熟就产生,缘尽必灭条件成熟就产生,缘尽必灭,即万法佛教教理是什么?是一论一律即缘起论与因果定律。缘起论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均由因缘条件成熟就...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字黄联苯: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إ إ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主要的教义 -
字黄联苯: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
字黄联苯: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内容 -
字黄联苯: 佛教的基础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一)苦谛 ...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
字黄联苯: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
字黄联苯: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字黄联苯: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时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特权地位,主张忍耐、顺从,放弃争斗.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称人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一切皆苦;集谛,称人生皆苦的原因是有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有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灭谛,称灭除苦因就要灭绝欲望,甚至灭除生的欲望达到涅磐的不生不灭的境界;道谛,称要达到涅磐,就必须修道,其中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饮酒.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基本教义 -
字黄联苯: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

福安市1598764907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麽?
字黄联苯: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 四谛:苦、集、灭、道.苦:生、老、病、死;集:原因在于欲望与愚昧;灭:修行;道:解脱的手段与方法. 十二因缘:人的苦难是由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的因果联系的环节造成的. "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符合佛教规范作了好事,来世可得到好的转生与报应,否则会变成牲畜,堕入地狱.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