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各个村的村名是怎么由来的?

作者&投稿:守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集市各个村的村名是怎么由来的~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一、与滹沱河有关。

旧城: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新城: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新垒头: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王口: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一间房: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河庄: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散思台: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满家湾: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东小王、西小王: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漫河头: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郭西: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文朗口: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雷家庄: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小辛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田家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马吕: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王家庄: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周家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贾辛庄: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仨树: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东石庄、西石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位伯: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南智丘: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范家庄: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石碑: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军齐: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等报: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东大陈、西大陈: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北大过、南大过。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马兰: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东良马、西良马: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六郎营: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留双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大营: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四七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东柳科、西柳科: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抬头村: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红旗营: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石槽李家庄: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撒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孤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都大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试炮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王庄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草帽庄: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伴当营: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倾井: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东谢村、西谢村: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仁慈: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东朗月、西朗月: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辛集市辖8个镇、7个乡:辛集镇、旧城镇、张古庄镇、位伯镇、新垒头镇、新城镇、南智丘镇、王口镇、天宫营乡、前营乡、马庄乡、和睦井乡、田家庄乡、中里厢乡、小辛庄乡。辛集市8镇7乡341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   辛集镇   辛集镇有47976户,人口为135141人,拥有耕地72300亩,辖顺城街、市政街、商场街、定安街、牌坊街、裕民街、育才街、复康街、菜市街、文明街、安古城、旧垒头、徐家庄、锚营、抬头、西良马、东良马、西范庄、六朗营、支家方碑、温家方碑、赵庄、杨家方碑、冯家方碑、西石庄、东石庄、裴辛庄、陈马庄、林子里、胡合营、留双营、月耳营、佃士营、撒马营、孤马营、都大营村委会;气缸盖厂、辛集化工厂、辛集中学、铁路宿舍、皮毛制革厂、粮食局、采油五厂、建设局、建设集团、铁路三局、龙泉街、体育场、市府西大街、新开西街、新开东街、方北东大街、方北西大街、西华南路、西华北路、朝阳南路、芳华小区、康乐小区、康泰小区、康建小区、金城小区、西苑小区、铁路宿舍、建设东大街、车站街、棉麻街、路南街、束鹿东大街社区居委会   小辛庄乡   小辛庄乡有7273户,人口为24507人,拥有耕地46166亩,辖小辛庄、丁家庄、小章、北宋村、南宋村、王山口、巨家庄、东庄里、程王庄、北李庄、大辛庄、西枣营、东枣营、杨家庄   张古庄镇   张古庄镇有8510户,人口为30639人,拥有耕地51316亩,辖张古庄、杜合庄、北口营、耿家营、张名府、郭家庄、中王庄、北四冢、北陈位、南陈位、南吕村、北吕村、西陈位、东陈位、赵念村、小位、尖村营,其中北陈位以王氏家族为主。   中里厢乡   中里厢乡有6352户,人口为22965人,拥有耕地50553亩,辖中里厢、吕厢口、北孟庄、苏家庄、北里厢、清官店、韩陈庄、袁村、马町、北郭、谢村、南郭、泊庄   天宫营乡   天宫营乡有7675户,人口为30651人,拥有耕地67626亩,辖东天宫营、西天宫营、郭王宋、北庞、北吕彩、南吕彩、天宫、南庞营、王下、南庞、徐古庄、河庄、张王宋、宿王宋、吴王、张家营、明了、西朗月、东朗月   位伯镇   位伯镇有10833户,人口为39561人,拥有耕地57237亩,辖位伯、智家庄、东柳科、西吕村、大白店、西柳科、镇头、西五村、东四村、温家村、南四冢、北位井、南位伯、南位井、仁慈、百福、大冯、小冯、小舟、善城、礼璨、小白店   旧城镇   旧城镇有10958户,人口为42161人,拥有耕地52401亩,辖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家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河、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李章、马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园、等报   新垒头镇   新垒头镇有11673户,人口为42433人,拥有耕地61326亩,辖新垒头、东位伯、张庄、马吕、吴家庄、马兰、王家庄、封家庄、摇头、扒营、张马村、西巴营、东巴营、范家庄、史庄、袁庄、北小陈、东大陈、西大陈、北大过、孤庄、南大过、南小陈   前营乡   前营乡有9738户,人口为35779人,拥有耕地51589亩,辖前营、后营、赵家庄、西王封、东王封、西刘庄、东刘庄、李同智庄、苗家营、西古营、桃园、西泽北、于家庄、后魏家庄、杜林、前魏家庄、朱家庄、石碑、崔家庄、东泽北、东范庄、周家庄、吕家庄、骆家营、八里丘、小染庄、沙河   和睦井乡   和睦井乡有9141户,人口为33907人,拥有耕地79283亩,辖和睦井、北周家庄、双丘、张家庄、南周家庄、贾辛庄、马乡、散思台、东理顺井、西理顺井、大士庄、双柳树、小士庄、红旗营、石槽李家庄、豆家庄、通士营、高家庄   田家庄乡   田家庄乡有14002户,人口为49950人,拥有耕地98135亩,辖田家庄、试炮营、王庄营、张董牛、尚家庄、周家庄、北付庄、八里庄、南付庄、郭永庄、木丘、东张口、狮子庄、西王庄、倾井、彭六佐、西刘家庄、东刘家庄、子曰庄、北贤丘、南贤丘、草帽庄、网子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豆腐庄、史家庄、旧寨、伴当营   新城镇   新城镇有7641户,人口为23707人,拥有耕地63647亩,辖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兴隆寺、圈头、白龙丘、路过、大李庄、贾李庄、后杜科、沈家庄、郝家庄、前杜科、曹家园、满家湾、张家村、董家屯、常家屯、李家屯、徐家屯   马庄乡   马庄乡有8085户,人口为27900人,拥有耕地88325亩,辖马庄、回生、赵古营、甜水井、东谢村、西谢村、北营、南李家庄、东营、辛村、南朱庄、木店、一间房、台家庄、马家庄、三间房、朱家庄、枣营、枣营庄、芦家庄、中东石干、西石干   南智邱镇   南智邱镇有10219户,人口为38709人,拥有耕地80225亩,辖南智邱、南瓦、南棚、南耿庄、大车城、小车城、耿虔寺、北智邱、赵马、北张光、南张光、西小王、孟观、西城、东小王、西曹家庄、西陈家庄、东陈家庄、北瓦、褚家庄、朗口、漫河头、泗上、新兴路   王口镇   王口镇有11050户,人口为40774人,拥有耕地122085亩,辖王口、南汉口、北汉口、翰林庄、雷家庄、孟家庄、聂家庄、大理寺、东曹家庄、郭西、贾百户、恒丘、大营、杨庄、中曹家庄、倪家庄、西花里庄、东花里庄、文朗口、仨树、刑家庄、四七营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一、与滹沱河有关。

旧城: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新城: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新垒头: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王口: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一间房: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河庄: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散思台: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满家湾: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东小王、西小王: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漫河头: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郭西: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文朗口: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雷家庄: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小辛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田家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马吕: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王家庄: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周家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贾辛庄: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仨树: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东石庄、西石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位伯: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南智丘: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范家庄: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石碑: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军齐: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等报: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东大陈、西大陈: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北大过、南大过。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马兰: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东良马、西良马: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六郎营: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留双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大营: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四七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东柳科、西柳科: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抬头村: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红旗营: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石槽李家庄: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撒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孤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都大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试炮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王庄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草帽庄: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伴当营: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倾井: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东谢村、西谢村: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仁慈: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东朗月、西朗月: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衙口村衙口村名字的由来
衙口村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那时,村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人口众多,形成了初步的集市形态。在清初迁界期间,居民被迫迁移到青阳,集市也随之荒废。然而,随着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将军平定台湾,沿海地区重新开放,居民们得以返回家园。施琅将军及其随征的家族因功被朝廷封赏,他们...

连庄镇的各村简介
连庄村:镇政府驻地每逢农历三八日为集市。现有239户,968人;耕地1500亩,其中水浇地1150亩。个体商业包括烟酒、日杂、食品加工、饮食等,家庭工副业有精梳山羊绒、合金刀具等。连庄村原名廉颇墓,后因廉冢村发展为清河东部重要集镇,村名改为连庄。王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0.8公里外。现有266户...

求献县各村的集市的日期 格式,村名,日期
青川:0。10。20。六团:5,15,25。35。45,华炉:6,16,26,36,46,光明:3,13,23,34

王集村村史简介
王集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当时一位姓王的先生从胶东迁徙至此,开始了村落的建设。他设立了一个集市,因此这个村庄最初被称为王家集,后来简称为王集。在1958年,村名改为王一大队,随后又称为王一村。王集村的成立早于周边的义和庄,1945年期间,该村曾设立了一家兵工厂,即著名的王集兵...

北京平谷各镇的赶集时间
1、百年老集——金海湖镇靠山集大集(600余年历史)农历开市时间:每月农历逢二、逢七,地点:金海湖镇靠山集村 2、马坊大集 农历开市时间:每月农历逢四、逢九,地点:马坊镇蒋里庄村 3、峪口大集 农历开市时间:每月农历逢一、逢六,地点:峪口镇北峪口村 4、华山大集 农历开市时间:每月农历逢...

长丰镇的村名由来
宋熙宁元年废市为镇称长丰。该村系我市较大集市。西郝村:建村于明朝中期。由东郝村移出一部分人在此建付,故名西郝村。东郝村:建村于明初。以姓氏命名为郝村,后迁出一部分人在村西另建村庄,故改名为东郝村。黄 庄:明永乐初,由宣化府迁入姓黄的在此定居,故名黄庄。阜各庄:建村于...

门头沟区各镇大集市
你好,北京门头沟区各镇大集市有妙峰山镇陇驾庄满族风情园大集 ,军庄镇西杨坨村大集,雁翅镇雁翅村大集,潭柘寺镇鲁家滩村大集,这是北京门头沟区的特色文化,去旅游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北京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地方。大部分市区和郊区一般都比较热闹。门头沟区是北京的一个特殊区域。地处市区西部,...

长丰镇村名由来
长丰镇的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其建村可追溯至东周时期。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这里设立利丰市,后更名为长丰市,因有长丰渠而得名。到了宋熙宁元年,市制被废除,转为镇,继续沿用长丰之名,成为当地较大的集市。西郝村成立于明朝中期,由东郝村的一部分人迁出建立,因此得名。东郝村则是明...

石家庄市区哪里有集市?都哪天有
集市的时间是:西三庄是每月阴历逢四、九有集会,赵陵铺是每月阴历逢五、十有集会,振头是每月阴历逢二、七有集会,于底是每月阴历逢三、八有集会,留营是每月阴历逢十五有集会,塔冢是每月阴历逢八有集会,白佛村是每月阴历逢四、九有集会,二十里铺是每月阴历逢五有集会。

辛集乡村名来历
辛集,作为乡政府所在地,每逢农历四、九日举行集市。该地有350户人家,1459位居民,耕地总数为4562亩,其中水浇地占1800亩。尽管村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辛集的历史仍留下了一些痕迹。许家庄位于乡政府西北1.8公里,有131户,523人,耕地1143亩,其中水浇地500亩。这个村庄源于明洪武年间,许汉臣一家...

文昌市19743389119: 北河庄的由来
市广吉非: 辛集市河庄: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文昌市19743389119: “辛集市”为什么叫“辛集”,辛集最早叫什么?历史? -
市广吉非: 相传,古时候没有集,集是商人们赶集买买卖卖才形成的.要说辛集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得先从“商人”的来历说起. 古时候我国有个商朝,商纣王是个凶残的昏君.他听人说冀州侯苏护,有个才貌双全、美如天仙的女儿,在金殿上就命苏护送...

文昌市19743389119: 辛集的历史 -
市广吉非: 河北 辛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隶属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市 辛集街道景色(9张)政府驻地辛集镇位于石家庄市东65公里处,距首都北京250公里.辛集位于石德铁路沿线,铁路、国道、高速公路横跨全境,通达全国各地.辛集北与深...

文昌市19743389119: “辛集市”为什么叫“辛集”,辛集最早叫什么?历史? -
市广吉非: 北齐时期其置属安国县,隋改鹿城县.唐代始称束鹿县.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安禄山 作乱(“ 安史之乱 ”).次年鹿城县改名束鹿县,取“栟擒安禄山”之意.1949年9月,县政府驻地由旧城迁至今辛集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辛集镇曾设县级镇,与束鹿县平级,但不久后又蠫划归束鹿县管辖.1958年11月束鹿、晋县、深泽三县合并为束鹿县,1961年5月,恢复原束鹿县辖区,晋县、深泽县分设,1965年改辖为31个公社,1986年3月5日撤县改蠾辛集市,名字取自境内最著名的集镇⠔—辛集镇,原辖区不变.1996年12月,乡镇合并为8镇、7乡共15个乡镇,仍称辛集市.

文昌市19743389119: 东辛庄村名的由来 -
市广吉非: 村庄由来 相传,高氏约于清朝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由南三里河迁入,当时属逃荒至此搭屋而居,由于是盐碱地,杂草丛生,为了生计,在有草丛的地方开荒种地,把有盐碱的土收拢在一起淋成盐食用,之后,因地制宜,用草坯砌墙,草笘坯屋面,由于盖起新房,形成新的自然村落,故此取名新庄;后来,可能为了纪念生活的“艰辛”,便易名“辛庄”.

文昌市19743389119: 木丘村位于辛集市田家庄乡,是皮衣制造业的起源地,最早的皮毛作坊,辛集市木丘仍有历史遗迹吗?
市广吉非: 目前没有,相传是比干在此制裘得名~! 木丘村原来的名字---回龙镇

文昌市19743389119: 河北辛集有个北辛庄村吗 -
市广吉非: 2002年底,辛集市面积951平方千米,人口62.14万.辖8个镇、7个乡,15个社区居委会、344个村委会. 辛集镇:气缸盖厂、辛集化工厂、辛集中学、铁路宿舍、皮毛制革厂、粮食局、柴油五厂、建设局、建设集团、铁路三局、龙泉街、体育...

文昌市19743389119: 鹿邑县辛集怎么样? -
市广吉非: 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最西部,与四通镇交界,311国道从此经过,辛集镇位于县西部地区,北邻唐集乡,南邻任集乡,东与试量、高集二乡接壤,西与淮阳县境毗邻.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为5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

文昌市19743389119: 特色地名人名及来历 -
市广吉非: 古往今来,中国有着无数的地名.地名的来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今择要介绍如下:1、依山、水命名.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名称命名,如五台县、牡丹江市、沂水县、微山县.(2)以山、...

文昌市19743389119: 辛集市的较大村庄有哪几个 -
市广吉非: 辛集较大的村庄有,旧城,中里厢,小辛庄,张古庄,新垒头,新城,马庄,和睦井,南致邱,王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