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作者&投稿:哀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潮州人怎么过春节的?~

1、年二十四
“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都要彻头彻尾地大扫除,上至灯罩门窗、下至用物被帐,都要清洗,此谓之“采囤”。
2、年二十八九
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红龟粿、壳桃粿、菜头粿(萝卜糕)、甜粿、鼠壳粿、米粿、虾枣。一般来说,大家都会买好原材料自己在家制作。
3、大年三十:祭祖与团圆
下午从三点左右全家就要开始忙碌地准备“拜老公”(祭祖宗)。老传统祭祖都要用端正的八仙桌。仅有一平方米大小,七杯茶、七杯酒、七双筷子、七碗米饭摆放在最前端,随后即是各式祭品,再摆上香炉、金箔等。而祭品一般需要有三牲、水果、糖果、熟食等东西。
然后请上香炉,按照长幼顺序祭拜祖先,将年夜饭先供祖先享用。然后再将准备好的金箔烧给祖先。所以每到年三十傍晚,总可以听到有人在走街串巷地吆喝:”大金呼来卖!“就是专门回收金箔烧剩的渣,然后回去提炼提纯的人。
4、年初一
初一多数人家会吃素,至少早餐一定会吃素。一般有菠菜,香菇,米线,发菜,云耳一类既营养又有好意头的材料。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5、年初二
女儿回门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但仅是吃午饭,然后需要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所以潮汕人又称“食日昼“。
很多在外做生意的潮汕人,也会趁着过年回家,专门去香火旺的寺庙拜拜神,求个签,上柱香,添添油,许个愿望,希望新的一年,能过的更好。

扩展资料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潮汕春节

潮州人春节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潮州人拜城隍



潮州城隍庙分两大进。踏进大山门,即可见左右立着四位与真人一样高的泥塑差役,着清代服饰。有的怒目瞪视,右手高举捉拿人犯的令牌“立拿”,左手紧握铁锁链;有的白须白脸,安详斯文;有的板着脸孔,手持打人大棒;有的手握长剑,威风凛凛。天井两边的走廊则安坐着十八尊掌管各方的土地,个个慈祥和蔼,面孔可亲。阴气森森的二进正殿,中间端坐着威严无比的城隍公,左右两边是查薄官和手执三叉的护卫江爷。前者面孔冷峻,后者青面獠牙。大殿一旁是负责通报、传达的速报爷,一张主大仆大的嘴脸。

这套职能机器的运转大致是这样的:“查薄官”查出本府本县某人寿数已终时,即报请城隍抓人,于是便命令“差役”按地址前往抓拿归西。民间有求于城隍,就必须先请求“速报爷”替你禀报,得到应允后,方能直陈城隍。城隍权力至高无上,他的部下倒也个个都是实权派。比如:“查薄官”实报或谎报,事关人命。“差役”的职守虽是例行公事,但他们在“抓拿”人犯时,一路既可严刑拷打,也可宽容相待;就连小小的传达也还得尊称“速报爷”。先通报,慢通报,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无,也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权力。十八土地这些老先生只能参议不能主决,老实巴巴,有职无权。

旧社会,人们把统治阶级腐朽的国家机器的许多特点都转移到对待信仰中的城隍庙来,这就引出了祭祀城隍的许多有趣的习俗。

好事歹事都可以请求城隍庇佑。行船走马可求风调雨顺;做棺材的可求“利水常来变黄金”;患病者求平安;荒唐之至的是赌徒可求发财,小偷小摸可求顺手。

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须公开行贿诸公。如久雨未晴,堤防告急,祈求城隍消灾消难时,带来的五牲、发粿,就必须先分出相当部分送“速报爷”。所以,潮州有句俗谚:“速报爷食多城隍公”。又如亲人久病卧床,危在旦夕,除带上供品外,还得备足一长串“元宝”,给“查薄官”挂在脖子上,他自当暗暗涂改亲人寿数,延长生命;倘若家中死了人,到城隍报丧,末了,你千万不可忘记给“差役”们每人抹一嘴鸦片,原来阴间的“差役”也是烟鬼。这样你就可以指望亲人在被解上西天的途中,免遭虐待,少受皮肉之苦。至于那十八尊老先生,虽说他们有职无权,但在城隍议事时,说好说歹也有他们一份,所以你也还得在他们面前磕磕头,说些好话,烧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时长日久,这些道貌岸然的大小官员,不是脖子上串串“元宝”遮去了大半个脸,浑身充塞“金银”、“钞票”,便是满脸油乌铮亮,连脚下也淌着一滩鸦片水。管理城隍的庙祝也觉得有碍观瞻,只得不断把他们身上的那些纸钱收拢起来悄悄火化。

城隍庙有个仪式就上当各尊菩萨塑成之日,就要请来高明的泥塑师傅,用毛笔蘸上颜色在偶像的每只眼睛瞳孔上点上光点,俗称“开光”。从此,菩萨才算有了“生命”,可接受顶礼膜拜。庙是百姓所建,神是百姓所塑,连他们的“生命”也是百姓给予的,但他们并不秉公办事,只谋私利。城隍庙真可谓是旧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幅缩影。

觉醒的人民在迎来解放的同时,也把城隍庙捣得荡然无存。其实应该砸烂的是人们心中的神,城隍庙倒应把它当作文物保存下来,以给那腐朽的可悲的历史留下“立此存照”。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击开嘴,大富贵”等吉利的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以
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称“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此种习俗流传很久,清顺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斋。”清乾隆《普宁县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韧二把祖先用荤。”接着全家入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吃早饭,下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下辈寄以期望。吃过早饭后,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带多少大桔没多大关系,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桔、摈榔(今用橄榄代),另加糖果,迎宾敬客。关于潮汕用摈榔的风俗,府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因摈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摈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换吉祥的一种礼节。客人进门时,相互说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主人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换大吉,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接着主人备酒设宴款待客人,俗谓之贺正。清嘉庆《澄海县志入“各设酒看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节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许多禁忌,如不要扫地、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许说坏话、骂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骂乙家孩子,甲家家长要拿一对大桔上门道歉,祝愿人家逢凶化吉。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送桔表吉祥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通常的,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换大桔

送桔送红包 在潮州,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送桔赔礼 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带桔走亲戚 潮州揭西县客家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是走亲戚最热闹的时节,路上人来人往,称为“游正”。所带的礼物必要有生柑一对,蒜子二条,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与回礼一起带回。

潮州春节风俗

有了大桔,潮州人的新年多了几分吉祥,多了几分春节的特色。

潮州春节拜年也有自己特色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也称春节。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

潮州市民选购吉祥饰品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

财神爷

潮州过年对吃也有自己的讲究。正月初一全家吃素。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意思是对祖先的尊重。

除夕夜,家家户户关门“围炉”,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粿”,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

过年了,潮州人说话也有了特别的讲究。 大年初一,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 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

中国龙

春节,潮州人也有自己特色的娱乐方式。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敲大鼓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舞狮

潮州人过年的确很丰富,吃的有滋有味,玩得酣畅淋漓……赠大桔的习俗更是增添了潮州人过年的喜庆和活气。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近年来,春联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已逐渐简化。一些人家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谐音“春到”、“福到”。春节前一个月,有“中国城”之称的牛车水,就装扮得灯火通明,年货摊子摆满街头,购买年货的人潮也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前一个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当年生肖塑像,另外还有华人最爱的巨型财神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本地的歌舞、戏曲、杂耍,以及华族的各种小吃均在此登场。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围炉吃团圆饭;午夜12时正迎春,接财神爷。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与其他华人一样,新加坡的潮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带上两颗或四颗“大吉”(潮州柑)走亲串戚,互相拜年祝贺。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除了送柑,长辈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也称为“灯节”,挂灯笼,闹花灯,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玩个通宵达旦。
新加坡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在马来西亚,潮人过春节吃团圆饭时,要有全鱼、猪手(即猪前脚,意为扒入),要有蒜、葱、发菜、生菜、莲藕(喻亲情相连)。除夕午夜围炉,烧香接财神,请财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红枣、桂圆、百合,要吃素不杀生。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下辈给长辈请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顺口说“岁岁平安”、“花开落地”、“缶开嘴,大宝贵”之类吉祥的话。要备“大吉”(潮州柑),拜年时相互交换,以喻平安。要把扫帚和刀具藏起来直至初二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妈生(潮人对祖母称“妈”,读Ma第四声)。初九,天公生,门口要挂甘蔗,喻节节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继续按传统过春节的同时,也受到居留地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带有当地色彩的新习惯。
泰国潮人春节期间互相见面,都会双手合十行礼,“新正如意”、“新年发财”,成了最熟悉的祝愿语。既使没有互相见面,也会打个电话,互致新年祝福。许多潮人社团还在大年初一,专门组织到大使馆给中国大使和官员们拜年,并且形成了习惯,年年如此。
正月期间,也是泰国潮人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的潮人同乡会、宗亲会,利用春节、元宵以至正月期间,开展会员新春团拜或迎春联欢会,联络乡谊,敦亲睦族。各社团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子,每年这个时候,社团的会员从四面八方,挈妇将雏,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有些社团的联欢活动,参加人数动辄一二千人,许多人是从外地专门驱车数百公里而来的。除了聘请男女演员演唱潮剧唱段、中泰语歌曲外,有些会员也登台自娱自乐。联欢会中间,还安排女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把鲜花撒向台下观众,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抢花。而由男女演员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词令,则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后合。随后的幸运抽奖,更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有些社团也对会员中的子女学业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向该会中的长者发放敬老金或礼品等。同乡会的联欢活动,大都在晚上,个别也有在中午。宗亲会的聚会一般先在当天上午举行祭祖,晚上联欢。这些联欢会的与会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钱款,定购桌位:较有钱者则捐赠钱款作为活动经费,或提供作为联欢活动期间抽奖的礼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现场荡漾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老一辈的潮人说,他们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子孙后代多少了解一点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祖籍故国的根。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马来西亚的潮人,元宵不闹花灯,而是到海边将蕉柑抛入海中。说从前槟城、马六甲一带有个传统,未婚姑娘于元宵夜在蕉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择婚条件、联系地址,或将这些内容写在纸条上,塞入柑中,抛入海里。未婚男子捞到蕉柑,就可以从中选取合适者进行联系,谈婚论嫁。时过境迁,这种习俗现在已演变为当地的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抛蕉柑,祈求平安。
东南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团,在春节期间,还组织春节文化大巡游。
泰国北榄坡的潮州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庆祝活动,历时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游行最为壮观。游行队伍由锣鼓队、旌旗队、仙女队、童女队、游龙队、舞狮队,以及洋乐队、喇叭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爆竹暄天,热闹非凡。有些华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里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来参加游行。北榄坡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常年盛会,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们专程前来观看助兴。
法国巴黎13区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来,在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的组织下,联合其他华人社团,每年都组织春节华人嘉年华会,其中的花灯彩车巡游(游神)活动,由彩车、锣鼓队、潮乐队等组成,有舞龙舞狮、杂技、潮剧等表演。现在巴黎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游神)”活动已成为当地中法人民的共同节目。春节期间,法国的政要也经常前来向华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节期间,正值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中国文化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伍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光彩。
美国洛杉矶潮州会馆,每年的春节都和当地其他华人一起,举行华埠春节金龙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以当年的生肖造型为前导,象征吉祥如意。整个队伍中,有潮州大锣队、舞狮队;有身着古装的少女,分别扛着书有“迎春接福”、“三阳开泰”、“春满乾坤”、“三星高照”、“源远流长”等吉祥贺辞的五彩标旗队;还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将等。会馆的理事们则沿途派发红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会馆都举行新春团拜,燃放炮竹,向参加的乡亲派发红包。正月十五,从上午9时 至晚上10时,在关圣帝庙举行借富请福,善信们可以请回利市大吉、红塔、圣灯、福灯回家保平安。

潮人移居海外,也把家乡时年八节的习俗带到居留地。春节和元宵是海外潮人最隆重庆祝的传统节日。
泰国的潮人众多,春节的气氛相当浓厚。无论是华人,还是泰人,都把春节视为重要的节日。虽然春节在泰国并不算是公假日,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还照常上班。但许多公司,特别是华人所经营的公司、厂家和商店,都在春节期间放假,一般要到初四以后才正常上班。公司的老板们,在春节前,都会给员工派“红包”、发“压岁钱”。通常从腊月中旬开始,在曼谷的唐人街——耀华力、三聘和石龙军一带,过年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浓。商人们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年货。许多商店,竭力把最热销的商品陈列在商店门口,甚至摆到马路边。写春联的、卖求神拜佛用品的摊位接二连三。除了附近的人们来这里筹办年货外,做批发的商人们也云集于此,购买货物,转卖到内地。平时都要塞车的道路,更几乎水泄不通。在曼谷的大大小小商店、商行里,到处张贴着“财源广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货如轮转”、“出入平安”等彩标;与春节有关的各类商品,都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春节前后,有些大商行,还在室外用霓虹灯装饰成中泰文的“新正如意”、“ 新年发财”字样,或在附近插上彩旗,在商行里播放着中国音乐,以烘托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给长者拜年,亲戚互相拜年,这种传统在潮州人中间沿袭至今。
越南与中国一样过春节,庆祝活动相当隆重。每年春节,在越南城乡的潮州人都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给老幼送“压岁钱”,在家中的厅堂里摆上“大吉 ”(潮州柑)和橄榄迎宾。元宵节一到,越南各地的潮人都举行盛大的文化盛会和演出神功戏,尤以胡志明市的潮籍乡亲的庆祝活动为盛。从正月十四至月底,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广场上遍插五色彩旗,荡漾着悠扬悦耳的潮乐,该市统一潮剧团和各潮乐团体,每晚都在这里演出庆元宵神功戏。不但吸引当地潮籍乡亲前来观看,越南南方的蓄臻、坚江、薄寮、芹苴、金瓯、朱笃等省的潮籍同乡,也赶来参加庆元宵活动。有的甚至寄宿于亲友家中,一住数日,直至庆元宵活动结束后才返回。农历正月十五日,各潮人古乐团体一清早就在广场上表演醒狮和舞龙等节目,然后绕各大街道游行,沿途各族民众夹道观赏,蔚为壮观。
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春节是公假日,过新年的气氛非常浓厚。特别是近年来新加坡宗乡总会大力提倡传统习俗,更加掀起了庆祝的热潮。节日前,新加坡的潮人和其他的华人家庭一样,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近年来,春联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已逐渐简化。一些人家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谐音“春到”、“福到”。春节前一个月,有“中国城”之称的牛车水,就装扮得灯火通明,年货摊子摆满街头,购买年货的人潮也天天挤得水泄不通。春节前一个星期,新加坡河畔搭起巨大的当年生肖塑像,另外还有华人最爱的巨型财神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本地的歌舞、戏曲、杂耍,以及华族的各种小吃均在此登场。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围炉吃团圆饭;午夜12时正迎春,接财神爷。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与其他华人一样,新加坡的潮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新加坡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带上两颗或四颗“大吉”(潮州柑)走亲串戚,互相拜年祝贺。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除了送柑,长辈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也称为“灯节”,挂灯笼,闹花灯,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玩个通宵达旦。
新加坡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在马来西亚,潮人过春节吃团圆饭时,要有全鱼、猪手(即猪前脚,意为扒入),要有蒜、葱、发菜、生菜、莲藕(喻亲情相连)。除夕午夜围炉,烧香接财神,请财神入屋。大年初一,各家要有甜品、红枣、桂圆、百合,要吃素不杀生。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下辈给长辈请安。如果不小心打破瓷器,要顺口说“岁岁平安”、“花开落地”、“缶开嘴,大宝贵”之类吉祥的话。要备“大吉”(潮州柑),拜年时相互交换,以喻平安。要把扫帚和刀具藏起来直至初二为止。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七,是阿妈生(潮人对祖母称“妈”,读Ma第四声)。初九,天公生,门口要挂甘蔗,喻节节高升。
有些海外潮人在继续按传统过春节的同时,也受到居留地习俗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带有当地色彩的新习惯。
泰国潮人春节期间互相见面,都会双手合十行礼,“新正如意”、“新年发财”,成了最熟悉的祝愿语。既使没有互相见面,也会打个电话,互致新年祝福。许多潮人社团还在大年初一,专门组织到大使馆给中国大使和官员们拜年,并且形成了习惯,年年如此。
正月期间,也是泰国潮人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的潮人同乡会、宗亲会,利用春节、元宵以至正月期间,开展会员新春团拜或迎春联欢会,联络乡谊,敦亲睦族。各社团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日子,每年这个时候,社团的会员从四面八方,挈妇将雏,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有些社团的联欢活动,参加人数动辄一二千人,许多人是从外地专门驱车数百公里而来的。除了聘请男女演员演唱潮剧唱段、中泰语歌曲外,有些会员也登台自娱自乐。联欢会中间,还安排女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把鲜花撒向台下观众,有如“天女散花”,吸引小孩到台前抢花。而由男女演员扮成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着祝福的词令,则把大人小孩都逗得前仰后合。随后的幸运抽奖,更把联欢会推向高潮。有些社团也对会员中的子女学业优秀者给予奖励,或向该会中的长者发放敬老金或礼品等。同乡会的联欢活动,大都在晚上,个别也有在中午。宗亲会的聚会一般先在当天上午举行祭祖,晚上联欢。这些联欢会的与会者,一般要交付一定的钱款,定购桌位:较有钱者则捐赠钱款作为活动经费,或提供作为联欢活动期间抽奖的礼品。大家都十分投入,现场荡漾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老一辈的潮人说,他们每年都举行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子孙后代多少了解一点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祖籍故国的根。
受当地习俗的影响,马来西亚的潮人,元宵不闹花灯,而是到海边将蕉柑抛入海中。说从前槟城、马六甲一带有个传统,未婚姑娘于元宵夜在蕉柑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择婚条件、联系地址,或将这些内容写在纸条上,塞入柑中,抛入海里。未婚男子捞到蕉柑,就可以从中选取合适者进行联系,谈婚论嫁。时过境迁,这种习俗现在已演变为当地的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抛蕉柑,祈求平安。
东南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潮人社团,在春节期间,还组织春节文化大巡游。
泰国北榄坡的潮州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庆祝活动,历时二周,其中以正月初四的大游行最为壮观。游行队伍由锣鼓队、旌旗队、仙女队、童女队、游龙队、舞狮队,以及洋乐队、喇叭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爆竹暄天,热闹非凡。有些华人家庭甚至把自己商行或家里供奉的神佛像也抬出来参加游行。北榄坡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常年盛会,吸引了其他地方的人们专程前来观看助兴。
法国巴黎13区的潮州人,自1989年以来,在华裔互助会、潮州会馆的组织下,联合其他华人社团,每年都组织春节华人嘉年华会,其中的花灯彩车巡游(游神)活动,由彩车、锣鼓队、潮乐队等组成,有舞龙舞狮、杂技、潮剧等表演。现在巴黎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游神)”活动已成为当地中法人民的共同节目。春节期间,法国的政要也经常前来向华人拜年祝福。2004年春节期间,正值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巴黎的香榭利舍大街举行中国文化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伍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为整个活动增添了光彩。
美国洛杉矶潮州会馆,每年的春节都和当地其他华人一起,举行华埠春节金龙大游行。潮州会馆的彩车队,以当年的生肖造型为前导,象征吉祥如意。整个队伍中,有潮州大锣队、舞狮队;有身着古装的少女,分别扛着书有“迎春接福”、“三阳开泰”、“春满乾坤”、“三星高照”、“源远流长”等吉祥贺辞的五彩标旗队;还有少女扮成仙女散花、少男扮成神将等。会馆的理事们则沿途派发红包。每年正月初一,潮州会馆都举行新春团拜,燃放炮竹,向参加的乡亲派发红包。正月十五,从上午9时 至晚上10时,在关圣帝庙举行借富请福,善信们可以请回利市大吉、红塔、圣灯、福灯回家保平安。

打鞭炮 除夕一家人吃顿团圆饭 初一以后就到亲戚或认识的人家里拜年 小孩还可以拿红包很多钱的噢 之后就有游神 就是“劳热” 又会请一些人来吃顿饭。

一定会吃个团圆饭


成都过春节的习俗
3. 游杜甫草堂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4.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正月十五恋人“偷青”在成都,清末以来流行这样一种现实州卜版的偷菜游戏,名曰“偷青”。

泸州人民过春节的一些习俗
3、祭祀 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4、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闹绝蔽美好期盼。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5、灶糖 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

成都过春节的习俗
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游杜甫草堂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

运城有哪些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啊,要讲明来历,形式,作用,意义和内涵_百度...
1、扫房子-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运城每家每年过年前都会大干一场,房子先刷干净。2、贴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

潮州人春节有什么的习俗
潮州人春节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潮州人拜城隍 潮州...

土家族过春节习俗 急!
边吃边唱祝酒歌,场面热闹非凡。团年饭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火床旁,围着旺火守岁,凌晨时分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争抢新年的到来。湘西州西北部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各县普遍存在土家族的“赶年”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土家族的“赶年”习俗始于明朝中期,相传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于...

襄阳春节所有的传统习俗
襄阳人民的春节,不仅隆重热闹,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实际上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开始过节的准备工作。有些街道、乡村组织还准备排练文娱节目,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小车等民间歌舞。家家户户购置节令食品、用具,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1、过小年,吃灶饼 2、除夕到,吃元宝 ...

400字作文:阜阳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开始除旧迎新……传说,这个年是对人非常不吉利的,年一来就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就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这个年到底怎样赶走呢?那怎样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呢?人们就用炮竹赶走了年,因为年怕红色,这样人们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了。春节到了,这是个...

求衢州春节的风俗习惯及饮食2000字,急!!!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除夕,俗称“年三十夜”,也叫“过年”。除夕日,户户门上贴春联,晚上吃年夜饭,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年夜饭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讨“十全大福”之彩。长辈向小孩子分压岁钱。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之始,至十五日统称“年节”,初一清早,家家户户择吉...

汕头春节风俗习惯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

城阳区17668957679: 请问潮汕人一般过年都有什么?怎么过年的???(急) -
类帖格华: 农历正月初一的清早,各家各户备齐各种素菜、果品到祠堂祭拜祖先.这一天早餐,全家要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 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过年的习俗(表格) -
类帖格华: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人的过年习俗 -
类帖格华: 潮州农村的.首先是过年,但是,过年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闹热'(就是这样翻译..).要迎老爷,村里面集体拜老爷.其乐融融,比较隆重.每个村'闹热'的时间都不同.一般都是初一到十五的某天.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
类帖格华: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人春节有什么的习俗 -
类帖格华: 潮州人春节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
类帖格华: 潮州春节风俗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汕过春节的习俗 -
类帖格华: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重视的就是春节.因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过年的风俗习惯 -
类帖格华: 好像过年倒没多隆重 祭拜祖先,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初一不扫地,祭拜神明,拜年 好像没什么了吧 哦,好像一般都有做鼠粬粿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汕人过春节的习俗 -
类帖格华: 一般潮汕人过春节都会摆上桔子,象征一年四季吉祥

城阳区17668957679: 潮州人的过年习惯
类帖格华: 过年杀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