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县域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作者&投稿:司马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 什么叫民营企业~

这个很明显的就业误区,还是原来的铁饭碗思想,现在各行业都在搞制,聘用制,目前国有的数量只是占的很少的一部分,的构成大部分以民营和合资为主;民营因为面对市场需要自负盈亏,所以成本和利润压力比较大,更注重的是能力和经验,更有创新能力和利润追逐能力,国有有国家扶持,压力不会那么大;
民营里发展空间大,有大量的升职的空间,锻炼自己的能力后,如果不满意可以更换工作,国有给人感觉是缺乏活力,年轻人最好不要呆在国有,给人养老院的感觉,要求开创精神,老黄历该翻一番了,不过现在的公务员仍然是很抢手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5元,连续22年居于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度达到68.1%,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线。做大做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这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亩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的强县强镇,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农业企业、50多万农户在省外经营种养业,建成各类基地2000万亩左右。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2006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60.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3.7%。

  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作为建设农业的紧迫任务。率先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分散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积极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建成产业化基地1828万亩,其中,农业龙头企业5049家,销售收入1106亿元,2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15家,带动农户211万户;农产品行业协会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产业化带动农户472.26万户。针对单个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的不足,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服务联合体。今年全省在18个县市开展试点。

  把培育现代生产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市场化土地流转和企业化规模经营,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3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0%;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亩以上)耕地面积2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规模经营种养大户23.4万户。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过去五年每年投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在120亿元以上。加大对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2006年起对就读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专业类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又扩大到园艺类的花卉、果树、蔬菜等专业,鼓励他们学成后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农业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启动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册用户达到136万户。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1249.2万亩。针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从2003年起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并于2005年向全省推广,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和责任农技员制度,积极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保障。先后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千库保安、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百万亩标准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等工程,农业的生产条件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全面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补偿标准提高到12元/亩。加快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已经建成标准农田1430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

  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块状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门路。乡村企业蓬勃发展,经营管理机制日趋规范,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乡村企业113万家,从业人员1300万人,实现增加值7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5.2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4万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超过80%。

  积极培育“中心镇”。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全省共有268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新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这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村人口的集聚点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启动141个中心镇的建设试点。

  积极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等二三产业。顺应城镇消费升级的趋势,发挥农村山水景观、农耕文明、人文历史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新产业,引导农民和村集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第三产业。2006年,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084个,经营农户14678户,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时,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多的特点,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接近180万户,从业人员364.8多万人;私营企业40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约占GDP的60%。省外、国外经商创业人员400万左右,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总量。这些务工经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深入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就业增收能力不断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训100万现代农民,新增转移就业400万农民,提高500万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近年来又根据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转变培训思路、提高培训标准、改进培训方式,推进农民培训由适应性培训向战略性培训转变。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40.9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的178.8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训农民59.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资格证书发证率达到74.61%。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服务业,开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督促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计提培训经费用于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训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合作社社长,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重点培训“4050”农民,扩大中老年农民就业。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民子女开展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全面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统筹就业制度和农民工无“证卡”就业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为农民提供有效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

  四、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变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10000个村,并把其中的1000个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设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各级财政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55.61亿元,各级政府投入占到1/3。注意把“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生态富民家园”、“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配套实施,形成了城乡统筹建设和各方协同建设的局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32亿元,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513万名中小学生免交了学杂费;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两年内全省将安排专项财政资金10.2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2005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把乡镇卫生院改造成为社区服务中心,把村卫生室改造成为社区服务站。目前,有1751万名农民享受了免费体检,12项公共卫生服务达标率达到80.6%。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加快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实行农民每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民间自办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下乡。2005年起,还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今年上半年,各地组织开展种文化百村赛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不走的农村文化能手。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平均低保标准每月149.65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来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其中196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万人已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或养老金。2003年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936万人,参合率达86%,人均筹资水平达到81元。推进职工社会保险向农民工覆盖。2006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险14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00万人。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2006年底,全省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4%,年人均集中供养标准5005元。

  六、积极创新农村民主形成,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推进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电算化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全面实行村委会直选,创造村级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主监督办法,大力推进村务决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探索依靠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建设,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动场所。

  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服务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针对城市化推进中城郊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分配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享有的集体资产权益。目前全省700多个村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干部报酬进行补助。

  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从省、市、县、乡镇四级机关抽调机关干部,为全省每个行政村派驻1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履行村情民意调研、政策法规宣传、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等六方面职责。积极推进乡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60%的乡镇建立了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七、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迁5万人作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把下山脱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以高山远山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整体搬迁为重点,依托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下山移民小区,促进下山农民进城落户、转产转业,实现易地致富。推进整村搬迁,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对搬迁村庄的交通、水利、通讯等项目资金应转用于下山脱贫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小户型、农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迁成本,促进低收入农户搬迁。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下山搬迁农户8.2万户、29.71万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万人。

  促进低收入农民转移就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致富。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培训农民244万人次,40.3万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开展低收入农户普查,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针对性扶贫。鼓励企业定向招收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促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选派科技人员到欠发达乡镇任职,2003-2006年,共到位专项资金318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665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474个,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积极利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仅2006年一年,211乡镇年规模型来料加工企业吸收劳动力7.2万人,发放加工费2.2亿元。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结对帮扶的力度。发挥“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的财政扶持力度。“十五”时期,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累计达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组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

  八、不断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加快建立

  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财力要用于民生问题。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今年,全省财政预算内“三农”投入预计达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加大对乡镇尤其欠发达乡镇的转移支付,提高基层政权的运转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率先终结农民“皇粮国税”。按照平等城乡居民税赋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征欠发达地区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起,从局部地区到全省范围、从少数税种到全部税费、从“减调改稳”到全面停征,率先迈出免除农业税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征农业税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终结农民“皇粮国税”的省份。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以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和化解乡镇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基本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基础。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全额转移支付。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的村级组织运转。

  着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信贷主力军作用。针对农业种养大户投入增多、风险增大的趋势,2005年开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试点,首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共保经营模式,2006年12个县开展试点,今年又扩大到32个县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万户农户参保,参保率71.7%。支持和鼓励创新信贷支农产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增加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供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万家工商企业与村结对,以经济顾问型、产业带动型、合作开发型、直接参与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开展万个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结对。今年上半年,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金额达到5.3亿元。实现万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务到农村,浙江大学、浙江工大、浙江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与地方建立共建新农村。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民间慈善组织、企业家纷纷开展扶危济困,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救助。

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民营企业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进一步完善县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深化民营企业内部改革,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科技奖励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支持和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创名牌,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产学研联合,支持民营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让、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体。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完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民营企业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人才。重视实施教育和人才战略,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基础。首先,民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其次,民营企业要建立与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再次,加强民营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利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创造有力条件。

  3.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的杠杆作用,完善民营企业创新的市场融资机制。创新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是制约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为了扶持县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是必然之举。一是要制定必要的地方财政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增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信心。二是完善市场融资机制,形成资金投入合力。地方政府要建立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启动资金制度,整合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性专用资金,形成合力,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逐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以多种形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分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资风险。

  4.充分发挥政府的正确引导及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地方政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使其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查处各类专利侵权案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创新企业的合法利益,保护创新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5.正确处理好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双赢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充足的资金等,新农村建设可以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更多的商机、充足的人力资源。因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民营企业发展的关系,真正找到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增收的结合点,为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参考:http://www.docin.com/p-1530168594.html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新农村建设问题和对策
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

创先争优演讲稿5篇
历年来的毕业生中,有的敢为人先,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企业界的模范典型,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才华;有的深入我县企业,务实工作,成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变成了企业争优创先的先锋;还有的深入到乡镇、农村,成为建设中流砥柱。我校培养的人才占据了我县重点企业中70%重要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默默推动着...

近三年来山西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只有将各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才能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要把结构调整融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改变过于依赖煤焦铁等资源性产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我省企业的主导...

农村迎来3个发展新趋势,4类职业将成大热门!
1. 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提升。随着城市和县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都将得到显著改善。这将带来许多商业机会,尤其是对于建筑业从业者来说,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他们提供新的收入来源。2. 未来将有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于县城。相较于城市,县城在交通和物流...

为什么革命老区都是贫困地区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中央对革命...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地区,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强,确保率先实现脱贫.加大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力度,按照陕北...做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组织和动员,按照“企业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

县域支行发展规划建议
这类客户建议总行在县域支行的人员招聘上,对有政府资源背景的人员,降低其他门槛,强力吸收这部分人员充实到县域支行队伍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类是总行授信类客户,这与县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目前全省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均为我行的授信客户,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存量授信客户资源,开展链条式营销,比如针对授信客户,...

如何改善县级产业园区环境,提升园区标准
(四)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入园协议》操作,对超占土地及时收回,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违规建筑坚决拆除,对停建的在建工程必须尽快复工,对规划内尚未动工的土建工程督促其尽快动工建设,对企业内部分土地撂荒限期增加投资补火。(五)办好园区创业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乡镇及县直...

关于"三农"问题!
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

结合某一国企改革的历程,阐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三个阶段与基本思路...
他希望企业放宽视野,多与非国有经济合资合作,特别要注重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谈到保障职工利益,祝业精希望企业采取多种措施,让职工都能享受到养老、医疗保险。祝业精表示,今后政府还将大力支持改制后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长春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市、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调查与研究》刊登...

思茅市17333273364: 如何激发企业 参与扶贫积极性 -
茌侮复方: 如何激发企业 参与扶贫积极性?民营企业扶贫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认为民营企业扶贫就应该给钱、给物,也有个别民营企业以扶贫为名,行牟利之实,给贫困地区带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让扶贫的效果大...

思茅市17333273364: 新农村建设政策 -
茌侮复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

思茅市17333273364: 三农论文(三农论文)
茌侮复方: 1、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初探“三农”问题一直是困饶我国建设、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问题.2、当前制约我国“三农”问题顺利解决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生产...

思茅市17333273364: 国家对于新农村改造的政策是什么? -
茌侮复方: 今后全省每年拿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专项用于旧村改造、鼓励企业参与农房建设获取建设指标、允许将拟置换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抵押贷款为农房建设融资……这是记者近日从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

思茅市17333273364: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有哪些 -
茌侮复方: 政策一:三权分置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和促进资本向农村农业集中,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促进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土地改革...

思茅市17333273364: 工商联参与光彩事业怎么说
茌侮复方: 工商联参与光彩事业可以说工商联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企业,创造性开展工作,引导非公企业参与光彩事业工作,鼓励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光彩事业是以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家为参与主体,包括港澳侨等工商界人士共同参加.它以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义利兼顾为原则,将西部大开发作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共谋利益,共享文明安乐,以先富带未富,促进共同富裕.

思茅市17333273364: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开放哪些政策? -
茌侮复方: 一、关于农业和农村投入政策 一是“一条原则”.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二是“三个高于”.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

思茅市17333273364: 如何 立足当地更好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 -
茌侮复方: “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是汇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宗旨,汇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磐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势,以简便、快捷、热情、高效的服务,解决了不少企业的资金短缺困难. 首先,我们始终坚持本土化经营战...

思茅市17333273364: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
茌侮复方: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

思茅市17333273364: 关于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问题 -
茌侮复方: 1、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 2、找开发商要立足本地优势,包括资源、地理位置、环境等,确定合适的开发项目.项目确定后通过宣传推介、主动与开发商联系、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帮助联系、发挥本地经济能人和民营企业主信息资金技术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